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鼎

赵鼎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宋朝解州闻喜(今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赵构时任宰相,南宋政治家、词人,与唐宋两代贬琼州的李德裕、李纲李光胡铨合称为“五公”,与李纲、胡、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也是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赵鼎出身于普通的士人家庭。4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并教其读书,曾入地方官学,先后师从尹天民、李授之以及洛阳市邵伯温,博通经史百家。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赵鼎获进士及第,先后任风州两当尉、岷州长道尉、同州户曹、河中府河东县丞、洛阳县令、东京汴梁士曹、右判官、朝请郎、尚书司勋员外郎等职。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后推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组织军事力量抵抗金兵。绍兴年间,赵鼎两度出任宰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赵鼎遭秦桧陷害后被贬泉州市,之后又被贬往潮州市、吉安军(今海南三亚)。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二十日,赵鼎因绝食而死于吉安军,终年六十三岁。赵昚即位之后,追谥赵鼎为忠简并追封丰国公,赠太傅,后又配享高宗庙庭。

赵鼎在两次担任宰相期间整顿吏治,改革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利用江淮屯田解决军费开支,扩大宰相集团权力,同时赵鼎在诗词和书法艺术上颇有成就,有《赵鼎楷书札子》《秀帖》《忠正德文集》等作品流传于世,南宋学者吕祖谦、曾协等称赞赵鼎为“南宋初年中兴名相第一”。

人物生平

北宋时期

早年经历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赵鼎出生于解州闻喜(今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的一户普通士人家庭。赵家是世居汾晋地区的官宦世家,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太祖皇帝赵匡胤征讨山西省赵姓举族移居至解州闻喜。赵鼎4岁丧父,由母亲樊夫人抚养其长大成人并教其读书,因而他奉母至孝且自幼勤奋,曾入地方官学,先后师从尹天民、李授之以及洛阳市邵伯温门下求学,博通经史百家的知识。

步入仕途

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22岁的赵鼎获进士及第,对策中斥责章惇误国,自此走上仕途,但前半生的仕途并不顺利。开始赵鼎一直在偏远地区为官,先后任风州两当尉、岷州长道尉、同州户曹、河中府河东县丞等比较低阶的官职。母亲去世后,赵鼎调任河南府洛阳县令。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兵南下入侵北宋。次年二月,赵鼎受中书侍郎吴敏的推荐升为东京汴梁士曹,不久改封为右判官,后累迁至朝请郎。赵鼎在开封市为官期间与太常寺主簿张浚等人交游,并讨论救济时宜之策。靖康之变元年(1126年)六月,赵鼎跟随制置使解潜军北上援救太原市,但于七月战败而归。同年十月,金朝攻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以求和,赵鼎以“祖宗之地不可给人”为由坚决反对割地,同年金兵攻取宋朝首都,掳走宋徽宗赵桓两位皇帝,至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南宋时期

南投高宗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议立张邦昌为帝并建立伪楚政权,赵鼎与胡寅、张浚逃至太学中以躲避的方式表示反对。同年五月一日,赵构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市)即位建立南宋,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为建炎元年,而此时赵鼎已经在开封就任京提刑兼权转运副使,负责雍邱(杞县)和开封之间的水路措置,他准备迎接高宗回京但高宗不敢返回开封,于是赵鼎于同年七月带领家人南渡并寓居杭州,随后投奔高宗,高宗任命其为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四月,赵鼎由黄、张浚的推荐被任命为行尚书司勋员外郎,后赵鼎上《陈防秋利害》奏折建议选精兵护卫后宫和行宫,其他兵将安置于江淮沿线以迷惑金兵,赵构采纳赵鼎的奏疏并将其提拔为右司谏。同年七月赵鼎拜殿中侍御史,期间赵鼎针对韩世忠、连南夫争官邸一事公平处理,建议宋高宗下诏切责韩世忠并降连南夫知桂林市,而以汤东野知建康府戍兵。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四月,韩世忠部将陈彦章因与刘光世部将王德产生争端,陈彦章意图诛杀王德但被王德手刃,之后韩世忠诉讼王德擅杀陈彦章。赵鼎受诏审理后将王德逮捕下狱并以死刑罪论处,但高宗因王德在平定苗、刘之变中有功而意图免去王德死罪。赵鼎认为王德在外带兵却不顾法律擅杀将领的风气后患无穷,最终赵构采纳赵鼎的意见将王德编制江州。在任殿中侍御史两个月之后,赵鼎被宋高宗任命为侍御史。金军南下攻至江上后,宋高宗临幸会稽郡并召见台谏商议去留问题,赵鼎上书陈述战、守、避三策,请王𤫉进军宣城市,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江驻蕲、黄邀击金军,于是被宋高宗任命为御史中丞。后宋高宗为躲避金军而逃至江宁区(今江苏南京),其中赵鼎是途中扈从高宗仅有的六名官员之一。

