1. 简单百科
  2. 刘向

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79年-约公元前8年),本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刘交刘交之玄孙、休侯刘富之曾孙、宗正刘辟彊之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

汉宣帝地节二年(约公元前68年),刘向十二岁,因恩荫被封为郎,二十岁升为谏大夫。汉宣帝广招贤才,他与王褒、张子侨等人进献数十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汉宣帝信奉神仙方士之术,刘向进献《枕中鸿宝苑秘书》,声称有炼金之术,按方铸金,未成下狱,后免死。被征召授习《穀梁传》,并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升迁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宣帝黄龙元年十二月(公元前48年),刘奭即位。刘向、萧望之周堪计划罢免外戚许姓、史氏及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反被诬告下狱。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刘向暗中指使他的外亲上书,再次被逮捕下狱,贬为庶人。刘骜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成帝即位,刘向被拜为中郎,改名为“刘向”,朝廷被邛成太后外戚把持。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之职,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垒校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刘向上《谏营昌陵疏》,并著《列女传》《新序》《说苑》规劝帝王。约汉成帝绥和元年(约公元前8年),刘向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刘向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原创作品现存世的有《九叹》《请雨华山赋》等赋;《使外亲上变事书》《谏营昌陵疏》等奏议共10篇;《杖铭》《董炉铭》共2篇;《列女传》《说苑》《新序》等传记。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评价:“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历史学者郝继东《刘向与〈新序〉述评》中评价:“刘向、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校书工作可以说是两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献整理活动,他们的贡献不仅功显于当世,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出身皇族 

刘向,本名刘更生,字子政,约刘弗陵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出生,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刘向出身于王侯之家,高祖父刘交刘交,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祖父刘富,刘启时被封为休侯;祖父刘辟彊,晚年官拜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后升为宗正;父亲刘德,官至宗正,因为拥立汉宣帝而被封为关内侯,后晋封为阳城侯。

年少入仕

约汉宣帝地节二年(约公元前68年),刘向十二岁,因为恩荫而被封为辇郎,二十岁行冠礼后,因行为修饬而被升为谏大夫。当时,汉宣帝仿照刘彻的做法,广招贤才,刘向能文善赋,与王褒、张子侨等人面见皇帝,并献上了数十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汉宣帝开始信奉神仙方士之术。汉武帝时,刘向的父亲刘德因为审理“淮南王谋反案”而得到了一本《枕中鸿宝苑秘书》,此书上讲的是修仙、炼金术及长生不老术,刘向从小阅读,认为书上写的内容很奇妙,就向汉宣帝进献了此书,并声称有炼成黄金的方法。汉宣帝于是命令刘向到“尚书作坊”按方铸金,花费了很多金钱,却没有炼成黄金,汉宣帝大怒,刘向以“铸伪黄金”罪被关进监狱,论罪当死。刘向的父亲刘德上书请罪,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愿意缴纳一半封地人口,来赎刘向的罪,汉宣帝也认为刘向是个人才,让他减死论罪。恰好《穀梁传》刚立,于是征召刘向讲授《梁春秋》,并在石渠阁讲论《五经》,之后又拜刘向为郎中、给事黄门,升迁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两次入狱

