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高陵
安阳高陵(Gao Tomb at Anyang)又称“曹操高陵”,位于中国河南省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陵寝。
高陵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开工修建,并于次年年底竣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入葬高陵。后高陵的具体位置逐渐不可考。1998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村鲁潜墓志的发现揭开了安阳高陵发现发掘的序幕。2005年,高陵被盗。2006年,盗洞被发现,安阳高陵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进程逐渐展开。2009年12月27日,曹操陵墓被发现的消息正式公布。
整个高陵两周王陵现存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相关遗迹分布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由1号墓、2号墓(曹操墓)、内外周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遗迹和南部建筑遗迹组成。其中主要部分曹操墓由墓道、砖砌护墙、墓门、封门墙、甬道、墓室、侧室等组成,占地面积为740平方米。高陵出土的文物约970多件(截至2021年12月),种类有玉饰件、画像石、陶瓷器、兵器、石牌石碑等,代表性文物有陶鼎、三珠钗、煤精虎雕、水晶珠等。
2010年1月13日,安阳高陵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同年6月11日,安阳高陵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4日,安阳高陵入选中国“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阳高陵还曾先后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纳入“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录。2023年4月27日,在高陵原址上建立的高陵遗址博物馆开始长期对外开放。
命名
曹操墓定名为“高陵”,“高陵”之“高”有两种说法。说法一是与陵墓所处的地形地势有关。说法二是遵循了东汉时期帝陵命名的传统。不同于西汉时期以地名给帝陵命名的习惯,东汉时期的帝陵名称大都属吉祥、祝福之类,有的也可能与墓主为人、主要政绩相关,而“高”字带有褒义,与东汉时期帝陵命名的习惯相符。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终令》与薄葬制度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制订《终令》,云:“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主张。
曹操高陵的发掘验证了曹操提倡的薄葬制度。历史上提倡薄葬制度的有很多人,但是,第一个真正实现薄葬制度的人是曹操。
曹魏时期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薄葬制度。这一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不封不树”。所谓不封不树,就是在地表上没有封土,陵墓前不树碑。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不仅在地表上未留下任何标记,更没有墓志等记述墓主人以及纪年等文字性的东西。安阳高陵发掘后,陵墓周围确认为不宜耕种的瘠薄之地,地表没有封土和墓碑,甚至没有年代经久的大树。
薄葬制度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不随葬金银珠玉,随葬品皆以陶质明器为主。曹操《遗令》中要求“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曹植《武帝》也提到曹操下葬时“明器无饰,陶素是嘉”。安阳高陵的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点。
陵墓修建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制《终令》,选定寿陵地址。曹操选择西门豹祠西原作为寿陵,原因有三:一是“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二是“因高为墓”;三是地域开阔,可以“广为兆域”。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秋天,高陵开始建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自曹操称魏王后,权势强盛,虽未称帝,但子臣上书,已经称他为“上”或“今上”,俨然等同于皇帝。其陵墓的实际规模也超越礼制,与帝陵比肩。高陵区工程的实际竣工时间未有定论,但有学者认为,按照高陵的规模与工程量估算,其工程的主体建筑应似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底竣工。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市去世。二月二十一日,曹操入葬邺西高陵。
根据《三国志》卷三《明帝纪》和卷五《后妃传》的记载,高陵所葬并非一人,除了曹操,还有其妻卞氏。武宣卞皇后于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月崩,葬高陵。
位置成谜
