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又字自如(一说为号),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末军事家。
袁崇焕为人慷慨身负胆略,喜好谈论兵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授予邵武市(今福建邵武)知县之职,后于天启二年(1622年)经御史侯恂奏请破格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广宁(今辽宁北宁)失守后,袁崇焕曾单骑前往山海关区考察军情,返京自请守关,于是被晋升为兵部事,监军关外,深受辽东经略王在晋倚重,又被授予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反对王在晋于山海关外修筑重城,建议镇守关外要地宁远(今辽宁兴城),得到大学士孙承宗支持。次年,袁崇焕奉命与满桂重筑宁远城,历时一年修筑成关外重镇,因父忧被夺情启用,后亲率水陆马步军东巡广宁,历任兵备副使、右参政。天启五年(1625年),袁崇焕与孙承宗共议派遣将领分别据守锦州市、右屯(今辽宁凌海东南)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墙居住,逐步构成宁锦防线,后晋升为按察使。次年,袁崇焕率众坚守宁远孤城,指挥部众利用西洋巨炮击败努尔哈赤的后金,取得宁远之战,后因功晋升为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和兵部右侍郎等职,并提出“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复辽大计。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再次率领明军击败后金,取得宁锦之战,将辽东防线前推至锦州,后受魏忠贤党羽排挤,被罢免官职返归原籍。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伏诛后,袁崇焕被重新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辽兼督登莱、天津市军务,后提出“五年复辽”方略。袁崇焕赴任后整肃军纪,练兵屯田,重新稳定关外形势,后加封为太子太保,曾因毛文龙数次违令而先斩后奏。崇祯二年(1629年),因后金绕道古北口进入长城,围攻京师(今北京),袁崇焕率领各路援军驰援京师,重创后金于广渠门外,因崇祯帝听信谗言,中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被以通敌谋反等罪名逮捕入狱,后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被杀。
袁崇焕著有《袁督师遗集》三卷,为近人收集编撰而成。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等人在《明史·袁崇焕传》中评价,自从袁崇焕死后,明朝北部边疆无人可用,防守更加薄弱,明朝灭亡的迹象更加明显。
人物生平
读书科考
明朝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出生于藤县,祖籍为广东东莞,字元素,号自如(一说为字)。袁崇焕出生于农民兼商人家庭,其祖父袁世祥世居广东东莞水南村袁屋坪,常前往广西藤县一带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其父袁子鹏子承父业,后落籍藤县。袁崇焕青少年时期,经常跟随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前往东莞老家求学探亲。幼年袁崇焕聪明伶俐、胆大果敢、身体矫健、刻苦读书,受家庭影响,立志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报效社稷。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四岁的袁崇焕补为弟子员,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于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三岁。袁崇焕中举后,于次年春前往京师(今北京)贡院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名落孙山,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连续四次参加会试皆不中。
初入仕途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袁崇焕通过会试,成为贡士,随后参与殿试,考中万历己未科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后被授予福建省邵武知县。袁崇焕为人慷慨身负胆略,喜好与人谈论兵事,在任期间遇到年老的军官与退伍的士卒,便同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情,因此了解边塞之上险要关卡的真实情况,常自称身具镇守边塞的才能。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回京述职并朝见朱由校朱由校,因受到御史侯恂的器重,被其奏请破格任用,于是擢升袁崇焕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后,因广宁失守,明廷商议防守山海关区,袁崇焕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山海关考察军情。兵部官吏发现主事袁崇焕失踪十分惊讶,袁崇焕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考察军情完毕后,袁崇焕返回朝堂,详细讲述山海关一带的形势,并立下豪言,如果给他兵马军饷粮草,他一个人便可守住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多称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越级提拔他出任佥事之职,监督管理关外的军队,并从国库拨付给他二十万两白银,命他招募士卒。
