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北70里),西魏时迁居京兆府(今西安市)。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李隆基天宝,授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为杨国忠所忌,隐居阳(今河南省登封颍水北)。李亨至德元年间(756年),拜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授李豫行军司马,参与军国大事,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又为李辅国所忌,归隐衡山(今属湖南省)。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先后放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治所在今淮安市淮安区)刺史、朗峡团练使、杭州市(今属浙江省)刺史。李适即位后,授左散骑常侍。贞元元年(785年),除陕、都防御观察使。二年,任检校礼部尚书。三年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候。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卒。朝廷追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邺厚家传》,记其功业。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诗》收其诗5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遗》存文1篇。
李泌曾隐居嵩山、衡山,经过长时间修炼,成为宗教界极具影响力的人;历经李隆基、肃宗、李豫、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李泌提出屯田,复议府兵制,增强边境军事力量;凿山开路,解决京城粮草问题,建议罢宣索,减轻百姓经济负担。李泌对外采取“联弱制强”的方针,联结回纥汗国、阿拉伯帝国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朝的稳定。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李泌出身显赫,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六代人都在朝廷仕高官,人称“六代祖弼”。祖上是北魏达官,入唐以来迁居长安。父亲李承休曾任吴房县令,以藏书而著名。李承休迎娶汝南周氏为妻。当初,周氏幼年,有一位泗水来的僧人见了她说,这个女子将来嫁给李姓,能生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不要穿紫色衣服,这个孩子由金印紫绶起家,可做帝王老师。等周氏怀李泌时,怀胎三年,才生下来。李泌出生头发长至眉眼处,之前周氏生育,必定困乏疲惫,只有生李泌时没有任何困扰,因此给李泌起小名“顺”。
玄宗时期
赞为神童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朝廷广招讲论佛教、道教、孔子学说的人到宫里辩论。员俶九岁,登台辩论,才学过人。得玄宗称赞,又推荐李泌入朝面圣。李泌来到宫中,玄宗和燕国公张说正在观棋。玄宗命张说出题测试,上联为“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对答下联,“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得玄宗赏识。赐与他五匹锦缎,并对他家人下旨,要好好培养。
张九龄认为李泌前途不可估量。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很要好,严挺之厌恶萧诚过于巧言令色,劝张九龄不要与其来往。张九龄认为萧诚柔顺温和讨人喜欢。李泌反问张九龄:“您出身平民是因为耿直正派官至宰相,难道喜欢柔顺献媚的人?”张九龄惊呼李泌为“小友”。张九龄出任荆州市时,把李泌请到郡里住了一年多。
授诏翰林
李泌长大后,才学广博,对《易经》研究尤为精湛,经常漫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思慕神仙的长生之术。天宝年间,李泌向玄宗上书《复明堂九鼎议》,伦时势和治国之道,玄宗想起他少年时聪慧过人,便召他讲《老子》,得以授诏翰林,供奉东宫,因此与太子李亨结为布衣之交。天宝后期,宰相杨国忠、安禄山专权,李泌赋《感遇诗》讥讽杨国忠等人,后遭杨国忠忌恨,排挤出朝,贬至蕲春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之后李泌隐居于颍阳(今河南省登封颍水北)。
肃宗时期
平叛战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发“安史之乱”,玄宗逃亡成都市,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灵武市)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求访贤士,李泌便至,向肃宗陈述治理天下关乎成败的道理。肃宗欲任命其为丞相,李泌坚辞不受,只愿以太子宾客身份相随。肃宗与李泌外出时并马而行,就寝时对榻而眠,就像做太子时一样对待李泌,肃宗大小事情都和李泌商议,听从李泌的意见,军国大政令其参决。
