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 ),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朝宰相,是历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的重臣。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贞元五年(789年)进士。贞元八年(792年)博学宏词科制举及第后开始步入仕途,历任河阴县尉、监察御史等职,后因触怒宪宗被贬为河南府功曹。元和四年(809年),裴度应召还朝就任起居舍人,而后再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不久,裴度改拜门下侍郎、平章事,正式称相。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亲自督战平定淮西之乱,暂时平息了藩镇割据风波,由此受封晋国公,但因其生性耿直,常直言进谏,拜相两年即被外放担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李恒、敬宗时期,因应朝野时局变化,裴度复又数次受召出任宰相,主持唐王朝的各项要务。宝历二年(826年),敬宗被宦官谋杀,裴度主持大计,迎立江王唐文宗登基,是为文宗,由此被文宗所倚重。后因裴度自觉年事已高,且朝政多由宦官把持,遂于开成三年(838年)上表回洛阳养病,翌年即抱病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嗣后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1年),再加太师衔;大中初年,配享朱见深庙廷。
宪宗李纯评价裴度,为时降生,协朕梦卜,精辨宣力,坚明纳忠。当轴而才谋老成,运筹而智略有定。司其枢务,备知四方之事;付以兵要,必得万人之心;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陈光崇认为裴度是晚唐重臣,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他在宪宗朝时平定了淮西吴元济叛乱,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河东闻喜裴氏自魏晋以来世为大族,至隋唐时期,与韦、柳、薛并称为“渭河平原四姓”,该支裴氏有两个大的分支:道子支和道护支 。而道护支往下又分为客儿支、鸿支、欣敬支,其中欣敬支在唐朝前期地位低微,传至裴度祖父裴有邻曾为州濮阳令,父亲裴曾为河南府渑池丞。裴度自幼博学广识,勤奋好学,于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贞元八年(792年),参加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的博学宏词科,制举及第,开始步入仕途,补校书郎;后于贞元十年(794年),应吏部侍郎顾少连知贡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成绩优等,授予河阴县尉。
裴度经同族裴行立引荐,一度出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盐铁转运使李锜幕府,后因李锜多行不法之事又不可与之力争之下,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离开了李锜幕府;元和元年(806年),升任为监察御史,因忠于职守,密奏德宗宠臣时言语直率,没有隐晦,直接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河南府功曹。元和二年(807年),裴度加入剑南节度使武元衡的幕僚;元和四年(809年),武元衡主持武侯祠修时,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同年,在当朝宰相裴垍、李藩的帮助下被召回,担任起居舍人;元和五年(810年),转司封员外郎、郎中。
出使魏博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怀谏年幼不能治理军政事务,亲兵拥立魏博军衙内兵马使田兴担任留后,代理军政事务。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中央力量大为削弱,被迫分授安史旧将为河朔三镇节度使,魏博便是三镇之一。节度使在辖区内不仅可以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而且往往是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
