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
张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人,金朝扶持的伪楚皇帝。
元符三年(1100年),张邦昌考取进士,此后连续升任。等到赵桓即位后,升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之变二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金兵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号大楚。金军走后,张邦昌册封元祐皇后为太后,并让其垂帘听政,等赵构赵构即位。五月,赵构即位,建立南宋。张邦昌转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被封为同安郡王。
后来,丞相李纲向宋高宗进谏说张邦昌犯僭逆大罪,于是张邦昌被贬往潭州,最终其因在位期间秽乱后宫被宋高宗赐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今东光县)人。元符三年(1100年),张邦昌考取进士,之后连续升任,在其担任大司成时,因训导失职,被贬为崇福宫提举,后又为光州知州、汝州知州。政和年末,由洪州知州升任为礼部侍郎。宣和元年(1119),任尚书右丞,转为左丞,升为中书侍郎。等到宋钦宗即位后,升为少宰。
傀儡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进犯京师,宋廷派赵构及张邦昌去金营为人质,并割三镇以求议和。张邦昌主和,因此在临行前,他向宋钦宗要割地圣旨,钦宗不同意,又要河北省印绶,也没同意。等到他们去了以后,宋将姚平仲夜袭金营,金人责骂张邦昌,张邦昌辩解说这不是宋廷的意思,保住了性命。不久后,远在金营的张邦昌被升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然后金人放康王回来,又以肃王为人质,仍命张邦昌为河北路割地使。
靖康之变二年(1127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皇族470多人、文武百官等15,000多人北归,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吴千干、莫俦从金营带着文书回来,金朝让推举异姓人当皇帝,到金营接受册封。留守孙傅等人不同意,上表金朝,请求立赵姓。金人怒,又派吴千干、莫俦来督促,最后,众人推举张邦昌。朝廷大臣中以秦桧为首,坚决反对张邦昌为帝,金人知道后,将秦桧抓了起来。
张邦昌最初是拒绝登皇位的,他卧病在床,不吃不喝连续四天,以此表示拒绝。直到金国送书来宋,限三日之内立张邦昌为帝,否则有人将屠杀全城百姓,最终张邦昌也只能接受。金人带着册宝来,张邦昌向北拜舞后,接受了册命,即伪皇帝位,僭号伪楚,准备定都金陵。于是登上文德殿,在西面设御位接受朝贺,传令不要跪拜,王时雍率百官竟跪拜,张邦昌只是面朝东恭敬地站着。他与百官讲话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也用“手书”而不是“圣旨”。
还位于赵
等到金人退走之后,吕好告诉张邦昌,赵构久居在外,是众心所归,让张邦昌拥立康王为帝。然后又建议张邦昌请元祐皇后回来,这样才能保住性命。张邦昌认同,于是,册封元佑皇后为太后,迎入延福宫。派蒋师愈带书信给康王,表明自己登基为帝只是权宜之计,根本不敢有别的企图。康王了解实情后,相信了张邦昌并给他写了回信。
随后,张邦昌派谢克家献上大宋受命宝,又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等康王即位。不久,张邦昌派使者带着乘舆服御去南京,张邦昌也赶到南京,见到康王时,他跪地痛哭请死,康王慰抚他。康王即位后,封李纲为宰相,张邦昌转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被封为同安郡王。李纲上书说张邦昌卖国求荣,是乱臣贼子,犯僭逆大罪,理当处死。但高宗念及张邦昌称帝是迫于无奈之举,并非本意,于是将其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潭州。
人物结局
之前,张邦昌做伪帝时期,宋徽宗的嫔妃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多次给张邦昌送果品,张邦昌也对她特别厚待。一天晚上,张邦昌醉酒,李氏扶着他,把胳膊搭在他的身上,将他扶他进了福宁殿。晚上,李氏把自己的养女陈氏打扮好送给张邦昌。等张邦昌退位回东府时,李氏还偷偷送他。
等到张邦昌被贬去潭州后,李治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将李氏抓进大牢,李氏认罪。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下诏列举张邦昌的罪状,将其赐死于潭州。李氏被处以杖脊后发配到车务营。
施政举措
张邦昌曾向金朝提出过七项请求:请求金国撤军、降低自己的称号为帝、借用金银犒赏军队、不毁坏赵姓的陵墓和庙宇、停止搜刮金银、保留城防设施、借用东都三年。此外,他还曾经降手书抚谕四方,他承诺无论罪行轻重,凡是过去常赦不原的,一律特别予以释放。同时,他还派遣官员前往皇陵巡视,各州的天庆观、天宁节仍按旧例举行香火祭祀,并对官吏们普遍给予恩赏,他命令勤王之师各自返回原驻地,并妥善安置。他对宗室成员给予关怀和抚恤,免除租税,招抚并赦免盗贼等罪行。此外,他还命令礼部广泛下发此手书,并付诸实施。
轶事典故
高丽国王
元符三年(1100年),张邦昌出使高丽。当时正好高丽国王去世,高丽人看重刘宋使者,就想拥立张邦昌为国王。但有学者质疑这件事的真伪,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勇先就专门撰写了《所谓权立张邦昌为高丽国王辨》一文考辩此事。
人物评价
《宋史》中认为张邦昌私通金人,是社稷之贼。
《宋史》中记载秦桧对张邦昌的评价,秦桧认为他专事安逸游乐,与权奸结党,危害国家扰乱朝政,社稷倾危实是张邦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