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安
张国安,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张国安著有《颠覆曹操墓》。
人物介绍
张国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史博士、《颠覆曹操墓》作者 .
对曹操墓的观点
本身也是河南人的张国安承认,当第一时间听到安阳市出土了曹操墓时,第一反应是头脑嗡的一声,感觉怪怪的,第二天醒来,就笑了。
“因为‘曹操常所用’石牌是正方最直接证据,恰恰也是反方最有力证据。先不论‘魏武王’这个称号,单‘常所用’这三个字,无论考古学还是历史学都没有这三个字,它没有先例,这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此后,张国安称自己从墓葬形制变迁看,曹休墓与东汉晚期墓有着明显相似,但安阳的曹操墓平面形制则与西晋洛阳两室墓常见格局相同,以及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墓葬内收台阶,曹操与曹休居然都是7级,老子与儿子墓居然都是同等规模,无法显示身份差异,因此西高穴墓主不可能是曹操。
此外,张国安称,史实明确记载卞氏、曹冲都曾移来与曹操合葬,但现在的考古成果不能证明。“不是大规模的陪陵群,又没有找到卞氏皇后印章,以及女性尸骨年龄又不符合,难道要推翻《三国志》的诸多历史记载吗? ”
历史研究
张国安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对考古学亦有所涉猎。曹操高陵的消息公布不久,他即前往墓地进行实地探察。他告诉记者,东汉中晚期王级的主流墓葬是有题凑回廊形式的两室墓或者三室墓,而不是西高穴的两室,西高穴是魏晋的形制,而两室墓是魏王朝高等级的主流形制。另外,画像石年代晚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内文题榜甚至有曹丕葬地首阳山,联系当时的礼制、称谓、语境诸方面,“曹操”三个字在墓内出现是十分奇怪的。而“魏武王”三个字正是考古学界论定曹操墓的核心论据之一。
张国安认为,曹操和曹丕虽说是父子,但心态大不相同。“一个是睨天下,除了不愿废杀皇帝和自己代汉外,无恶不敢作,无事不敢为。而曹丕则是小人得志猖狂,鼠窃狗盗的心态。父子都说薄葬但实质不同,内在的心理驱动力更是大异”。他表示,曹操只是丧葬史上的改良者,他的《终令》和《遗令》被严重误解,曹操临终前哭着要皇帝衣服。从曹操生前看,他的生活俭朴仅仅体现在穿着上,其它方面如贪色纵欲与关羽争老婆,占有女子无数。曹操晚年心境就是享受、幻想和与仙游,饮食精致,居住奢华。死后葬礼是天子的规格、皇帝的礼仪。曹操死后按照汉制在地面上建有宏大的祭殿。“从生前看死后,由地上推地下,曹操的地宫难道可能连一个东汉晚期的土财主都不如吗”?
从都城与陵区方位、墓道、墓门的设计、画像石、曹操的武皇帝金玺和石室、人骨及其年龄的鉴定等多个方面,张国安也做了考证和分析,得出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安阳高陵”并非三国曹操真正墓穴的结论。
如果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高陵,那么是谁的墓呢?由墓葬年代范围的角度论证,张国安判定该墓处在东汉晚期到西晋时期之间。他认为,此墓应是曹奂墓。1986年对传说中位于河北临漳县城西南28公里、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南约三百米处的曹奂墓的考古钻探发掘,已证实该墓主非曹奂。据史书记载,晋禅代之后,封末帝曹奂为陈留王,尔后将曹奂及曹魏宗室都安置在邺城加以严格监控。曹奂终年五十八岁,死后以魏皇帝的规格和礼仪葬在邺城,其陵墓应按照帝制规格,“由于当时已经进入西晋,吸收一些晋制因素也是情理之中的”。张国安说。
其次,曹奂以支子入继大统当皇帝,在画像石上,魂归首阳山,与曹丕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另外,从最初鉴定的男性人骨年龄六十岁左右看,虽然曹操死亡年龄(66岁)也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与曹奂更为接近。
在《颠覆曹操墓》书稿发排后,张国安根据5月17日洛阳市发布的曹休墓信息与安阳安阳高陵进行对比研究,又追加了最新的一章:发现在标志等级性的台阶和墓内面积等方面,曹休墓竟然与安阳西高穴大墓相等,从而将安阳西高穴是曹操高陵的说法做了彻底否定。
参考资料
新浪网.book.sina.com.cn.2010-08-28
中新网.www.chinanews.com.cn.201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