不过,代理军政事务的田兴却积极向唐王朝靠拢,先是停止以往节度使逾制使用的车马、服饰并搬至旧日探访使的衙门办公,后派遣心腹到朝廷活动,表示要奉守国法,同时接受朝廷委任的官吏,向朝廷输送赋税。对此,李纯深感高兴,特派裴度前往抚慰。裴度抵达魏博后,田兴请其在旧日探访使的衙门墙上题写壁记,记述自己愿归顺朝廷、奉公守法的心意,对此,魏博百姓深感其恩德;随后又请裴度到魏博所属各郡,宣讲朝廷旨意,每到一地,百姓都闻风出城迎接,为裴度的到来而欢欣鼓舞。圆满完成出使魏博任务还朝的裴度,被拜封为中书舍人。元和八年(813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元和九年(814年),裴度改任御史中丞。
升任宰相
唐朝皇帝为了享乐,在五坊养了很多动物,日常则有宦官充任小使管理,这些人仗着皇帝家奴的身分在民间借故敲诈勒索,李纯继位以来,官府曾多次出面治理,却收效甚微。下邽县县令裴寰因没有对小使进行讨好,被小使诬告后被宪宗以“大不敬”的罪名下狱,宰相武元衡等大臣规劝宪宗赦免裴寰,遭拒。裴度进廷英殿奏事时,以激烈的言辞对朱见深进行劝谏,称裴寰的本心是出自忧惜皇帝的百姓,这才为此而不顾自己的官位。次日,怒气消去的宪宗命人释放裴寰,不久令裴度兼任刑部侍郎。
宪宗自继位以来,启用杜黄裳等人为相,致力于解决藩镇割据,先后镇压了西川节度使、镇海节度使的叛乱以及迫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臣服。元和十年(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上表要求自领军务遭拒,便起兵叛乱。朝廷很快派兵平叛,不过因统帅非人,数战未果,宪宗深感忧虑,为此命裴度前往慰劳蔡州行营驻军,以了解前方的总体局势,进一步谋划统筹。与此同时,吴元济也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求援,王李二人为阻止唐中央的平叛,派人刺死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遇袭中,裴度被砍中头部、背部,滚落沟中才捡回性命。袭击事件三日后,裴度被宪宗委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主和派很快借遇袭事件发挥,先是要求宪宗罢免接替武元衡宰相之职的裴度,以安两镇之心,后来在唐王朝军队进展不大,四年未能攻克之时,李逢吉等人又纷纷上疏,认为劳师以远,军费浩繁,规劝宪宗罢兵。宪宗仍坚持对淮南西路用兵,因为唐王朝对江淮财赋颇为倚重,而吴元济的起兵使得漕运受阻,直接影响唐王朝的经济来源。关键时刻,裴度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上表愿亲赴淮南西路前线督战,力挺宪宗平淮主张。
淮西之战
裴度抵达前夕,大将李光颜、乌重胤向监军梁守谦建议,一旦裴度到来并建立了军功,则于已不利,应当速战,先行立功,不料却在贾店遭遇败仗。裴度经过襄城县南面的白草原时,也险些遭淮西七百骑兵的截击,所幸镇将曹华事先得知消息,将其击退;其抵达淮南西路行营后,立即慰劳将士,宣达圣旨,同时上疏请求罢去监军,整肃军纪,严明号令,士气倍增,此后唐朝军队陆续传来捷报,裴度趁势派遣使者入蔡州劝降,不过吴元济被身边亲随控制,欲降不得。
罢去监军,利于将领在战场的灵活指挥,开始凸显。同年,准备攻打吴房县,诸将都认为此时出师不利,李愬却说,我方兵马较少,不足以与藩镇军正面对抗,应该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当敌人认为我方出师不利之时,也正是击溃敌人的好机会。战场态势发展也果不其然,藩镇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千余人阵亡,余下的龟缩城中,不敢出战。李愬便下令撤兵,以便诱使藩镇军来攻;见此情形,淮西将领孙献忠立即率领骁骑五百人追击,李愬所部一时慌了阵脚。关键时刻,李愬跳下马下令,有胆敢退却的,一概斩杀,这才稳住阵脚,杀退了藩镇军。
此后,部下向李愬进言,吴元济精兵都在洄曲以及对四面边境的防御,驻守蔡州的皆为老弱病残,可以直捣黄龙,捉拿吴元济,李愬表示同意。但此役需要动用更多军队,对交战双方影响很大,于是李愬将计划密告裴度,裴度采纳了提议,同时也认为兵非出奇不胜,不过要仔细谋划,考虑周密。为此,裴度特地率部到达双方交战的前沿战线沱口,实地勘察唐朝军队修筑的城池。不过,由于距离太近,突然淮西镇军将领董重质率领骑兵冲杀过来;当逼近裴度时,淮西镇军弯弓搭箭,扬起兵器,杀向裴度,不过在李光颜与田布的拼死抵抗下裴度才逃回城中。不久,做好战略部署的李愬亲率大军冒着大雪夜袭,俘获了吴元济,攻取蔡州城。
