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纲

李纲

李纲(公元1083年7月27日—公元1140年2月5日),字天纪,一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府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宋代宰相,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被誉为南渡第一名臣。

李纲出身官宦,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李纲随父入京,入国子学攻读。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被其父李友人推荐,出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等县)司法参军。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李纲得中进士,历任尚书考功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后因上书言事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九月,李纲升迁为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十月因为上书言事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重和元年(1118年),李纲迁为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李纲因京城发大水上书建言冒犯朝廷,被贬至南平市沙县监管税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李纲被征召回朝,授任太常少卿,李纲献上御戎五策,并力劝宋徽宗禅位于宋钦宗以对抗金朝入侵,当年十二月,宋徽宗禅位于宋钦宗,钦宗即位后,李纲先是做了参谋官,后被提拔为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负责开封的治兵御敌事宜。靖康之变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五日,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并亲自登城督战,开封得以保全。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议和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月,李纲被贬为山西省河北省宣抚使。李纲到任后,又事事被限制,宣抚使无节制军队之权,徒有其名。后又被冠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后再被贬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赵桓醒悟议和无用,重新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负责东京汴梁事务。当李纲在长沙市得知此命时,立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奔赴京城救驾,还未到达,开封已经失守。

宋高宗赵构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在任期间曾力图革新内政,但仅七十多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纲被复起用为湖南省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期间他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李纲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李纲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少师,其亲族十人分别被朝廷授予不同官职。赵昚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朝廷追赠李纲为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有效地组织了开封保卫战,屡次击退了金兵,李纲短暂为相,力图革新内政,进奏“邀说十议”,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荐用人才,推荐张所傅亮宗泽等能吏治国。当代学者何圣在《李纲传》中评价认为,他一生为国家社稷,人民安危奔走。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

赵顼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正月十二日,李纲出生于秀州华庭官舍。李纲出身于官宦世家,据《嘉靖邵武府志》记载,李纲除了曾祖父和祖父闲居在家,其他人皆身居官位。五世祖、高祖、高祖父都是闽国官员,其祖母黄氏是资政殿大学士黄履之妹,其父李夔被舅祖父黄履亲自教养,中进士,官至京西南路安抚使,其母吴氏出身书香门第,其外祖父、舅父皆身居高位,李纲兄弟四人,也都取得官身。

初入仕途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李纲随父入京,进入国子学攻读,补国子监生第一;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李纲被李夔友人推荐,出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区等县)司法参军;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李纲进京科考,中了乙科进士,特旨升甲,授承务郎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县西南部)州学教授。李纲为了照顾家庭,改易镇江市。两年后,回京迁任国子正。同年十二月升为尚书考功员外郎。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九月,升迁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两次被贬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十月,身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的李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十一月就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重和元年(1118年),李纲又迁为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官居闲职,参与编史,他摘录史料,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撰写了《理财论》(上中下)。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京城发大水,李纲上书《论水灾事乞对奏状》《论水便宜六事奏状》,揭露人为因素是造成京师大水的必然原因,宋徽宗见奏,非常气愤,将他贬至南平市沙县监管税务。

守卫京城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李纲除知秀州,并于次年被征召回朝,授任太常少卿。当时女真借口北宋收容辽朝降将张毂,背弃盟约,派兵攻宋,并派使者要求北宋割让山西省河北省,以黄河为双方国界。宋徽宗任命皇太子为开封市牧,让大家议论退敌之策。李纲献上御戎五策,并与给事中吴敏分析当前形势,他认为大敌当前,如果不给太子传位,仅仅授予开封牧,是不能招来天下英雄豪杰相助的,并劝说吴敏向宋徽宗劝谏禅位。第二天,吴敏向宋徽宗详细说了李纲的想法,并表示赞同。徽宗召李纲入朝议论,李纲刺破手臂,用血书上奏,劝谏宋徽宗能在大敌入侵,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给太子位号,让太子率领将士,以死抗敌,保住天下。宋徽宗于是决定禅位给太子,即赵桓

领兵抗金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宋钦宗即位后,李纲上书建言,称当今宋朝国势衰弱,君子之道不存,法度紊乱,纲纪不正。宋钦宗在即位之初应上应天心,下顺民愿,攘除外敌入侵,振兴宋朝国势,清除内奸,增长君子之道,这也是顺应了宋徽宗对其托付之意。宋钦宗召对李纲,称自己在当太子时看到的李纲关于水灾的奏疏,现在都还能背诵。之后,李邺出使金朝谈判割地一事,李纲上奏钦宗称祖宗疆土应当死守,不能割让一尺一寸。宋钦宗对他的话大为赞赏并接纳了他的建议,将他提升为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当时,金将完颜宗望领兵渡过黄河,宰执大臣建议宋钦宗也要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力谏宋钦宗坚守首都开封,严厉驳斥求和派,并向宋钦宗建议,应该整顿军马、团结稳定民心,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并提议白时中李邦彦率领将士抵抗金兵。白时中不满反问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挺身而出领兵抗金。赵桓提拔李纲做了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宰执大臣坚持避敌主张,宋钦宗一再要逃离京城,李纲哭泣跪拜宋钦宗不要离开都城,讲明坚守才能胜利,离开必然失败,宋钦宗因而留下,并受命李纲负责开封的治兵御敌事宜。