汉宣帝黄龙元年十二月(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刘奭即位。太傅萧望之升迁为前将军,少傅周堪升迁为诸吏光禄大夫,都领尚书事,很是受汉元帝的尊重及信任。萧望之及周堪认为刘向身为宗室,为人忠直且经学学问好,遂升刘向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做左、右拾遗。四人同心协力,辅佐汉元帝。当时的外戚许氏、史氏在位放纵,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萧望之、石堪、刘向准备向汉元帝禀告,罢免他们,但计划泄露,反被许氏、史氏、弘恭、石显诬告,周堪、刘向皆被下狱,后与萧望之一起被免官。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出现了一系列的灾害及星象奇异事件,秋天,刘奭征召周堪、刘向,想任命他们为谏议大夫,但因为弘恭及石显的反对,改成了中郎。冬天,又出现了地震,弘恭、石显、许姓、史氏的子弟侍中诸曹,蠢蠢欲动,想要生事。刘向害怕弘恭、石显等人权势滔天,不敢亲自上书,于是暗自指使他的外亲进谏,说“灾害及星象奇异事件跟弘恭、石显等奸有关,只要斥退他们,再任用萧望之等忠正无私的贤良之臣,灾异事件的源头就会关闭,而太平之门就会大开”。奏书呈上去后,弘恭等人怀疑是刘向所为,所以严加拷问刘向的外亲,刘向的外亲承受不住,只能招供,刘向于是再次被逮捕下狱,因罪被贬为庶人,萧望之也因为让儿子上书伸冤而获罪,在狱中自杀,刘奭因此哀悼悔恨。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元帝提升周堪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光禄大夫给事中,弘恭、石显害怕,多次毁谤周、张二人,刘向害怕弘恭、石显诬陷周、张二人,认为周、张二人在位,自己还有可能起复,于是再次上书进谏。奏书推察了《春秋》的灾异,分条列举原因,总结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及灾异事件,归根结底还是贤臣与奸佞地位的消长,而贤臣与奸佞的任用与疏远,关键在于君王的禀性与智慧,现在的朝堂充满了争权夺利,毁誉混乱之象,建议刘奭效法先贤明圣君主以铁的手腕镇压外戚、宦官集团, 这样就能消除诸多灾异,等待祥瑞的到来”,并在奏书的最后告诉汉元帝,奏书的内容不适宜泄露。然而,弘恭石显许姓、史氏还是看到了奏书,更加怨恨刘向,并且上奏弹劾周、张二人执政的过失,长安杨兴城门校尉诸葛丰等大臣也说周、张二人的坏话,汉元帝大怒,先免了诸葛丰的官职,再将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张猛降为槐里县令。弘恭、石显等人无人掣肘,愈加专权。三年多后,孝宣庙发生了火灾,同月还出现了日食现象,刘奭召周、张二人回朝,但弘恭、石显党羽众多,之后周堪病死,张猛被诬陷而自杀。刘向很伤心,写了《疾谗》《擿要》《救危》《世颂》等八篇依古讽今的文章,来哀悼自己以及被迫害的贤臣,于是赋闲在家了十多年。

修书进谏

刘骜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石显等人伏罪,刘向于是再次被任用。他将自己的名字“刘更生”改名为“刘向”,以故九卿的身份拜为中郎,担任领护三辅都水的职责,刘向多次向汉成帝进谏,被升迁为光禄大夫。此时,朝廷已经被邛成太后外戚把持,太后是王政君,汉成帝的舅舅、外戚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王氏还有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汉成帝诏令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之职,负责整理从各地搜采来的经书文献。是时灾祸频生,刘向认为是外戚专权的罪过,专门写了《洪范五行传论》十一篇,向刘骜进谏,然而,汉成帝知道刘向说的有道理,但其时天子势弱,没有办法夺取王氏的权力。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刘向被任命为中垒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刘向上《谏营昌陵疏》,劝谏汉成帝不要过分追求奢侈,为了修建规模宏大的延陵昌陵,劳民伤财,汉成帝看到后很感动,但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刘向看到奢靡之风兴起,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以及卫婕妤等宠妃出身卑贱,却贵倾后宫,逾越礼制,为了规劝帝王,教化后宫女性,于是著《列女传》八篇,进献给刘骜。《列女传》摘取《诗经》《尚书》中的一些武贤妃贞妇,将她们所做的兴国显家的事情,记载下来作为妇女的榜样;再取一些后妃宠妾,将她们所做背节弃义、荒唐淫奢导致国致国乱家亡的事情,记载下来作为警惕。又摘取传记故事,著《新序》《说苑》共五十篇进献。之后,刘向数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汉成帝虽然不能采纳,但心中赞许,也很信任他,并且多次想任用他为九卿,然而因为邛成太后外戚阻挠,刘向始终得不到升迁,居列大夫官职前后三十余年。约刘骜绥和元年(约公元前8年),刘向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人物作品

