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吕思勉

吕思勉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笔名驽牛、企、程芸、芸等,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二十世纪历史学名家,吕思勉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1884年出生于常州十字街吕氏故居,家庭旧学渊源深厚,在父母、师友的教育熏陶下,吕思勉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各种古代典籍。1918年秋到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他因舅家世代知医,自幼耳目濡染,对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颇熟,便应谢观之约进商务印书馆。1921年,吕思勉出版了较早的一部系统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四册,后来又出版了《吕著中国通史》两册。1923年由吴研因介绍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1925年赴光华大学任教,1942年光华沪校停办,曾回常执教、著述三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思勉开始研究断代史,先后出版了《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直至1957年去世。

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发表了很多时论文章,为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近代史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他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和教育工作,一生写过两部通史、四部断代史,在社会文化史、政治制度史、民族史、学术史、思想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文字学等领域都有专著,还写有大量的史学论文、札记、讲稿、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吕思勉一生处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轨过程之中。他善于继承传统学术的精华,勇于接受新思想,不断吸取各家长处,并加以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大师,为中国现代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派别,而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吕思勉历史学及其史著是在近代社会变革和中外文化对撞、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是其本人凭借丰厚的学识与坚韧的性格,不计名利、勤苦治学的结果,带有自己独具的学术风格。吕思勉的各种研究,对中国的史学建设与人文社科研究有着很深的影响。历史学家蔡尚思盛赞吕思勉“是中国通史的正式开山者”,是“近现代编著《中国通史》者的先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出生于常州市十字街6-8-10号吕氏故居的东宅。吕姓世代仕宦,其父吕德骥好治经史之学,并著有读书随记及诗集若干卷,其母程夫人与其姊永萱,俱能诵经史,著有诗文,家庭旧学渊源深厚。吕思勉6岁从师受业, 师从当地儒士薛念辛、史幼纯、魏少泉、石小泉、丁桂徵等,所学包括四书五经、历史学、 小学以及诗文。薛念辛、史幼纯、魏少泉均为当地儒士, 对吕思勉进行经史子集的 开蒙教学。吕思勉6岁起跟随同邑薛念辛读书,两年后,母亲开始给他解读《纲鉴正史约编》,同年,同邑的魏少泉来教他点读《纲鉴易知录》,培养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八岁时,其母程夫人始取《纲鉴正史约编》,为他讲解,在在讲到楚汉之际,吕思勉能自行进行阅读,在读读至唐初,便跟随同邑魏少泉(景征)读书,在魏少泉(景征)的指导下读完了《纲鉴易知录》《约编》,十岁之后,魏少泉因事离开,因家境开始艰难,就没有再请老师到家中教授,由吕思勉父亲吕德骥、母亲程氏、姐姐吕永萱女士教授。

1894年中日战时,吕思勉已读过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并翻阅过魏源的《海国图志》。同年,开始读邹帆的《五洲列国图》、日本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蔡尔康所译《泰西新史揽要》,及王韬的《普法战纪》这些都为吕思勉之后的历史学之路奠定了基础。1896年,梁启超在沪主笔《时务报》,他以通俗畅,气势恢宏的时论,系统地宜传变法理论,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该报也成为吕思勉案头上必读的刊物,吕思勉也因此初步了解到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吕思勉留心摘录过的报刊还有《中外日报》《新闻报》《天津大公报》《同文沪报》等,后来吕思勉又阅读了《五洲列国志》《万国史记》《泰西新史揽要》《普法战争》《日本国志》等书,不仅学习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知识,而且对东西方各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了解。1898年吕思勉十四岁,正值之年,此时他已经能写余曰德文字。

1899年吕思勉考入阳湖县学,成为一名秀才,开始读正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之后又读《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古文词类》《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等史书,十六七岁读完经、史、子三部分,集部只读了一半,之后又读《三通考辑要》《通典》《通志》等书。十八岁时,他的姨丈管元善(管联第父亲)和汤蛰仙同事,劝他阅读汤著的《三通考辑要》,之后又求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原本和《三通考辑要》,后来干脆舍汤本而读原本,接着又把杜佑的《通典》和《文献通考》对读。还读了郑樵的《通志》《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执教与研史

1905年吕思勉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邀请,执教于该学堂。1907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市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恽祖祁等人创设“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首任监督(即校长)日本留学生、同盟会会员屠宽(字元博)聘请吕思勉任史地教员。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爱戴。1910年,屠宽的父亲屠寄南通市主持张謇(字张謇)创办的南通国文专修馆,培养办理公文的人才,邀请他去帮忙,便到南通任教授。1912年,又接受杨乘的延聘,在上海商学公会办的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堂教应用文字,并教商业地理、商业经济。因无教科书,他就边参阅日语书,边讲授。因商学公会会员对办校的意见分歧,于1914年暑假停办。同年七月由沈颐(字朵山)介绍进中华书局当编辑。1915年在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十一期上用轻根的笔名发表了《蒙古种族考》以及两本通俗史书《苏秦张仪》和《国耻小史》。