一度沉浮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韩世忠率军在黄天荡大败完颜宗弼,宰相吕颐浩趁此建议赵构乘胜御驾亲征,而赵鼎则认为目前不宜轻举妄动,于是吕颐浩先后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以打击报复,但赵鼎不去就职并上书批评吕颐浩的过失,最终赵构免去吕颐浩的宰相职务。同年五月,宋高宗升任赵鼎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御营副使。同年七月初四日,宋高宗意图让刘洪道和建康府路大帅吕颐浩共事,于是赵鼎上书请求派遣刘洪道往池阳措置防江。八月十九日,金兵围攻扬州市张浚拒绝听从赵鼎的调派,于是赵鼎派遣岳飞刘光世前往救援扬州。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十一月,金军进攻楚州,赵鼎建议派张俊前去救援,但由于张俊未能出兵援助致使山阴(楚州)陷落。金兵留在淮河边,范宗尹认为敌人未必能再渡河,而赵鼎上《乞下湖北帅司堤备贼马状》札子表示要依靠自己以伺机待发,建议赵构援引人才,整修政事,申明军纪、修治兵器,赵鼎因为淮安区的失陷而上疏请求革职。十一月初五,辛企宗被授任节度使,但赵鼎认为辛企宗没有军功而因此逆旨意,宋高宗命他以本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出京主持祭祠并授任知平江府,不久改任知建康府,又移任知洪州。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三月初九日,赵鼎担任江西省安抚大使兼知洪州,后京西招抚使李横冒进意图率领京西杂牌军收复开封市,结果开封没能收复,重镇襄阳市却为金齐联军所破,赵鼎极力荐举岳飞担任收复襄阳将帅人选。

二次拜相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三月初八日,赵构提拔赵鼎为参知政事,后赵鼎向宋高宗举荐王居正吕祉、董律、林季仲陈橐朱震范同吕本中等人。同年四月,赵鼎请求令韩世忠驻扎在泗水边,刘光世出师陈、蔡,签书枢密院事徐俯意图同意刘光世的入奏请求,但遭到赵鼎的反对。不久宰相朱胜非建议夺取襄阳,赵鼎先后上《乞赐岳飞亲笔》《乞遣中使训谕诸帅应援岳飞》札子,请求朝廷给岳飞提供强大支持,帮助他全力抗金。主管军事的徐俯却认为岳飞不是最佳人选,在赵鼎力争之下赵构同意岳飞出战,之后赵鼎请高宗亲笔诏监司帅守饷岳飞军,于是岳飞一举攻陷襄阳市。之后徐俯打算斩杀归降的伪齐宿迁市令并送给刘豫,赵鼎又同他争论,于是徐俯在愤懑之下请求离职。