曹操的陵墓本来不是谜。曹操死后葬于高陵,因高陵在邺城遗址之西,也称西陵。少部分学者认为高陵是以山为陵,没有建造寝殿和陵邑神道,没有地面痕迹,但这一说法缺乏依据。主流学者认为,曹操的陵墓按照汉制,设有陵园、祭殿和寝殿,每年举行上陵礼,这些内容都在史书当中可考。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因“亡国抛尸”的梦魇,将曹操高陵的地面设施全部拆除,以保护父亲陵墓。
晋朝时期高陵的大致位置还有记载。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曾提到曹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似。”此后数百年中,李世民曾在行军途中拜过高陵。唐朝的《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宋朝时期,赵匡胤在下诏为前代帝王名人墓冢设置守陵户时也为高陵设置了3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魏纪》中也有高陵的位置记载:“高陵在邺城遗址西。”考古学界认为,这一时期的高陵位置应该是明确的。
宋朝之后,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加上陵墓缺乏墓碑石像等永久标志物,曹操的归葬之地逐渐不为人知。文献中虽有提及曹操的陵墓,但相互转抄的迹象明显。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魏郡部》记载:“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十二月,余登铜雀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明代崔铣撰写的《邺乘·地理志》中在记述临漳县“三台”条时说:“西陵即高平陵也。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但今人发现,《河朔访古》和《邺乘》关于曹操高陵的记述是不准确的,它们讲述的“高平陵”实际上是曹叡曹睿在洛阳市的陵墓。
高陵徒有文献记载,实际位置却已不明。北宋以后关于高陵的各种揣测在坊间广为流传,《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编造出了各种神异故事说法。流传广泛的还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十二疑冢”臆说。据传,曹操此人奸诈,死后担心有人挖墓,因此留下遗命,设置“七十二疑冢”,以免自己的尸骨遭殃。这一传说甚至见诸正典。《辞源·高陵》条(三)载:“高陵:陵名,三国魏武帝陵,在河南临漳县西。按《河南通志》:‘讲武城遗址外有疑冢凡七十二,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列布,直至磁县(今河北磁县)而止。’亦曰清西陵。”但是《辞源》中的记载其实出自于小说。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疑冢》篇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载,曹操临死时,“……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清代蒲松龄《耳中人》卷十三《曹操冢》也大肆描述了“七十二疑冢”。对于曹操的墓葬之地,正史的记载一直很明确,曹操葬于高陵,只是高陵的位置已经成谜。《河南通志》把当地的许多土丘说成是曹操设置的“七十二疑冢”,已为新的考证否定,其土丘乃北魏、北齐皇族之墓,而非德阳乡主疑冢。
发现发掘
鲁潜墓志的发现和研究
1998年4月23日,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挖土时意外发现一块刻石,长30厘米,宽20厘米,上有隶书墓志文14行120字,后被上交给安阳市文物局。经专家鉴定,这块刻石系后赵太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此墓在“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由于鲁潜的年代距曹操去世仅120余年,故增加了可信度。这一发现揭开了安阳高陵发现的序幕。
1998年6月28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了《安阳出土十六国后赵鲁潜墓志:具体标示曹操陵墓位置》一文。2002年,《殷都学刊》第4期发表《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一文,推测曹操高陵应在安阳县安丰乡高穴村至渔洋村一带。
发现高陵被盗及前期勘探
2005年除夕,尚未被正式发现发掘的高陵被盗。
2006年3月,当地村民首次发现盗洞,向政府举报。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联系了负责安阳段文物保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入墓考察,推动了安阳高陵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进程。潘伟斌根据墓室的大小、高度和构造,判断这座古墓应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安丰乡政府安排将墓穴盗洞回填,加强巡逻保护,同时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
2008年6月,安阳县政府决定出资,报上级文物部门批准,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同年秋天,为摸清墓葬性质,安阳县政府安排县文物工作队对大墓进行了前期钻探,初步探明其位置,并多次邀请省文物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专家经过勘测初步鉴定为东汉晚期大型墓葬。此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拍摄播出了《寻找曹操墓》节目。