编著作品

原创作品

奏议

历算专著

目录

小说

书信

传记故事

学术专著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刘向的哲学思想是和西汉社会主义一致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刘向以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主流,以忠君为核心,认为孔子是百家之祖,《别录》中记载“若周之末,孔子即没,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说,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意思是“诸子起源于孔子之后,因为对孔子学说的旨趣不同而对孔子思想进行不同的解释,所以才分裂成为九家”,提出了著名的“九流十家说”。刘向强调儒学的教化功能,针砭时弊,他编撰的《列女传》《说苑》《新序》都是为了达到劝世讽俗的目的。刘向还对经子关系重新定位,融诸子各家于儒学,创造性地发展儒学。例如《说苑》二十篇,从“君道、臣术、立节、贵德、政理、尊贤、正谏”等题目上看,这是一部儒家著作,然而,其中的内容却囊括了子史百家之言。

在刘向早年时期,道家思想“黄老之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主张清静无为、崇俭抑奢、德主刑辅、去祸求福、敬慎修身。例如在《说苑·君道》中,他就曾经说过“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天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意思是“作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能够容纳天下。事情少就容易遵从,法律简单就容易遵守,所以百姓不会因为触犯政令而犯罪。大道容纳众人,大德容纳下民,圣人少做事情而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刘向继承了以董仲舒天人感应为核心的阴阳五行灾异理论,在《洪范五行传论》中,他按照“比类相从,各有条目”的方法,将政治上的错误分成若干类,再把灾异分为若干类,然后把这两类事物联系起来,以天人感应论加以解释,认为政治上的某类错误,随之必然出现某类灾异。刘向认为国家的灾异现象大多是外戚和宦官的专权造成的,还将阴阳五行灾异理论应用到现实中的政治斗争当中。例如在《极谏用外戚封事》中,刘向就历数了“政由王氏出”的危害,说“当事物达到极盛状态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现在王氏先祖在济南市的坟墓,那些梓木做的柱子上长出枝叶,繁茂葱茏,高出屋顶”,再说“王氏与刘姓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强调王氏外戚的势力过大,刘氏王朝陷入危险之中。

文学思想

刘向的文学思想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他深受儒家学说影响,认为儒家经义是治国之要,文章之本,文学应该为经学服务。在《晏子叙录》中,刘向就说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提出“文章可观”,但首先要“合六经之义”。刘向继承了先秦初期的杂文观念,注意到“文”与“武”社会效能的区别,认为从不同的思维视角观察问题,就有可能引导人们去探索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刘向所写的辞赋、小说、历史故事甚至是奏疏,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功能。《汉书·刘交传·附刘向传》中记载,刘向是看到了奢靡之风兴起,刘骜的宠妃出身卑贱,却贵倾后宫,逾越礼制,为了规劝帝王,教化后宫女性,于是著《列女传》八篇。而在历史材料的使用上,刘向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史实,而是对历史故事进行人为地加工,以加强美刺教化的效果。刘向还借用阴阳五行灾异理论,依靠“天命”“谴告”等手段来达到讽谏的作用。例如在《谏营昌陵疏》中,刘向就说过“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意思是“死去的人含恨不已,活着的人忧愁不休,怨怒之气感应上天,使阴阳失去正常规律而出现旱灾饥荒。”强调“压抑怨气,会遭天谴,阴阳失调,国家就会出现灾祸”。

在诗学思想方面,刘向提出了“诗无通”,意思是抛开语言的想象,根据需要去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而不必拘泥于字面的意义。例如刘向曾经多次引用过《诗经·风·柏舟》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并且每次引用时,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在《新序·节士》中,刘向引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用以赞美苏武忠于祖国的民族气节;而在《说苑·立节》中,刘向再一次引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则用以说明君子拥有的高尚节操。