八月初三日,皇帝任命赵鼎为枢密院知事、川陕宣抚使,但赵鼎以才能不足为由谢绝。皇帝表示四川省地域广阔,占据天下一半的领土,将由赵鼎全权负责管理官员升降。当时吴玠任宣抚副使,赵鼎上书表示自己与吴同事是否可以约束他。八月十一日,朝廷改任赵鼎为川、陕、荆、襄诸军事都督。当时朱胜非兼任枢密院知事,有人认为当权者不懈于兵事,请求让参知政事赵鼎同知枢密院。从此,朱胜非对赵鼎心生嫉妒。赵鼎的提案经常受到朱胜非的阻挠。赵鼎上疏表示自己没有张浚的功绩,却要承担他的任务,远离朝廷,难免会受到议论。当时士大夫都惋惜赵鼎的离去,有人请求留任。由于边报频传,赵鼎经常提出用兵建议。在告别皇帝时,皇帝表示不能让赵鼎离去,一定要任命他为相。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月,赵鼎向宋高宗推荐熊彦诗、喻樗和王居修,同月27日,赵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同年,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联合金军南下侵宋,金朝派出完颜宗弼领兵参战,合称五十万大军(实则三十万左右),在讨论战御之计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认为应避其锋芒,还有人劝赵构赶快寻一逃跑之地,而赵鼎却认为要积极应战。十月初二日,赵鼎上《乞亲笔付诸将防托》札并推荐赋闲多年的张浚为知枢密院事以视军江上,宋高宗采纳赵鼎的建议决定抵抗,之后韩世忠所部在扬州大仪镇大破金军,岳飞所部在庐州大败伪齐军,此时完颜晟病危,金军见无利可图,只得撤军北还,联军攻势被瓦解,宋高宗感叹赵鼎乃是匡扶大宋的真宰相。

十月十三日,韩世忠因大雨滞留扬州市,赵鼎告知其听从机制变化,并派胡松年视察军情。随后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然而,由于通讯不畅,警报在前后方传播。刘光世派人劝赵鼎撤离,韩世忠也称赞赵鼎敢为。赵鼎担心高宗改变主意,劝告高宗亲征。于是李治决定亲征。十月二十三日,赵鼎随驾出发。他请求朝廷同样支持刘光世军队,并表示朝廷公正对待诸将必能安抚人心。十一月初三日,胡松年回报称韩世忠、刘光世军队士气高昂。当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的捷报传来时,高宗已抵达平江府。他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并派胡松年前往江上与诸将商议进兵,高宗还计划亲自渡江决战被赵鼎劝阻作罢。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正月初五日,赵鼎建议在金军撤退后广泛征求意见,于是赵构命令吕颐浩等商讨攻防战术和安抚策略。二月份,高宗返回杭州市后提升赵鼎为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负责朝政,张浚则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并统领各路军队。期间赵鼎对于金军撤离后的朝政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见解,由于赵鼎的政绩使得南宋初年政治较为清明而被誉为“小元祐”。同年二月二十七日,赵鼎开始负责监修国史,高宗亲自书写“忠正德语”四字和一卷《尚书》赠予他。九月十五日,赵鼎向朝廷提交重修《神宗实录》五十卷并附上《重修神宗皇帝实录缴进表》,朱胜非离职后赵鼎代替监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并纠正许多史实错误。九月十八日,赵鼎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并上表辞谢,后赵鼎向赵构表示感谢赐予的《尚书》。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秋天,刘豫派遣儿子刘麟和侄子刘进攻宋军,宋朝方面张浚驻守盱眙县杨存中驻守泗水、韩世忠驻守淮安区岳飞驻守鄂州市、刘光世驻守庐州古城,赵鼎计划让张浚与杨沂中联合灭敌。十月初九日,宋高宗认为刘光世想要放弃庐州返回太平并请求撤回采石,赵鼎建议高宗派遣张浚和刘光世的军队消灭淮南的敌人,张俊进军至藕塘与刘猊展开激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往合肥市支援刘光世,但刘光世已放弃庐州返回江北。赵鼎获悉张浚的报告后请求赵构下令严明军法,刘光世不敢违令而重新进攻淝河并击败刘麟等伪齐军。不久张浚派遣属下吕祉进京述职,但赵鼎对其夸大事实的言辞加以抑制,后张浚在商议政事时稍微冒犯赵鼎,赵鼎向高宗建议立下战功的张浚留任。张浚从前线返回后请求趁机攻占河南省,并罢免刘光世的军政职务,但遭到赵鼎的反对,由此赵鼎在两人关系紧张下请求辞相,出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十四日,赵鼎被任命为万寿观使兼侍读,淮西军变爆发后张浚引咎辞职。九月十六日,赵鼎急赴行在所建康接受赵构召见,他认为罢免刘光世会引起诸武将的恐慌与反抗的心理,赵鼎担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后再次论述淮西军变,他认为应冷静对待诸将。寒衣节,赵鼎请求降诏安抚淮西地区,后高宗表示到发配张浚之后发布罪己诏,赵鼎认为张浚已无职位且其母年老,念在他保护皇帝有功的份上不要将其贬到远方,但此建议被高宗否决。十月初七,高宗下诏将张浚贬到岭南,赵鼎截住内批并于次日早朝联合同僚为张浚求情,高宗在他们的恳请下让张浚以散官身份任永州分司。赵鼎再次任相后建议赵构从建康南下杭州市以作为南宋的行在,后他于刘豫被废后派间谍招抚河南省致使大批军队归降。