1918年秋,吕思勉的表姐夫杨成能(字星岑)介绍他去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于是他辞去了中华书局的职务。时谢观正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国药集团大辞典,吕思勉因舅家世代知医,自幼耳目濡染,对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颇熟,便应谢观之约进商务印书馆。后由吴研因介绍,又去苏州省立第一 师范学校教了一学期国文。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吕思勉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1925年赴光华大学任教。

晚年与去世

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各大学次第停办,上海光华大学沪校也暂时停办。1943年吕思勉辞去两校教职,回常州市专事撰述《两晋南北朝史》,以稿费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过上海光华大学工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他疾病缠绵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两年尚撰《燕石续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订《文字学四种》。还给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校阅讲义,代孟宪承校长查考有关研究中国教育史资料。1951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随之转入华东师范大学,直至1957年9月27日 才将增订《字例略说》的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脱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阅《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吕思勉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主要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于

部分作品展示

人物成就

史学研究成就

通史研究

吕思勉一生著有两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这两部通史从内容到体例都对中国通史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吕思勉众多的学术著作中,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他 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于1920年12月撰写了《白话本国史》。该书是吕思勉在历教学讲稿和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四册, 60万字,这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以来被用作大学的教本,并作为青年自学读物,对当时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白话本国史》记叙了从远古到民国十一年的中国历史。《白话本国史》根据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进化的理解,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把周以前称为上古,从秦汉到唐朝全盛时期为中古,从唐代安史之乱南宋称为近古,从元明到清朝中业称为近世,从西力东渐到现在称为最近世,这样把中国历史分为五期,虽然大体上还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但是比当时同类著作已有很大进步。《白话本国史》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内容体例等方面都明显的具有新意,高于时人的地方很多,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誉。

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市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写。上册于1940年有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年由开明出版。这书针对当时上海已出版的若干中国通史的缺点和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这部书采用了新的体例,全书分成上下两册,上册是文化史,分门别类有系统地叙述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 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大类;下册是政治史,按历史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迁。

断代史研究

吕思勉用三十年的努力,先后写成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四部断代史。《先秦史》有40万字;《秦汉史》有60万字;《两晋南北朝史》110万字;《隋唐五代史》100万字以上,总共有三百多万字。这四部断代史的取材,主要依据正史。《先秦史》,1941年有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与同类著作相比,《先秦史》在选择重点和分析问题上慧眼卓识,很有特色,该书的前半部分叙述政治史,突出各时期的重要政治斗争,后半部分叙述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着重分析社会组织、农工商业、衣食住行、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现象,追溯其起源和流变。1947年,与《先秦史》相衔接的另一部断代史《秦汉史》有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部书的前半部分叙述政治上的“理乱兴衰”,这部书的下半部,对秦汉社会的“典章经制”作了全方位的展现。

1948年10月,《两晋南北朝史》也有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行。吕思勉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了艰苦的钩稽考证,排比条析,融会贯通,写成了这一本百万字的断代史巨著。在这本书里吕思勉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整理写成了脉络分明、条理连贯的历史学巨著;二是对当时社会历史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各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隋唐五代史》是吕思勉最后完成的一部巨著,用力有十年之久。体例和前三部断代史一致,相互连贯《隋唐五代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政治史,叙述了隋代的兴亡,唐代的兴起,繁荣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的衰败。下册是“典章经制”的叙述,门类与前三部断代史基本相同。这四部断代史从总体来看,无疑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继往开来之作,它对于先秦到隋唐五代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疏导开拓之功。

专史的研究

吕思勉在写作两部通史和四部断代史的同时,还著有五部专史,即《中国民族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和《中国制度史》,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学史和制度史等四个方面。《中国民族史》分章叙述了中国境内十二个民族的源流。《先秦学术概论》和《理学纲要》两书,是吕思勉探索中国传统学术和思想的成果。《先秦学术概论》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以外, 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着重分析各派源流及其相互系,分析各学派重要著作内容。《宋代文学》是吕思勉“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之作”,该书集中表述了他对宋代文学的看法。全书从古文、骈文、诗、词曲、小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吕思勉还有制度史五种:《中国国体制度小史》《中国政体制度小史》《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国婚姻制度小史》《中国阶级制度小史》。对于国体、政体、阶级、宗族、婚姻五种制度作了通贯古今的论述。吕思勉专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贯通”,他贯通全史,把每一专题从头到尾,从根到梢加以论述,使我们对每一专题有一系统地、全面地把握。在论述的过程中,常有精彩的议论和独到的创见,足见其博学多识。

