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1620年~1690年)撰,又作《明鉴纪事本末》或《明朝纪事本末》,为清代编成的纪事本末体明朝断代史,起修于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成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十月。乾隆被著录于《四库全书》后,始称今名。清人谷应泰所编,其他具体参与编撰者争议较多,目前尚无定论。
《明史纪事本末》编撰时采取史料众多,《石匮藏书》《国榷》《鸿猷录》《昭代武功编》《明实录》《皇明大事记》《记录汇编》《复辟录》等明代官方及私家野史、笔记都是史料来源。全书近两百万字,共八十卷,每卷一个专题,记载一件完整的史事,卷后均附有史论,其中大多数冠以“谷应泰曰”。其记载时限起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
它对明代历史记录比较完整,以年代为序囊括了明代十六朝的重大史事,涵盖了明代政治、军事、典章制度、漕运、河工、税使、历法、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历史,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修史思想和“忠君”的社会伦理观念。。它可与清代官修《明史》互为参照,互为补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它作为第一部独立成书的纪事本末体隶书,使纪事本末体在历史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书名
《明史纪事本末》,又作《明鉴纪事本末》或《明朝纪事本末》,清乾隆被著录于《四库全书》后,始通行今名。该书编撰体例为纪事本末体,它是史籍中除编年、纪传体外的第三大体裁,首创于南宋史学家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其基本特征是以事为纲叙述历史,分类编排。每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以标题概括其事件中心,完整叙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纪事本末体的优势在于叙事的完整性,编年体纪事过于离散,纪传体着重人物生平,纪事不免重复矛盾,而纪事本末体只关注事件本身,能完整展现事件的产生、发展至完结的全过程。纪事本末体的缺点在于,事件相互独立导致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无法展现同时期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成书
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感慨于明亡清兴的的社会巨变,希望能从中探究救国治世之道,他们的实学思想也使史学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少人希望通过历史笔记这种形式来记录,自己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亲身经历,并恢复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隶书体裁的完善与更新,也让史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导致了私人著史的大量出现,《明史纪事本末》也是这一时代的历史产物。
史料来源
《明史纪事本末》是收集多种资料,广集众家之长编撰而成,而不是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脱胎于某一部史书。其史料来源就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采用了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谈迁的《石匮书》与《国榷》后。20世纪30年代,晚明史专家谢国桢提出,《明史纪事本末·东林党议》出自明末清初蒋平阶《东林始末》一书。1942年,明史专家李光壁撰文指出,《明史纪事本末》的部分篇章取材于明代史学家高岱《鸿猷录》和范景文《昭代武功编》,并认为其所载万历以前史事除参考《石匮书》与《国》外,其主要来源应是其他专记一事或记一类史事的明史著述。而后更多学者展开了对《明史纪事本末》史源的探讨,当代史学家陈祖武认为该书关于崇祯朝的史事,除参考《国榷》和明人夏允彝《幸存录》、文秉《烈皇小识》等书外,还参考了崇祯朝的邸报和奏章。东吴大学教授徐泓认为《明实录》《皇明大事记》《记录汇编》《复辟录》《宪章录》《宾退录》《名山藏》等明代官方及私家野史、笔记也是《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料来源。
编撰过程
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今河北丰润区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先后出任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他素有“网罗百代之志”,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出任浙江省学政事后,设一书舍名曰“谷霖苍著书处”,广邀两浙名士,着手编著关于明代的隶书。他十分推崇南宋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的编撰方法,而后明代史学家冯琦、陈邦瞻陆续撰有《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他感叹没有这一体裁的明代史书,于是他决定编撰一本纪事本末体的明代史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十月成书后。
