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李恒李恒次子,母亲为贞献皇后萧氏。
唐文宗统治时期为826年12月8日―840年2月10日,在位期间平定沧景之乱,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裁减冗员,后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今陕西富平西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唐文宗李昂本名李涵,是唐穆宗李恒嫡次子、李湛李湛之弟、李炎之兄,母亲为贞献皇后萧氏,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初十(11月20日)。文宗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庆成节”,规定庆成节不许宰杀牲畜,只能食用瓜果蔬菜。
长庆元年(821年),李涵受封为江王。
登基为帝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内侍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杀死唐敬宗李湛,并伪造圣旨,命李纯第六子王李悟暂时主持帝国大事。次日,被称为当朝宦官“四贵”的王守澄、梁守谦、杨承和与魏从简,暗中联合神策军将刘克明一党和绛王李悟杀死。王守澄等人赶往李唐皇族共居的十六宅,迎请江王李涵入宫为帝。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支持下,江王李涵正式在宣政殿即位,更名为李昂。次日,李昂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和”。
李昂在位期间,受制于宦官乱政。其中,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最为突出,被称为“牛李党争”。在此期间,官员调动频繁,朋党互相攻击,宦官操纵国家大权,很多清正廉洁、为国尽忠的官员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李昂也曾发出“去河北省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同时,地方藩镇割据加剧。在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后,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太和元年(827年),李昂派兵讨伐横海镇的李同捷之乱。太和三年(829年),卢龙节度使攻破横海节度使治所沧州市,李同捷被斩首,平定沧景之乱。
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李昂先与宰相宋申锡秘密谋划,但是被宦官总管王守澄及其亲信郑注得到消息。王守澄诬告宋申锡暗中谋划立漳王李凑为帝。李昂中计,宋申锡被贬死。
李昂又提拔郑注、李训二人作为心腹。太和九年(835年),李昂采纳李训等人的谋划,暗杀了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李纯的宦官陈弘志,又设计升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总指挥宦官,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察司马最高监军宦官兼十二卫统军,以此虚名架空王守澄,剥夺王守澄的实权。不久,李昂下令赐王守澄毒酒自尽。
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郑注和李训秘密商议,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在王守澄的葬礼上杀掉全部宦官。李昂批准郑注率兵护卫王守澄的葬礼,并挑选几百名亲兵随从前往。同时,李昂命神策军总指挥官以下的所有宦官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按照计划,郑注会在葬礼上关闭墓门,命亲兵诛杀所有宦官。但为了抢功,李训招募私兵、调动吏卒,先行一步除掉了宦官。
甘露事变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昂在紫宸殿上早朝的时候,左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夜间甘露降在左金吾后院的石榴树上。李昂先命宰相及两院官员去左金吾院内查看甘露,李训回奏称“疑非真甘露”。李昂又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再次察看,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引入金吾仗院,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
仇士良等人到达左金吾仗院,看到韩遂情绪十分紧张,又发现院子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马上带领众人退到含元殿,向李昂报告事变,并劫持李昂乘软轿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用手攀住软轿大喊“殿下不可回宫”。金吾卫士、京兆府吏卒和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上殿台挥刀攻击,宦官死伤数十人。这时,宦官将李训打倒在地,抬着李昂进入宣政殿大门,将门关闭,大呼皇帝。正在含元殿上朝的文武百官四散逃出。李训看出大势已去,急忙换上随从官吏的衣服,骑马出逃。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回中书省等候李昂召见、商议朝政。
仇士良等人发现李昂是铲除宦官计划的幕后主使,对李昂口出恶言,又下令讨伐李郑党羽,屠杀六百余人。仇士良等人分别派卫戍军关闭皇城大门,搜查逮捕贼党,又杀一千余人,并且分别派左、右神策军出动骑兵一千多人,出城追捕逃亡的贼党,同时派军队在京城严密搜捕。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重要官员先后被宦官捕杀,郑注被下属杀害,其亲属家人受到牵连而被灭门。
甘露事变之后,宦官手握军政大权、掌控君王废立,胁迫天子,欺凌官员。李昂对此束手无策,只是饮酒赋诗。李昂曾对当值学士周墀感慨叹息,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恐怕不如受军阀控制的周代末任王姬延、东汉末任刘协刘协,不禁流下眼泪,滴湿衣襟。周也伏在席上,呜咽哭泣。李昂自此不再出宫上早朝。