文学研究成就

文学创作

吕思勉曾撰《未来教育史》,为章回体小说,署名悔学子,刊于1905年的《绣像小说》,为未完稿,现仅存四回。和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版面类似, 以古代小说常用的全知视角为主。在故事结构上,《未来教育史》类似于集锦式,主要以一个关键人物来关联故事组。《未来教育史》欲以史笔写未来教育的发展,由于史书在中国的崇高地位,以小说比附史书,或者引史传入小说,都有利于提高小说的身价。又撰《女侠客》,也是章回小说,署名侠,刊于《新新小说》,共四回。所撰的《中国女侦探》1907年七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署名阳湖吕侠。1918年9月第二版,1923年再版。此书是吕思勉早年创作的一部侦探小说,分“血帕”、“白玉环”、“枯井石”三篇。《中国女侦探》是中国最早的侦探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写女侦探的小说。

根据《吕思勉全集》收录的诗词,吕思勉现存诗歌93篇(组诗计为一首,其中部分为残篇),旧集名为《蒿庐诗稿》;现存词1 首,旧集名为《梦秋词》。吕思勉是常州市人,写诗填词由常州当地文人及父母长姊所教,吕思勉十七岁开始学习填词,除石小泉等恩师的早期蒙,吕思勉的母亲、长姊以及亲友长辈的创作也加深了填词的兴趣。吕思勉的诗歌,既继承了爱国诗潮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又饱含“诗界革命”的新思想。

文学理论

吕思勉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关注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小说理论方面,吕思勉在《中华小说界》上发表的《小说丛话》是中国近代篇幅最长的小说理论著作,反映了在新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对后起之秀的小说的研究与分析。在诗词方面,他著有《论诗》《论\u003c诗\u003e与歌谣》等文章,在梳理诗歌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诗歌文体特征上有所见地。

文学教育

吕思勉作为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其诸多的教育学论著中,与国文教育相关的占据了不 少篇幅。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国文与越南语的教学方法、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文学的定义以及小学国文教材的编纂。从中,可大致概括为两个文学观:一是文学是美的产物,二是包容开阔的文学视野。家的吕思勉作为将史学的思想与文学教育相融合,不仅用史学的发展眼光去分析文学现象,同时也用这种眼光去接受文学的新变化。

人物思想

历史观

吕思勉相信世界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代好,反对厚古薄今。他用科学的眼光考察我国社会的变迁,他十分重视社会的渐变,把这种变化比喻为“风化",把社会的突变比喻为“山崩”,吕思勉重视普通人普通事的研究,说明他已敏锐地感觉到历史的动力并不在帝王将相,而在一般的百姓身上。吕思勉讴歌进化,鼓吹改革,对历代兴革给以很高的评价。他将中国历史看作是不断进化的,通过不断的改革推动历史的发展。研究历史的人应该有改革的志愿,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矫正社会病态,臻于治。吕思勉以经济为基础来研究家族的变化。吕思勉的历史观的主要方面是他的进化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唯物史观是更高层次的理论,它承认进化史观,也包含了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尽管吕思勉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还不够多,但就吕思勉历史观的发展趋向来看,随着唯物史观主导地位的确立,其历史观是会由进化史观发展到唯物史观的。

史学观

吕思勉史学观内容极其丰富,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史也者,所以求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者。”、 “史也者,所以求社会演进之遗迹,而因之推见其定则者也。”思勉是从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和任务等几个方面,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历史 —,即历史学作出了定义。吕思勉对旧史学的批判有以下几个方面:他批评旧史的弊病, 一是偏重政治;二是偏重军事,过度崇拜英雄;三是借历史以激励爱国家、爱民族之心,用之太过;四是借历史以维持道德的观念常常违背了历史的“真",在“道德”与“真”之间做法偏激,一味的维持所谓的“道德”,从而忽略了历史的“真”,虚构了历史。

史学方法论

吕思勉同样十分重视史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此,他写了《历史研究法》《史籍与史学》两本专著,总结他研究历史的经验,系统论述史学研究的方法。一是治史者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素养历史内容丰富而复杂,治史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特殊的精神素养,否则将难以胜任其研究工作。吕思勉在沈阳高专任教时,曾编写一份《中国历史讲议》。在讲议的序论里,他列出了治史的四个要点:“要有科学的眼光,考据精神,兼通经、子,参考外国史。”其次吕思勉总结自己的治史经验,将研究历史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材料的搜集、材料的考证、历史书籍的编纂,并具体论述了各个阶段的不同方法。再次是重常人,重常事;不知风化,焉知山崩。最后讲学问不宜预设成见,要以科学的观点为指导。五是要注意学与术之别。六是他提倡用中外历史比较法来研究历史。