作者争议
关于《明史纪事本末》作者的争议由来已久,自清代以来,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康熙年间就有多种说法,学者姚际恒就认为,《明史纪事本末》系谷应泰窃据谈迁所著《国榷》后,再雇佣“西冷十子”之一的陆圻在各篇后加以总论;学者邵廷采则说,谷应泰重金购买《国榷》《石匮藏书》后,将其编成《明史纪事本末》;学者朱彝尊称此书为曾任礼部侍郎的徐倬所著,后徐为报答谷应泰提拔之恩将其赠送给谷应泰;而据徐倬《倪文正公年谱·序》所说,他在谷应泰学使幕中时,还有张坛与他同修《明史纪事本末》。
近现代多认为《明史纪事本末》是由谷应泰主编,由多人合力编著而成,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新达认为该书是由谷应泰主编的,历史学家王叔民在其《史部要籍解题》中也说:“其中有谷应泰一定的功力”。而关于参与作者的讨论较多,史学界尚未定论,如学者赵铁寒、陈锦忠等认为张岱、徐倬、陆圻、张坛等都可能是该书的编撰者;陈祖武则认为该书作者有徐倬、陆圻、 张坛等人,对于张岱则持存疑态度;徐泓则说,《明史纪事本末》应该是由谷应泰挂名总编,他罗致的作者群中有徐倬、 张坛、张岱等人,而排除了陆圻。台湾国立侨生大学邱炫煜教授则认为其史论的作者为清代学者蒋。
作品内容
内容简介
《明史纪事本末》全书近两百万字,共八十卷,每卷一个专题,记载一件完整的史事,卷后均附有史论,其中大多数冠以“谷应泰曰”。其记载时限起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
其前十五卷从《太祖起兵 》至《削夺诸藩》,主要记载了元末明初的历史,包括朱元璋的征战历程以及他在位期间重大史事,和明朝建国后的种种政治措施。其后《燕王起兵》《建文逊国》两篇记载了朱允炆朱允与明成祖朱棣的皇权斗争;《开设贵州》《设立三卫》《亲征漠北》等篇则是永乐朝的各种史实。《仁宣致治》篇重点记述仁宗、宣宗在位时励精图治的历史。《弘治君臣》篇则主要记述明中叶以后,朱祐樘为实现明朝中兴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至于 《土木之变》《庚戌之变》《江陵柄政》《三案》等卷,亦各为正统、嘉靖、隆庆、万历各朝的重大史实,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的种种危机。
《王振用事》《汪直用事》《刘谨用事》《魏忠贤乱权》《宦侍误国》等篇则是,对明中叶宦官专权的记载。关于农民起义,《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比较详细,它用十五个篇章涵盖了,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起义、浙闽矿工起义、阳流民起义,到中期河北省、蜀中、江西省等地的农民起义,以及明朝末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大礼仪》《更定祀典》《世宗崇道教》《河槽连运》《治水河南》《河决之患》《矿税之弊》则是关于明朝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的内容。
章节目录
编撰特点
史实丰富
《明史纪事本末》发挥纪事本末体记述简明的特点,较完整的记录了明朝重要史事。从纵向来说,它以年代为序囊括了明代十六朝的重大史事,从横向来说,它涵盖了明代历史的各个方面,虽侧重于政治、军事,但也涉及到了典章制度、漕运、河工、税使、历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同时它对突出反映明代社会显著特征的重大史实记载完备,如宦官专权、倭寇之患、农民起义等问题。但它对于经济、文化、外交的内容有所忽略,如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未有提及,还有则是对明末历史,尤其是清朝崛起及其与明军的对抗的敏感内容只字未题。另外部分篇章中,对于篇名涉及到的史实收录不够完整,如《开国规模》中就缺少了许多洪武十一年以后创建的制度与采取的措施;还有部分篇章中存在字句抄错或抄漏,时间记载错误,史事记载错误,及摘抄史料时遗漏关键部分等问题。
完善体例
纪事本末体隶书首创于南宋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确立了先叙事后论断的格局,但其史论皆来源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作者袁枢未置一言。明嘉靖年间高岱作《鸿猷录》将其格局加以发展,叙事之后皆有作者议论一篇。其后《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也沿袭了叙议并存的方法。《明史纪事本末》则是纪事本末体史书臻于完善之作,它集前人之大成,取材广泛,叙事完备,其后史论与叙事部分浑然一体,相互呼应。
骈俪史论
其史论均为骈俪文所作,它广征博引结合典故评论史事总结人物得失,历来为后世史家所称赞。清人曾将其编为《明史纪事本末论》,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学者张宗泰以及近代史学家朱希祖、谢国桢都对其予以肯定。其史论通过对明代史事的梳理,总结兴衰治乱的经验,探求历史发展的大势,为清代统治者提供鉴戒,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情怀。但也有某些篇章史论与史实不相符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江陵柄政》一篇,史实部分肯定了明朝政治家张居正的功绩,在史论中又对张居正大为贬低。此外受封建正统史观的影响,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对农民起义军冠以“寇盗”等贬低性称谓。
