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言行和思想的文化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该书共8卷,其中《内篇》六卷(包括《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还有《外篇》二卷(包括《重而异者》《不合经术者》),全书共215篇。
《晏子春秋》包括了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乐观念、孟子思想等方面,也涵盖了道家的自然观念、无为而治思想等方面,还包含了法家的重法治、重实效等思想。由于编写者不同,形成了多个版本,经过刘向的整理后,形成现在流传的版本。
《晏子春秋》的作者身份存在争议,有稷下学宫学派的学者、多个时期和多个作者所组成的团队完成等不同说法。《晏子春秋》对生活哲学、文学史、刑法治理和政治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强调了社会福利和道德修养、影响了古代文学体裁发展、提出了刑法审判的公正、严格和温和,同时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和儒家思想传承。
书名
《晏子春秋》又名《晏子》,《晏子春秋》这个书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所着的《史记·管晏列传》中。之后刘向在西汉末年校理和编古籍时,对《晏子春秋》进行整理,他收集了各种版本的《晏子》共30篇,最后选取了8篇215章进行编纂,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这个版本被称为《晏子》。自此,《晏子春秋》一书便有了两个书名,《晏子春秋》和《晏子》。历代修订和整理后,《晏子春秋》的名字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在学术界和文献中,《晏子》这个名字依然被使用。
周云钊和赵东栓认为《晏子春秋》的命名方式与《虞氏春秋》《吕氏春秋》很相似,也是采用了“姓氏+春秋”的命名方式,其中的“春秋”也与孔子所修之《春秋经》有关。《晏子春秋》围绕晏子的言行和思想所写成,虽然该书没有完全按照编年纪事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事件,但它也可以被视为一本类似于《春秋经》的史书。
作者
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普遍存在争议,存在晏子所作,稷下学宫学派的学者所作,由多个时期和多个作者所组成的团队所完成等说法。
晏婴(晏婴),晏氏,夷维(今高密市)人,字仲,谥“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他出生于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家,历任齐灵公、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晏子以朴素的作风、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而闻名于诸侯之间。晏子不仅爱国忧民,而且还敢于直谏,善于用辞,因此在诸侯和百姓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政治理念主张以礼治国,强调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曾经向齐景公力谏轻赋省刑,以维护社会正义。
胡家聪、孙以楷等人则认为《晏子春秋》可能是稷下学宫学派的学者所作。稷下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主张天命、仁政以及改革措施来实现国家的繁荣。这些学者认为,《晏子春秋》中的思想和内容与稷下学派的主张相符,而且在该书中出现了稷下学派的典故和思想。因此,他们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可能是稷下学派的学者在晏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
还有陈瑞庚、郑良树持中庸之道的观点,即认为《晏子春秋》不是由单一的作者所作,而是由多个时期和多个作者所组成的团队在多次修改和补充后完成的。这些学者认为,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情况都会影响到《晏子春秋》的内容和风格。
董治安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战国初期晏婴的追随者。吴则虞则认为,《晏子春秋》的编写者很可能是齐国人,有可能是淳于越等人在秦国时期编写而成。吕斌和赵逵夫则认为,淳于毙很有可能是该书的作者,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先生。
成书
《晏子春秋》是一部关于春秋晚期齐国贤相晏婴的文化典籍。最初,该书是由晏婴平日的言行和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等零散材料汇集而成的篇章。在《晏子春秋》成书后,因为晏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所以在后世的各种传闻异说中,也会出现很多补充。这导致了出现了多种篇目不同的《晏子春秋》。后人对这些版本进行了编辑和改动,但由于编写者不同,引用的史料、传说、个人思想和书写风格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多个版本,导致版本更加混乱。在刘骜时期,刘向承旨领校群籍,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工作。他进行了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并参考了其他史书和文献,例如《史记》《汉书》《左传》等。最终,他重新编排了《晏子春秋》,整理出一本较为完整的版本,并进行了校勘和注释。这版本流传至今。
内容
《晏子春秋》共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六卷,包括《谏上》(25篇)《谏下》(25篇)《问上》(30篇)《问下》(30篇)《杂上》(30篇)《杂下》(30篇),《外篇》有二卷,包括《重而异者》(27篇)《不合经术者》(18篇),全书共215篇。
内篇主要是晏婴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谏言,是晏子春秋的核心内容。内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君臣之道:晏子认为君主应该明察秋毫,以谋臣为助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主张君主要有以德为基础的威严和以法为基础的明断,才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地服从。二是督责有方:晏子认为君主要严格督责官员,对于有功的要受奖励,对于有过失的要加以惩治,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三是改革创新:晏子主张改革创新,推崇人才、思想、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推动国家发展。在他看来,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关键所在。
外篇则是各国各家的政治哲学和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寓言,涉及政治、军事、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外篇中的故事,大多都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寓言教训,让人们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同时外篇中也包括了各国各家的政治哲学观点,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和见解。