任立元帅
唐肃宗的三子建宁王李倓为人英明果决,有雄才大略。亲自挑选骁勇的士兵,保护肃宗的安全,时刻忧心肃宗身体状况,为军中上下称赞。肃宗想让李倓为兵马元帅,李泌认为,李豫(李豫)是长子,将来要立为太子,假如建宁王任元帅立下战功,是会争夺皇位的。李世民与太上皇(即李隆基)便是先例。肃宗听其建议让广平王任兵马元帅,诸将服从他的号令。建宁王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
受任司马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李泌奉诏到达灵武,平定叛乱。时与肃宗外出行军,士兵们议论,穿黄衣服的是皇帝,穿白衣的是隐士。肃宗听到后,便赏赐李泌金印章紫绶,委任为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李泌推辞不受,肃宗应许平定叛贼,便让其归隐。李泌便接受官职。李泌谏言,将领们畏惧天子之威,陈述军情怕不得要领,允许广平王与我一同商议,向皇帝禀报,再行决断。肃宗应允。当时各地军政要务繁忙,奏报昼夜不断,肃宗都让送至元帅府,由李泌先行查看,军情是否紧急,再传入宫中,肃宗把宫门钥匙和符契都交给广平王和李泌掌管。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李隆基,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李泌另一道奏折,“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是“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
良言规劝
肃宗赏赐张良娣七宝马鞍,李泌劝说,如今天下战乱纷争,应该以节俭为表率,不能乘用这样的马鞍,请求撤掉马鞍上的珠宝,交与府库官吏,用来赏赐有功的战士。肃宗听后,立马照做。肃宗想立张良娣为皇后,李泌答道,皇帝在灵武之时,群臣希望您建功立业,继承帝位,并不是您的私心想做皇帝,至于您的家事,应该听从上皇的命令。张良娣因此憎恶李泌。
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挖开李林甫的坟墓,使其挫骨扬灰。李泌劝说:“陛下因旧事怀恨在心,只能显示您的德行不宽宏,跟随您平叛的那些人,听到您的举动,怕是会效仿,不能改过自新。太上皇年事已高,听到陛下因为韦妃被废掉而报复的敕书,会感愤成病,这是您对待天下却不能安置君父的做法吗?”肃宗听后泪流满面说:是朕没有考虑到这方面。
献策献计
肃宗询问李泌,何时平定安史战乱。李泌答道,叛贼抢夺金银珠宝,全部送回老家范阳,仅得到异族人的支持,没有统一天下的决心,效力的都是受胁迫之人,不用两年必会内乱,不用操之过急。当前可下诏,李光弼驻守太原市,出道井陉县;郭子仪收复冯,进入山西省,那么史思明、李宝臣就不会离开涿州市、常山;安守忠和田乾真则不敢离开长安;用三个地方困住他的四员大将。跟随安禄山的只有阿史那承庆一人而已。命郭子仪不要攻取华州区,让叛贼打通渭河平原,这样他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就会在数千里地之间疲于奔命,即使精兵劲敌,不到一年就会拖垮。我方只需以逸待劳,敌来避其锋芒,敌去趁其疲惫而歼灭;用征调的兵集中于扶风县(今宝鸡市)、同太原、朔方军配合攻击敌人。再任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靠边塞与李光弼形成犄角之势,攻取范阳,叛贼失去巢穴,便会被诸将所杀。肃宗认为李泌意见很好。适逢西域各军集合,肃宗急欲收复长安,便认为,今必战,攻必取,哪里还用到千里之外攻取范阳。李泌认为,叛贼如果得到东西两京,将再次强盛,我方又再次受困,因为依仗的是大漠骑兵、各少数民族的兵力。若在春季先攻打长安,天气热的早,马匹容易生病,将士们会想家,不宜打仗。此时,叛军得以养生休息,会再次南侵。这就很危险。肃宗没有听信。
隐居衡山
两京收复后,肃宗奉迎太上皇李隆基回京,写奏章称自己愿做回太子,李泌认为太上皇不会回来的,肃宗不知怎么办。李泌就代群臣报捷,详述肃宗想早晚向太上皇省视问安,请太上皇速速回京,好让肃宗尽效养之道。太上皇看到李泌的奏章同意回京。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泌因和肃宗亲近,遭到崔圆、李辅国忌恨,于是决定远离朝堂,来南岳衡山烟霞峰下结庐隐居,朝廷下诏封赏他三品俸禄,送他一套隐士服,为其建造的读书藏书之所。李泌命名为“端居室”。藏书之多,数以万计。还在附近的福严寺筑高台,手书“极高明”三个大字。隐居期间,潜心研究《中庸》等儒家经典。李泌常常背靠在弯曲的松枝下,称这种松枝为“养和”,后来寻到一根形状如龙的松枝,便献给肃宗,于是群臣争相效仿。
代宗时期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逝,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召李泌回宫,安排他居住蓬莱店书阁。起初,李泌没有妻妾,也不吃肉,代宗赐予他光福里一所宅第,下诏强迫他吃肉,并为他迎娶朔方郡已故的留后李暐的外甥女做妻子。婚宴之日,还下令北军陈设帷帐以供欢宴。元载(唐朝宰相)憎恨李泌不依附自己,趁江西观察使魏少游求派助手,称赞李泌有才能,让他以试秘书少监充当判官。元载被杀后,代宗又将李泌召回朝廷。李泌又被常衮(门下侍郎、平章事,与宰相杨绾同掌朝政)所忌恨,将他调任重庆市刺史,李泌坚辞不去,李豫甚是挽留。适逢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官员空缺,常衮极言民生凋敝,恳请皇帝割爱委派李泌去治理,于是委派李泌为澧、郎、峡三州团练使,后调任杭州市刺史,各任都有德风政绩。
