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
胡(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庐陵郡“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登进士第。初授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朝。后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但遭除名,编管昭州,移吉阳军。秦桧死后,内移衡州府。赵昚即位,复任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人物生平
早立卓然
胡铨自小潜心学问,强记博览。建炎二年(1128年),赵构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说:“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臣下数十条,都质问于天道,而不倾听民众呼声。”又说:“现在的宰相不比过去的晏殊,枢密、参政又不是过去的韩琦、杜衍、范仲淹。”答问长达一万多字,高宗看到而惊异,打算把他列为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为第五名。
登第之后,胡铨被授为抚州(今抚州市)军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元祐皇后)为避金兵逃到赣州,金兵随后追击,胡铨以漕司檄文统摄本州幕僚,召募乡丁辅佐官军抵御。因功受赏,转官承直郎。后为父服丧,并随乡人萧楚学习《春秋》。
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设都督府,辟举胡铨任湖北仓属,胡铨没有赴任。有诏令到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推荐他,获高宗赐对,任枢密院编修。
乞斩秦桧
绍兴八年(1138年),金朝派遣张通古、萧哲二人作为“江南诏谕使”,携带国书,在王伦的陪同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目中无入,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赵构和秦桧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此举激起了朝中大多数大臣与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高宗,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斩下秦桧、王伦、孙近的首级。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
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市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朝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
奏疏上报之后,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今平乐县)管制,并降诏传告朝廷内外。给事中勾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纷纷想方设法出面营救,秦桧迫于公论,只得改派胡铨去广州市监管盐仓。
甘心流窜
绍兴九年(1039年),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
绍兴十二年(1142年),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令除名,贬送新兴县(今广东新兴)管制。
绍兴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与太子宾客唱酬对答,诽谤怨恨朝廷,胡铨再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崖城)。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胡铨获准随意居住。
屡议朝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赵即位,胡铨复职奉议郎、知饶州。孝宗召他入对,胡铨上奏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事。孝宗说:“朕很早就听说你耿直诚实。”任命他为吏部郎官。
隆兴元年(1163年),迁任秘书少监、任起居郎。针对自隆兴北伐失败后朝中的议和之风,胡铨多次上表予以反对。
当时发生旱灾、蝗灾和星变,孝宗下诏垂询政事缺失,胡铨应诏上书数千言,全篇引用《春秋》记载灾异的方法,论述政令缺失的情况有十种,而上下情不合的情况也有十种,并说:“尧、舜四目明白,四耳通达,虽有共、之乱,不能堵塞。胡亥以赵高为腹心,刘邦、项羽横行而没有听说;刘骜杀死王章,王氏移鼎而没有听说;刘宏杀死窦武、陈蕃,天下崩溃而没有听说;萧衍信任朱异,侯景斩关夺隘而没有听说;隋炀帝信任虞世基,李密称帝而没有听说;李隆基驱逐张九龄,安、史包藏祸胎而没有听说。皇帝自从即位以后,号召延揽太子宾客,与我同时召来的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现在张焘已离开朝廷了,辛次离开朝廷了,王十朋离开朝廷了,王大宝也将离去,只有臣还在。以言论为避讳,而想堵塞灾异的根源,臣知道必然不能做到。”
胡铨又说:“过去柴荣被刘旻击败,周世宗处斩败将何徽等七十人,军威大震,果然打败刘,夺取淮南,抚定三关。一天之内处死七十位将领,哪里还有将领可以使用?但周世宗终能恢复失地,这难道不是因为无能懦弱的人离开,而勇敢的人出来了吗?近来宿州之败,将士死于敌手的布满原野,而败军之将以得到的金银贿赂权贵以求得自解,上天以灾异昭示人们,皇帝必须信赏必罚以顺应天道变化。”他又谈论台谏官说:“今朝廷大臣以箴默不言为贤,取悦陛下为忠,导致唐德宗时‘卖直’那样的事发生,正所谓‘一言丧邦’。”赵昚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些话。”
金朝请求和议,胡铨说:“金朝知道陛下锐意恢复中原,因此用好话欺骗我,希望绝口不要说‘和’字。”孝宗将边防事宜全部交付张浚,而王之望、尹穑等人专主议和排挤张浚,胡铨当廷斥责他们。胡铨兼任权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张浚儿子张轼被赐金紫,胡铨收缴上奏,认为不应当这样对待勋臣子弟。张浚与胡铨交情深厚,胡铨不顾忌这一点。
十一月,孝宗就战和问题向朝臣征求意见,与会的十四人中,力主和议的占一半,模棱两可的占一半,反对议和的不过胡铨一人。朝廷任命他为宗正少卿,胡铨请求外任,没被允许。
早先,金将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地投降,萧琦率兵一百人投降,诏令都授予他们节度使。胡铨说:“接受投降自古以来都是件棘手的事情,六朝七次得到河南省地区,但很快又都丧失;萧衍时侯景将河南地区来投降,不久台城沦陷;本朝政和、宣和年间,郭药师从燕云来投,不久成为中国祸患。现在金朝三大将前来归附,给予高官厚禄,优待他们的部队,以维系中原民心,是不错的。但让他们驻在首都附近,万一他们包藏祸心,作为内应,将来会后悔莫及,希望不要任命他们掌管兵权,把他们的部众迁移到湖、广地区以杜绝后患。”
隆兴二年(1164年),胡铨兼任国子监祭酒,不久任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八月,孝宗因灾异避住偏殿减少膳食,诏令廷臣议论政事缺失和当前急务。胡铨认为救灾是当务之急,同金讲和是政事缺失,认为“今日之议若成,则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则有可贺者亦十。”并举“十吊”之事,再次反对议和。
射阳拒敌