正式发掘高陵
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局决定抢救性发掘西高穴村东汉大墓,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获得批准。12月1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安阳西高穴大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一年。在考古发掘期间,考古工作者先后从墓中发掘出土了8件带有“曹操常所用”等字刻铭石牌,这些重要证据直接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为了慎重起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发掘完所有文物后,前后三次邀请全国著名考古学、历史学等权威专家召开论证会,对陵墓等级、墓主人身份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得出西高穴东汉大墓就是曹操所葬的高陵。
宣布发现及后续工作
2009年12月27日,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郑重宣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
2010年4月3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在安阳市召开,11位两个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参加。专家们现场考察了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考古发现的曹操高陵,研究了出土遗物,一致认为曹操高陵判断准确、定性准确。
安阳高陵发现后,发掘工作持续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和展示规划也着手进行。2017年,依托高陵区而建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动工修建。2023年4月29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地理环境
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距安阳市约15千米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向东7千米是西门豹祠,14千米处为故邺城。该村隔漳河与东魏静帝的天子冢、讲武城遗址相望,附近有北齐宰相和士开的墓葬以及固岸北朝墓地等。
高陵所在的安阳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地带,中东部为平原;县境内南有汤河,北有漳河,中有洹河;该县属暖湿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降水量65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天。
关于高陵的选址,曹操在《终令》中这样写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根据发掘情况,曹操墓的周围确实为不宜耕种的瘠薄之地,地表既没有封土也没有年代经久的大树,与曹操在《终令》中的要求相符。
高陵布局
整个安阳高陵两周王陵现存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相关遗迹分布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主要由内外周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等组成。南北两座大墓并列,坐西朝东,分别编号为1号墓(M1)和2号墓(M2)。1号墓靠北,2号墓居南。2号墓的规模远大于1号墓,是这两座墓地的主墓。2号墓即为认定的曹操墓。内周夯土基槽平面呈长方形,环绕陵墓东、北、南三面。在内周基槽外侧3-4米的位置平行环绕着外周基槽,整体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角被一长方形大型遗迹打破。内外基槽东门的南北侧各有一列方形柱础自西向东延伸,将建筑分成南北两区,为神道。外周基槽以东分布有建筑遗迹,仅存由方形夯土柱础构成的柱网,被神道分为南北两区。2号墓与内周南部基槽之间另有一组建筑,为南侧建筑遗迹。
建筑特征
曹操墓
曹操墓(2号墓)平面为“甲”字形,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多室砖券墓。墓葬全长近60米。墓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达22米,西面较窄处19.5米,东西长18米,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穴由墓道、砖砌护墙、墓门、封门墙、甬道、墓室、侧室等组成,占地面积近740平方米。其中墓室、甬道和侧室都是用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的大砖垒砌而成。
墓道