多次被贬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初,宋高宗封赵璩为和州防御使、吴国公,但赵鼎以建国公赵昚和吴国公赵封赏不等为由表示反对,他建议高宗给赵建节或封低级国家以安抚民心,最后高宗采纳赵鼎的建议而收回封赵璩为吴国公的成命。同年春天,金朝派使者谈判和议,高宗对朝廷质疑金国使臣的舆论感到不满,后在赵鼎的建议下将为亲人而讲和的意图告知朝臣以平息议论。高宗派王伦入金谈判和议,赵鼎提出多项要求以维护宋朝利益和国格,同时在议和问题上与秦桧意见基本相左。当赵鼎因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而与赵构产生分歧时,秦桧趁机诬陷赵鼎私立皇子并推荐萧振侍御史。给事中勾涛诬称赵鼎指使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自己,并诋毁赵鼎勾结台谏官员及诸将,致使高宗对赵鼎更加怀疑,赵鼎因此称病请求免去相职。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七月初,潘良贵因向子湮奏事过长而叱退,常同在高宗面前为潘良贵辩护,但最后高宗采纳赵鼎的建议将潘常二人逐出,而给事中张致远认为不应因向子湮而逐出二人,高宗因此对赵鼎产生不满。同年九月(公元1138年10月21日),赵鼎以忠武军节度使身份出任绍兴府知府,并不久后被加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同年赵构对入宫晋见的王庶表示赵鼎两度为相于国有功,两次辅征战胜金军又镇抚建康以保朝廷,功劳无出其右。

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二十一日,秦桧讨厌赵鼎而上书将其改任知泉州市,又唆使谢祖信弹劾赵鼎曾接受伪楚任命而夺其节。御史中丞王次翁弹劾赵鼎治郡废弛,高宗遂命赵鼎从泉州回临安提举洞霄宫,秦桧为避免赵鼎危及自己地位而派王次翁弹劾赵鼎,以赵鼎曾接受伪命并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为借口将其贬谪于兴化军,后朝廷命他迁移到漳州,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赵鼎在潮州市五年闭门谢客且不谈时事,只是以引咎自责来回应询问。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嘱令潮州郡守把他编在移民中迁移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上谢表:“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获悉后感叹赵鼎的倔强丝毫不减。

晚年与逝世

被贬吉阳军的三年间赵鼎隐居深处,除广西主将张宗元偶尔送米外门下故吏不敢问候,秦桧知道后命令本军每月开其存亡申报。后赵鼎派人告知儿子赵汾秦桧意图杀掉自己的阴谋,自己为避免全家遭殃而取义成仁,于是自己书写墓中石,记载乡里及任职年月,临终前他还自书铭旌(竖在灵柩前的旗幡)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二十日,赵鼎绝食而死,终年六十三岁,次年赵鼎的家人得旨归葬。赵昚即位之后追谥赵鼎为“忠简”,并追封其为丰国公,赠太傅。淳熙十五年(1188年),宋孝宗以赵鼎配享赵构祭庙,提升任用他的孙子十二人。