靖康之变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五日,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有先斩后奏之权。李纲率领开封市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七日,金兵攻至开封城下,李纲亲自登城督战,金兵见开封一时难以攻下,自己损失不少士兵,便准备退兵,便派人要求赵桓主动求和,宋廷早已准备好与金议和,宋钦宗不听李纲劝告,执意派遣李棁前去,结果李棁答应了对方所有无理要求,金要求北宋赔付白银五千万两,黄金一百万辆、棉帛,牛马无数,并且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附加北宋的亲王和宰相赴金为质。李纲坚决反对,但是宋钦宗与主和派坚决求和,最后宋钦宗送弟弟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去金做了人质,送去钱币无数。

然而,金人并不满足,正赶上各路勤王大军皆至,李刚趁机劝说宋钦宗,以各地勤王兵力,讨伐金人,收复三镇。宋钦宗同意了。姚平仲提前贸然行动,虽然得到李纲支援打退金人,但是行动还是失败了,他怕被朝廷降罪,就逃走了。金人派使者责问宋廷,宰相李邦彦将责任全部推给李纲和姚平仲,于是宋钦宗罢免了李纲。此举引起开封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军民群怒,打伤内侍,几十万人聚集在开封为李刚请命,李纲入宫跪拜请罪,自请赐死,宋钦宗重新启用李纲任命为尚书右丞,具体负责京城四面的守御事务。

李纲重新上任后,一改之前不得伤害金朝政策,重赏杀死金兵的将士,士气大振,金人害怕,加上已经得到人质和三镇的割让书,金人于靖康之变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撤兵了。李纲表面向赵桓要求派兵护送金兵撤退,暗中告诉将士们,伺机袭击撤退的金兵,但是宰相李邦彦却责备李刚不应该追击金兵,连忙请宋钦宗下诏书召回将士,将士们不得不半路回来。

迎太上皇回京

宋钦宗下诏,讨论迎太上皇回京之事。起初,宋徽宗到南方去巡游,后传说童贯等发动了叛乱。陈东上书,请求将童贯等人斩首。朝廷一开始决定派聂山为发运使前去执行此令,李纲反对,并建议停止派聂山前去执行此令,而是向太上皇请求将童贯几人除掉,这样可以不费辛劳达到目的,宋钦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宋徽宗回到京城后,在南都驻扎,派人询问朝廷改革政事的原因,并同时召见吴敏、李纲。有人担心太上皇可能有什么意料不到的打算,李纲却主动前往,认为太上皇只是想知道朝廷的事情罢了。李纲拜见宋徽宗后,表明了宋钦宗非常思念太上皇,其一心想治理好国家,早日迎接太上皇回京城。徽宗闻言落泪,询问李纲离职的原因和首都的守御安排,李刚回答的都颇和徽宗的心意,二人越谈越投机,徽宗解释了行宫停止东南地区的驿道通信和勤王之军的原因,李纲也表明了宋钦宗的仁义忠孝并劝谏宋徽宗,对钦宗好好加以慰劳,不要追究一些细微末节。宋徽宗拿出玉带、金鱼、象简赐给李纲,李纲回到京城,将太上皇的意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钦宗,驳斥了耿南仲先排除太上皇身边的侍从大臣,才让太上皇的车驾进入京城的提议。太上皇返回京城,李纲在国门迎接,第二天,李纲入龙德宫朝见后,上书坚持请求去职。宋钦宗亲自修诏告谕李纲,劝其留下,李纲只好就职。

援救太原

金兵撤离之后,朝廷上下唯独李纲仍担忧边防。他与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商议调兵进行秋防。吴敏请求设置详议司审查整理法律制度,以革除弊政,宋钦宗下诏命李纲为提举官。当时太原之围没有解,种师中战死,种师道因病回去了,耿南仲在钦宗面前推荐李纲援救太原,李纲力辞不受,遭到钦宗的拒绝。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月,李纲被驱赶出开封市,宋钦宗任李纲为山西省、河北宣抚使,率兵解救太原。