墓道呈斜坡状,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直通墓室。墓道上宽下窄,上口宽达9.8米,底部宽度只有4.1米。墓道的两壁有七个逐级内收的台级。墓道与墓门交接处的南北两壁各有一道小砖砌护墙,长5米、高4米,每面墙的墙体内有五根作为龙骨的原木立柱。墓道填土含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层坚硬,厚度不等,在12厘米至42厘米之间。墓道两边还有九对形坑,南北两两对称,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与磬形坑同行的还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墓道东端有一排方坑,南北向排列。东端右侧有一长方形坑,东西向长3米,宽1.6米。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被墓道打破。
墓门
墓门为砖砌的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双券拱形墓门内还有一道墓门,但已经被破坏,仅留下门槽,宽0.24米。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则是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的厚度达1.45米。
墓室
墓室高约6米,平面为“吕”字形,东西排列着前室与后室,规模相近。前室为方形,四角攒尖顶,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两个侧室平面也呈长方形,分别位于前室的南北处;南侧室为弧形券顶,南北长3.6米,东西宽2.4米;北侧室为四角攒尖顶,南北长1.83米,东西宽2.79米。后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后室的南北两端也各有一个长方形侧室,均为弧形券顶,南北长均为3.6米,东西宽1.9-1.92米。前室和后室之间以圆券顶甬道连接,长2.45米,宽1.68米,青石铺地。主室和侧室之间也有圆券顶甬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宽0.2米的门槽。
墓室内以青石铺地,大小不一,错缝平铺,地面平整。前室最大的青石长1.67米、宽0.83米,最小的青石长0.76米、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青石长1.05米、宽0.95米,最小的青石长0.94米、宽0.9米。另外,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凹槽,宽0.12米。
曹操墓中有三个棺的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三个棺椁与墓葬中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1号墓
1号墓位于2号墓北部,呈“刀”字形,墓道呈斜坡状,陡峭狭窄,两旁分布有方形坑。1号墓的规模远小于曹操墓,只是一个竖穴土坑墓,墓室上端没有砖石拱券顶,墓底也没有用砖石铺地。因遭到严重盗掘,1号墓几乎是一座空墓。对于此墓,学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曹操之妻卞氏之墓,也有人认为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还有人认为1号墓其实是一个兵器冢。
内周基槽
内周夯土基槽环绕陵墓东、北、南三面,为长方形。西部因被现代取土坑破坏而无存,南、北、东部基槽大部分保存完整。2号墓墓道中线向北41米为北基槽,向南47米为南基槽。东、北、南基槽现存长度分别为90.5米、70.7米、68米。基槽的宽度在2.8米至2.9米之间,现存深0.5米左右,直壁平底,较规整,填土为夯实的黄褐土夹杂少量深褐土块,夯层厚0.08-0.15米。
根据基槽的形状、填土及位置特征判断,这周基槽极有可能是高陵的垣墙。东部基槽正对2号墓道的位置有一缺口,宽5米,应是高陵的东门。北部基槽在距离西部断崖58米的位置也有一缺口,宽约3米,应是高陵的北门。
外周基槽
外周夯土基槽在内周基槽外侧3~4米处,环绕陵墓东、北、南三面,为长方形。西部因被现代取土坑破坏而无存,南、北、东部基槽大部分保存较好,东北角被一长方形大型遗迹打破。2号墓道中线向北47米为外周北基槽,向南53米为外周南基槽。东、北、南外周基槽现存长度分别为93.4米、74米、70米。基槽的宽度在2.8至2.9米之间,现存深1.8~2.2米,弧壁圜底。北基槽内填土为黄褐花土与大量的料礓石混合而成,夯层厚0.05~0.3米。东基槽南段15米及南基槽填土杂乱,夯层不明显,含有砖瓦残块。
根据平面形状、与内周基槽的距离、结构及填土特征判断,外周基槽可能是垣墙外侧的壕沟。外周基槽东部正对2号墓道及内周基槽东门处有一缺口,宽5米,功能不详。外周基槽北部在对应垣墙北门的位置也有一缺口,缺口处残留有一列南北向砖块,可能与陵墓的门道有关。
神道
神道位于内外基槽东门的南北两侧,各为一列边长0.43~0.6米的方形柱础,每列9个,自西向东延伸。东西相邻柱础之间距离3米,南北两列柱础之间相距4米。柱础将建筑分为了南北两区,形成一条通道。这一通道位于墓前地面上,并且与墓道位置相对应,与两汉时期陵墓神道的特征相符合。神道两侧的柱础表明原来可能有建筑,但柱子的材质和具体形态已经难以考证。
神道从东门外向东延伸35.5米,为东部闸门沟,已经被破坏。
东侧建筑遗迹
外周基槽东部有建筑遗迹,仅存由方形夯土柱础构成的柱网,被神道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8排夯土柱础,最南部一排有9个柱础呈东西向排列。这些柱础为方形或长方形,边长0.6米左右,部分呈“凸”字形或刀形。相邻柱础之间东西间距2.8~3米,南北间距2.8~3.5米。根据已暴露的部分判断,北区至少存在一个南北8排、东西9列的柱网,南北宽26.2米,东西长29.8米。南部完整柱网结构应与北部相似。
在柱网与东部外周基槽之间还有一南北向窄墙的基槽,与外周基槽平行,相距约2.4米,并且在对应东门处留有缺口。墙西侧与柱网对应位置也有一列南北向柱础,尺寸及间距与柱网相近。墙基槽宽度在0.66到0.75米之间,东门北部填土为黄褐土,夹杂较多的料礓石,往南约2.5米处,南部填土为黄褐土,土质较软,结构疏松,内含有炭屑等物质。此墙可能为柱网建筑的西墙。
