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继佐
查继佐(1601年-1676年),初名继佑,初字三秀,更字友三,号伊,又号与斋,别号东山钓史、钓玉。海宁市人。
父查尔翰,家贫多病,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明朝亡后,随鲁王监国绍兴市,授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隐居海宁石东山万石窝,改号为左尹非人。顺治九年(1652年)于西湖觉觉堂讲学,旋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人称敬修先生。康熙帝元年(1661年),罹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后获救。晚年喜写梅。著有《罪惟录》《国寿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班汉史沦》《续西厢》《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东山外记》《五经说》《四书说》《通鉴严》《知是录》《兵》《南语》《北语》《敬修堂说造》《敬修堂弟子目录》《豫游记》《独指直嗤》《诗可》《敬修堂诗集》《说疑》《粤游杂咏》等
人物生平
查继佐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他五岁开始跟父亲读四书,七岁跟母亲学诗。他的母亲沈氏是处士沈宗武的女儿,通音韵反切之学,工诗文。查继佐学习十分刻苦。十一岁时,他在临近一个学馆就读,午间不能回家吃饭,早晨要带粉饵去作为午餐。他往往一面走路,一面高声朗诵读过的书,有时把粉饵撒在沿路都全然不知。十二岁时,他到远处读书,住在学馆,要自己做饭吃。由于他努力学习,十五岁就“文誉日起”。
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
二十岁时,查继佐家道中落,开始在当地做塾师维持生活。由于他声誉很高,富家望族都抢着聘请他。他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三十三岁时,他考中举人后,寄居西湖南屏,读书,讲学,直到明朝灭亡,方怀着“亡国”的隐痛,回到自己的家乡。
查继佐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在史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
公元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市称“监国”。他听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参加了鲁王政府。他在鲁王政府,初任兵部职方主事,监郑义兴军,后迁职方员外兼御史监军,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在鲁王监国的一年中,查继佐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多有所获。为了西征,他费尽心血。亲自组织兵力,派人设间行探,秘密联络太湖等地义旅,互相接应。可惜当时鲁王政府内部分裂,政治腐败。他的主张处处遭到掣肘,未能实现。
公元1646年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复亡,查继佐辗转回到家乡海宁,发愤著书立说。
公元1652年,查继佐52岁,离家到西湖觉觉堂讲学,旋又主讲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各省学子不远千里前来就学,成一时讲学之盛。从此,查继佐一面讲学,一面著书,一直到去世。
查继佐一生写过很多种书。沈起《查东山年谱》说查继佐“全集一百二十册,约八千余页”。其中大部分是历史书,特别是关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书。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现流传下来的只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钓业》数种而已。
个人作品
查继佐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花了29年时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始完成明史巨著《罪惟录》,记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甚多(后经里人张宗祥校订整理,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班汉史论》《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均系极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精音律,喜弹唱拍曲,家有女乐班,亲自教授,蜚声江南。著有折子戏《续西厢》《鸣凤度》,传奇《三报恩》《非非想》等。另著有《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东山外记》《五经说》《四书说》《通鉴严》《知是录》《兵榷》《南语》《北语》《敬修堂说造》《敬修堂弟子目录》《豫游记》《独指直嗤》《诗可》《敬修堂诗集》《说疑》《粤游杂咏》等。兼善书画,亦有名于世。
轶事典故
有笔记和史料认为查继佐是《明史》案检举者。
(1)(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惟海宁市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按:小说传奇,咸谓继佐由吴六奇得脱;《渔洋文集》亦云然,非也)。”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市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市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
也有传言查继佐曾救助吴六奇,前者因此在《明史》案报恩营救后者,但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以上小说家、野史家所言。《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自己否认有此事,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乾隆时诗论家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也认为此传闻事不可靠。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觚剩》《雪》:“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人物争议
野史小说
清代文学家钮琇的《剩》一书中有《雪遘》一文,记载查继佐独酌赏雪,见一乞丐破衣烂衫却气宇轩昂,便招其同饮,后又赠寒衣,勉其自强。入清后,此丐积军功官至提督,专诚邀查赴任所,后赠宅邸以报当年一酌之恩,并送一座名为英石峰的奇石给查继,此石改名为皱云峰,后世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大力将军》一则,叙查伊璜遇吴六奇,称吴六奇为“吴六一”:“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记载查继佐在一庙内看见吴六奇单手可以升起庙内的大钟,并取出藏在钟内的剩饭,惊为奇人,认为他在这个乱世应该报效社会,使其异能得以发挥。尔后,中国改朝换代,而吴六奇官至水陆提督,衣锦荣归后向查继佐道谢。
除此之外,在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蒋士铨的《雪中人》《铁丐传》,以及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等作品中,都有相似的的记载描述。
初,吴六奇微时曾行乞盐官,查继佐见其有勇力,迭与痛饮,赠资助归。后吴六奇从军,官至提督,不忘旧恩。查氏蒙难,竭力营救。曾迎查到广东省小住,曾助其翻建住宅。吴六奇并访得奇石绉云峰,由海路运来袁花查宅。绉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百余年来历经变迁,今屹立于杭州花圃之江南名石园中。
至于庄廷鑨明史案,普遍认为是吴六奇搭救了查继佐。蒲松龄《耳中人》中“大力将军”一则,叙查伊璜遇吴六奇,结语说:“后查以修史一案,株连被收,卒得免,皆将军力也。”评语称:“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而将军之报,慷慨豪爽,尤千古所仅见。如此胸襟,自不应老于沟渎。以是知两贤之相遇,非偶然也。”《觚賸》一书中叙此事云:“先是苕中有富人庄廷鑨者,购得朱相国史稿,博求三吴名士,增益修饰,刊行于世,前列参阅姓氏十余人,以孝廉夙负重名,亦借列焉。未机私史祸发,凡有事于是书者,论置极典。吴力为孝廉奏辩得免。”(相关情节,在金庸小说《鹿鼎记》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中也有描写,至于吴六奇为天地会香主等情节,自然是小说家的虚构了。)
多方质疑
野史笔记称查继佐曾救助吴六奇,前者在明史案报恩营救后者,也称查继佐获释后沉迷声色,眷养十二名女优,教习歌舞,终日嬉乐。但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以上小说家、野史家所言。《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自己否认有此事,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乾隆时诗论家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也认为此传闻事不可靠。
参考资料
查继佐及其《翠蔼消夏图》 - 咸宁网.咸宁新闻网.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