李纲要求朝廷拨二万人马,但朝廷只给拨付了一万二千人。李纲到任后,肃整军纪,伸张法度。李纲治军严格,严禁士兵扰民、夺财之举。他率部队进驻河阳(河南孟县),行军途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河阳驻扎十几天,李纲训练士兵,修整器甲,分析宋金军事力量,研究决定造战车一千多辆,每辆战车配25个士兵,每人拿着弓弩枪牌列阵而行,用来抵抗金兵骑兵。李纲率部队进驻怀州(河南沁阳),同时派遣解潜驻扎威胜军,刘韐守辽州,幕官王以宁和都统制折可求、张思正等屯汾州(山西汾阳),范琼防守南北关。同时,申令三路宋军,同时并进,共援太原市

当时,宋金使臣往返频繁,赵桓欲采纳耿南仲等人的建议,解散各地勤王之师,打算向金求和。李纲进奏《论不可遣罢防秋人兵札子》,反对议和,宋钦宗对李纲的建议和要求置之不理。朝廷一方面交待各位将领,凡事直接听命于朝廷,另一方面力主速战速决。刘韐、张思正分别领命出击,但都惨败而归。李纲上书,要求朝廷授予统一指挥权,命令各路宋军同时进兵,宋钦宗诏令李纲停止进兵。

不久后,朝廷任命种师道以同知枢密院事的身份接管宣抚司,召令李纲回朝。李纲办完移交,返京途中,接到授他为观文殿大学士兼知扬州的命令。之后,朝廷借口李纲专门主张抗战,丧师费财等十大罪状,将他削职贬为提举州明道宫,责授保静军节度副使,流放到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李纲上书辩白,赵桓又以“以惑众听”的罪名,把他贬谪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

短暂为相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市。宋钦宗醒悟议和无用,重新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负责东京汴梁事务。当李纲在长沙市得知此命时,立即率湖南亲王之师奔赴京城救驾,还未到达,开封已经失守。

宋朝皇室南渡以后,赵构赵构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五日,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纲正在赶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于六月初赶到南京开始正式入相。

李纲辅政之初,得到宋高宗信任,为高宗进奏“邀说十议”,励精图治,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汪伯彦黄潜善等议和派展开斗争。他主张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他相信民心可用,主张招纳义军,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招抚义军,厉兵马,有步骤地进行抗金斗争。因此,许多义军自愿拥戴李纲为首的主战将相。李纲荐用人才,推荐张所傅亮分别任河北省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汴梁留守,去开封市整修防御设施,推荐王为河东路经制使,推荐许翰尚书右丞。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赵构打算去东南躲避金兵,起初,李纲的所有议论和劝谏,宋高宗都可以听取,后来很多建议却被留在宫中不予答复,汪伯彦黄潜善之人想方设法驱逐李纲。不久,李纲被调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接着,张所被黄潜善党羽张益谦弹劾,经制司也被撤销,傅亮也被召回,李纲以自动请辞力保傅亮,但是最后傅亮还是被罢职了,朝廷接连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十八日,李纲遭罢相。

四年流放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李纲被罢相后,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尚书右丞许翰上书李纲为人忠义,罢免了他将无人能够辅佐完成中兴大业。正好赵构召见太学生陈东,陈东直言黄潜善汪伯彦不能任用,李纲不能罢免。陈东因此被治罪斩首。后来朝廷传旨,罢了李纲观文殿大学士之职,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送去鄂州市(今湖北武昌)。李纲被罢职后,张硕被贬至岭南,傅亮借母病,辞职反籍,李纲所有的抗金措施,被议和派全部取消。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又命其移往州(今澧县),同年十一月四日,御史中丞王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李纲又被贬谪至万安军(今万宁市)。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一月二日,李纲获释,赵构让他“任便居住”,随即,李纲从海南岛返回鄱阳短住,次年初,携家眷返籍。