取材广泛
《明史纪事本末论》取材广泛,不同于《明史》多取材于《明实录》,它除了《明实录 》、崇祯朝的邸报等官修史料外,对《国榷》《石匮书》《鸿猷录》等有关明史记载的重要私修隶书乃至部分史、笔记中所含史料,都有所采用。因此在研究明代历史时,可与《明史》互为参照。但也因其多采野史,某些事件的可信度不高,如《建文逊国》应是取材于程济的《从亡随笔》、史仲彬的《致身录》、王鏊的《震泽纪闻》等野史而成,记朱允炆与程济出亡当和尚,流亡到了云南、四川,后又云游于长江以南各地,至英宗正统五年回京入宫,宫人称其为“老佛”,其亡后被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作品思想
以史为鉴
《明史纪事本末》自序中阐明了谷应泰的作史目的,是为了给清朝统治者提历史借鉴,在其史论中谷应泰均会引经据典分析其政治得失。
首先,它对君主本身应具有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它认为朱元璋的成功是因为他具备“仁”“义”“礼”“智”“勇”五德,因此君主应谦虚谨慎,虚心接受臣子所提出的合理建议,而在遭遇挫折时也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用人方面也应用贤用能且用人不疑。
其次,它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在有关农民起义的记载中,虽将起义者冠以“盗贼”“困兽”之称,但也承认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的反抗,并对清代统治者提出建议,应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和经济,杜绝民变的发生,对于民变应予以安抚,不可逼迫太甚。
当然书中也存在“天命论”的思想,但它在总结明朝兴亡时,强调了“人事”在其中所其到的重要性。同时书中对于朱元璋兴学校、修律法的行为也大加赞扬,可看出它对于教育和法律的重视。
社会伦理观
《明史纪事本末》提倡了忠君的思想,它以封建正统论看待“靖难之役”,对朱允炆抱以同情的态度,对朱棣则予以批判,同时在《壬午殉难》详细记载了在“靖难之变”中殉国的大臣,并对它们予以褒奖。对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效忠明朝死去的人物,在《甲申殉难》中赞扬了他们的“忠君”行为。在《江陵柄政》的史论中,对大学士张居正大加批判,认为他不守“君臣之道”,甚至将万历末年的种种弊端都归结于他。
作品价值
史学价值
《明史纪事本末》是第一部独立成书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它推动了将该类型史书的发展,在此之前,《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是取材于某一部史书,只是对某部史书的裁剪联缀,而《明史纪事本末》是广泛收集、考订各种材料,取众家之长编成,改变了以往靠抄录它书成编的方式,使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史料价值
《明史纪事本末》集中反映了明代历史的主要特点,例如其对于农民起义、宦官专权的记载,深刻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另它成书早于官修《明史》近八十年,且作为一部私人撰修的隶书,对于史料的取舍标准不同,可与《明史》互为参照,互为补充。它对某些史实的记载比《明史》要详尽许多,如朱棣设立三卫、明成祖亲征漠北、 以及明中期沿海倭寇之乱、议复河套平原等史实的记载。还有部分史实记载则与《明史》有明显不同,如《平定江南》中,秦从龙作为朱元璋早期出谋划策、参与政务的重要人物,在《明史·太祖本纪》中却没有记载。虽然《明史纪事本末》内容多取自野史,内容不尽可信,却可结合其他史籍考证、补订《明史》,清代史学家夏燮《明通鉴考异》、清代学者王颂蔚《明史考证逸》都大量征引了本书。
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明史纪事本末》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方面,其研究表现主要体现为:
其一为对于其史源、作者的考辨研究,如台湾学者徐泓的《<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与史源》,他将《明史纪事本末》与明代史料作了对比,考证了该书的主要史料来源,同时针对该书的编撰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另外他考证了书中一些史实记录遗漏、错误之处,以及史论与史实部分互相矛盾的地方。
其二是对其编撰水平以及价值的研究,如屈宁《试论<明史纪事本末>的编撰特点和文献价值》一文,他详细的研究了该书的编撰特点和文献价值,认为该书史源广泛且编撰体例成熟,并且对研究明史具有重要意义,其后他又在《清初纪事本末体史书特点论析》一文中,对清初《明史纪事本末》《左传事炜》《左传纪事本末》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这三本书的出现是纪事本末体隶书发展成熟的标志。