德宗时期
掣徹吐蕃
德宗在奉天,将李泌召回行宫,授官左散骑常侍。当时李怀光叛变,适年又遭遇蝗灾、干旱,议政者希望德宗赦免李怀光。德宗征询群臣意见,李泌撕破一片桐树叶交给使者呈献德宗,并上书,皇帝与李怀光君臣名份不能再复合,如同这片树叶。因此,德宗没有赦免李怀光。之前,朱泚作乱,德宗约请吐蕃出兵支援,应允送他们安西(今甘肃省酒泉市)、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两地。待京师平定后,吐蕃过来讨要。李泌劝阻,安西、北庭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以及突厥的十姓部落,是兵家必争之地,用以牵制分散吐蕃的势力;平复叛贼时,他们趁机掠夺武功城,没有道理履行约定。德宗听信李泌一席话,便作罢此事。
驻守陕虢
贞元元年(785年),李泌任陕虢(指河南省、陕西省之间,治所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观察使。他凿山开辟车道直至三门,以利于粮食运输。因有功晋升检校礼部尚书。淮南西路的军队为防御异族秋季来犯,屯驻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市),不久四千人逃回,说是被吴少诚秘密召回的。这些逃兵一入境,李泌就在半路上拦截消灭他们。
疏减官吏
贞元三年(787年),李泌被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封邺县候。李泌申请恢复旧制,因人口减少,公事却多于太平时十倍,裁减州县可以,不能裁减官吏。之前裁减官吏,不是必要的正常编制。应当裁减各州的参军中没有具体职务以及兼、试名目内的官。占正式官员的三分之一,都可以免掉。于是德宗允许官吏复职,罢免那些冗官。李泌又分条陈奏:朝中常侍、太子宾客有十个官员,六个可以取消;左右赞善有三十个,二十个可以取消。依照旧制,诸王没有出宫任职之前,都不委任属吏。节省下来的官俸,大大超过减少吏员的收入了。德宗很是高兴。
当时,一州刺史每月薪俸高达千缗,京城为官薪俸却很低。李泌便请求按照官职的闲忙增加薪俸,为人们称赞合适。窦参为此从中干扰,事情不能全部按照李泌的奏章实施。李泌又奏请撤销拾遗、补阙的官职,之后德宗只任用韩皋、归登两个谏官。
保全太子
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国公主,因犯有蛊魅罪,被囚禁宫中。李泌入宫后,德宗多次称赞舒王贤德,李泌揣摩到皇帝有意废黜太子另立舒王之意,便规劝德宗,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却不相信他,想立兄弟的儿子,如果太子被废,陛下将来后悔,会埋怨我没有进谏,到时你会诛杀我的儿子,臣就绝后了。纵然有兄弟的儿子,也不能祭祀我。说罢痛哭流涕。之后又说:“昔日李世民下诏,言‘太子不好,同时潘王窥伺太子之位,两者都废掉”,然而舒王没有窥伺之嫌吗?假若太子有罪,废掉太子另立皇孙,千秋万代之后,天下仍归陛下的子孙所有。况且郜国公主因为妒忌怨恨,扰乱东宫,不能因妻子母亲的罪过牵连太子。”来回争执了很多次,李泌的意见很坚定,德宗醒悟,太子得以平安无事。
改制俸禄
当初,兴元年以后,国库空虚,封赏物品大都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时德宗决定恢复旧制时的宰相封赏。李晟、马燧、浑瑊等人都享受收缴赋税的封户,便将赏予的钱全部给李泌,李泌并不接受。这时,各地方镇向朝廷进贡,由每年五十万缗慢慢减至三十万,德宗因费用紧缺垂问李泌,李泌奏道,天下每年百万钱供奉宫中,皇上不要接受私人奉献。凡是下诏必须索派的,就代两税,各地方镇依法行事,国家用度就宽裕了。
轻信天命
李泌和德宗讨论卢杞,德宗认为卢杞敢于直言,学识浅薄,不应为人们说奸诈。李泌认为,如果早日察觉卢杞奸诈险恶,就不会导致建中年间的灾祸。卢杞派李揆去和番,让颜真卿出使李希烈,排挤杨炎有罪当诛,却任命关播为相,逼迫李怀光叛变。德宗认为这是欺君之罪,杨炎总是意气用事,不仅是卢杞讨厌他。关于四镇之乱,桑道茂认为命该如此。李泌则认为,所谓命就是一种托辞。君王的命令就决定命运,如果讲命,就没有赏善罚恶。夏桀认为自己的降生就是命,姬发指责纣,自认有天命。当君王的人信命,就成为夏桀、帝辛了。德宗听其言再也不信,加封李泌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治国史。李泌建议,学士头衔前面冠以“大”字,是从李显开始,到张说任辞职,仅以学士衔主持翰林院事务。
制定节日
德宗问及李泌:“上巳节、重阳节日,都大设酒宴集会,但寒食节与上巳同时,于是想在二月份命名一个节日,从我开始,怎么设定才好呢?”李泌说:“取消正月最后一个节日,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赐给大臣及帝王外戚一把尺子,称它为“裁度”。民间就以黑色布袋盛装百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各家各户酿制宜春酒,用来祭祀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献农书,以表示务农为本。”德宗大喜,便下令将中和节与上巳、重阳并列为三令节,宫内外都赏赐缗钱举行宴会。