《谏上》:主要讲述了如何谏言君主、如何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方法。《谏下》:主要讲述了如何辅佐君主、如何官场互动的策略和技巧。《问上》:主要讲述了各种问题的起因和应对方法,是一本治国、官场方面的参考书。《问下》:主要讲述了社会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杂上》:主要讲述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对一些时下流行之说的评述和批判。《杂下》:主要讲述了人性、修身、处世、治国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重而异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国家统一、分裂等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不合经术者》:主要讲述了各种思想流派的不同见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应对方法,旨在启发人们的思考。
思想
《晏子春秋》的思想涉及了社会福利、法律、教育和政治等多个方面,贯穿着以民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和为贵的民本思想。
福利保障
《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公正、平等、人道、人本,旨在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反对社会不公,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主要有:一是强调“天下一家”的思想。《晏子春秋》认为,国家应该像一家人一样关心所有的民众,而不只是一小部分人。这种思想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反对将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凌驾于整个社会或国家之上。
二是倡导劳动致富、公平分配。《晏子春秋》中提到了“勤劳致富”的观念,主张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改善生活。同时,也应该实行公平分配,避免社会财富被少数人垄断,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三是提出社会救助的政策。《晏子春秋》认为,政府应该为那些贫困、失业或残疾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人人应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此外,《晏子春秋》还提出了对孤儿、老人、弱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措施。四是强调“大公无私”。统治者应该为民众的安定和福利着想,以最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只考虑自身权力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法制建设
《晏子春秋》中晏婴的法律思想,主张法治、公正、公平,并提出了多种法律原则和制度建设的建议。晏婴认为法律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手段。此外,他强调法律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其有效性。晏婴主张法律应该以“公正”为出发点,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此外,晏婴还提出了“视利害而制”“先罚后赏”“罚短赏长”等法律原则,以保障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晏婴认为,法律制度应该相互协调和补充,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他还提出了“管理者必须遵守法律”的观念,强调领导干部应该率先遵守法律,为全社会树立榜样。
德行实践
《晏子春秋》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晏婴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为核心,要求人们要弘扬正义、尊重他人、勤于刻苦修行,从而达到全面自我提高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晏子春秋》提出了“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晏子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和发挥,所以教育中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学以致用。《晏子春秋》还强调了教育的经验性和实践性。晏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而不是从空洞的理论中得到的。教育的实践性也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治理理念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谏君的理念是德政和行政相结合。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必须既要有道德高尚、能够感化百姓的德政,又要有才干过人、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问题的行政能力。德政和行政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治国安邦的目标。 晏婴谏君的方法是通过谏言来实现治理。作者认为,晏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谏臣,就是因为他勇于直言,指出君主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建议。晏子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言辞表达能力,给君主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治理建议。 晏子谏君的目标是达到“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晏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只有让百姓感受到德政的温暖,才能够赢得人心,实现治国安邦的目标。
理性策略
《晏子春秋》中的战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态度、指挥战争的方法和战争的目的等方面。《晏子春秋》中的战争思想注重战争的理性,反对盲目战争和无谓的杀戮。晏婴认为,战争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并且应该准备充分,不轻易发动战争。在战争决策方面,晏子主张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宜急躁决策,应该讲究策略和计谋。《晏子春秋》中的战争思想还强调了指挥战争的方法。晏子认为,指挥官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具备高才义气和忠诚信义。此外,指挥官还应该充分了解敌情,做好战争准备工作,掌握主动权,并充分利用战场地形等等。《晏子春秋》中的战争思想认为,战争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而非无意义的战争扩张。晏婴认为,战争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避免无谓的杀戮和战争扩张。
影响
《晏子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晏子春秋》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生活哲学