三被起用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三月二十五日,李纲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七月,范汝为起义,社会动乱,道路阻塞,李纲携家眷至福州市,闲居长乐区(今福建长乐县)。同年九月,李纲复职资政殿大学士。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高宗任命李纲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当时流民溃卒在荆湖江、湘之间为盗,数量不可胜计,其势大者有数万人。李纲到任后,尽力处置,将其尽皆荡平,并左手训练军队,修建战船,演习水战,做好防御准备,可是又遭谏官徐俯、刘斐弹劾,李纲被罢为提举西京崇福宫。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冬,金朝伪齐发兵南侵,李纲提出三条防御敌人的策略。趁伪齐倾兵南下,出其不意,攻占颍昌府,逼近京城一带,伪齐回兵救援,宋军趁势追击,这是上策;停驻在长江边上,号令上游的军队,顺流而下,增加声势,使伪齐不敢南渡长江。后以重兵进屯战略要地,用计进行拦击,断绝其粮道,等其往回逃跑,再慢慢发动进攻,这是中策。如果只借亲征的名义而不积极措置,任形势发展,使军队溃散,所占据的要地失守,敌人必定乘机深入,各州县望风溃逃,其祸患将不可测料。赵构接受建议,传旨督促刘光世张俊统兵渡过黄河,并亲自到长江边上慰劳军队。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宋高宗起用抗战将领赵鼎、张浚为左右相。张浚主战抗金,李纲极力支持,同年闰二月期间,李纲闲居在长乐(今福建长乐区),向宋高宗上奏实现中兴大业的六件事:一是信任辅弼,二是公选人材,三是变革士风,四是爱惜日力,五是务尽人事,六是寅畏天威。宋高宗阅后下诏给予嘉奖,同年十月,李纲被授任为江西省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并令李纲赴朝廷奏事。李纲到任开始便修复城池,安定人心。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三月二十三日李纲到任,立即担负起救荒使命,短短半年时间,先后赈济灾民五万九十二人。救灾期间,李纲命令历州(今江西历州)官吏,劝说家有余粮之家,减价卖粮食,使得灾民暗度荒年。赈济灾民的同时,李纲极力推行“营田”制度,流民纷纷归业,荒原得到开垦,生产有了发展,粮价下跌,人心安定。李纲的救荒之举,使得百姓暗度荒年,政绩卓著,在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受到朝廷表彰。同年,宋徽宗死于金朝赵构派王伦迎“梓宫”、韦太后、赵桓为名,准备议和,称臣纳贡。李纲上疏竭力反对议和。李纲频频上书,要求宋高宗挥师北伐,被侍御使等人弹劾,李纲因此落职。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农历正月,李纲又回到长乐区(今福建长乐)闲居。直到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南宋与金国正式达成协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纳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五万匹,金桂怀河南省陕西省,并送还宋徽宗棺木和韦太后。同年,高宗欲再起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他见议和已成,秦桧当权,恢复无望,力辞不受。仅带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之衔居于福州市

忧愤以殁

李纲始终坚持主张抗战,不断遭到朝廷和主和派的打压和排挤,每当他与弟弟李伦谈起国家大事时,总是难过惆怅叹息,忧愤成疾。李纲的三弟校书郎李经早逝,他为此感到非常悲伤,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李纲亲自祭奠李经,恸哭不已,因而突然患病,于当日在福州严精舍的寓所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葬于怀安县(闽侯县)桐口大家山。高宗闻讯后,追赠少师,命其弟李维负责治丧。高宗对其表示哀悼,派遣使者携带财物,抚慰李纲的家属,并给予丧葬费。李纲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少师,其亲族十人分别被朝廷授予不同官职。赵昚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朝廷追赠李纲为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为政举措

政治

李纲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政府能否有效稳定地运转,一方面是政府最高执政者宰相订立的规模是否长远切实。另一方面,宰相提出宏远有效的规模之后,还要得到国家最高执政者皇帝的支持。皇帝不仅要肯定宰相提出的规模,更重要的还要相信宰相的施政能力,赋予他极大的信任与权力,使得宰相得到实现规模的施政空间。李纲认为,国家规模的实现,是一个君臣,即皇帝与宰相以及其他大臣通力合作、良好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在这样的政治理念下,李纲一入相,就提出了他的国家规模说。李纲的国家规模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强调宰相与君主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国家规模,而实现良好互动关系。要求君主的德与宰相的才两方面的结合;另一层面,提出具体实现国家规模的措施,强调先修内政,然后举兵北向。

李纲认为只有经营好河北、河东两路,使之成为国家之藩篱,这样,东南才可以长治久安。放弃中原,东南也不会安定。因此,李纲入朝伊始,着手经制司、招抚司的建立,希望通过招抚河北、河东两地义军、民间的力量成为捍御金朝的屏障。但是,李纲为相仅七十多日,他的这些政治理念还未来得及施展,即己遭到罢相。

经济

李纲入相时,百姓赖以生存的米、盐匾乏,京师人心不稳,新生政权动荡不安,随时都有可能夭折。李纲入相,立即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安定民心。首先,李纲措置交通,打通水运、陆运以稳定京师的生命。又于两京城外及沿汁至泅,增巡检,商路始通,人情渐复旧。交通线的打通,不仅商旅便于往来,平定了物价,稳定了民心,而且运来了诸部的公案图籍,为奠定新生政权的格局、体制提供了蓝本;其次,印造见钱钞以应急。学者白晓霞认为见钱钞的使用,为摆脱初建政权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形势稳定下来后,李纲也开始整顿初建政权的经济秩序。他认为崇、观以来民力凋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央对地方财政剥夺太多的缘故。面对这样的积弊,李纲提出了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理财与民力的关系;其次,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在以处理好理财与民力、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下,李纲提出,在南宋财政几乎陷于凋敝的状态时,更不能采用竭泽而渔的做法,而是要实行宽厚简易之政以度过财政危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李纲首先采取了宽州县民力的措施,并且提出,茶盐之利,三分之一划拨州县,以缓解地方财政。