初驻辽东
当时山海关外的疆域都被哈剌慎诸部落占据,于是袁崇焕率部驻守于山海关内。不久后,哈剌慎诸部落归顺明廷,辽东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率部移驻中前所,掌管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后王在晋又命令袁崇焕奔赴前屯卫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于是袁崇焕便深夜赶路,冒险穿行于荆棘之中,大约于四更时分入城,众将士无不称赞其胆量,由此袁崇焕深受王在晋的倚重,并提升他担任宁前兵备佥事之职。不过袁崇焕认为王在晋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所以并不完全遵守其命令,等到王在晋于八里铺修筑城墙时,袁崇焕认为这并非良策,与之相争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将此事奏报于大学士叶向高。
十三山拥有十余万难民,他们长时间被困在山地间不能脱险。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其奏请派遣五千精兵驻守宁远,增强十三山地区明军的实力,另外派遣将领统兵前去救援十三山。袁崇焕认为宁远距离十三山仅二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能成功便退守宁远,而不应该置十万人而不顾。孙承宗接到袁崇焕奏请后与总督王象乾进行商讨,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明军刚刚战败,士气沮丧,便建议派遣三千名护关的插部军队前往,孙承宗同意其建议,并命令王在晋率部前去救援。但王在晋率部救援却遭受失败,十余万难民几乎全部被杀,仅有六千人被救回来。孙承宗知道后非常生气,驳斥王在晋修筑城墙的建议,并召集众将领商讨重点防守之事,阎鸣泰主张驻守觉华(指今辽宁兴城觉华岛),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王在晋与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意见,最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率部镇守关门,愈发倚重袁崇焕,而袁崇焕也不负众望,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军备防务,功劳十分显著。
宁远大捷
重筑宁远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决定驻守宁远,佥事万有孚与刘诏极力劝阻,孙承宗没有听从,并命令满桂与袁崇焕一同前去驻守。当初,孙承宗曾命令祖大寿修筑宁远城,但祖大寿认为朝中官员不能前往如此偏远的地方驻守,因此仅修筑十分之一的城墙,并且城墙粗糙简陋不合规格。袁崇焕抵达宁远后重新制定修筑规格,城墙要高达三丈二尺,外侧雉要高达六尺,地基要宽达三丈,上面要宽为二丈四。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监督工程进度,第二年宁远城修筑完成,于是成为关外重镇。满桂是优秀将领,而袁崇焕也勤于职守,立誓要与宁远城共存亡,又善于安抚百姓,于是将士都愿意为之尽力效命,因此使得宁远商旅车马往来,流民前来聚集,远近百姓都将宁远当成乐土。后来袁崇焕父亲去世,朝廷夺情仍命令袁崇焕继续管理军务。
宁锦防线
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袁崇焕统率部将马世龙与王世钦等一万二千名水陆马步军,东巡广宁县,拜谒北镇祠,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最终走水道于三岔河乘船返回。不久后袁崇焕因防守的功劳,擢升为兵备副使,又进封为右参政。袁崇焕东巡返回后,便奏请收复锦州市、右屯等城池,孙承宗认为时机不对便终止袁崇焕的行动。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讨计策,后派遣诸将分别占据锦州、松山(位于今辽宁锦州境内)、杏山(今辽宁凌海西南)、右屯及大小凌河,然后修缮城池派兵驻守,此后宁远成为内地,明军收复疆土二百里。
十月,孙承宗被免官,由高第接替其职务,但高第认为关外无法坚守,下令将锦州、右屯等城池的守军及物资器械全部撤回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zōng)上书袁崇焕,认为锦州、右屯与大凌三座城池皆为边塞险要之地,如果撤兵的话,百姓将要再次迁徙,收复的疆土也会再次丢失,关内外能够禁得住几次退守。于是袁崇焕上书劝阻不可撤兵,认为兵法上有进无退,三城已经收复,不可以轻易撤兵,如果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难以保全,而山海关也将失去保障,如今选择良将驻守,就会没有后顾之忧。但高第坚持撤兵,并欲一并撤回宁前道(今葫芦岛至山海关之间辽西走廊附近)一带的守军,袁崇焕表示他宁愿死守宁前道,也不愿离去。高第无法命令袁崇焕,于是下令撤回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和塔山的守军及器械,并丢弃米粮十余万,而迁徙路上死亡之人非常多,哭喊声震动山野,百姓心中怨恨,军心也十分涣散,袁崇焕上表奏请终止撤军行动,但未能得到允许。十二月,袁崇焕进封为按察使,仍负责原来的军务事宜。