人物成就

政治

内政

赵鼎担任宰相(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御营副使)之后对南宋的中枢官制进行改革,首先他将御营使司并归枢密院为机速房,仍令宰相兼知枢密院事,同时废除存在四年的御营司。之后赵鼎建议宋高宗下诏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御营五军改为神武副军,其将佐并属枢密院,收回将佐的人事权,恢复北宋以来的班直制度以拱卫皇权。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伪齐和金军退兵后,赵鼎立即开展内政建设,在前代宰相的意见基础上确立不分南北、唯才任用的人事方针,广泛吸收各方人才以稳固南宋统治,优待流寓南方的官僚子弟,提议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以避免事权分散,改革中枢官制并扩大宰相权力,提高中央控制军队的地位,抑制诸大将势力膨胀;同时申明法律以整顿吏治,改革地方行政组织,废除绍圣法施行“保五之法”以防止官吏骚扰民户。

经济

赵鼎政治成就的另一方面就是改革南宋初年的经济财政,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鼎向赵构提出免常平钱谷和恢复平籴法,于是宋高宗下诏诸路恢复设置提举常平官,赵鼎担任宰相之后恢复常平仓的功能以平抑物价,重用上任宰相吕颐浩任用的理财之士孟庾等人管理经济,沿用承继吕颐浩时期施行的许多经济政策,在吕颐浩盐法改革的基础上最终固定盐法(对带法),施行节约宽民的经济举措,减少官吏俸禄并将东南的交子恢复为关子。

军事

赵鼎的军事成就主要是针对宋金战争上,首先赵鼎主张建立全面的防御体系以应对金军进攻,赵构南渡以后赵鼎提出江淮屯田的方法以维持军费开支,并提出以江、淮为防线建立防御基地阻断金人南下。他担任宰相之后将巩固两淮边防变成巩固两江,以间接提升宋朝军队的整体防御能力,同时上《乞下湖北帅司防托武昌等处状》,提出以战、守、避策略对付金军。其次,赵鼎向宋高宗建议把守荆襄之地以保南宋朝廷,重用韩世忠张浚岳飞等将领防御金军,金军占领关陕大部分地区后,赵鼎提出有效治理关陕地区剩余领土以防金军再袭。此外,赵鼎曾采用优待措施安抚即将成盗的李横,后对李敦仁、李成两股兵变使用招安和镇压的双重策略,提出用教化和生产等方法抑制地方起义。

文学

赵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词作上,赵鼎的诗歌与他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诗歌特点较为沉郁哀婉,侧重表现自己宦海沉浮的辛酸痛苦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通过巧妙化用前人诗歌并结合自己的风格巧用典故,将诗歌导向沉郁悲凉和清丽自然的风格,同时赵鼎继承杜甫等前人的写作手法,又学习陈师道朴拙的诗风;而赵鼎的词分为南渡前后的两种不同风格,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主要由闺怨词、闲适惬意词和仕途生活词,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多表现出坚强刚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比如思归词和爱国词等,与他的诗歌相比词作也同样引用典故、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化抽象的意象为具体等。

艺术

赵鼎的存世手迹极为少见,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赵鼎楷书札子》之外,仅见于赵鼎《毓秀帖》被珍藏于国内,可谓凤毛麟角。赵鼎《毓秀帖》行书,宋代传世名帖。纸本,纵30.3厘米,横20.8厘米,盖有藏印二枚。现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黄桢祥所藏。赵鼎书法和画像较为罕见,故极为珍贵。此帖笔画稳健多姿、真率蕴藉,婉转有致,章法洒脱自如,是赵鼎唯一存世的行书真迹。相传是宋朝蔡氏望族委托赵鼎等人为先贤蔡君山续写的赞铭手迹之一。

诗词作品

赵鼎不仅是政治家,而且其文学诗词造诣也不亚于政治成就,清代学者王鹏运的四印斋刻《南宋四名臣词集》中有《赵忠简得全居士词》,《全宋词》据此收录45首;此外四库本的《忠正德文集》十卷中有六十四篇奏议、十四篇骈文、二十五首词、七篇笔录和二百七十四首诗;《全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正德文集》为底本,以清道光会稽吴杰跋刊本为校本,共二百七十四首,又从《永乐大典》《诗渊》《宋诗拾遗》《舆地纪胜》等典籍中收集,总收录赵鼎诗歌二百九十五首。

人物评价

赵构赵构评价:“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派遣他来辅佐朕中兴大宋,可谓大宋祖宗社稷的幸事。”

