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具体有争议),字汝器(《明史》中作“汝契”),号银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氏,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名将。
李成梁是武将世家出身,世袭铁岭卫指挥事,隆庆元年(1567年)因抵抗土蛮入侵有功被拔为副总兵,隆庆四年(1571年)又代理辽东总兵一职。此后,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二载,凭借其主动出击、以勇制胜的军事方略和麾下的辽东铁骑取得了众多胜利,对辽东的蒙古族和女真各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较大程度上巩固了明朝的国防。由于显赫的军功,李成梁被封宁远伯,官至太傅,是万历年间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
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因多次谎报战功而被罢职,十年后重新起用。但复出后的李成梁未能表现出壮年时的军事才华,反而在战略上采取收缩态势,放弃了自己过去开辟的疆土,因而备受抨击。万历四十三年(1614年),李成梁在北京市去世,葬于京北的仰山一带(在今朝阳区),《明史》记载其享年90岁。
李成梁是一个复杂而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其生前的军事、经济成就为世人所肯定,另一方面,李成梁也被指责品行不端、拥兵自重,乃至纵容努尔哈赤成长为明朝的大患。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李成梁,嘉靖五年(1526年)生人,祖籍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市)。李成梁本是武将世家出身,家族获封铁岭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位,但李氏至李成梁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李成梁“年四十犹为诸生”。恰逢辽东巡按御史甚为赏识李成梁,帮助其获得了应有的袭职。此后,李成梁还担任过沈阳市游击和开原参将,到隆庆元年(1567年)时已经“积功为辽东险山参将”。
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插汗部落大举进攻,李成梁率部支援有功,次年进封副总兵,并很快被调去守备辽阳市。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李成梁在与张摆失部落的战斗中歼敌逾一百六十人、缴获马匹数量过百,并斩获其首领,品秩上升一等。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辽东又遭到辛爱部落的掠夺,总兵王治道战死,李成梁于次月被提拔为都督佥事并代理辽东总兵一职,成为明王朝辽东一带的最高军事长官。
屡建奇功
李成梁上任辽东总兵时,明朝在此的军事布置处于被动境地,以土蛮为首的插汉部落、以速把亥为首的泰宁部落、以董狐狸为首的朵颜部落、以王杲为首的建州女真等一干少数民族,都是严重威胁明朝边境安全的势力。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原山西省按察司副使张学颜受命巡抚辽东,李成梁与张学颜一武一文、互相配合,前者负责以武力维护辽东地区不受侵扰,后者负责行政治理、保证后方的稳定,这对组合为明廷此后在辽东多年的胜势奠定了基础。
隆庆五年(1571年)腊月,土蛮率插汉部大举进犯辽东,与李成梁在正面交锋。李成梁遣副将赵完夹击插汉部,成功击溃了蒙古族,并乘胜追击,“斩首五百八十余级,内酋首二人,获马六百余匹、甲二百余副、其他夷器无算”,史称“卓山大捷”。次年三月,泰宁部以卓山之败为由进犯辽东清河堡,为守将曹击退,斩首一百六十五级。此二场战斗后,李成梁因功被封为都督同知(从一品)。隆庆六年(1572年)冬月,李成梁侦查预判到土蛮的进攻意图,遂趁夜伏击,“掩其不备,出奇袭击,先发制人,为功实多”。
除蒙古各部外,李成梁对女真同样进行了军事打击。建州女真首领王杲(gǎo)借贸易之机诱杀明朝抚顺市守将,引来李成梁的警惕。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李成梁和王在建州女真的根据地古勒寨(在今辽宁抚顺)大战一场,后者据险坚守,被李成梁用火器攻破防线,进而酿成败局,明军斩首一千一百余级。古勒寨之战是李成梁针对女真的一场大胜,朱翊钧甚至专程前往太庙祭拜,李成梁得以进封左都督(正一品)。不久之后王杲也被擒获,送往京城枭首示众。