史学思想

刘向的史学思想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既有比较理性的历史观,认识到了历史的变化表现为王朝的更替、政权的变迁和道德的存废,认为历史时代可以划分为“治世”“乱世”“亡国”,统治方式可以分为“王者”“霸者”“强者”三种模式;又因为尊崇儒家,忧心忡忡于刘姓天下,想要以历史的变迁来警戒君主,挽救刘姓王朝。

刘向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后期天命史观的重要代表,他所著的《洪范五行传论》,将上古至西汉中期的符瑞灾异与各朝代社会政治得失,加以一一对应和比附,并且十分注重人事的作用,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也是由人来决定的,遇圣主行仁德礼教,则上天降福,遇昏君行荒淫暴乱,则上天降祸。刘向还认识到了历代女性对历史的影响,他所著的《列女传》,将国家的治乱兴亡与女性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选取了正反两类类型,阐述了贤德女性对国家的佑助功勋,嬖佞女性对国家的破坏能力。

文献整理思想

刘向文献整理的主要思想是以“六经”为主导地位,又不否认诸子学说符合六经之大旨的内容。他选用专业、学术思想一致以及有一定图书整理经验的人才,以经学思想作为文献整理的标准,把符合上列的书籍都收集为图书整理的对象,但也不顽固抱守经学,简单地否定和抛弃诸子之学,而是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把诸子学说中合于六经的成分指出来,作为对经学的一种补充,之后再删除或者修改诸子学说中不符合六经的地方。

校勘学思想

刘向的校勘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图书的收集、来源的分辨、内容的确立、文字的校定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在图书收集方面,刘向存在着异本搜求的意识,对存世的不同抄本网罗尽;这些图书的来源,有些是政府藏书,有些是私人藏书,有些是民间百姓的献书和地方政府求访而来的图书;在内容方面,先确定一个抄本作为底本,其他抄本作为对校本或者参校本;具体校勘思想,则被刘向称为“校”,即一个人读书,校对上下字句,发现错误就改正,这叫做“校”;一个人拿着书,另一个人朗读,就像仇人相对而立一样,所以叫做“雠”。

目录学思想

刘骜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担任校中《五经》秘书,数年后写成了中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别录》,刘向也成为了中国目录学的鼻祖。刘向的目录学思想包括书目提要的编写思想、图书分类的思想以及编目的思想。书目提要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为刘氏帝王服务,也为了将来图书分类编目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图书分类的指导思想在于辩论文章和学术观点,考察其源流和发展;编目的指导思想,是把六艺排在目录的首位,在诸子的排序上以经世致用为原则。

辨伪学思想

刘向的辨伪学思想涵盖了辨伪学的态度以及伪书产生的原因。刘向在编写叙录和《七略》时,强调在伪书解释中指出伪书的特征是必要的,并且要对此进行收录和注解,作为学者,应该秉承着对学术忠实的学术原则,不能认定的可作存疑,留待后人做出更好的评价。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刘向父子也有分析,主要是两种,一是认为写伪书者不满现状,假托上古圣人以传书;二是后学假托始祖以传书。刘向会对伪书进行考定,标志为“疑”“依托”或“后世所加”,再对其进行解释。

人物争议

生卒年之争议

对于刘向出生及去世的具体年份,历史学者一直存在争议。《汉书·刘向传》记载“刘向死的时候七十二岁,十三年后,王莽代汉”,于是,学者们以“王莽代汉”的时间来推断刘向的t卒年。历史学者对于“王莽代汉” 的时间,有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以现代学者葛启扬为代表,认为“王莽代汉”是在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他们由此推断出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卒于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

第二种:以清代学者钱大昕吴荣光,现代学者钱穆等人为代表,认为“王莽代汉”的时间是在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则刘向生于刘弗陵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卒于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第三种:以清末学者姚振宗周寿昌等人为代表,认为“王莽代汉”的时间是在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则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卒于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第四种:清代学者叶德辉、现代学者杨树达等人为代表,认为“王莽代汉”的时间是在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则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卒于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