其三则是对书中内容的校读和史料考辨的研究,如韩慧玲在其《<明史纪事本末>明蒙关系史料研究》中,对《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关明蒙关系的十四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辨,肯定《明史纪事本末》保存明蒙关系史料的史料价值,但也认为该书不能作为原始史料来引用,需要甄别考证。
版本
《明史纪事本末》最早刻本为清顺治十五年 (1658)筑益堂本,其板框规格为18.5cm×14cm,半叶9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故宫图书、天津图书等均有藏。其后翻刻版本很多,有《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广雅书局本、辅丛书本、崇德堂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西书局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 《万有文库》本等版本,以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最为通行。1977年,中华书局以筑益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出版点校本《明史纪事本末》,并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六卷及清代彭孙贻《明史纪事本末补编 》五卷后,为当代通行之版本。
相关著作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晚清时,有不题撰人的《纪事本末备遗》抄本两册传出,共六卷,其篇目为《辽左兵端》《熊王功罪》《查罕寇边》《毛帅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文献学家傅以礼认为此书应是《明史纪事本末》初稿的一部分,但因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兴起,及其与明军在东北地区、河北、山东等地作战经过,在清朝初期比较敏感,因此并未刊行。该书有光绪三年(1877年)傅氏长恩阁抄本,藏于浙江图书馆,1977年中华书局将其作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附于《明史纪事本末》后出版。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
《明史纪事本末》刊行后,同时期的史学家彭孙贻为补《明史纪事本末》所遗漏史事,根据其《山中见闻录》作《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五篇,其篇目为《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因当时《明史》未成,故名《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且当时清朝文化管制严重,该书不为人重视,直至同治、光绪年间才由南昌江西书局、湖南思贤书局将该书重刊。现存有清抄本,上海图书馆所藏作十六卷,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作五卷,此外还有《涵芬楼秘籍》本,1977年中华书局将《涵芬楼秘籍》本《明史纪事本末补编》附于《明史纪事本末》后出版。
作品评价
《明史纪事本末》成书后,谷应泰曾将其送呈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傅以渐作序,傅以渐称其为“一代良史”。它对明代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获得了不少赞誉,《四库全书总目》称:“排比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迹,极为淹贯。,晚明史专家谢国桢称赞它 :“记有明一代大事,首尾条贯,最为详备。”也有针对其史论的评价,爱新觉罗·弘历御览该书后,赞其 “逐段所论四六文颇佳”。史家朱希祖亦曾说:“各篇论议,文仿《晋书》,多俪偶之辞,遣词隶事,曲折详尽。”
但在其编撰水平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如陈祖武等认为《明史纪事本末》虽然在史实考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陈祖武评价道:“虽然该书的内容尚有阙略,未为完善,但是作者把握了明代历史的基本方面,足以从总体上反映一代治乱兴衰的全貌。”但台湾学者徐泓等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就编纂水平而论,叙事错误甚多,史事内容与史论要点前后又不能呼应,甚至前后矛盾,实在有负‘一代良史’的美称。”
总体来说,本书对于明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陈祖武就说过:“该书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史籍。”,蒙古史学者王雄认为《明史纪事本末》,“既是了解明代蒙古史的入门书,也是研究明代蒙古史的基本史料。”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周少川教授也认为:“《明史纪事本末》在编撰体制上,推动了纪事本末隶书的改进、发展,成为人们学习、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豆瓣读书.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