因吴元济与其父吴少阳长期与朝廷抗衡,所以城破之时,宪宗特赐予了两口宝剑给监军梁守谦,令其前往蔡州,打算将吴元济所部将领全部杀死。但裴度见到梁守谦时,并没有按李纯的旨意去办,而是和梁守谦一起,对所俘或归降的藩镇将领量罪加刑,实事求是按具体情况处置。事后,裴度又亲赴朝廷面见宪宗陈述情况,宪宗也未加责怪。学者王振芳认为,经此一役,一则有力震慑了其他藩镇,随后成德、幽州等镇相继归顺;其次大力缓解了唐王朝的经济压力。
在朝辅政
战后,裴度被加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再次执掌朝廷政务,却渐渐与宪宗发生分歧而遭到疏远:
平定淮西以后,宪宗逐渐产生了功成享乐的想法,为了体面,特为此事诏六军使修麟德殿的东廊。只是刚刚经历大战,军费开支浩大,唐王朝财政捉襟见肘,负责营建人物的当军使张奉国找裴度商量,想在六军内搞募捐。裴度没有当即回复,而是将情况上奏,但见宪宗听后十分平静,便提出营造有具体司局具体承办,让功臣出钱营缮不合适,一时间宪宗不知该怎么回答。事后,宪宗迁怒于张奉国,让其提前退休。
宪宗没有因裴度谏止营造东廊之事有所收敛,反而大兴士木,营建不止。先是修龙首渠,此为隋朝初年营造大兴城为解决东城及内苑用水面开凿的渠道,接着是修凝晖殿,极尽雕梁画栋之功,又是将佛寺中的花木移植于其庭院中。当时掌管财政的程异、皇甫镈到处搜刮,以助完成营建,于是宪宗特地提拔二人为宰相。商议国事时,裴度规劝宪宗,指出程异、皇甫不过是管理钱粮的官吏,并没有主持国家大政的才能,皇帝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提拔二人为宰相,势必遭到非议,还望陛下仔细考虑。宪宗并没有采纳,于是裴度再三陈述表明立场,甚至要求罢免自己,以求宪宗回心转意,不过宪宗反而认为裴度对二人有偏见,越发听不进去。
商人张陟因欠利息而潜逃,遭到五坊使杨朝汶的抄家。过程中,发现与张陟往来账目中有西川节度使卢坦所书,便命人将卢坦家人抓捕。迫于杨朝汶的威势,卢坦儿子出钱补还了这笔债务,事后才发现账目实为郑滑节度使卢群所写;于是卢坦儿子要求退还,却遭拒。裴度和大臣与李纯讨论国事时,也提及此事,指责杨朝汶蛮横;宪宗却说正在商议的大事是山东省藩镇,不是讨论杨朝汶的时候。裴度据理力争,认为对藩镇用兵是小事,五坊使目无国法,随便抓人是大事。战事失利所忧虑的只是山东地区,但五坊使蛮横则可能会导致京城的动乱。宪宗过了一阵子才体会裴度所言非虚,命人诛杀了杨朝汶。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李纯阅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称其为“内怀忠恳,不避废责”,加之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生性耿直裴度在政务上及时纠偏,对于唐王朝是有益的。不过,直言劝诫次数一旦多了,一则常常令到宪宗下不来台,其次也得罪了一些大臣,其中宪宗宠信的皇甫镈常常在宪宗面前诋毁裴度,渐渐地宪宗开始疏远裴度,元和十四年(819年),裴度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被外放担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
再挽狂澜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暴毙,三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所任用的宰相才能平庸,处理藩镇关系不当,导致了藩镇又开始叛乱,先是长庆元年(821年)朝廷派往幽州的节度使张弘靖遭到囚禁,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被杀,接着朱克融、王廷凑又在黄河以北起兵。尽管唐王朝派出了李光颜、乌重胤等名将前往河北省平叛,却收效甚微,裴度临危受命,担任统帅,调集军队打击叛军,藩镇叛乱的蔓延的势头得到了及时遏制,因功升为检校司空,兼任掌管北山诸蕃使。