这样做,中央的财政收入势必会减少。如何应付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朝廷日常用度李纲提出省官吏、裁康禄。于是,建炎元年七月下诏裁并一些机构,并且裁减官吏的傣禄以缓和国家的财政危机。节流只可以缓解一时的财政困难,不是彻底解决财政困难的方式。李纲又提出募民出财以助军费。这是一种通过以民自愿募捐的方式解决军费的方法。学者白晓霞认为李纲任相时间较短,就经济方面而言,他主要稳定了南宋初建政权的经济,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南宋财政困难的途径,并没有解决当时南宋政权最需要解决的财政困难。

军事

李纲认为,经过靖康之变后,南宋招募的勤王之师就数量和素质而言,微不足道且不堪一击。为此,李纲一入相,立即向高宗提出在京东、京西、陕西省河北省募兵,创为军号,团结训练,一切以新法施行,分隶将佐,逐处屯泊。高宗听取了李纲的建议,于建炎元年六月下诏“,在陕西、河北募兵各三万,在京东、西募兵各二万,合为十万。创置晓胜、壮捷、忠勇、义成、龙武、虎威、折冲、果毅、定难、靖边、一共十个军号,每个军号包含四军,每军二千五百人。十军的创建,使南宋军队初具规模。

对于招募军队的组织管理,李纲采用了一套严格的组织及奖惩方式,李纲制定军法,以五人为一伍,伍长用牌子写上同伍其余四人的姓名。二十五人为一甲,甲正用牌子写上其属下五位伍长的姓名。一百人为一队,队将用牌子写上其所属的四位甲正的姓名。五百人为一部,部将用牌子写上其属下十位正副队将的姓名。还下令招募成立新军和御营司兵,都按新的军法建制,有什么使唤和任务,根据牌子上的记载差遣。另在三省、枢密院内设立赏功司,有受贿索贿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论处,对于遇敌逃跑者斩首,由逃兵变为盗贼者,株连其家属。李纲宣布对军政的改革总共达几十条。

面对金人强大的军事威胁,战马问题成为南宋紧迫的问题。一方面,李纲提出括马以应付金人的骑兵,采用民间括马以及川陕、广西壮族自治区买马的方式解决战马紧缺的问题;下令非品官将校不许乘马。另外,针对金人骑兵的作战特色,李纲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以车作战的模式,克服金人的骑兵作战的优势。战车和强弩都是克服骑兵的优势所在。李纲曾提出避开金人骑兵优势,发挥南宋的水军优势,并且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二十一日创建了南宋的第一支水军“楼船军”,并且寻访诸路武臣才略之可任者以备用。

民生

平定流寇,肃清军贼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高宗任命李纲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当时流民溃卒在荆湖江、湘之间为盗,数量不可胜计,其势大者有数万人。李刚到任前,派人将敌情查的一清二楚,主张“招抚”和“镇压”相结合来平定流寇、军贼,不久,荆湖广地区的流寇、军贼全部被铲平,老百姓逐渐安居乐业。

严惩贪官,免除杂税

李纲到任潭州之初,当地社会秩序混乱,大小官吏贪赃枉法,官府豪绅对农民苛刻盘剥,向百姓巧立名目,征收各种名目的税,百姓苦不堪言。李纲上奏,弹劾曹成、李宏等人使老百姓民不聊生,请求朝廷免去东苗租税,给百姓无偿发放粮食种子,鼓励流民垦荒开田,恢复生产。他召见当地长老,问民疾苦,严惩图财贪赃的官吏,免除正税以外的杂税,减轻百姓的负担,使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返回故里,从事农桑。

修建房屋,安定民心

由于战乱,衡阳破坏严重,李纲派遣官吏,带领军民,修建仓库、州宅、使厅、门廉、堂屋,有建造六千多间营房,搭盖大批草屋、瓦舍,为百姓提供栖身之所。

江西救荒,推行“营田”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月,李纲被授任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次年三月二十三日,李纲到任,立即担负起救荒使命。李纲面对江西境内粮食欠收,粮价暴涨,百姓挨饿等死的局面,下令囤积粮食的人卖米,严禁投机倒把粮食。同时,召集官吏、商人、市民,有他们推荐人选筹措钱款,外出买粮,运回江西卖出。对于灾民,由各州县官吏收养。短短半年时间,先后赈济灾民五万九十二人。救灾期间,李纲命令历州(今江西历州)官吏,劝说家有余粮之家,减价卖粮共计二十万八千一百二十四石五斗。使得灾民安度荒年。

赈济灾民的同时,李纲极力推行“营田”制度,劝勉流民归业,鼓励他们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筹措军费,减轻朝廷负担。他主张南宋军队垦荒种地,由政府免费资助耕牛、农具、谷种,军队既可以解决一部分口粮,减轻朝廷负担,又可以克服军队娇惯懒惰的弊病;又下令各州县官吏,招流民垦荒种地,让朝廷拨给耕牛、农具、谷种,凡是垦荒的人,朝廷贷给的钱,当年秋收后,朝廷买入,第二年收成,朝廷只要三分之一,第三年的收成,朝廷征收一半,剩余的粮食归垦荒人所有。“营田”制度推行之后,流民纷纷归业,荒原得到开垦,生产有了发展,粮价下跌,人心安定。