南侧建筑遗迹
2号墓与内周南部基槽之间有一组建筑,建筑的北部边缘距离2号墓道中线29米。根据柱础的分布判断,建筑由自西向东的4部分组成。最东端的第一部分为一个方形建筑,由四个较大的“凸”字形夯土柱础组成,外边长4.6米,内边长2.5米。第二部分为长方形,由4个边长0.3米的方形小柱础组成,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2.9米。第三部分位于整个南部建筑的中部,是一个长方形,由14个边长1.1-1.2米的方形柱础组成,整个建筑外周东西长20.5米、南北宽8.4米,内部东西面阔18米、南北进深6米。最西端的第四部分为长方形,由14个大方形柱础和6个小方形或圆形柱础组成,整体面阔5间,进深1间。
南侧建筑遗迹柱础内填土为黄褐土夹杂褐色土块混合而成的花土,土质较硬。柱础填土有明显的夯层,厚度约0.15米。柱础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填土多为黄灰土,结构疏松,内含有炭屑等,少部分发现有残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
出土文物
综述
安阳高陵出土的文物有近千件,种类有玉饰件、画像石、陶瓷器、兵器、石牌石碑等。高陵出土有一男二女三个遗骨,另有代表性文物曹操常所用慰项石、陶鼎、三珠钗、白瓷罐、青瓷罐、煤精虎雕、水晶珠等。
安阳高陵出土的玉器,从质地上分,有青玉、白玉、玛瑙、水晶等;从类型上分,有珠、饼、璧、剑柄佩玉等;从功用上分,有礼器葬玉、随身配饰、衣服配饰、兵器配饰等。除玉珠保存较为完好,其他各类玉器多有损坏。这些玉器对研究东汉末年乃至魏晋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各种不同色彩小玉珠的出土,为研究曹魏时期的随葬制度,如各种冠冕的入葬,以及“敛以时服”找到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各种玉佩组件的发现为研究东汉至魏晋时期组佩制度的演化轨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
安阳高陵出土的刻铭石牌,依据形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圭形长10.8厘米、宽3.1厘米、厚0.8厘米,尖部中间穿孔,孔内有铜环,铜环连接铜链;牌身刻有各种内容,如“曹操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另一类为六边形,长8.3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上部中间有穿孔;石牌上的铭刻绝大多数是较为规整的汉隶,铭刻内容为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衣服类有“黄绫袍锦领袖一”“丹绡襦一”,用具类有“镜台一”“书案一”,等等。
安阳高陵还出土有画像石,均为残块,数量较多。大多数出土于盗洞周围,少数出土于墓室内。画像石的内容有“神兽”“七女复仇”“宋王车”“文王十子”“喝酒人”等。
此外,安阳高陵出土有铁器,如兵器、帐构件、铁镜等日用器;出土有铜器,主要是车马器和日用器,还有铜钱;出土有金银器,主要为装饰品;出土有陶器、釉器和瓷器,可辨器形有灶、耳杯、盘、壶、罐、托盘、井、鼎等;出土有骨器,如骨尺残块、骨簪。
遗骨
曹操墓葬中共出土有三个人骨个体,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其中一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另外两人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0岁和50岁左右。男性遗骨的年龄与曹操终年66岁大致相符,应为曹操遗骨。
对于两具女性遗骨,学界米姓定论。《三国志》和《后妃传》记载曹操之妻卞夫人去世后也葬于高陵,然而已出土的两具女性遗骨与卞夫人去世的年龄并不符合,不是卞夫人遗骨。学者朱绍侯认为老年女性的遗骨属于曹操的嫡妻丁夫人。学者牛润珍认为两具女性骨骼似是曹操先前的两位夫人丁氏、刘姓。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曹操墓中出土有石枕一个,为长方体,长约24厘米,宽17厘米,厚8厘米,材质为青石。石枕一面为平面,一面为凹形,平面一方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九个字。这件文物十分重要,它明确指出了此墓的主人为东汉末年的魏武王曹操。文物曾经被盗,后追回,基本完整。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九个字为隶书,且为典型的汉隶风格。石枕上“魏武王”的“魏”字与现在的写法不一样,在“委”和“鬼”字中间加了一个“山”字,为秦汉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这种写法在魏晋之后就改变了。“慰”通“熨”,“慰项石”也叫做“熨项石”。据专家考证,曹操患有严重的头风病。头风病发作之后,可以加热慰项石,垫在枕下,缓解头痛。因此,这件文物也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一些特点。
在发现石枕后,高陵陆续出土了数块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圭形石牌,其文字分别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长矛”等,文字字体、表述形式与石枕上的文字毫无二致,为一个文物系列。
陶鼎
曹操墓中出土有陶鼎12件,均为泥质灰陶质地。其中一件珍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16.5厘米,口径11厘米,腹深9.2厘米,足高6.7厘米,耳高7.4厘米。该鼎素面无纹,腹部呈釜形,下腹部均匀分布着三枚蹄形足,双耳外撇,造型模仿实用的铜鼎,与豫北地区中小型汉墓常见的陶鼎几乎无异。