长庆二年(822年),裴度上疏,指出若要真正平定藩镇之乱,则需要肃清诸如“奸臣作朋,挠败国政”之流,充当其冲是宰相元稹,其在讨伐河北藩镇之时,助宦官破坏裴度的用兵,李恒未允。裴度又连上了三道奏疏,穆宗才迫使穆宗免去了元的职务;但穆宗也提拔了与元稹的生死之交魏弘简,风头一过,又起用了元稹,同时眼见河北省局势好转,便解除了裴度的兵权,让其以司徒兼宰相的身份出任东都留守。遭到多数朝臣们的反对,认为目前只是暂时遏制了河北藩镇,不应该将裴度闲置。为此,穆宗召见裴度,得知了河北藩镇叛乱的实际情况,改变了原来的任命,命裴度以司徒的身份,兼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任淮南节度使,确保漕运的畅通。期间,途径太原市,裴度特地给朱克融、王廷凑写信,晓以大义,解了深州之围。原来,在裴度的打击下,朱克融、王廷凑尽管表面上臣服,暗地里又出兵包围了唐王朝军队驻守的深州。
但裴度还没到任,又发生了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驱逐了朝廷派往担任节度使的崔群,李恒只好恢复了裴度的宰相职务,主持朝政,另派王播前往。引来了当时资历颇深的李逢吉排挤,其内结宦官,外煽朝臣,不断制造事端,攻击裴度,虽然朝臣也不乏支持裴度之人,但穆宗觉得朝中是非皆因裴度而起,命其出京,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长庆四年(824年),穆宗逝世后,发生了牛元翼家人被王廷凑悉数诛杀的恶性事件,于是,继位的李湛有意召回裴度并恢复宰相之职,遭到李逢吉千方百计的阻拦,其中倾向于裴度的武昭被谋害,引发了朝野大臣的不满而更加同情裴度,为此敬宗命人传召对裴度进行抚慰,并择机召回。
远离朝堂
宝历二年(826年),敬宗命裴度执掌朝政。期间,李逢吉党人再生事端,处处诋毁,尽管如此,裴度仍以一己之力主持唐王朝的各项要务,对于年少、贪图玩乐的敬宗倦于接待群臣,适时加以规劝。同年,敬宗被宦官谋杀,裴度主持大计,迎立江王唐文宗登基,是为文宗。此时,朝政仍由宦官把持,文宗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听从。裴度自觉年事已高,加之性格耿介屡次遭人陷害,遂上表请求辞去职务;文宗不允,一面派御医诊治,一面派其去襄阳市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及临汉监牧使。到任后,鉴于牧马数日见减少,农田荒芜,裴度请求废止此事,所圈田得以归还民众,并请求罢除临汉监牧使一职。
大和九年(835年),旨在除宦官擅权的“甘露之变”爆发,不过文宗不仅没有翦除宦官,宦官反倒完全控制了中枢。此时改任东都留守的裴度有意远离朝堂,在洛阳市结交了许多名士。但是唐文宗始终没有忘记裴度,每有人从洛阳回长安,便仔细询问裴度的身体和近况。开成二年(837年),文宗命其以本官兼太原市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裴度推辞说早已年迈;文宗又专门派卢弘去洛阳请他,裴度不敢再抗旨只好赴任。次年,裴度的身体实在不允许其过问政事了,于是上表请求回洛阳养病。文宗允准,但还是再拜裴度为中书令,养病期间俸禄照发,而且派御医进行诊治。
开成四年(839)三月四日,裴度然长逝,享年75岁,唐文宗深感悲痛,把给裴度的诗札让人重新工整写了一遍,然后放置到裴度的灵座上,特赠裴度为太傅,谥号“文忠”;停止上朝四天,以示哀悼;命京兆尹郑复专门负责裴度的丧礼,费用由朝廷供给。会昌元年(846年)加赠裴度太师,大中初年,配享李纯庙廷。
施政举措
政治方面
裴度任将相二十余年,一心维护唐王朝,反对藩镇割据,先后平定吴元济、李师道之乱,辅助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在淮西之战期间,裴度还延揽天下英才。德宗朝时发生了“四镇之乱”,导致政局动荡,朝中君臣相互猜疑,德宗经常派负责治安的官员去监视群臣,一旦有大臣与外人交往便立即上奏,作为重臣的宰相充当其冲,不敢私自接见太子宾客也成为了惯例。有鉴于此,抵达淮南西路前线的裴度认为藩镇抗命,不能平息,应该注意留用人才,共同筹划国家的大计方针,便奏请李纯,允许宰相可以私下接待宾客,得到了同意后,天下英才纷纷找裴度献计献策,而赴淮南西路前线的李宗闵、韩愈也开始展现才能,由此宪宗一朝人才也逐渐增多。
此外裴度还推举李德裕等人,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韩愈等人。其中刘禹锡曾参与了永贞革新,遭到宪宗的记恨,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名义上为刘禹锡加官,由朗州司马改任更为偏远的播州区担任刺史,而刘禹锡母亲年迈,不便随儿子前去。裴度明白个中缘由,毅然为其求情;李纯不依不饶,一再表示要对刘禹锡严加惩处。最终在裴度的劝说下,宪宗将刘禹锡改任较近的连州市刺史。