隆兴北伐失败后,金兵继续向商、秦之地推进,两淮局势亦危急,楚州、昭关、滁等地先后失守,只有高邮守臣陈敏顽强地拒敌于射阳湖(今江苏东部)。形势十分危急,胡铨受命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一面上表弹劾拥兵不救的大将李宝,敦促他迅速出师救援;另一方面又亲自带兵上前线抗金。时值严冬腊月,河水冻结,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锤下河击冰。将士们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奋勇作战,终于击退了金兵的入侵。许久后,提举太平兴国宫。
恩宠日隆
乾道(1165年-1173年)初年,胡铨带集英殿修撰职出知漳州,又改知泉州。上朝奏事后,被留朝为工部侍郎。胡铨入宫轮对,说:“少康以一旅之师恢复大禹基业,今皇帝富有四海,不只一旅,而即位已经九年,恢复过去基业的效果还未显著。”又说:“天下多水旱灾害,左右不上报,这是为国谋画者的过错,应该让有司迅速做好防灾准备。”并请求致仕。
乾道七年(1171年),胡铨任宝文阁待制,留侍经筵。他再次请求离职,得以敷文阁直学士外任宫观官。辞行时,胡铨仍以归还陵寝、恢复故疆力言,赵昚说:“这是朕的志向。”并问他回到哪里,胡铨说:“回到庐陵郡,臣以前在岭海曾经训解经书,想写成此书。”孝宗特赐其通天犀带,以示宠荣。
胡铨归去后,献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孝宗诏令有司收藏于秘书省。不久,复任原官,升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转提举玉隆万寿宫,进升端明殿学士。
归家长逝
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胡铨归经筵,胡铨以疾病极力推辞。
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获准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五月,胡铨病危,弥留之际,仍口授遗表,期望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牢记家仇国恨,收复失地。他自己则愿学习唐代名臣张巡“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旋即辞世,享年七十八岁。孝宗闻讯后,特赠他为通议大夫。
淳熙十三年(1186年),赵昚追赐胡铨谥号为“忠简”。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胡铨虽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但志苦心劳,好学不厌。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而且通晓绘画艺术。
胡铨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驰骋古今,多长篇大论。他的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奸失色。
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应诏集议状》、《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都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也写得激昂慷慨。杨万里曾为他的集作序,说道:“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是中肯之评。
胡铨的诗,颇具风采,一如其文。如《次雷州和朱□秀才韵时欲渡海》,虽再遭贬斥,意气不衰。其词亦多激愤之语,如《好事近》直斥“豺狼当辙”。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意旨,以此词为据,向朝廷检举他“谤讪怨望”,以致被远谪海南岛(《四朝名臣言行录》)。
个人作品
胡铨作品散失不少,原有今传本有《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补遗》1卷,有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刊本。其词集《澹庵词》1卷另行,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清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录胡铨《澹庵长短句》一卷。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铨神道碑》
《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行状》
《宋史·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后世纪念
祠堂
南宋名臣周必大曾在庐陵建三忠堂,撰文祭祀欧阳修(谥文忠)、杨邦乂(谥忠襄)、胡铨(谥忠简)。
为纪念胡铨,后人曾在集贤书院内置其神主,与李泌、韩愈、周敦颐、朱熹等人合祀一堂。后人把他与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并修有胡忠简公祠、“五公祠”等。
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
人物评价
总评
胡铨的—生忠诚正直,始终不渝,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写:“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胡铨被流放二十三年,但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者。
历代评价
王庭珪: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陈刚中:①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身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②谁能屈大丈夫之志,宁忍为小朝廷之谋。知无不言,愿请尚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
杨万里:公居无事时,下心拱手,言恐伤人,独论国事,劲气正色,贯日袭月,奋以直前,不怵不恻,不疚不式,大节揭揭,细行斩斩,动容出辞,见者起敬,长身玉立,望之山如即之春。
周必大:①春秋尊王,外攘夷狄。幼学壮行,终始惟一。凛然英气,姜子牙是匹。揭之征,可却回纥汗国。②编修官胡铨毅然上书,乞斩相(阙)北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士大夫复然尊之。……是之谓三忠。
罗大经:人徒见忠简以一编修官乞斩秦桧,甘心流窜,忠襄(杨邦乂)以金陵一倅唾骂完颜宗弼,视死如归,岂知其自为布衣时,所立已卓然矣。
脱脱:秦桧执国柄,其误宋大计,固无以议为也。张九成之策,胡铨之疏,忠义凛然。
蔡东藩:胡铨一疏,直足怵奸贼之胆,虽未邀听信,反遭贬谪,而正气自昭于天壤,南宋之不即亡,赖有此人,亦赖有此疏,读此可以起懦而警顽,令人浮一大白。
杨万里:"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国学导航.2014-12-14
胡铨:江西“脖子最硬的人”.江西新闻网.2016-01-10
《鹤林玉露·甲编·卷三》.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5-23
《文忠集》.古籍文献网.2016-12-08
《鹤林玉露·甲编·卷五》.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5-23
宋史演义: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国学导航.2014-12-14
胡铨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