宁远破敌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获悉辽东经略换成高第,于是派兵西渡辽河大举进攻辽东,后于23日抵达宁远城。袁崇焕获悉军情后,便统率大将满桂、副将左辅与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同时袁崇焕写下血书,激励将士们的忠义报国之情,并向将士们下拜,于是将士们全部请求死战报国。袁崇焕命令士卒全部焚毁城外的民房,携带防守器械进入宁远城内,实行坚壁清野战略,此外他又命令同知程维严格查探奸细,通判金启倧负责将士饮食,并让行人回避,同时传令前屯守将赵率教与山海关守将杨麒,如果宁远将士逃往过便全部斩杀,这才让宁远城内人心安定下来。第二日,后金开始大举进攻宁远,举着盾牌掘洞前行,明军使用弓箭和滚石也不能打退后金军,袁崇焕看到敌军不退,于是命名福建省士兵罗立率部发射西洋巨炮,轰击城外的后金军。次日,后金军再次展开攻城行动,又被明军击退,于是后金军撤退,宁远之围彻底解除。当初后金军大举进攻宁远时,兵部尚书王永光召集群臣进行商讨,众人没有好的对策,经略高第及总兵杨麒拥兵关上,不去救援宁远,朝廷群臣认为宁远必定无法守卫。等到袁崇焕的捷报传来后,满朝文武全部欢欣鼓舞,便提升袁崇焕出任右佥都御史,朱由校朱由校下诏褒奖,而满桂等将领也都各有晋升。
巩固关宁
明军取得宁远之战后,后金便分兵数万人攻打觉华岛,并杀死明朝参将金冠等人与数万军民。当时袁崇焕刚刚经历一番苦战无法救援,而高第镇守关门,改变孙承宗时期的策略,并折辱部将,高第和杨麒不愿派遣援军致使觉华岛丢失,于是明廷将高第与杨麒罢官,同时改派王之臣接替高第之职,赵率教取代杨麒。天启六年三月,明朝重新设置辽东巡抚,并任命袁崇焕担任此职,魏忠贤派遣党羽刘应坤、纪用等人出镇辽东,袁崇焕上疏抗议,但没被朱由校采纳,后袁崇焕因功晋升为兵部右侍郎,赏赐大量银币,并赐予世袭锦衣卫千户之职。
袁崇焕取得宁远之战后,日益傲慢起来,并与满桂不和,便奏请朝廷将满桂调走,于是满桂被调回京师。因王之臣上疏朝廷请求留任满桂,袁崇焕知道后便与他不和起来,朝廷担忧两人不和会耽误大事,便命令王之臣专门管理关内之事,而关外之事全部由袁崇焕执掌。但袁崇焕担心朝廷会猜忌他,于是上书熹宗朱由校,表达他担忧会遭受诽谤和诋毁之事,向熹宗皇帝表达忠臣之心,后袁崇焕的这番言论,得到熹宗皇帝的安慰与褒奖。同年冬,袁崇焕率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领巡视锦州市与大小凌河,并与众将领商议兴修屯田,逐渐收复失去疆土之事。魏忠贤与刘应坤等人的子孙享受世袭锦衣卫千户之职,而袁崇焕也获得世袭指挥佥事之职,于是袁崇焕再次上书,认为辽东明军不善野外进攻,只能凭借坚城与火炮御敌,同时认为山海关区四城已经完成新建,应当继续修筑松山等城池,需要四万明军进行轮值,不久后奏报得到朱由校朱由校的批准。
宁锦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后,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同时探查后金内部的虚实情况,后皇太极派遣使者回访,袁崇焕欲与后金议和,于是写信让使者带回。后金欲出兵攻打朝鲜,打算利用议和来阻止袁崇焕出兵,以方便后金能够专心南下攻打朝鲜。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遣使回复袁崇焕后,便大举派兵渡过鸭绿江南下征讨朝鲜,明廷商议认为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召王之臣返回京师,并取消经略之职,将关内外全部交由袁崇焕统领,赐予他便宜从事之权。袁崇焕乘后金军攻打朝鲜之际,派遣部将修缮锦州市、中左和大凌三座城池,并再次派遣使者前去议和。当时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告急,明廷命令袁崇焕派兵前去救援,于是袁崇焕派遣北洋水师支援毛文龙,又派遣左辅、赵率教等九名将领统率九千精兵进攻三岔河,对后金形成牵制,后朝鲜被后金降服,明军才全部返回。
袁崇焕初次与后金议和时,明廷并不知晓,等到袁崇焕将此事奏报朝廷后,朱由校下诏表示赞同,后又认为议和不是好的策略,并多次下旨进行告诫。袁崇焕欲借助议和修整边疆,所以坚持议和策略,等到朝鲜和毛文龙被后金击败后,朝廷言官便认为这都是议和造成的。四月,袁崇焕上书奏报说明坚持议和的原因,他认为关外四城虽然绵延二百里,但北面靠山,南面临海,但面积仅四十里,却驻守六万明军,拥有数十万民众,修筑城池和开垦屯田必不可少,如果没能修缮完毕的话,等到后金军前来攻打,必然会功败垂成,这才趁后金攻打朝鲜之际,利用议和麻痹敌人,等到后金得到消息后,锦州等城池已经修缮完整。朱由校看到袁崇焕的奏报后下旨称赞他。
五月,后金从朝鲜撤兵后攻打锦州市,当时赵率教驻守锦州,明廷派遣尤世禄接替赵率教,又任命左辅出任前锋总兵官驻守大凌河,但后金围困锦州时尤世禄尚未到任,而左辅也未进驻大凌河,于是赵率教一边派兵守城,一边派遣使者前去议和,欲暂缓后金军进攻等到支援。但赵率教派出的使者三次往返也未能决定,于是后金军围城更加凶猛。袁崇焕知道后金围困锦州后,认为驻守宁远的明军不能动用,于是命令尤世禄与祖大寿精选四千骑兵,绕到后金军背后展开决战,同时派遣水师从东面牵制后金军,并奏请蓟镇等地发兵驻守关门。当时朝廷已经命令满桂率部由山海关区移驻前屯,孙祖寿由三屯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由宣府移驻一片石(位于今辽宁绥中),蓟辽总督阎鸣泰移驻关城。此外由派遣昌平、天津市和保定市的明军赶赴上关,并下旨命令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地整兵备战。
等到尤世威率部将要行动时,后金已于二十八日分兵攻打宁远城,于是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统率将士登上城墙防守,使用炮火进行攻击。而满桂、尤世禄和祖大寿率部与后金于城外激战,明军士兵死伤较多,满桂也身中数箭,后金军不能取胜,于是撤兵继续攻打锦州市。后金军增加攻打锦州的攻势,但依旧不能攻克,并且士兵损伤较大,于是在六月五日撤兵返回,撤兵前还毁坏大小大凌河两座城池。最终明军获胜,这场胜利也被人们称为宁锦之战,而满桂和赵率教的战功最大。