个人作品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全闽诗话》对李纲的诗词评价为:“梁溪李忠定公纲忠义勋业照耀千古。人但知传其奏疏耳, 至其所为诗, 气格浑雄, 才情宛至。”李纲留给后人《水龙吟·光武战昆阳》《水龙吟·太宗临渭上》《减字木兰花·读\u003c神仙传\u003e》《水调歌头·和李似之横山对月》《江城子·瀑布》等诸多作品。

李纲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诗文作品, 还有文学理论见解。李纲的文论思想散见于其有限的几篇文章中以及部分诗文作品的序跋和一部分论诗诗中, 其中真知灼见随处可见, 尤其是《湖海集·序》和《文乡记》。李纲的文论思想基本上遵从的是传统儒家的文学理论批评标准,即重道德实践, 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和教化功能

创作理论

文贵使用

李纲在他的文集中明确提出文学的价值、意义在于他的适用性。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秩序井然、上下和睦的社会,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健康的心灵,塑造独立的人格。李纲论诗, 非常重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所流露的思想和情感。在他看来, 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情操的作品, 才是上乘之作。其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首先是内容, 其次才是形式。

文章以气为主

李纲继承孟子的“养气说”, 追求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境界, 追步苏、黄等前辈作家的创作, 论文重“气”, 强调作家的思想品德修养, 这与“文贵适用”的原则是相一致的。”李纲非常强调作家的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提倡道德文章并重, 认可“气盛言宜”的观点, 认为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作家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李纲论文固然提倡“德文兼备”, 但实际上,相对于形式而言他更重视作品的内容。要求作家要修身养性, 在作品中要宣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关于创作的动力,李纲认为一是言为心声,二是文如其人。关于言为心声,“心声”指的是创作者情、志方面。关于文如其人,认为作者本人和作品的优劣是一致的。李纲论文重气, 认为由于作家的道德修养不同, 文章自有高下之别, 故而有君子之文与小人之文, 又由于作品是作家心声之发, 是作者言志咏情的自然结果, 因此, 于字里行间, 于作品的种种外在表现形式中, 读者可以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并且可由此了解作家的人品。并且李纲认为感情的被触动产生是不期而遇的, 是自然而然的, 是勉强不来的。应该是有所为的, 或为时、或为物、或为事, 因此, 通过作品解读作者是客观的、可行的。

诗学作用

强调政治教化作用

李纲提出并重点强调了诗歌的“讽谏”作用,李纲的用意在于以诗为礼教服务,突出表明了儒家的文艺观与政治、伦理观点是连接在一起的。接着,李纲还进一步指出,随着诗骚的消逝,直到唐朝,诸多诗人只有杜甫一人“得诗人比兴之旨”。其实质也就是以诗歌对政治的作用来直接衡量诗歌本身的价值。李纲更强调的是诗歌为政治服务。

强调诗歌的情感宣泄作用

李纲强调了诗歌的情感宣泄作用。但是,李纲的情感的宣泄并不同于“不平则鸣”,这和传统的主情说诗论相比,诗人所标举的情感更受到“理性”的制约。李纲出入三教,能够很好地运用佛家的“虚空”和道家的“无为”“清修”来稀释内心的强烈情感,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诗风取向

李纲的诗词主要学习屈原的忠贞爱国、杜甫的幽怀时事,但从诗歌的风格取向上看,他喜爱陶渊明的平淡淳真、李白的俊逸、韩愈的雅健和欧阳修的“醇厚”,但是“雅健”才是李纲所欣赏的诗歌风格,在艺术上则要求自然真淳,浑然天成。

诗中禅机

李纲一生学佛、参禅,他也颇爱阅读佛教经典。李纲一生广阅藏经,从其诗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阅读、引用、书写的佛教经典非常之多。在具体创作中很多地方吸收和接受诸佛经。李纲对《华严经》《维摩诘经》《楞严经》以及各类禅宗语录、灯录有着很深的研习,佛经禅籍中一则则鲜活的典故为他的诗歌踵事增华,佛经中丰富的人生哲理、禅门公案中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都化作李纲诗歌中的养料,赋予他佛禅诗丰厚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

李纲将《华严经》中的“圆融观”“下作行禅”思想融入到诗词作品当中,他禅诗里皆呈现出“万物皆寓佛性”的灵动特质。他很多写景的禅诗也呈现诗境凑泊无痕、圆明澄澈的特点。而他许多诗歌中呈现出来的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境,其实是与诗人随缘任运、无有挂碍的圆融心境密切相关。受“下座行禅”思想影响,李纲不执著于语言文字,而重视从实践中验证佛法,通过亲身的感悟,去揣摩、润色诗文作品的思想。