三珠钗
三珠钗出土于曹操高陵,后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珍藏。这是一件青铜质文物,长15厘米。钗身为长条形方框,中间有一竖梁,两端为对称的三叉形,每端各有四个叉头,呈品字形分布成三环状,环有缺口。每个叉头上均有一个小圆孔,外侧有一个浅沟槽,使叉头呈圆形。两端叉头向上微微翘起,出土时,钗身方框上有木朽残痕。
白瓷罐
白瓷罐出土于曹操高陵,后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珍藏。这是一件瓷质文物,高13.4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0.9厘米,为四耳罐,四耳罐是三国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
此罐口部外沿有一圈凹弦纹,肩部凸起,与上腹部有明显的分界线。肩部四周等距离附四个横置桥形系,在肩上和腹上部各有一组由六道平行细线组成的摩尔纹。胎体较纯净,呈白色,但有微微泛红的现象。施半釉至下部,腹下部及底胎体裸露在外。白釉,釉层较薄,保存相对较好,明发亮,有细小冰裂现象。
青瓷罐
青瓷罐出土于曹操高陵,后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珍藏。这是一件瓷质文物,高17.6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4厘米。
这件青瓷罐肩部有一周很矮的凸弦纹,肩部和腹部的交界处有一周浅浅的凹弦纹,沿着这周凹弦纹,罐的四周等距离分布着四个横置桥形纽。此罐的腹部微鼓,最大径偏上,下部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胎质纯净,呈白色。器身上部施青釉,腹部以下施半釉,最下部有流釉现象。釉层较薄,整体厚薄不均,上部稍厚,下部偏薄,并呈上下流动的条带状。透过釉层,可以看见胎体表面的布纹。瓷罐内部施全釉。
煤精虎雕
煤精虎雕出土于曹操高陵,为饰品,由煤精雕刻而成,呈老虎样式。这件文物现珍藏于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老虎”这一形象的崇敬态度。
水晶珠
水晶珠出土于安阳高陵曹操墓室,现珍藏于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专家推测,出土的这颗水晶珠为口含珠,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然而仍然保持着干净通透的状态。水晶珠的出土展示了古代工匠在珠宝制作上的高超技艺,为研究曹魏时期社会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标准提供了重要线索。
开发与保护
考古与发掘
安阳高陵的发现正式被公布后,高陵的考古与发掘工作并未停止。2010年后,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安阳高陵周边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尽可能发现更多与高陵相关的历史遗迹。历经十余年的努力,考古队发现了陵园、陪葬墓、疑似晚期守陵户建筑等重要遗迹。
2010年至2016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组织召开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等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发表了考古发掘简报、出版了考古报告《曹操高陵》,并组织编写了《曹操墓真相》《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等专著,面向公众阐释安阳高陵的考古发现。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为配合高陵保护展示工程的建设,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对陵园及建筑遗迹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安阳曹操高陵陵园的垣墙、壕沟、神道及相关建筑遗迹,确认了2号墓即曹操墓为陵园的中心。同时根据陵园内的遗迹遗物特征判断,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活动确实存在,陵园建筑被毁弃之后经过了仔细清理。
2023年初,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曹操高陵及陵园综合研究”发表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曹操高陵西侧发现的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可能是北宋时期为曹操高陵设置的守陵户所在。考古人员在曹操高陵西侧200米处发现宋元时期砖砌地下排水设施和建筑遗迹,出土大量瓷器、钱币和包括子、围棋子、陶球在内的娱乐用具及建筑构件。
保护与展示
2010年2月4日,安阳高陵被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4日,安阳高陵入选中原地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安阳市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出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立项申请。得到批复后,安阳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保护规划,并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主体建筑进行设计。