督师蓟辽
乞归原籍
宁锦大捷后,魏忠贤指使党羽弹劾袁崇焕,指责他不肯派兵救援锦州,于是袁崇焕自请辞去官职。当时朝廷内外都争相歌颂魏忠贤,袁崇焕不得已,也奏请朝廷为其修建祠堂。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朝廷下旨允许袁崇焕辞职归乡,并任命王之臣接替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守宁远城。后明廷论功行赏,宁锦战场上的数百名文武功臣,全部被赐予世袭之职,魏忠贤的义子也被封为伯爵,但袁崇焕仅仅获得增加一级官爵的赏赐。尚书霍维华认为封赏不公平,并上疏奏请辞去子孙世袭的官职,但魏忠贤没有允许。
重获启用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朱由校驾崩,崇祯朱由检继位后,将魏忠贤诛杀,并将冒领军功之人全部削职。朝中大臣奏请召回袁崇焕,于是袁崇焕在十一月被重新启用,担任右都御史,掌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之职。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市军务,并督促他赶快上任。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师,先上疏陈述军事,后崇祯皇帝于平台召见他,对其进行慰劳,并向他咨询辽东用兵的策略。于是袁崇焕向崇祯献上奏疏,并希望崇祯皇帝赐予自主行事的权力,立下五年复辽的豪言。崇祯皇帝认为如果能够收复辽东,他不会吝啬封侯的赏赐。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告知那只是安慰皇帝的话语,但许誉卿却反问道,如果崇祯皇帝按照日期追求成效怎么办,袁崇焕听后也觉得失言了,于是上奏认为辽东战事不易成功,需要朝廷在五年之内给予绝对支持,朝廷要在户部拨付两江总督,工部供给军械,吏部选派官吏,兵部调兵遣将等事情上全部照办,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对于袁崇焕的奏请,崇祯皇帝全部答应下来,并下旨命令四部大臣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意思去办理。
此外袁崇焕又担忧权力遭到掣肘,不能统一政令,崇祯对此也有考虑。大学士刘鸿训等人奏请崇祯皇帝收回王之臣和满桂的尚方宝剑,专门赐予袁崇焕,赐予其便宜行事之权。崇祯皇帝全部同意,并赏赐袁崇焕酒席,袁崇焕鉴于此前熊廷弼、孙承宗都遭受排挤构陷,不能施展抱负,于是上疏认为收复辽地的策略,不外乎他之前使用的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执行的方法在于逐步施展而不能求快,在于求实而不能务虚,这是他与戍边大臣都能做到的事情。而君臣相互猜忌,这是因为管理戍边将领与朝臣的方法不同,军中能够引起猜忌的事情很多,对待戍边将领,应该看他处理事情的成败,而不应该计较某些小过错。戍边将领责任重大,招致怨恨会有很多,各种有利于边疆的事情,都是不利于戍边将领本身的,而且敌人也会施展离间计,这是戍边将领最困难的事情,而他心中有担忧,不得不告知崇祯。面对袁崇焕的上疏,崇祯皇帝下诏安慰他,并赐予他蟒袍玉带和大量银币,后袁崇焕上疏辞去蟒袍玉带的待遇。
平息兵乱
七月,驻守宁远城的川、湖兵以拖欠四个月饷银为由作乱,其余十三营士卒也作乱响应,并将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人捆绑在城楼之上。后经兵备副使郭广多方筹措资金才解决兵乱。八月,袁崇焕抵达关上后,听闻兵乱后奔赴郭广处与他密谋商讨,赦免首恶张正朝与张思顺,并下令抓捕并处斩十五人,同时斩杀知晓密谋兵乱的吴国琦,责罚参将彭簪古,罢免都司左良玉等四人。此外发配张正朝与张思顺出任前锋戴罪立功,张世荣与苏涵淳因贪污导致兵乱,遭到袁崇焕的贬斥,只有都司程大乐的军营没有兵乱,对其加以赏赐,这才最终平息兵乱。
关外地区拥有四五名大将,处理军政事务多有掣肘,后重新规划改为两人,以朱梅镇守宁远,祖大寿驻守锦州。等到朱梅将要离任时,袁崇焕奏请将宁远与锦州合为一镇,仍安排祖大寿驻守锦州,加授中军副将何可刚为都督佥事,接替朱梅驻守宁远,同时移驻蓟镇赵率教前往关门,关内外仅设置两员大将,并极力称赞三人的才能。袁崇焕上疏崇祯,认为他设定五年期限复辽,必须仰仗祖大寿等三人,如果到期限不能成功,他会亲手斩杀祖大寿等三人,而他也会前往有关部门接受惩罚领罪服死。崇祯皇帝允许袁崇焕的奏请,后袁崇焕留驻宁远,自毕自肃死后,袁崇焕奏请停止任命巡抚之职,等到登莱巡抚孙国桢被免职后,他又再次奏请不设巡抚之职,崇祯皇帝允许他的奏请。哈剌慎三十六家一向接受明廷招抚,后被察尔汗部胁迫,因为面临饥荒,出现反叛的迹象,袁崇焕将他们召集到边疆,亲自前去安抚,最终哈剌慎诸部全部归顺。崇祯二年(1629年)闰四月,朝廷评定军功,袁崇焕被被封为太子太保,赐予蟒袍与银币,并被赐予子孙世袭锦衣卫千户之职。
斩毛文龙
毛文龙驻守东江,虽然形成牵制后金的态势,只是毛文龙缺乏谋略,经常败给后金,但却每年耗费大量军饷。同时毛文龙广招商贾,贩卖违禁物品,名义上为援助朝鲜,实际上是擅自出塞,无战事时便以倒卖人参与布匹为业,有战事时也很难发挥作用。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弹劾毛文龙浪费军饷、杀害俘虏,尚宝卿董茂忠也奏请撤回毛文龙,将明军布置于山海关、宁远一带。兵部商议认为撤回毛文龙不可行,但袁崇焕心中很不满意,便上疏奏请派遣官员前往东江清查军饷。毛文龙厌恶文臣在身边监管,便上疏抗议反对,袁崇焕为此很不高兴,后来毛文龙前来拜访时,袁崇焕以宾客之礼接待,但毛文龙毫不谦让,更令袁崇焕心中坚定除掉他的想法。于是袁崇焕便以检阅部队为名,泛舟抵达双岛(今辽宁大连西南海中),毛文龙闻讯前往相见。两人会面后,袁崇焕与毛文龙一起参与宴饮,并持续到深夜,毛文龙都未能察觉,于是袁崇焕与毛文龙商讨更改军营制度,设置监察官员,但毛文龙对此十分不高兴。袁崇焕又以归乡打动他,但毛文龙认为如今朝鲜衰落,他熟悉辽东军务,可以袭击占据朝鲜,毛文龙的回答也让袁崇焕感到不高兴。