李纲将《维摩经》中“游戏神通”“直心是道场”的思想融入到诗词中。这种视诸事如同游戏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见,他以游戏的态度出入佛经,诗中亦多有谐戏幽默之作。李纲有些诗歌中没有出现“道场”二字,但字里行间仍流露着“直心是道场”的平常心思想。

对《楞严经》“六根互用”佛学思想的接受和运用,令李纲在日常生活的根尘应接中充分体验着参禅的乐趣,在李纲的笔下,淡雅的岩桂、浓香的茉莉花、娇艳的牡丹芍药等花卉,都因为“鼻观”的介入而悉获宗教性的意义,其作品也完成了一种“感官及感觉世界从现实性到超越性的变化,从感官欲望到诗意与禅意的提升。李纲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到“心”“安心”“无心”“忘心”“摄心”等表现心性论的词语,体现了李刚对《楞严经》“心性论”的接受。

唱和诗词

李纲的唱和诗大都是写给同时代谏官邓肃的,多作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的南平市(今福建省),现存44首,其中唱诗9首,和诗35首。唱和诗是李纲和邓肃交游的产物。李邓二人的唱和诗多为文人生活的实录,多记录文人雅趣之事,主题较为单一,没有爱国文人的爱国情调旋律。虽然主题都是表现闲居文人的生活,但是内容丰富,记录了李纲于邓肃的交游。有记录趣事的,例如《次韵志宏获小偷韵》;有谈文字寄托的,如《志宏复示\u003c秋意\u003e五篇次韵和之》,其中可见李纲在这剧生活中对于文字的寄托,展现离港作为诗人真性情的一面;有言志的,例如《次韵志宏见示<山居> 二首》( 其一),表达了李纲的归隐之心;除了以上所列,李邓唱和诗突出的部分是记录二人交游的作品。虽然在李邓唱和诗中见不到直抒胸臆的爱国之句,但婉转而明确的不可归隐之心,正是李纲爱国底色不经意、下意识的真情流露。从艺术方面看,沙县唱和诗具有体裁以古体为主近体为辅、语言平易而少故实、情感真挚冲淡的特点。李纲与邓肃的唱和诗,数量可观,时地集中,创作时间特殊。它们是李纲贬谪生活、邓肃居乡丁忧生活难得的雅趣反映。

历史评价

明末戏曲家、大臣阮大成评价“朝廷上的大臣,像李纲这样,能够奋勇不顾己身,以天下为己任的才是社稷之臣”

南宋初宰相汪伯彦评价:“李纲的气度胸怀,我们都不如他。”

宋文学家许翰评价:“李纲为人忠义有胆量,如果不用他,国家就不能实现中兴,现在李纲被罢官了,我留在这也没什么用处了。”

宋史》作者脱脱阿鲁图评价:“凭借李纲的贤能,如果不去阻挠他,让他能够在靖康之变建炎期间为国殚精竭虑,徽、钦二帝何至于被掳走,宋朝何至于南渡偏安一隅?这就是说用君子治国则国安,用小人治国则危险了。李纲为相仅仅七十多天,他的谋略安排朝廷不采用,只采纳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的建议,李纲虽然多次被训斥,贬黜,但是忠臣丝毫不减。虽然中兴大业没有成功,但是李纲为国效力之心可与诸葛亮当年之心相媲美。”

清代理学家、大臣李光地评价:“李纲,一旦得到任用就会施展才能,产生效力,效力一旦产生就会快速显现。”  

清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评价:“李纲对国家的忠诚诚信厚道,确实超过其他人。”

清代名儒,林则徐岳父郑大谟评价:“我喜爱李丞相,除了他的经术文章,他对国家忠诚不忘,以书生身份担当良将之职也让我敬佩不已。”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评价:“李忠定(李纲)的奏疏和论事,清楚明白,他的天资似乎比陆贽上(陆贽)更高”。

著名历史学家陈致平评价:“在‘靖康之变’高宗续统时,有两个力撑危局的志士,一个是李纲,一个是宗泽。后来到李纲再废,宗泽病死。北宋乃真亡。”

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评价:“在两宋的三百二十年间,也有如范仲淹、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人,他们无疑是好的政治传统的代表。”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金刚菩萨下凡投胎

传说里刚出生的时候,其鼓励的上丝庙门口,一尊泥塑的金刚菩萨倒塌了,民间有谚语:”上寺倒了金刚,下寺出了李纲”。据民间传说,李纲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人们认为“纲”“刚”二字同音,便编出神话故事,说李纲是金刚菩萨下凡投胎。