人物评价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评价:“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官,或不寐达旦。”意思是:“刘向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不善与人交际,潜心学术,白天背诵书籍,晚上观天上星宿。”又评价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等人“博学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意思是:“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等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古今,他们的言论对世人非常有益。”

清朝史学家全祖望评价:“向之学极博,其说《诗》,考之《儒林传》,不言所师,在三家中,未敢定其为何诗也。”意思是:“刘向的学识非常渊博,他解释《诗经》,考证《儒林传》,没有提到他的老师是谁,在三家中,也不敢确定他学的是哪一家的诗。”

现代古典文献学专家王欣夫评价:“两汉的学术注重实事求是,后人号称汉学。校雠之学,自刘向父子奠定基础,遂为汉学中的主要成分,后来的学者,几乎不能超出它的范围。”

历史学者郝继东《刘向与〈新序〉述评》中评价:“刘向、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校书工作可以说是两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献整理活动,他们的贡献不仅功显于当世,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邓骏捷评价:“刘向于校勘学的贡献,在于通过整理大量图书的实践,总结出从校雠(校勘)的定义、书面错误产生的类型和原因、校勘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校勘成果的处理等一套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确立了校勘学在整个古文献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藜阁家声

“阁家声”,又称“刘向燃藜读经”。相传,在某一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出去游玩了,刘向还在天禄阁校书到深夜,等到蜡烛燃到尽头熄灭,他仍然在暗中独坐,闭目背诵诗文。突然,一个穿着黄衣,拄着青藜杖的老人扣阁而入,轻轻吹了藜杖的一头,青藜杖便发出光来,照亮了暗室。刘向立刻起身对老人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的尊姓大名,老人说自己乃是太乙之精,听说卯金氏之子很好学,特来看一看,并赠刘向一卷《五行洪范》的书籍,飘然而去。刘氏家族其中的“藜照堂聂氏宗祠堂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段“刘向燃藜读经”的神奇传说而得名的。

相关遗迹

刘向墓碑亭

刘向墓”曾经有几次迁徙。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记载:“彭城北三里(今九里山南一带)有‘用石头砌筑的墓室’被开,传言是楚元王之玄孙刘向的坟冢。”据说这石冢后来被掩埋在洪水之下。明世宗嘉靖年间,为纪念刘向,徐州人又在南山建了一座刘向墓和祠堂。民国本《铜山县志·古迹考》中记载:“刘向墓位于城西北二里演武场(今九里山飞机场)南,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刘向墓被掩埋在河底。”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华北日伪政权徐州市专员郝鹏重修刘向墓,刘向的后代在子房山下发现了一块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楚元王宗五十九世孙刘景庸重立的墓碑,碑高2.35米,宽0.85米,碑阳刻着“先贤中垒校尉刘向之墓”,碑阴上额题为“楚元王宗刘姓墓表”,下方正文为楷书,共23行,每行约69字,计1500余字,简略地讲述了彭城刘氏一族诗礼治家、代代相承及祖等情况,遂将碑迁到九里山下刘向墓旁。十年动荡时期,刘向墓被破坏,但墓碑保存完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墓碑,2001年,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在原址东建造了一座二层四方顶、梁柱皆为方形的碑亭加以保护。

天禄阁遗址

“天禄阁”修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195年),位于汉朝长安未央宫北部,是一座高台殿阁建筑,既是收藏文献的地方,又是整理文献的工作场所。刘骜时,刘向曾经担任校中《五经》秘书之职,负责整理从各地搜采来的经书文献。天禄阁原阁规模宏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还遗留了台基,出土过镌刻着“天禄阁”的瓦当。天禄阁遗址位于未央区小刘寨乡的天禄阁小学内,现存夯土面积22×34平方米,残高7米,台上有一间房,还有后人为纪念刘向而修建的“刘向祠”。1961年3月4日,包括“貔貅阁遗址”在内的“汉长安城遗址”被公布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