但裴度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同时不遗余力与权奸、宦官进行斗争,反对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镈为宰相以及揭露了宰相元稹与宦官魏弘简勾结“挠军败政”的罪行。攻取了蔡州城后,裴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心,如废除了吴元济推行的严刑峻法;没有听从身边人“提防蔡州降兵”的建议,将蔡州兵充当自己的亲兵;上奏免除两年的赋税;允许士兵退戎务农等,从而引来了原吴元济所辖的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两万余人的相继归附。
军事方面
以宰相身份兼任蔡州刺史,同时担任淮南西路宣慰招讨处置使的裴度,到达淮西战场迅速做出两方面调整:
取消宦官监军制度
以宦官充任监军最早可追溯至肃宗时期,当时宦官通过枢密使掌握决策权,神策中尉掌军权。每有战事朝廷就会派宦官监军,对于统帅的作战指挥限制诸多,往往坐失良机。基于此,裴度上奏李纯罢免了监军,兵权得以回归将领,调动了广大将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统一作战指挥,同时还在军中进行整顿,严肃军纪,严明赏罚。
知人善任
经裴度的斡旋,继任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自此效忠唐王朝。在平叛吴元济,田兴一则派兵助讨,其次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成德、淄青两镇;出使蔡州行营归来,李纯问及蔡州诸位将领的才能,裴度认为李光颜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不久李光颜上奏朝廷打败淮南西路叛军,宪宗由此非常赞叹裴度的识人之明;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采纳了李愬的建议,由李愬亲率大军冒着大雪夜袭,俘获了吴元济,攻取蔡州城。
主要作品
裴度在诗歌、散文、律赋等方面的作品颇具特色,有一定的文学成就。《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刘禹锡唱和之作《汝洛集》一卷,《书仪》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文集二卷;《全唐诗》录诗歌十八首,联句九首,残句四;《分门类唐诗歌》残本三录诗一首;《全唐文》卷五三七、五三八共收文二十五篇,收赋十二篇;《唐文拾遗》卷二五收文两篇。其中:
诗歌
现存诗歌十九首,均为新体诗,以五言诗为主,内容上主要分为两类:交游赠答诗和抒情诗。风格可以总结为雅正、清简,诗中有抒发仕宦之途中的无奈、沧桑、隐忍,但都含蓄敦厚,并没有表现出激愤,遵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学传统。其次,诗作语言上从未使用生字僻词,读来清新流畅。
文
文则众体兼备,有状、议、疏、奏、表等公文类作品,也有碑、铭、述、记类作品,还存有书信类作品,为简劲弘雅的风格。简,其文语言简洁,且多用短句,绝少铺陈冗饰,用语上倾向于平易流畅,无奇崛滞涩之感;劲,因为语言简洁,而又凭借高超纯属的驾驭语言的技巧,骈文、散文成功地融合,以散文叙事,以骈文抒情聚势,故表现出字字珠玑、金玉铿锵之效;弘,裴度忠贞正直的人格魅力彰显在文章中时,时时表现出一种文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弘毅之气,与孟子的浩然正气有相通之处;雅,裴度的奏疏援散入骈,充分发挥骈文的雅正的优势,而又突破骈文表情叙事上的束缚,以散文弥补骈文之不足,
赋
现存赋十二篇,其中除《白乌呈瑞赋》外,均为律赋。裴度的律赋严格遵守格律,时用典故,但总体上来说属于清新雅丽的风格。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李纯李纯评价裴度,为时降生,协朕梦卜,精辨宣力,坚明纳忠。当轴而才谋老成,运筹而智略有定。司其枢务,备知四方之事;付以兵要,必得万人之心。
时任翰林学士韦处厚:理乱之本,非有他术,顺人则理,违人则乱。伏承陛下当食叹息,恨无萧、曹。今有一裴度尚不留驱使,此冯生所以感悟汉文,云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