人物评价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称他是:以历史学名家兼通经、子、集之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严耕望评价他:“是一位朴质恬淡循规蹈矩,不扬露才学,不争取名位的忠厚长者,无才子气,无道学气,也无领导社会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养极深、冷静、客观、勤力、谨慎、有责任感的科学工作者”。

严耕望称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

文史学者徐哲东评价吕思勉治学:“雅似顾炎武,渊博似 钱晓徵,论证似戴震,辩达似章学诚,而所言者,又皆出于一已之独得。”

家庭关系

人物轶事

遍读二十四史

1899年十五岁的吕思勉开始阅读正史,先读完了《史记》,之后又在亲戚处借得《汉书》《后汉书》评点本,接着又将《三国志》点读完毕。1899年考人阳湖县学后,开始读《通鉴》《续通鉴》和陈克家的《明纪》。吕思勉读书认真,兴致很高,每读一本书,都能从头到尾看完, 一天能看十四卷,速度十分惊人。吕思勉十六七岁间,其父要他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通读一遍,他花了二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此后吕思勉在父亲的指导下,又阅读了《日知录》《二十二史札记》等书。经学名家丁桂征劝吕思勉读 《段注说文》《十三经注疏》,他以后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十三经注疏》精读了一遍。吕思勉十八岁时阅读了汤著的《三通考辑要》、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杜佑的《通典》和《文献通考》以及郑樵的《通志》二十略《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吕思勉二十三岁时在奉天京师大学堂正教习的元史专家屠寄的影响下,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博览群籍、精熟史书以及极好的阅读习惯使吕思勉形成了札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一片冰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吕思勉关心祖国的前途,热切盼望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他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1940年9月吕思勉在上海完成《吕著中国通史》,是为适应大学文科学习通史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特殊体例的著作,在书中启示读者,对中国的前途应充满信心。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改革思想发展历史的叙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以及中原地区必然走向民主政治的趋势。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孤岛沦陷,各大学次第停办,光华大学沪校也暂时停办。光华大学的十五位同学得知吕思勉和另一位金天羽教授回乡的消息,于当年除夕晚上相聚在十六铺一家酒楼饯送这两位师长。席间,他们相互勉励,坚守节操, 共赴国难。席后,他们合影留念,吕思勉在照片右上角写上了“一片冰心”四个掷地有声的大字。

后世纪念

墓葬

1957年10月4日到8日,吕思勉一 直抱病校阅,8日夜病情转剧,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9日清晨病情严重送至华东医院院方遂即组织抢救,至深夜病逝于医院,享年74岁。1957年10月13日吕思勉生前友好于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吕思勉公祭大会。吕思勉夫妇灵柩安葬在上海虹桥路M区343—344两穴,墓穴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

故居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8月,吕思勉回到故乡常州时,旧宅已被敌火炸毁,于是吕思勉一家在废址上盖了两间小屋,勉强暂住。吕思勉认为个人生活并不足忧但。1983年11月,常州市政府决定将常州市十子街吕思勉世居旧宅作为“史学家吕思勉故居”定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同时公布《常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吕思勉故居被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在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主持下动工修复常州故居东宅的第一、二、 三进平房。“史学家吕思勉故居”标牌已移至十子街东宅大门前。2011年12月,吕思勉故居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思勉故居现为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常州市同心文化示范基地。

上图来源于

上图来源于

纪念活动

1997年10月,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华东师大出版社联合发起的纪念吕思勉逝世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吕思勉遗文集》首发式在生前执教的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学术界、文化界人士30余人出席了会议。1998年1月21日,上海电视台《今日印象》 对此次纪念会作了报道。上海电视台《阅读长廊X1997年11月26日》也对吕思勉的生平、学术等作了介绍。

人物争议

《白话本国史》在其出版十二年后的 1935年3月,忽然遭到南京市政府的查禁,原因是该书第三编之《南宋和金朝的和战》一节认为: “宋金和议”在当时本是不可避免之事,岳飞等“将骄卒惰”,南宋朝廷的权力有限,难以节制,而秦桧始终坚持和议,是“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将岳飞与韩世忠的兵柄解除,则是“手段过人之处”,而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对于岳飞的战绩,持怀疑态度,以为: “岳飞只城打了一个胜战,郾城以外的战绩,都是莫须有的。”南京市政府在发布公告的同时,还函请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要求严饬该书著作人,令商印书馆迅即改正,在未删改以前,严禁该书在本市销售,并通饬各级学校,禁止学生阅读,以正视听。后也有众多学者对此发表言论,意见不一。

参考资料

..2023-10-30

《吕思勉文集》出齐 汇集著作五十多部26本.中国新闻网.2023-07-11

吕思勉故居.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