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中和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源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李适倡议,时值宰相的李泌设计而成,是当时朝廷承认的三大节日之一。
中和节兴盛之时不仅有祭句芒神、献农书、裁度等节俗,还衍生出了中和宴、中和乐等活动。元和二年(807年),随着唐德宗的去世,唐宪宗李纯下诏停办中和宴,此后中和节开始走向衰弱,只剩相关习俗和活动得以保留。随时间推移,中和节逐渐被人淡忘,将其与“龙抬头”混淆。至近现代,仅剩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永济市等少数地区仍在传承延续。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和山西永济的中和节“背冰”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和节是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及重农倾向的节日,它的成立与当时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德宗对于其治理国家的理想化追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节日由来
中和节源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李适倡议,时值宰相的李泌设计而成。据《新唐书·李泌传》和《旧唐书·德宗纪》等史籍记载,当时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而正月的晦日格外受到重视,被称为“晦日”抑或“晦节”。由于当时上巳节和寒食节时间相近,导致二月出现“春无公会”的现象。唐德宗又觉得将“晦日”作为节日不太吉利,于是便将农历二月一日设立为“中和节”取代了正月晦日,成为朝廷承认的三大节日之一,并且百官可休假一天。李泌又为中和节设计了一系列风俗活动,得到德宗认可后著于法令,颁布实施。
历史发展
李适设立刚设立“中和节”时是其起最兴盛的时期,不仅陆续出现了中和宴、中和乐舞等活动,甚至在贞观十九年(803年)二月初一,还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为题进行进士考试。唐德宗去世后,唐宪宗李纯在元和二年(807年)下诏停办中和宴,但其仍是唐代的法定节假日之一。罢宴后,中和节不似以往繁盛,开始走向衰弱,只剩相关习俗和活动得以保留。五代十国时期,干化二年(公元912年)中和节,后梁太祖朱温封赏大臣,并赐酒食。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这天祭祀昊天上帝,并大赦天下,《旧五代史》记载“五十年来无此盛礼”。
至宋代,中和节仅仅作为一个假日的存在,当时人们更看重的是二月二的“挑菜节”,辽朝的中和节也仅仅是国舅族和耶律氏的小范围宴会。明清时期,每年洛阳市知县还会带领乡绅到万安山春神庙举行拜春神大典,而有的地方已经将祭句芒演化为祭日(太阳神),民间也出现食太阳糕以祭日的风俗。自元代将二月二设立为龙抬头节后,中和节逐渐被人淡忘,人们几乎将二个节日混淆。清人富察敦崇便在《燕京岁时记》中将中和节记载为二月二龙抬头。2010年,云丘山在举办首次中和节后,每年都在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日如期举行,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和永济市的中和节背冰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俗活动
节俗
中和节设立后,李泌为节日设计了裁度、献农书、献生子、酿宜春市酒、祭句芒神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李适在设立中和节时,明确提出节时百官需上农书,以示务本。因此就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之种”的传统。到了大和二年(828年)唐文宗时期,百官在上农书后,皇帝还会责专人抄写并散发地方州县,以告各地方官重视农业生产。节时还有大臣进献春服的规定,即王公大臣向皇帝进献新的春衣,以示国家能够开创新的局面。宋代时期,还伴随有“赐春衣”的环节,即皇帝赐臣子春衣。“裁度”,即皇帝赐大臣戚里尺。尺作为度量工具,讲究公平准确,皇帝借此彰显自己治人治世的权力,并期许臣子要公平正当的使用自己的权力。而民间除了在节日当天互赠刀尺外,还有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的“献生子”习俗,百姓还会在这天酿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丰年。
明清时期,皇帝会在这天会举行亲耕仪式,象征性地赐给民众百谷,以劝农桑重耕织。祭勾芒也演化为祭日神,皆时供奉日神(太阳神)的太阳宫等处,会举行醮事,百姓来此焚香祈福,有的地方还会举行庙会,民间也出现吃太阳糕的食俗。在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一代,还流传着一种仪仗队列式的民俗活动“背冰”,是当地民间社火的一种,相传其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背冰活动全村大小男人都能参与,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等,是模仿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背冰块灭火破城的战斗场景。2011年,中和节(永济背冰)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会
由于唐代中和节的兴盛,还诞生出了“中和宴”和“中和乐舞”。中和宴以皇帝为主导,节前皇帝会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李适也经常在节日当天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但是中和宴并非每年都会举办,在国家遭遇灾害、遇到凶年或因为岁俭时,则会停办宴会。贞元九年(793年)后,中和宴出现分宴,允许各诸司自主举办宴会活动。宴会不仅流行于首都,在各地方府县也十分兴盛,中央政府还会给予钱财支持。“中和乐舞”则是作为中和宴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产生的。中和乐和中和舞都是由德宗皇帝亲自制作确立,中和乐是以王虔休的《继天诞圣乐》为底本创作而成,中和乐演奏的则是破阵乐,为九部乐之属。不过,官方的中和宴在李适去世后,于元和二年(807年)便被李纯取消了。
文化内涵
中和节是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及重农倾向的节日,它的成立与当时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唐德宗设立中和节,以拉拢臣民,巩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中国以农立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根本,中和节的节俗也都具有劝农的象征意义,而“中和”一词又是传统社会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因此,中和节还是德宗对于其治理国家的理想化追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云丘山中和节
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是唐代中和节为数不多的传承延续地之一,祭祀天、太阳、社稷和朝山敬神是其主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从2010年起,云丘山首次举办中和节后,每年都会在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日如期举行,并逐步扩大影响。云丘山以二月十五日为中和节正日,当天会举行祭天大典,以“三牲”(猪、牛、羊)、五个大花馒头、本土的农作物种子等供品祭祀玉皇大帝。方圆百里的百姓也会自发前往云丘山,朝山拜顶,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因此还形成了蒸花馍、领五福粥的节俗。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作品
唐代是中和节最兴盛的时期,吕渭的《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中“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就记录了李适设立中和节的情形,王建的《宫词》写到“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唐德宗与诸大臣也分别写诗庆祝节日,如唐德宗亲自写的《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李泌的《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裴度的《中和节诏赐公卿尺》等。李观则在《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中写到“具颁玉尺,成器幸良工” ,描述了当时节日的习俗。宋代也不乏借助中和节抒发情感的诗词,如周弼的《中和节》、杨万里的《连天观望春忆陵翟园》、刘筠的《奉和御制中和节》等。
参考资料
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央视网.2023-02-10
中和节 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0
中和节(永济背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0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0
二月初一中和节.中工网.2023-02-10
中和节漫谈:节应中和天地晴.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2-10
二月二 龙抬头 七百年前的一场误会.光明网.2023-02-15
山西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节举行.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2-12
唐诗里的中和节.甘肃经济日报.2023-02-15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中华网.2023-02-15
《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 唐 _ 李泌.中国图书馆网.2023-02-15
《中和节诏赐公卿尺》 唐 _ 裴度.中国图书馆网.2023-02-15
《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 唐 _ 李观.中国图书馆网.2023-02-15
《中和节》 宋 _ 周弼.中国图书馆网.2023-02-15
《奉和御制中和节》 宋 _ 刘筠.中国图书馆网.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