六月五日,袁崇焕邀请毛文龙观看将士射箭,并预先于山上安置好大帐,同时命令参将谢尚政等人派兵埋伏于账外。毛文龙来到后,袁崇焕不允许其部将进入,两人互拜后开始登山,途中袁崇焕询问随从的姓名,大多都为毛姓,毛文龙道出他们都是其孙子。袁崇焕听后笑着赞赏他们,并向他们行礼,于是众人都向他叩头道谢。袁崇焕指责毛文龙数件违反法令之事,毛文龙极力辩解,但袁崇焕命人摘下毛文龙的官帽与袍带,并将他捆绑了起来,毛文龙依旧倔强表示不服,于是袁崇焕宣读斩杀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这十二条罪状分别为专制一方却不受监管、杀降冒功、大逆不道、侵占偷盗军粮、私通外番、私收义子、假装盗贼劫掠商船、抢夺民女、饿死难民、拜魏忠贤为父、掩败为功、养寇自重等。宣布完十二大罪状后,毛文龙被吓得口不能言,扣首乞求免死,袁崇焕便召集其部将询问毛文龙是否应该斩杀。众人皆不敢言语,后有人言说毛文龙劳苦功高,但袁崇焕大声呵斥,认为毛文龙原本布衣,官至极品,封妻荫子,为何大行悖逆之事,然后叩首请旨诛杀毛文龙,于是取出崇祯赐予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于大帐之前斩首。
斩杀毛文龙后,袁崇焕对毛文龙部将下旨,认为这次仅诛杀毛文龙,其余之人无罪。当时毛文龙麾下拥有数万士卒,但因为忌惮袁崇焕,无一人敢动,袁崇焕又命人收敛毛文龙的骸骨。第二日,袁崇焕准备物品拜祭毛文龙,并认为昨日斩杀他是因为朝廷法度,今日前来拜祭是因为私情友谊。此外,袁崇焕将毛文龙的二万八千部众分成四协,分别以毛文龙之子毛承、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和游击刘兴祚统率,并收缴毛文龙的敕印与尚方宝剑,交给陈继盛代为掌管,同时犒赏士卒,传檄文安抚诸岛,废除毛文龙时的政策法令。袁崇焕返回镇所后,上疏奏报斩杀毛文龙之事,崇祯皇帝听闻此事感到十分吃惊,但念及毛文龙已死,辽东战事还要继续依仗袁崇焕,便下旨进行褒奖。不久后崇祯皇帝又传下谕旨揭露毛文龙的罪行,以安袁崇焕之心,同时下令抓捕身在京师的毛文龙党羽。袁崇焕虽然诛杀毛文龙,但担忧其部将会趁机作乱,便为毛文龙所部增加饷银到十八万两。但岛上突然失去主帅,导致士卒军心涣散,不可使用,袁崇焕担忧会有叛逃者,于是上疏奏报东江镇整编及增加饷银之事,崇祯皇帝对兵员减少但饷银增加之事十分疑惑,但看到是袁崇焕所奏报,便直接批准了。
保卫京师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军数十万兵马兵分多路攻入龙井关(位于今河北迁西县)与大安口(位于今遵化市),袁崇焕听闻后,便统率祖大寿与何可纲等人入关守卫。同月十日,袁崇焕率部抵达蓟州,途中所经过的抚宁区、永平、迁安市、丰润区、玉田县等城池,全部派兵留守。崇祯皇帝听闻明军返回十分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发放钱币犒赏将士,同时下令由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不久后,赵率教在遵化战役中战死沙场,而遵化和三屯营也全部被后金军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后金军越过蓟州向西进攻。袁崇焕十分惊惧,急忙调派军队护卫京师,驻扎于广渠门外,崇祯皇帝立刻召见袁崇焕,对其厚加慰劳并赐予御用酒菜及貂裘,同时向袁崇焕咨询攻守的对策。袁崇焕因明军长途奔袭十分疲敝,奏请率部入城修整,但遭到崇祯皇帝的拒绝。于是袁崇焕率部与后金军进行战,双方互有杀伤与胜负。
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太极因后金于广渠门作战失利,移驻南海子(南苑),伺机准备再次展开进攻。二十七日,袁崇焕率领明军与后金军再次激战于左安门外,袁崇焕与祖大寿布阵守城,面对后金军的进攻,明军奋力抵御,皇太极监督后金军奋战,但考虑到地形狭窄,担忧伤亡过大,便率军返回。次日,皇太极不敢与袁崇焕交战,便前往南海子牧马,袁崇焕获悉消息后,使用任守忠的计策,派出五百名火炮手,埋伏于南海子,在距离后金军营一里左右便开展攻击,瞬间造成后金军混乱,随后皇太极便将营寨移出南海子,京师之围遂解。
遭谗被杀
当时后金军攻入京师的关隘都在总理蓟辽军务刘策管辖的区域,袁崇焕听到后金军入侵便率部千里奔赴京师增援,所以他自认为有功无过。然而京城百姓突遭后金军围攻,各种诽谤与谣言四起,认为这是袁崇焕纵敌拥兵所致。朝中官员因袁崇焕此前吕振羽后金议和,便诬蔑袁崇焕欲引来后金军逼迫朝廷议和,双方将要订立城下盟约。崇祯听到这些流言后,也是深陷猜忌之中,恰逢后金施展离间计,谎称袁崇焕与后金私下立有密约,让被后金俘获的明朝宦官获悉消息,然后暗中将其放走。宦官带着假消息告知于崇祯皇帝,使得崇祯皇帝深信不疑。
十二月,崇祯皇帝再次召见袁崇焕,这次袁崇焕坐在筐里,通过绳索从城下进入城内,随后便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当时祖大寿就在袁崇焕身旁,被吓得战栗不已、惊慌失措,出城后选择拥兵投奔后金。祖大寿过去曾经触犯法律,孙承宗本欲杀他,但因爱惜其才能,便密令袁崇焕解救下来。祖大寿十分感恩袁崇焕,因恐惧被杀这才选择反叛,崇祯皇帝派人前往监狱拿到袁崇焕的亲笔信,去召回祖大寿,这才让他放心回来。当年袁崇焕在朝时,吕振羽大学士钱龙锡私下交流,谈及欲杀毛文龙之事,等到袁崇焕欲与后金议和时,钱龙锡曾写信阻止。这时钱龙锡主张将袁崇焕定为谋逆罪,而魏忠贤遗党趁机为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为袁崇焕定罪,并欲一起杀死钱龙锡。后司法刑狱官员为袁崇焕定下谋叛罪,钱龙锡也被处死。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以刑被处死,兄弟妻儿全部被流放三千里,并没收其家产。
终得平反