南宋时期诗人、曾巩的侄孙曾协评价:“只有您(赵鼎)因忠正德而闻名,可堪称南宋初年中兴名相第一。”

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吕祖谦评价:“只有您(赵鼎)高风懿躅,照映今昔……中兴名相,一而已。”

南宋著名学者韩淲评价:“李纲(李纲)、赵元镇(赵鼎)渡江之初,整顿国家,至今仍然蒙受无穷福瑞。”

元朝史学家脱脱评价:“赵鼎的文章浑然天成,只要是赵构处理军国机事的文章都是赵鼎起草,赵鼎有拟奏表疏、杂诗文二百余篇,被称为《得全集》流传于世。论南宋中兴的贤相,当以赵鼎为首。”

明朝《历代名臣奏议》中评价:“太上皇帝(赵构)用赵鼎,派遣各个将军击破金军,而后国势兴隆,宗室社稷得到稳固,天下纷纷归于大宋。”

著名历史学家沈起炜评价:“赵鼎是主战派,曾支持岳飞恢复襄阳。”

现代历史学者白晓霞评价:“赵鼎性格温和宽厚……宁愿绝食而死,也不愿与秦桧妥协。其气节高远,使人叹服。”

现代历史学者孙艳辉评价:“赵鼎是南宋四名臣之一,是两宋之际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一方面赵鼎有持续而较为旺盛的学术活动,在学者中间颇具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仕途显赫,对国家有突出贡献。”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漠视秦桧

南宋学者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曾记载一件事:坚持主战的赵鼎罢知绍兴府后,秦桧假惺惺在渡口小亭设宴为他饯行,但赵鼎并不理会秦桧的虚情假意,只是朝着秦桧的方向拱手作揖之后登船。秦桧见状于是赶忙上前询问赵鼎:自己已请示皇上为赵鼎饯行,为什么不稍作停留。赵鼎态度冷淡地表示与秦桧的政治主张不同,因而没有停留的必要,于是说完后随即上船并扬帆而去。此后二人矛盾逐渐加深,秦桧更将赵鼎视为“眼中钉”,直到最后萌生诛杀赵鼎的心思。

公忠体国

赵构的銮驾返回杭州市之时,皇宫的内侍将竹子移栽进皇宫内,有一次赵鼎发现皇宫里的竹子,于是以前朝宋徽宗喜好艮岳花石的先例责备内侍,他认为这样的过错都是出自内侍的官员,不能重蹈覆辙,内侍官员在赵鼎走了之后趁机向皇帝报告此事,宋高宗听了之后面有惭色。另外有一次有位户部官员进宫进献钱币,赵鼎将该官员召至相府严厉批评,次日赵鼎上朝时询问宋高宗是否有官员进宫献钱,宋高宗表示是自己要求的,但赵鼎上奏认为该官员不应该献钱,而宋高宗皇帝也不应该要求,于是宋高宗将该官员逐出朝廷。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南宋宰相赵鼎的坟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旧县村北面300米处,整个墓地坐北朝南,墓碑中间为楷体阴刻的“赵太公之墓”但后来在“文革”中被毁,后人们在旧县村西边的渡槽中发现一段残碑,长约120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此后残碑也不知去向。2012年12月25日,昌江县博物馆在赵鼎墓右前方竖立一座大理石碑,正面的5个黑体金字“赵鼎衣冠墓”;背面则是有关赵鼎衣冠墓的简介,字体为隶书。但对于赵鼎墓的所在,不同文献记载各异,《大明一统志》记载赵鼎墓在常山县(今属衢州市)北二十五里;《大清一统志》一说赵鼎墓在常山县东石门山,一说在昌化县东南;《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宋太傅丰国公谥忠简赵鼎墓在埠底村;而《浙江通志》则记载宋丞相谥忠简赵鼎墓在常山县(今属浙江州)北定阳乡三十五里。

参考资料

南宋第一宰相 赵鼎珍贵手迹《毓秀帖》.中国文物网.2023-08-24

岳飞传 嶽飛傳 (1994).豆瓣电影.2023-08-24

精忠岳飞 (2013).豆瓣电影.2023-08-24

昌江旧县村赵鼎墓:真迹,还是衣冠冢?.昌江党建网.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