人物逝世
贞元四年(788年)八月,在东壁星官天区发生月食,李泌说,东壁象征图书府的所在地,大臣中可能会有人丧命。我是当朝宰相兼大学士,该轮到我了。以前燕国公张说就是由于这种天象而死的,我恐怕不能避免。第二年,李泌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追赠为太子太傅。肃宗曾赞之李泌:“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豫时李泌别号“天柱峰中岳先生”,赐天玉简。其子李繁撰《邺厚家传》,记其功业。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诗》收其诗5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遗》存文1篇。
为政举措
政治
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三年(787年),是李适统治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李泌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危机。第一,规劝德宗集中兵力平定李怀光,贞元元年(785年)八月,李怀光被杀,河中叛乱得以解决。第二,解决京城粮草危机。李泌凿山开车道八十里,解决陕州区问题,使京城粮草运输得以疏通;并培养一批精兵干将,筑石头城,委任韩滉运输粮草,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第三,因李豫年间河西、陇右地区陷没于吐蕃,大量胡客滞留京城。李泌提出授以职位,给予俸禄成为唐臣。此举壮大了亲卫军的实力,减少了朝廷财政负担和京城商人的经济负担。第四,调整皇朝宗室内部关系,极力劝谏保全太子之位,避免朝廷震荡。第六,建中年间祸乱,规劝德宗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李泌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尤为难得,显现以哲学为指导的政治才能。
军事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肃宗刚刚即位,李泌预测叛军猖不久。原因有二,其一,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并无中原人的支持;其二,叛军将掠夺的财物全部送回老家范阳,可见叛军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李泌为肃宗制定平叛的策略。因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形成割据局面,后患无穷。
李泌提出屯田增强军事力量,复议府兵制,因建中年间叛乱,边境兵力空虚,需要扩充,为此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阐述了府兵制的发展、及过程,存在的问题、衰落原因等。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经济
李泌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凿山开路,以便饷漕。漕运是国家大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被升迁为检校礼部尚书。劝诫德宗,不受地方诸道贡献,罢宣索,减轻百姓经济负担。
外交
李泌积极调整外部民族关系,加强军事力量。收复京城时,吐蕃并无助力,趁机掠夺武功,李泌拒绝割让两地保全唐朝领土完整,唐与吐蕃关系恶劣,德宗武力镇压藩镇最终失败。突厥而后,吐蕃成为威胁唐帝国最主要的力量。德宗时李泌建策联结回纥汗国(今新疆一带)、大食(今中东地区的伊朗等国家)、云南省(中国西南边境)以共图吐蕃。争取回纥采取财货相诱的策略,回纥可争取,各种力量亦竞相争取。借兵回纥、以夷制夷,为唐室平定安史乱军争取了有力外援。四镇之乱,朱滔颇得回纥之助。对外“联弱制强”是根本方针,联结回纥、阿拉伯帝国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朝的稳定。
人物评价
《国史补》记载:李泌这个人以虚妄而自我放任。一次,他曾经当着客人的面,告诉家人打扫房间,说今夜洪崖要来。有人送来一美酒,恰巧来了个客人,李泌就对他说:"这是麻姑神仙送来的酒,咱们一同把它喝了吧。"尚未喝完,看门的人喊:某侍郎来取榼子了!李泌赶紧让人把酒倒出来后,才把榼还给人家,脸上毫无羞愧之色。
唐玄宗李隆基赞李泌: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李亨李亨评:卿当上皇天宝中,为朕师友,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三人,资卿道义。
唐朝诗人李适:(韩滉)不惟安江东,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李泌)可谓知人!