袁崇焕被杀150年后,乾隆皇帝修撰《太宗实录》时,详细讲述皇太极设计杀害袁崇焕的内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初四,乾隆皇帝批阅《明史》时,认为袁崇焕督师蓟辽,虽然与清朝作战,但他能够忠于自身职责,只是当时崇祯昏庸,政治昏暗,这才导致袁崇焕遭受重刑,同时乾隆皇帝指示官员查询袁崇焕的后人的情况。乾隆帝不仅令袁崇焕的冤案得以平反,还为他与谋士余氏修坟冢赞赏二人的气节。
施政举措
袁崇焕到达宁远县以后,采取措施,使宁远成为抗击后金的前沿阵地。
修筑城堡
袁崇焕组织力量,修建宁远城,他制定城墙规制“高三丈二尺,雄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袁崇焕还学习西方筑城法,在城的四角各建三面突出城墙之外的方形敌台,两台之间形成交叉火力网,增强了杀伤力。袁崇焕从山海关调来十一门红夷大炮,命火器把总彭簪古加紧训练炮手的攻守之法。
安置流民
袁崇焕反对把流民视为“土寇”,积极推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收容和安置了许多流民,除了招募强壮者入伍,进行训练,以加强宁远城的守卫兵力外,袁崇焕还组织其余人员屯田,生产自救,积蓄粮草,以备守城之用。因此,流民有了安定的生活,他们与全城军民,同心协力,保卫宁远城。
以守为攻
为了扩大防区,保卫山海关和京师的安全,袁崇焕以宁远为据点,积极向北推进。天启四年(1624)九月,袁崇焕“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第二年夏天,袁崇焕“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于是明军恢复防地二百里,把防线从宁远扩张到辽河西岸,使宁远有了屏障,成为抗金的前线指挥部和粮草供给地。
家族成员
人物作品
袁崇焕的遗著均有后人编撰,主要有《袁督师事迹》《三管英灵集·袁崇焕诗》《袁督师遗集》《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等。此外还有两本未见刻印传世的《袁崇焕奏疏》与《乐性堂遗稿》。
现代学者也有整理袁崇焕的遗文。阎崇年、余三乐广泛收集资料,于1984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袁崇焕资料集录》,主要收录官书、私人撰述、明清档案、金石、方志、家谱等方面内容。此外杨宝霖编纂的《袁崇焕集》,其中辑入奏疏、题本、揭帖、塘报、告示、书信等127篇。以及部分未收录进入《袁崇焕集》的遗文,如《边饷不继军士嚣噪可虞》《策划东江事宜等事疏》《备倭议》序等。袁崇焕为福建邵武聚奎塔所写的题额是其唯一可信的传世墨宝。
人物评价
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等人在《明史·袁崇焕传》中评价,自从袁崇焕死后,明朝北部边疆无人可用,防守更加薄弱,明朝灭亡的迹象更加明显。以及袁崇焕志大才疏,略有胆略,明朝庄烈帝朱由检又以谗言中离间计诛杀。
清太祖努尔哈赤兵败宁远,返回沈阳市后评价袁崇焕,他用兵以来,未有能够抵抗他进攻的人,袁崇焕到底是何人,竟然能够做到这样。
学者杨惟和认为,十余年辽东奴役氛围下,士卒畏惧敌人,却不畏惧将帅,袁崇焕振臂而起,将士们才开始用命,军民才开始生活安稳,天下壮大起来。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认为,自从辽东战事兴起,所用之人很少有人能够胜任的,当时有望成功的人,只有熊廷弼、袁崇焕与孙承宗三人而已。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明末时并非没有贤才,袁崇焕被离间诛杀,孙传庭被逼迫战败,卢象升因嫉妒丧失战功,这三个人,全部都是良将,但不能用尽各自的才能而遭受冤枉构陷而死。如果当时有张居正这样的宰相,离间计必然不能成功,也能够让这三人各尽其才,而不会让明朝走向亡国。
清高宗乾隆皇帝乾隆认为,他批阅《明史》时,看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然与清朝作战,但却能够忠于职责。当时主昏政暗,不能解救国家困境,才使他落得身受极刑的处罚。
近代军事家李济深认为,明清时期身中离间的人,如果袁崇焕不死的话,满清不能够入主中原。
清史专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认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全部都身具盖世之才,治理辽东绰绰有余,但他们或者毁于阉党,或者死于反间计,而不能终老于各自的官位之上。
历史学家阎崇年认为,袁督师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袁崇焕为官十年,先做文官,后做武官—做文官,亲民爱民,独不爱钱;做武官,亲兵爱兵,既不爱钱、也不惜死。袁崇焕是中华文官的楷模,也是中华武官的楷模。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历来有三种说法,即广东东莞、广西平南和藤县。广东东莞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明史·袁崇焕传》,明确记载袁崇焕为广东东莞人,此外《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丙寅《上谕》,康有为《袁督师庙记》、梁启超《袁督师传》、张伯桢《明蓟辽督师袁崇焕传》和张江裁《东莞袁督师遗事》等也作袁崇焕为东莞籍。学者杨宝霖考据认为,袁崇焕曾撰写东莞三界庙碑文时自认为东莞水南人,当年袁崇焕的同僚、下属及好友,也都认为袁崇焕为东莞人,明崇祯十二年的《东莞县志》也记载他出生于东莞,而且天启七年袁崇焕“乞休”南归时也是返回东莞等等,杨宝霖认为这些都能证明《明史·袁崇焕》记载他出身东莞的事实。但学者认为东莞袁氏家谱,存在多个版本,公信力不足,而康有为的《袁督师庙记》参考族谱与《督师祠碑记》,最重要的是《清实录》对此未有记载。