《晏子春秋》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晏婴提出了“民生”“国家”“民心”等重要概念,将政治权力与社会福利的紧密关系强调出来。他主张国家应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政权,并提出了改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具体措施。 这些社会福利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其中,节约和减税的思想尤其值得今天的政府和社会重视,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晏婴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晏子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与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紧密相连。晏子的处世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主张尊重、诚信、宽容等价值观,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相契合。这些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文化传承。
文学史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了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晏子春秋是一部政治著作,以记录各国政治制度、军事策略和道德教化为主,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而这种写作方式和风格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二是对文史研究方法的影响。晏子春秋以史实为基础,处理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对文史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推动了历史学、文学研究的发展。三是影响了文学语言和风格的发展。晏子春秋使用简明、直白的语言,清晰有力,富有文学感染力,体现了一种简约、实用的文学风格。这种写作方式和风格被后世的文学作品所借鉴和发扬,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治理
《晏子春秋》强调了刑法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刑法执行的严格性,为后世的刑法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同时,倡导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想,注重刑法执行的温和性和人性化处理,并为刑法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启示。最终,这些法治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法治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因此,《晏子春秋》中的刑法治理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和后世的刑法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方面
晏子在《晏子春秋》中的“为政以德”思想,对后世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在后世的文化传统、政治理念、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仁爱”、“公正”等等思想都与“为政以德”密切相关,成为了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影响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如刘彻在文景之治、李世民在贞观之治中均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深刻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对中国政治实践的影响。
争议
成书时期问题
学界对于《晏子春秋》的成书时期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成书时期在战国中后期左右。这些学者包括蒋伯潜、谭家健、金德建、孙以楷、谢祥娟等,他们主要通过对其语言特点和文献传承的考察得出此结论。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例如高亨和董治安认为其成书时期在战国时期。他们认为《晏子春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思想体系与战国时期相符合。另外,吴显庆则认为其成书时期在秦统一后。他主要根据《晏子春秋》中所记载的历史细节得出此结论。
还有一些学者,比如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是晏子的后代或门人太子宾客所编写。他们认为《晏子春秋》与《左传》《孟子》等书在语言、思想和历史事件上有着联系,且晏子与孟子和左丘明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因此其成书时期应该在战国时期或者战国后期。
此外,1972年出土的《晏子春秋》对成书年代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份出土文献的存在表明《晏子春秋》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其中的一些内容与现存传世版本相符,这对于认定《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
版本
《晏子春秋》的版本非常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元刻本、明代成化刻本、活字本和刻本、清代经训堂本、指海本以及近代的校注本等。
元刻本:元刻本是《晏子春秋》最早的刻本之一。该版本刻于元代,现在已无存世完整本,只能通过残卷散见。虽然元刻本流传不广,但是其对后来的版本影响较大。
明代成化刻本:明代成化刻本是《晏子春秋》的一个重要版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该版本刻于明成化年间,现存有多份完整本,可用于校勘研究和文献考证。成化刻本对后来的版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成为了许多其他版本的校本。
活字本和刻本:在不同版本中,活字本和刻本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如明活字印本行文古旧、字多异体,具有活字本明显特征;明正德刻本在版式上与活字本相同,但流传广泛,存世较多;沈启南刻本添加了《晏子列传》;吴怀保刻本分内篇“谏”“问”杂”3卷,外篇一卷;清嘉庆二十一年吴系、顾广圻刻本以孙星衍所赠“元刻”影抄本为底本,并作了一些校勘等。
清代经训堂本:清代经训堂本是《晏子春秋》的又一重要版本,是在明成化刻本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和修订。该版本由钱谦益主持编写,主要对成化刻本中的错漏进行了标注和更正。由于经训堂本在清代流传广泛,因此对晏子春秋的传世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校注本:除了抄本、刻本外,校注本也是晏子春秋版本的一种。张纯一的《晏子春秋校注》和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均是重要的校注本,对晏子春秋的校勘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资料
《晏子春秋》-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知网.2023-04-25
《晏子春秋》——中华古文献大辞典.中国知网.2023-04-25
晏子——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中国知网.2023-05-12
挖历史:《晏子春秋》究竟是谁写的?.中国孔子网.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