李炎李炎赞李泌:亦大是奇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宋祁等: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繁为家传,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谬言好鬼道,以自解释。既又著泌数与灵仙接,言举不经,则知当时议者切而不与,有为而然。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泌虽诡诞好谈神仙,然其知略实有过人者。至于佐肃、代复两京,不受相位而去,李豫、李诵之在东宫,皆赖泌得安,此其大节可重者也。
南宋文学家洪迈:李泌、董晋,皆以单车入逆城,从容妥定,其智勇过人如此。德宗辅相之贤,如崔祐甫、李泌、陆贽,皆身没则已。而独于汤、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叹也!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传称邺侯好大言,然才如邺侯方许大言。古来大言者二人,东方朔、李邺侯是也。邺侯保全广平,及劝德宗和亲回纥,皆显回天之力。
晚唐柳砒评《新唐书·李泌传》:“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说李泌在收复两京上计谋最多,他的功绩超过宰相鲁连、范蠡相提并论,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人物作品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旧唐书》记载其所著诗文很多有《明心论》《养和篇》《复明堂九鼎议》《建宁王挽歌词》《八公诗》《感遇诗》等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遗》存文1篇。其子李繁记其功绩,著《邺侯家传》十卷。
《全唐诗》收其诗5首,《咏方圆动静》《句》《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长歌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李泌献身
端午节至,满朝文武大臣向李豫进献服饰珍玩,而李泌不献。代宗问他为何不献。李泌称,朝臣不会生出此样东西,取之于民,又献于您,这对您没什么好处;我的巾衣、鞋袜皆由皇帝所赐,别无他物,所余独一身早已许陛下了。代宗顿悟,正如我所想啊。
肃宗烧梨
李亨在炭盆里为谋臣李泌烧梨两枚,亲手擘开赐之。诸王也联诗以赠李泌。坐在一旁的幼弟颖王也想要吃烧梨,肃宗说:“汝恒饱肉食,先生绝粒,何乃争之。”
食芋得相
李泌在衡山隐居,听到附近寺庙和尚念经,结识一个绰号叫“懒残”的和尚。正碰上懒残在牛粪堆里扒煨芋头,李泌便不作声,待他扒出煨芋后看见李泌时,就分了一节芋头给李泌,懒残连灰也不打,皮也不剥,便大口地吃了起来。李泌也大口吃起来。李泌正要开口说话时,懒残却对他说:“慎勿多言,吃我半边煨芋,领取十年宰相吧!”时隔不久,李泌被召回朝廷真正做了宰相。
人物相关
杭州相国井
李泌所建六井,分别为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和小方井。其中,“相国井”为李泌回京拜相后,杭州市人为感恩纪念他的功德而命名,坐落于甘泉坊一侧,位于今天的解放路与浣纱路十字路口西北侧,为六井中最大者。1986年相国井被公布为杭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邺候书院
天宝,李泌以翰林供奉东宫,为杨国忠所忌,乃潜遁衡山烟霞峰下,筑室隐居读书,书室名“端居室”,又称“明道山房”。李泌晚年封“邺侯”,故人称其斋室为“邺侯书院”,有“邺侯图书刻章”传世。李泌好读书,书院中藏书丰富,达三万卷。所藏经、史、子、集,分别用红、绿、青、白四色骨签标之,以示区别。李泌去世后,其子李繁移书室至南岳庙左,改名“南岳书院”。宋代后移至集贤峰下,复又改称“邺侯书院”。
文学家韩愈,仰慕他藏书之富,曾作《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候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留下“邺侯架”的典故。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李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9
李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9
南岳老故事之食芋得相.南岳衡山微生活.2023-05-29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一批、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中国杭州.2023-05-27
“神仙宰相”与邺候书院.衡阳反腐网.2023-05-29
唐明皇 (1993).豆瓣电影.2023-05-29
大唐荣耀 (2017).豆瓣电影.2023-05-29
长安十二时辰 (2019).豆瓣电影.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