认为袁崇焕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籍贯的人,认为理由有三点,一为清代乾隆皇帝曾命令广西巡抚巡查袁崇焕后裔,后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查到袁崇焕五世继嗣孙袁炳定居平南,二为袁崇焕之父袁子鹏墓位于平南,三为乾隆时期《平南县志》记载,平南白马有“总督三边坊”。但学者阎崇年认为这三点理由不足信,因为袁崇焕五世孙距离袁崇焕去世已经过去一百五十余年,不能以后裔子孙定居地址确定先祖袁崇焕的籍贯,而且古代墓地也并非限定于籍贯地,此外北京和东莞也有袁崇焕祠堂等遗址,但不能据此定籍。此外学者汤松波认为如果袁崇焕为平南籍,为何参加县学要在藤县。
学者阎崇年认为袁崇焕落籍于广西藤县,主要理由是:一为当地拥有遗迹,如袁崇焕祖父袁西堂之墓、袁崇焕故居遗址、袁崇焕妻跳江石和袁崇焕故里纪念碑,二为北京孔庙明清进士题名碑,明确记载万历己未科进士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三为明末清初乙部和方志,如《明怀宗实录》《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国榷》等均记载袁崇焕为广西藤县籍,四为袁子鹏墓碑文,明确记载袁崇焕祖父有广东东莞,于嘉靖初年迁入广西藤县,五为袁崇焕自述,曾在天启二年奏疏中称“臣籍已属西江”,西江即藤江,六为《袁氏家谱》记载。此外,学者汤松波也认为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广东东莞为其祖籍。
功罪争议
对于袁崇焕,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而袁崇焕的是非功罪也引来辩论。以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为例,学者孟昭信和尹韵公等人认为毛文龙的罪状毫无实据,并且他在辽东牵制后金是功不可没的,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是误国的举动,是犯了大过错的;而学者阎崇年、孟森、李光涛却是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袁崇焕列举毛文龙十二条罪状,全部都有证据,毛文龙属于咎由自取。阎崇年还认为人们对袁崇焕的公开正式追念,在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之后才出现的,平反之前,世人大多认为袁崇焕好大喜功、卖国通敌的形象,认为他被凌迟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当时人们对于形势不完全了解,正如《明史·袁崇焕》的记载,当时社会便流言四起,再加上朝中部分官员对袁崇焕的诬陷,以及崇祯对其处以谋逆罪,都会对当时的人们形成对袁崇焕的误解,这也导致明朝最后十几年里,袁崇焕的形象是多样的,有人憎恨,也有人为之辩护。
晚清民初学者梁启超在《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中给予袁崇焕极高的评价,将他列为“抗清英雄”,当然这也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学者王荣湟认为袁崇焕既有战略得当,英勇抗敌的一面,也有指挥失误,偏狭专断的一面,“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令他赢得满朝文武的支持,但在保卫京师的战斗中,他也犯下战略失误。
关宁铁骑
在史料中,没有关于袁崇焕与关宁铁骑的记载,在吴伟业《绥寇纪略》和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记载,关宁铁骑为祖大寿组建的一支具有夷人成分能骑善射的军队。虽然对于这支威震辽东的关宁铁骑,在梁启超的《袁崇焕传》与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均未提及,但学者向敬之认为,袁崇焕也是关宁铁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如果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区,怎么能够对八旗军形成威胁,之所以没有袁崇焕的记载,主要是因为清朝统一后,康熙帝为清朝的正统正名,认为自古以来得天下最正的王朝便是清朝,正是这个观点影响了张廷玉等人编撰《明史》,于是张廷玉采取曲笔和障眼法,刻意隐去关于袁崇焕创建关宁铁骑的事情。
轶事典故
少好谈兵
袁崇焕为人豪爽,见人就与之结义,从小喜欢谈论军事。在邵武市知县上任后,有一次县试时,袁崇焕和一名了解边疆战事的老兵讨论军事,却忽视了阅卷工作。有人询问他,他却说:“士子能不能考上都是命中注定的,你可以随便抽取几份卷子。”
临刑赋诗
历朝历代的良将忠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往往有“绝命诗”伴随,明代袁崇焕曾写下绝命诗《临刑口占》。
古榕
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有一棵树龄超过400年的古榕,相传就是袁崇焕青少年时期读书练武之余亲手栽下的。清代梁章钜辑录《三管英灵集》,录有袁崇焕遗诗66首,其中有诗曰:“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材弃。盘曲势参天,婆娑荫覆地。暑月多炎,亭亭独苍翠。珍兹数尺枝,伴我不憔悴。春来手自移,培植同幼稚。灌溉何殷勤,日夕必再至。望尔枝叶盛,庇护有深意。十年计匪遥,可以岁月记。纵斧摧为薪,一任后人事。”
为官清廉
袁崇焕为官清廉,查继佐《罪惟录》中记载他:“此臣作县官,不入一钱。”袁崇焕也曾写诗曰:“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将不图名、不逐利、不爱钱,只为社稷和百姓,作为自己一生为官的追求和志向。袁崇焕父亲去世,他告假回乡处理后事,他在请求回乡赴丧事的《请假疏》中说:“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皇帝。昨闻讣之日,诸臣怜臣之不能为行李,自阁、督、抚以下,俱金为。臣择而受之,束整归,以襄臣父大事。”这里记载的就是袁崇焕连准备回家赴丧的盘缠都没有,就连办父亲丧事的钱也是同僚、朋友们慷慨解囊捐助的。《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死后,籍其家产,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