2017年9月26日,总投资7亿元的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厅、能源中心等工程,以及绿化、道路、广场等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490亩,工程主体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采取对曹操墓遗址进行整体遮盖保护的设计理念,遮蔽与覆盖遗址及其周边必要范围,以减少对遗址的潜在破坏与干扰,为遗址本体提供利于其保存的室内稳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展示功能。
2020年1月6日,安阳高陵保护与展示工程主体基本完工。
截至2020年,安阳高陵出土文物已修复970余件。
2023年4月27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29日,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依托曹操高陵而建,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于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型博物馆。全馆由遗址展示区、博物馆展示区及陪葬墓展示区组成,其中包括神道遗址、陵前建筑遗址、围壕遗址、垣墙遗址、南侧建筑遗址、曹操陵墓等。
相关争议
安阳高陵被公布为曹操墓后引来了许多质疑。不少学者对该墓墓主提出了其他各种可能,代表性的有“曹奂墓”说、“姚襄”说、“冉闵塚”说、“常林墓”说、“夏侯惇塚”说等。
持“曹奂墓”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学者张国安,主要理由是西高穴大墓中有“首阳山”等关于曹丕葬地的提示,且存在只能出现在曹丕之后的魏晋两代的王国职官“侍郎”,加之西高穴大墓兼具魏晋两代墓葬特点,出土有玩具出圃床,只有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相联系才更为合理。另外,史载葬于高陵的卞夫人遗骨至今尚未找到也是张国安对“曹操墓”的定性持反对态度的原因之一。
也有学者认为西高穴大墓为“姚襄塚”或“冉闵塚”,理由是中国历史上此二人的谥号均为“魏武王”。史载姚襄雄武多才,敢猎虎豹等猛兽,冉闵则爱好“矛”“戟”等兵器,墓葬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文物正符合人物特征。
以钱玉趾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西高穴大墓的墓主可能是曾辅佐曹魏三世皇帝的大臣常林。钱玉趾根据“蔡侯逆之用戟”“曾侯乙之用戟”等考古出土兵器的铭文格式,推测该墓所出土的一些石牌上所刻的“曹操常所用”的前四字铭文应当断句为“魏武王/常”,“常”则应是墓主的名字或姓氏。
另有学者提出,西高穴大墓出土有珍珠、水晶、玛瑙等贵重遗物,与曹操“无藏金玉珠宝”的遗令不符合。而在东汉末年能有如此规模的陵墓,墓主可能为夏侯惇。夏侯惇与曹操去世年龄相近,且文献记载其死后也葬于邺城遗址附近。
相对于反对的声音,2010年4月3日召开的安阳市会议给出了西高穴大墓定性为“曹操高陵”的十项证据:一,墓葬规模宏大,为砖券墓室,形制、结构与已知的汉魏高等级墓葬类似。二,该墓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东汉晚期特征。三,墓穴中的部分石碑与一件慰项石上刻有“曹操”等字样,与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相符。四,墓葬位置与文献资料记载的高陵位置符合,且有附近出土的《鲁潜墓铭》为证。五,墓穴中的随身葬品皆为墓主常用与常佩带之物,符合曹操在《遗令》中提出的薄葬主张。六,地表上没有封土,和曹操提出的“不封不树”要求相符合。七,出土石碑上的铭文内容和用语习惯是东汉到魏晋特有的。八,墓穴中出土的圭、璧是墓主为王侯级的特有礼器。九,墓穴中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素面的,与曹植描述的“素陶是佳”相符。十,墓室中发现的一具男性遗骨,经鉴定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享年六十六岁符合。
相关人物
魏武帝曹操
安阳高陵区的墓主为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镇压黄巾军起义和董卓讨伐战而闻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刘协建都许昌市,“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后为汉丞相,封魏王。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市去世,去世后入葬高陵。曹操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武帝。
武宣卞皇后
武宣卞皇后即卞夫人,是魏武帝曹操之妻,魏文帝曹丕之母。卞夫人本为琅邪开阳(今临沂市市北)人,二十岁时成为曹操的妾室,来到洛阳。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丁夫人被废,卞夫人成为曹操继室。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卞夫人被册封为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尊奉卞后为王太后。后曹丕登临帝位,卞后被称为皇太后。明帝继位后,尊奉卞太后为太皇太后。