万历三年(1575年)腊月,插汉部和泰宁部集结二万多骑入寇辽东,李成梁在沈阳市城外又一次以火器制胜,歼敌数以千计,加封太子太保(从一品),此后还取得一系列小胜。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泰宁部速把亥再次联手插汉部,在劈山扎营,蠢蠢欲动。李成梁得知军情,主动出击,捣毁劈山营,斩首四百三十级,史称“辽东大捷”,李成梁得以以武将身份获封太保(正一品)的荣衔,且保留太子太保之位。同年腊月,李成梁又“亲提锐卒,出塞二百余里,直捣圜山,斩首八百四十及其长九人,获马千二百匹”,再次粉碎了插汉部和泰宁部的进攻,并因功被授予宁远伯的爵位。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因屡求通商不得,土蛮再次进犯辽东,最终演变成李成梁、戚继光、土蛮、速把亥多方参与的大战,李成梁于红土城斩首逾四百七十级,得首功。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速把亥又一次叩关入侵,这位袭扰辽东二十余年的部族首领在此战中被李成梁的部将斩杀。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四处游走,试图为父报仇,被李成梁察觉。万历十年至十一年(1582—1583年),李成梁分别于曹子谷(在今辽宁省开原市)和古勒寨(在今辽宁抚顺)大败阿台并将之斩杀。万历十一年(1583年)腊月,镇北关守将设伏斩杀蒙古北关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在泰宁部数万骑犯边的压力下依旧出塞进击,斩首一千五百余级。至此,李成梁几乎杀绝辽东的蒙古、女真的一代首领。万历十四年(1586年),速把亥之子伯言把都第三次率部进攻辽东,大败后痛哭失声:“阿父怨终不可报矣。”
被劾卸任
李成梁的战功深受朱翊钧的肯定,后者的赏识使李成梁能够镇守辽东三十载、李氏家族能够影响辽东政局五十年。万历年间,李成梁多次被御史弹劾,罪名包括虚报战功、纵容子弟、拥兵自重等等,但万历或予以驳回,或留中不应,其中给事中冯景隆还被加以“轻率妄言,着调外任”的惩罚。
但是,李成梁在镇守生涯中也存在众多不法行为,曾多次冒领战功,其本人和家族在辽东拥兵自重、作风跋扈。而且,李成梁还结交朝中大臣,以金银打通升迁之路,又转而在辽东一地大肆捞取私利,《明史》称“全辽商民之利益尽笼入己”。
万历十九年(1591年)闰三月,李成梁部将在回师的遭遇战中死伤数千人,损失极为惨重,李成梁和蓟辽总督蹇达欲将此事雪藏,但却被御史胡克俭连带其过往的不法之事一并告发,引得朝野哗然、弹劾接连不断。同年十一月,御史张鸣鹤弹劾李成梁“血气既衰,罪恶贯盈”,直接导致朱翊钧解除了李成梁的职务,仅“以宁远伯奉朝请”。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爆发叛乱,御史梅国桢上书请求起用李成梁指挥宁夏官军,但随后即遭来同为言官的王德臣和龚文选的反对。一番争论后,李成梁的复出最终作罢。
再度出山
李成梁去职后,李成梁旧部锐气尽失,辽东军队在壬辰卫国战争中人财皆空,使得辽东战局陷入很大的被动,“十年之间更易八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大学士沈一贯“非李成梁不可”的举荐下,李成梁官复原职,重新把持辽东军事。
较之万历初年,李成梁第二次担任辽东总兵时的局势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辽东战事减少,贸易重开,总体上已经趋于和平,加之李成梁声威犹在,因而形成了“成梁复镇八年,辽左少事”的稳定形势。在此期间,李成梁被加官为太傅(正一品)。
去职逝世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以“孤悬难守”为由,放弃了孤山堡、险山堡等六个军事重镇,大幅收缩明朝在辽东的势力范围,将弃地生民悉数内迁。辽东居民安土重迁不愿内徙,李成梁就动用武力强制执行,酿成众多流血事件。李成梁因此再次遭到宋一韩、熊廷弼等言官的反对和弹劾,更兼李成梁与宦官高淮大肆搜刮辽东的民脂民膏,而此时“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成梁失内主”。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再次去职,解任回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在京逝世,终年九十岁,安葬于京北仰山(在今朝阳区)。