《旧唐书》评价裴度,度始自书生以辞策中科选,数年之间,翔泳清切。逢时艰否,而能奋命决策,横身讨贼,为中兴宗臣。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裴度伐叛以刑,柔服以德,使百姓晓然知贼为暴,而唐之为仁,故能变犷决之俗为欢虞之民。其后取淄青如反掌,不惟乘胜用兵之易,盖人心先服故也;裴度之相李纯,李德裕之相李炎,皆有功烈,为唐贤相,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
爱新觉罗·弘历认为唐宪宗即位之初,任用杜黄裳、李绛、裴度等人为相以解决藩镇割据,其中功劳最大的首推裴度。
芝加哥大学中国史助理教授迈克尔·多尔比指出对于宪宗来说,裴度是时代的英雄,荣誉像雨点般倾泻在他身上。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陈光崇认为裴度是晚唐重臣,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他在李纯朝时平定了淮西吴元济叛乱,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轶事典故
镇定寻印
裴度在中书省任职时,一次正在举行酒宴之上,随从忽然报告说官印丢了,裴度依旧神色怡然,告诫随从们不要声张。等酒宴进行到半夜,随从们又来报告说官印又回来了,裴度也不答话。酒宴散场,随从追问个中缘由时,裴度才说:“书办们偷印去私盖书券,不急着寻找追查的话,就会再放回原处,追得太急的话就会将印销毁掉,再也找不着了!”
不信邪祟
汴宋观察使令狐楚曾经上奏朝廷说:“亳州市有圣水涌出,喝到的人生的病都能被治愈。”裴度认为:“妖由人兴,水不自作。”命州官员堵塞此水的出口。
临终憾事
裴度临终时,对门生说:“我死无所系,只有午桥庄松云岭还未建成,软碧池的绣尾鱼还未长成,《汉书》还未终篇,是令人遗憾的。”
裴度去世
裴度去世,朝廷追赠谥号为文忠。唐文宗奇怪裴度没留下给朝廷的遗表,派人问其家属,找到一份没有写完的手稿,手稿中只说自己为皇上没有立太子而担忧,而不提及自己个人的要求。裴度的身材和相貌并未超过一般人,但威望却远达周边的夷蛮各族,夷蛮各族酋长见到唐朝的使者,常常问裴度的年龄多少,是否还得到朝廷重用。其和郭子仪一样,都是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德高望重,而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维系国家安危的重要人物。
人物关系
祖父辈
诸子
参照资料:
文学形象
《裴度还带》最早出自唐至五代十国文学家王定保的《唐摭言》,《太平广记》中有所记载,后来才被改变为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今存脉望馆抄校本,题关汉卿撰,今人多以为贾仲明作。剧写唐朝裴度,文武全才却时运不佳,被相士断言,次日要死于砖瓦之下。裴度回到安身的山神庙,拾得玉带一条,裴度把玉带还给失主韩琼英,送韩琼英出庙门时,恰巧庙宇倒塌。韩琼英变卖玉带,救出在监狱被诬告的父亲。裴度等于救活两条人命,因而躲过了命中注定横死的灾难。次日,裴度面上纹路和气色已经大变,相士再见他时,断定他要作宰相。不久,裴度果然高中,并与韩琼英奉旨成婚。
后世纪念
裴度墓
裴度逝世后,遵从其遗愿,将其葬于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东南的东张寨村北。现存冢高8米,周长约200米。墓前旧时立有石羊、石马、石人诸石刻,1985年还在东张寨发现其子裴适墓志石一方。2009年,裴度墓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淮西碑
平定淮西后,李纯下诏韩愈撰《平淮西碑》,以示纪念。碑文内容过于突出坐在后方的主帅裴度,而忽视了活捉了淮南西路叛将吴元济,功劳理应第一的李愬,引起了李愬妻子的不满,其为宪宗姑母的女儿,告御状认为“谗之天子言其私”。宪宗无奈下令磨去原碑文,诏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写碑文,由善长八分书的书法家陆邳分书写,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二月重立了《平淮西碑》,“韩碑”存世仅九个月就换成了“段碑”。北宋政和年间,蔡州知府陈珣刚到任就去拜谒裴晋公庙,但看到的却是“段碑”,忿然不平,令人选石重刻韩愈文,“韩碑”得以重生。该碑后来毁于战火,具体情况无考,直到清代才由祁寯藻重新书写,再立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