“芝城”之父

至今,在建瓯县民间,李纲仍被尊称为“芝城”之父。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女真大举南侵,赵构从扬州逃到杭州市刘正彦发动政变,政变失败后,叛军逃亡南平市,闽北经济严重被破坏,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南宋朝廷决定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入闽镇压,大军由孟庚和韩世忠为正副宣抚使,李纲对于义军十分同情,韩世忠曾是李刚部属,私人交往极厚,在李刚的劝说之下,韩世忠放弃了原本尽诛泽州百姓的想法,韩世忠军队与绍兴市二年(公元1132年)攻下建州城,范汝为自焚而死,建州百姓未遭到屠戮。建州百姓尊李纲为“芝城”之父,并建生祠以祀之,从此,李纲被誉为“芝城”之父,至今还有此传说。

相关争议

为相时间

关于李纲为相时间,后世多有争议。由中国历史小丛书委员会编撰的《李纲与宗泽》一书中,提出李纲在六月初一到南京,六月初二开始担任右相,直到八月十七日,共担任了七十七天的宰相。何圣庠在《李纲传》中提出,李纲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初六入相,八月十八被捏造十条罪状,罢去相位,为相七十五天。

劫寨之战的作用

对于姚平仲劫寨之战,李纲在其中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出,李纲实际上早就知道此事,但是朱熹极力反对,认为这件事是姚平仲一人的侥幸之举,李纲并不知道。《宋史》中没有说明李纲是否提前参与此战。近代,台湾学者赵孝宣在《宋李天纪先生纲年谱》中也赞同朱熹的看法,认为李纲与劫寨之战无关。周宝珠陈振在《简明宋史》提出此战是经过赵桓同意的,但是也没有说明是否与李纲有关。蔡美彪在《中国通史》中则提出,姚平仲这场战役是经过李纲的支持的。顾宏义在《李纲与姚平仲劫寨之战》中考证,认为此战决策者是宋钦宗,姚平仲率军执行,而李纲实际上是居中的主持者。

墓葬与纪念

李纲墓

李纲墓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大嘉山南麓,是目前福州保存最好的一座宋墓。李纲墓分墓道、墓庭、墓坟三大部分。通往陵墓的导引大道一般被称为“甬道”“神道”“御路”,其长短大小可以看出陵墓的规格高低。李纲陵墓神道长110米,宽7米有余,道中用石板砌筑,宽1.38米,两边铺有鹅卵石。神道由南向北,依次有旗杆夹、石望柱、石狮、石獬豸、石马、石翁仲分列其旁,每对间之距离递减。李纲墓从其修建至今已经历经800余载,仍保存完好。

邵武李纲纪念馆(李忠定公祠)

位于邵武市通泰街道李纲路186号的李纲祠堂,原为“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后几经迁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今址重建。1984年,李纲祠堂辟为“李纲纪念馆”。李纲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设两个陈列室,一个在大宝严寺大殿,400平方米;一个在李忠定公祠,700平方米。1987年,在五四路道德巷内新辟民俗博物馆(隶属市博物馆),1988年2月,民俗馆落成,是福建省第一座以展示当地历史发展传统性文化、生活的专业博物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1991年,该聂氏宗祠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省文物局审批通过李纲祠堂修缮设计方案,并在2021年度全省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中安排了80万元用于李纲祠堂修缮工作,该项工程已于2022年4月完成初验;2023年1月省文物局审批通过李纲祠堂修缮工程变更设计方案和李纲祠堂环境整治方案,相关工程项目正有序开展中。

马鞍山李纲纪念馆

马鞍山李纲纪念馆属于国家2A级旅游景区。李纲纪念馆主要以建筑、雕塑、文物、诗词、人物事迹和评价等形式来展现李纲的生平和为人。

故居

李纲祖宅在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一都村下寺旁,现遗存有民间祭祀李纲的“李纲殿”。但故里故居受到严重破坏,历史遗存缺失较多。

祭祀研究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纲与历代功臣共四十人得以从祀帝王庙,咸丰初年,配祀于文庙,居东庑。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纲被视作“抗金护宋的民族英雄”,对李纲的研究也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历经官葺民修的李纲墓.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3-08-26

邵武李纲纪念馆.南平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38号建议的协办意见.福建人民政府.2023-09-23

宜居博望-李纲纪念馆.马鞍山市博望区人民政府 .2023-08-26

关于博望区李纲纪念馆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的批复.马鞍山市人民政府.2023-08-26

福建人大代表建言弘扬抗金名相李纲文化.中国新闻网百家号.2023-09-23

八千里路云和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8).豆瓣电影.2023-09-24

李师师 (1989).豆瓣电影.2023-09-24

梁红玉 (1996).豆瓣电影.2023-09-24

名相李纲 (1998).豆瓣电影.2023-09-24

精忠岳飞 (2013).豆瓣电影.2023-09-24

神医安道全 (2014).豆瓣电影.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