患病去世
李昂对李湛李湛长子李克用李普视若已出,曾有意立李普为太子,但李普夭折。李昂追封李普为悼怀太子,后改立长子李永为太子。
开成元年(836年),李昂登宣政殿,赦免天下,改年号为开成。开成三年(838年)十月,太子李永暴毙。李昂追谥李永为庄恪太子。次年,李昂立唐敬宗李湛幼子陈胜李成美为太子,但未行册封之礼就生病了。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一,李昂病情加重,没有按照唐朝惯例,在大殿上接受百官朝贺。李昂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嘱咐他们辅助太子、代理国政。仇士良、鱼弘志伪造诏令,再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重立李恒李恒第五子王李炎(后改名为李炎)为皇太弟,暂代掌管军国大事。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李昂在长安大明宫太和殿驾崩。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为政举措
政治
李昂在位期间勤勉听政,一改兄长李湛一月上朝一两次的习惯,每逢单日必上朝,经常向宰相及文武百官询问政事,还要求将节假日或者停止朝议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为革除奢靡之弊,李昂即位之初下昭释放宫女、解放鹰犬、裁减冗员,停止地方进献等。
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李昂下令铸造“谏院之印”,避免奏事泄密,赋予谏官权力。
军事
宝历二年(826年),横海节度使李全略生病去世,其子李同捷自领“节度留后”官职,重金贿赂邻近藩镇,企图承袭父亲的职位,继任为节度使。次年五月,李昂任命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为海节度使。李同捷不接受这个决定,便拒不奉诏而被朝廷视为叛臣。
李昂下诏征发七镇兵,共同讨伐横海的李同捷之乱,战役前后进行了近三年的时间。在经历棣州战役、德州战役两次重大战役之后,李同捷在太和三年(829年)被斩首,沧景之乱被平定。
文学成就
李昂临朝听政之余,博通群书。他曾经说过,皇帝应该入夜继续办公,夜深睡前读书。每到进士考试,李昂常常自拟题目。开成三年的试题即为李昂所定。在得到参加考试的文人作品之后,李昂又亲自翻阅展读,常常专注于作品而忘记疲倦。
李昂擅长作诗,平时喜作五言诗。北宋王谠评价其诗风清俊有骨气,古调简约严明。《全唐诗》收录李昂诗作共6首:《宫中题》《上巳日赐裴度》《上元日二首 》《题程修己竹障》《暮春喜雨诗》,以及《夏日联句》中的2句联句。
家族成员
相关评价
李昂勤勉治国,太和初期,政治号称清明。后晋刘昫在《旧唐书》中评价:“昭献皇帝恭俭儒雅,在父兄奢侈无度、宦官专政之际即位,但是他能以治改变乱,化危为安。”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文宗恭俭儒雅,常常阅读《贞观政要》。待李昂登上帝位后,一心一意治理国家,经常长时间在延英殿与宰辅大臣商议国事。”
然而,李昂虽然致力于复兴王朝,但也无法消除政治祸患。后晋刘昫在《旧唐书》中评价:“李昂’有帝王的品德,却没有帝王的才干’,即使勤于政事、宵衣旰食,也不能平息祸患,可惜啊。”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李昂仁爱宽厚却缺少决断,既承接了父兄遗留的弊病祸患,又面临着宦官的乱政枉法,无法解决,陷入困境。”
民国时期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历代党争史》中,对文宗治国的反思:“李昂虽然号称贤德的君主,但是优柔寡断,没有识人之明。因此,对于贤臣,他经常怀有猜疑之心;对于庸臣,他经常怀有牵就之心;对于臣,他经常怀有试验之心。李昂心中没有主见,往往被小人利用。裴度、李德裕等贤臣之所以不能久居朝堂,甘露之祸之所以酿成,也是这个原因。”
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也在《隋唐五代史》中进一步评价:“李昂恭俭儒雅,出于自然,勤于政务。他想要创建制度,号召百官俭朴,以革除奢侈之风。然而不能诛除宦官,振兴朝纲,终究是徒善、徒法而已。李昂提拔任用的大臣,都是出身低微、心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但最终被囚禁、被屠杀,也是令人悲痛。”
对于其任用人才的标准,南宋名臣袁甫评价:“元帝、文宗,果断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贤人,此二君不识刚德之真。”
对于其艺术才能,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中,以“调露曲常在,秋风词尚新” 颂扬李昂的音乐和诗歌禀赋。
逸闻轶事
袖经三浣
开成二年(837年),李昂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谈到刘恒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给他们看,说:“这件衣服已经洗了三次。”学士们都赞颂李昂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默不作声。李昂把柳公权留下来,问他不说话的原因,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该以任用贤才,罢免佞臣,从谏如流,赏罚分明为大节,至于穿洗过的衣服只是小节。”李昂听完之后,称赞柳公权有谏臣风采,次日封柳公权为谏议大夫。
合是阿舅
李昂即位后,将生母萧氏尊号为穆宗贞献皇后。萧氏是福建人,来京以后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一个失去联系的弟弟。李昂下令福建省官员寻找“舅舅”,共有萧洪、萧本、萧弘三人自称是李昂的舅舅。其中,萧洪、萧本还被李昂封官赏赐,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但最终查明三人都是假冒的国舅,真正的国舅一直没有找到。
影视形象
电视剧《玉人箫》:刘炼饰演李昂
参考资料
玉人箫(1997).豆瓣电影.2023-03-08
柜中美人(2018).豆瓣电影.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