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月,武宣卞皇后崩,祔葬高陵。
重要事件
盗掘事件
安阳高陵发现前后,盗掘事件频发,损失众多文物。高陵正西200米处有一个砖厂,名为“安丰乡砖厂”。从2002年开始,砖厂的工人经常在高陵一带取土,发现了地下夯土层。有盗墓经验的人因此断定下面有古代墓葬。
2005年除夕晚上,尚未被正式发现发掘的曹操高陵被盗。盗墓者使用自制的挤压式炸药放炮炸开直径不到1米的墓穴洞口,此洞口后成为盗墓贼屡屡盗掘的入口。
2007年12月底,一个12人盗墓团伙进入墓穴,挖出盗走一个雕刻有图案的石块。该石块裂成三部分,大约有两三百斤重,后被证实为刻有《七女复仇图》的画像石。2008年初秋,安丰乡派出所破获了这起12人参与的盗墓案,追缴了画像石。
2008年9月,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接到举报,又有人进入曹操墓盗掘,这次是6人团伙,后有4人被抓。一块石枕后被缴获,上刻“曹操御用慰项石”字样,盗墓者亲口承认此物是从西高穴大墓中盗出。
2009年12月29日,为收缴安阳高陵内被盗、遗失的文物,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发布联合通告,勒令凡参与盗掘曹操墓,窝藏、转移、倒卖该墓文物的盗墓者,必须在2010年2月28日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主动上缴文物。在墓地及周边地域捡拾该墓内任何文物者,也需在上述日期前主动上缴文物。后安阳安丰乡派出所所长王国平表示,警方曾打掉5个盗墓团伙,拘捕涉案38人。
其他事件
2010年1月13日,安阳高陵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0年6月11日,安阳高陵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曹操高陵及陵园综合研究”获得立项。2021年10月,经过专家评审,该项目顺利结项。
2020年6月16日,安阳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荣获第十四届第一批“中国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
2022年11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了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安阳高陵入选。
2023年1月13日,安阳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荣获“河南省2022年度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参考资料
安阳高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1
高陵简介.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2023-07-13
曹操高陵发现.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2023-07-11
《河南文物之窗》——安阳高陵.河南省文物局.2023-07-11
出土文物.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2023-07-13
往事越千年 魏武雄风今犹见.河南日报.2023-07-11
安阳曹操墓将对外开放!来瞅瞅内部啥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04-16
铜印、煤精虎雕和水晶珠:曹操墓室的珍宝.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7-24
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开工建设 总投资7亿元.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7-13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六) 曹操熨项石.央视网.2023-08-01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7-13
重磅!曹操高陵发现疑似宋代守陵户.人民网.2023-07-13
曹操高陵有重要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7-13
安阳高陵保护与展示工程主体基本完工.安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2023-07-13
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光明科技.2023-07-13
曹操陵墓曾引发当地村庄怪象 2005年起反复被盗.大河网.2023-07-24
曹操高陵盗贼讲述盗墓经过:刨了师祖之墓.金羊网-新快报.2023-07-24
资讯021丨第十四届第一批“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获奖单位公示.河南省钢结构协会.2023-07-12
河南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公布.央广网.2023-08-01
安阳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荣获“河南省2022年度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中国网.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