力辞蟒玉
崇祯曾给他不少赏赐,但他谢绝了蟒袍玉带,并将赏赐的银币换做铜钱充作军饷,用于慰劳生活困窘、缺衣少食的边关将士,深受将士爱戴。
肤公雅奏
明代文士有种颇为风雅的习俗,就是每当朋友间送别、结婚、贺寿时,往往以诗、书、画相赠。不少名家之作汇成卷册,流传至今,成为极其珍贵的乡邦文献,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明末岭南的合卷中,最出名的便是《肤公雅奏诗画卷》。肤公雅奏是崇祯元年(1628年)“诃林诸子”送别袁崇焕所作。
后世纪念
袁崇焕祠墓
袁崇焕墓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斜街52号。相传袁崇焕死后,无人敢去收尸,其部下佘义士冒死收敛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中,从此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已传17代。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墓前有“明袁大将军墓”碑,墓旁另有佘义士之墓,清朝中期于墓前建祠,聂氏宗祠匾额为“袁督师墓堂”。祠内有康有为书写的“自坏长城慨千古,永留毅魄壮山河”。1992年和2002年,袁崇焕墓地和祠堂两次被修复。
袁崇焕纪念园
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崇焕东路38号,是水南村于袁崇焕故居遗址上,采取明代建筑风格兴建的纪念袁崇焕的一处主题园林景区。园内现有袁崇焕石雕像、袁督师祠、袁崇焕故居、三界庙等景点,其中袁崇焕石雕像为纪念园标志性建筑景点,也是全国最大的袁崇焕石雕像,为雕塑大师潘鹤所塑,高达15米。袁督师祠内设有“一代督师袁崇焕”专题陈列展,它于2014年袁崇焕诞辰430周年纪念日时正式开放,整个陈列展呈现100余副历史图片、60多件藏品和30多分实物文献。此外,园内综合展厅常年举办书画、陶瓷、文物杂项等文物精品展览。藤县天平镇新马村建有袁崇焕纪念馆,于2016年对外开放。
袁督师庙
袁督师庙位于北京市龙潭公园,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坐西朝东,有庙堂三楹。庙额为康有为手书“袁督师庙”四字,庙内有袁督师石刻像,此外还有康有为手书楹联及《明袁督师庙记》等。
袁崇焕故居
袁崇焕故居位于北京市左安门内新西里3号,他曾手书木刻联悬挂于故居,该手书联为“子美集开诗世界,老子书见道真源。”
艺术形象
戏剧形象
戏剧演员于魁智曾演出戏剧作品《袁崇焕》,袁崇焕的戏剧形象与史实基本相符,但史书上不见祖大寿山海关遇到袁崇焕妻子与母亲的记载。袁崇焕被处以刑罚时,布衣程本直愿与其同死。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袁崇焕与宁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4-05-07
疫情防控,一起行动 | “崇焕事迹”线上讲解《关心辽事》.搜狐网.2024-04-12
争议袁崇焕:390年来是非功罪.今日头条.2023-07-24
[视频]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英雄家世.央视网.2024-05-20
龙说夜郎丨明十八先生的“绝命诗”,寄意大于真相.百家号.2024-05-20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袁崇焕:为官“不受人一丝”.梧州市纪委监委.2024-05-20
清廉广西建设 | 八桂廉吏·袁崇焕:但留清白在 粉骨亦何辞.清廉广西建设.2024-05-20
【边走边听·东城】袁崇焕祠:缅怀忠廉督师的纪念堂.北京市纪委宣传部.2024-05-20
赵焞夫画陈子壮等诸家题肤公雅奏图卷.广东省博物馆.2024-05-20
纪念园介绍.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2023-09-15
袁崇焕纪念馆:展示英雄事迹 陶冶爱国情操.www.wzljl.cn.2024-04-05
碧血剑 碧血剑 (1985).豆瓣电影.2023-07-22
袁崇焕 (1987).豆瓣电影.2023-07-22
满清十三皇朝1 满清十三皇朝Ⅰ (1987).豆瓣电影.2023-07-22
狂龙 狂龙 (1988).豆瓣电影.2023-07-22
白发魔女传 白髪魔女传 (1995).豆瓣电影.2023-07-22
碧血剑 碧血剑 (2000).豆瓣电影.2023-07-22
孝庄秘史 (2002).豆瓣电影.2023-07-22
江山风雨情 江山风雨情 (2003).豆瓣电影.2023-07-22
横行天下 袁崇焕传 (2005).豆瓣电影.2023-07-22
明末风云 (2004).豆瓣电影.2023-07-22
碧血剑 (2006).豆瓣电影.2023-07-22
袁崇焕 (2009).豆瓣电影.2023-07-22
侠隐记 (2011).豆瓣电影.2023-07-22
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 (2014).豆瓣电影.2023-07-22
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07-22
超时空男臣 超时空男臣 (2017).豆瓣电影.2023-07-22
袁崇焕 (2018).豆瓣电影.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