人物成就
屡立战功
李成梁镇守辽东数十年,“边将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据研究李成梁的专家肖瑶整理,李成梁自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镇守辽东期间,有文献可考的与蒙古、女真开展的大小战事多达五十二次,达到朝廷规定的“上捷”标准的战斗超过二十次,其战功之显赫、声威之远播,在当时即便是镇守州的戚继光也远远不能相比。
呼应改革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而李成梁及其镇守的辽东正是其边防新政中的重要一环。张居正有一套非常严密的针对蒙古的战略:西侧的宣府(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同市(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采取互市政策,安抚蒙古鞑部落;中部的蓟州(在今天津市)采取坚守战略,由戚继光修筑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东部的辽东(约为今辽宁)采取进攻战略,令李成梁在坚壁清野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打击北方游牧民族。这套布局为万历新政带来了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
张居正对李成梁甚为倚重,李成梁被封宁远伯,正是出于张居正的考量。一方面,李成梁是供卫张居正改革的强大助力;另一方面,正是有张居正的存在,李成梁“固不敢不效命”,万历十年(1582年)及以前的军功更使人信服。
开疆辟土
万历元年(1573年),在张学颜的支持和帮助下,李成梁向朝廷请奏,将原有的六个明军堡垒向外移至宽奠(今辽宁宽甸)、长岭散等处,由此设立辽东的宽奠六堡。李成梁开辟六堡地区,使明朝在军事上对王兀堂、王杲等女真势力形成有力的威胁,是明朝在其晚期在辽东的领土之争中取得的一大胜利。但是,李成梁又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放弃了宽奠六堡,使此前的开疆拓地之功化为乌有。
促进边贸
李成梁在辽东开辟新的疆土,除具有相当的军事意义外,也对辽东的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六堡设立后,明朝“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收之利益”,后来此地人口多达六万四千户。生产上,李成梁为辽东军民开辟了一片重要的物资供给地,商业上使汉蒙边境贸易出现在抚顺市、清河等军镇中。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李成梁和蓟辽总督万世德的力请下,朝廷重开辽东的马市和木市,进一步促进了辽东的繁荣与稳定,丰富了辽东汉族、蒙古族和女真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用兵有方
李成梁军事上的成功与其独特的战术有莫大关系。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上任辽东总兵时,就“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征集了一支武装化的家丁部队,称“辽东铁骑”,是为明末“关宁铁骑”的前身。李成梁治军主要利用辽东本地人对游牧民族的仇恨心理和丰厚的赏赐,军队的团结凝聚则依托于李成梁的个人威望和号召力。辽东铁骑装备有布面铁甲、钢铁护臂以及头盔,装备远比普通明军精良,且以弓骑兵为主。但李成梁在战场上也并不排斥火器,还凭借火器取得了几场关键性的胜利。
李成梁是一名进攻型的将领,高明的野战战法是其非常突出的优点。李成梁在战场上不拘一格,其进攻风格为奇袭、奔袭、夜战三大战术,李成梁以此赢得了数十场与游牧民族之交战的胜利。此外,坚壁清野、防守反击的战法也是李成梁“师出必捷”的保障。
相关研究
家族源流
李成梁家族久居边境地带,其民族属性亦有颇多争议。《明史》记载李成梁之祖上乃是“自朝鲜内附”。日本学者园田一龟等人分析了李成梁祖上的名讳,甚为强调李成梁家族的女真血统,更是认为李成梁之骁勇善战正是得益于其女真血脉。铁岭市人民政府牵头编写的《铁岭市志》反而更倾向于《明史》所说,同样支持此说的还有辽宁大学教授孙文良。肖瑶同样主张李成梁家族是“源出朝鲜而又流入朝鲜”。
逝世年份
李成梁的卒年是一个很大的谜团,《明史》记载其“年九十”,又言万历二十九年(1598)李成梁第二次上任辽东总兵时已经七十六岁,由此确定其应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卒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但《明史纪事本末》和《国榷》又提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一说。李成梁家族的族谱一方面肯定《明史》记载的李成梁生年,一方面对其卒年又提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说。南京师范大学的施和金教授考证后主张万历四十三年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园章结合了朝鲜方面的史料,认为李成梁真正的逝世时间应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纵容女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以“七大恨”正式与明朝对立。李成梁养虎为患、纵容努尔哈赤崛起壮大,此说在当时之朝廷中已经大行其道,御史李奇珍甚至攻讦李成梁“割地媚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钟索骥了明末以来就大为流行的“努尔哈赤曾为李成梁收养”一说之演变历程,认为此说站不住脚,但辽宁社会科学院的陈涴考证后却持相反的观点。
就李成梁晚年坐视女真壮大一事,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光贤教授强烈谴责李成梁要对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的崛起负主要责任:“努儿哈赤之强大,固非成梁所能逆料;然坐视其强大,惟以隐忍退让为事,则成梁之罪不可矣。”孙文良认为“明朝任用李成梁有失策,李成梁镇守辽东有失策”,即努尔哈赤之壮大至反明的地步是李成梁意料之外的结果。肖瑶概括了李成梁对努尔哈赤无视避让的经过,认为李成梁在原则上是想利用努尔哈赤制衡辽东各部族,其放弃六堡在客观上起到“资敌”的负面影响,但并不能证明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相互勾结损害明朝利益。
评价
李成梁战功赫赫,朝野上下人尽皆知。万历年间的铁腕宰相张居正非常赏识李成梁,称赞道“李帅之功,揭诸日月”“成梁屡立战功,忠勇为一时冠”。南明抗清名臣陈子壮将李成梁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还指责李成梁弃地媚虏之说是“刀笔吏所以败人国家也”。《明史》一方面肯定了李成梁的战功,另一方面对李成梁的另一面也加以一定的批评。赵光贤对李成梁持否定态度,将之视作一个“功在一时,罪在千秋”的人物。孙文良对李成梁之批评稍多于褒扬,评价明朝再次起用李成梁是“最大的失策”。肖瑶则对李成梁比较肯定,赞赏其于国、于乡都是一个有出色贡献的人,其劣迹多是不得已而为或时人构陷,晚年的颓势和失误并不能掩盖李成梁一生的功绩。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李成梁石坊
万历八年(1580年),朱翊钧为奖励李成梁之军功,命时任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了一座石坊。石坊坐落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城镇内钟楼前,高九米、宽十三米,以淡紫色石料砌成,刻有“镇守辽东总兵管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石坊上刻有众多浮雕,前后各有石狮两对,整体雕工精致,是辽宁省古代石坊建筑艺术中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李氏家族祖坟
今辽宁省铁岭市催阵堡乡尚留有李氏家族的两座祖坟,分为老坟和新坟。老坟在小屯村,据民间传闻为李成梁长子李如松之墓,坟前立有石狮、石羊、石马、石人,是铁岭一带唯一留存至今的明代石雕群;新坟在新坟村,据民间传闻为李成梁之墓,墓前石人、石碑、石马如今均已毁失。老坟前的石人一文一武、生动传神,与明代中后期的文臣和武士之着装相吻合。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努尔哈赤(1986).豆瓣电影.2023-01-06
满清十三皇朝1(1987).豆瓣电影.2023-01-06
太祖秘史(2005).豆瓣电影.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