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
曾侯乙(约前477年─前433年),姬姓,南宫氏,名乙,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初年南方姬姓曾国(随国)的后期国君,西周公国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之后。
1978年考古学家在随州市擂鼓墩发现曾国大墓,陪葬礼乐器甚多,其中出土的编钟六十四件尤为精美,每件甬钟可奏两个乐音,总音域跨五个八度之多,已能演出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手法的乐曲。据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学者推测墓主人为曾侯乙,但他的名字于史无载。曾侯乙酷爱音乐且铸造编钟,他不仅将庞大的编钟陈设观赏和演奏,并且在编钟上和编磬上刻铸铭文,此外曾侯乙崇尚龙的图腾,其制作的乐器编钟上的大部分花纹和附首、足部均以龙为主,造型别致,铸工精良。据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考证,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病逝并被葬于曾国首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人物生平
曾侯乙是曾国之君,名叫“乙”,但其名字不见经传且于史无载。据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记载,曾侯乙酷爱音乐,铸造编钟,制作管弦,作金石之声,为楚人所知晓,楚国人对他的嗜好皆知,因此楚惠王熊章制作铸钟馈赠曾侯乙作为爱物。曾侯乙不仅将庞大的编钟陈设观赏和演奏,并且在编钟上和编磬上刻铸铭文,记载当时的音乐性能和音律关系,如“姑洗之宫”“黄钟之宫”“穆音之宫”“太族之宫”等。此外曾侯乙崇尚龙的图腾,其制作的乐器编钟上的大部分花纹和附首、足部均以龙为主,以兽为辅,似龙似兽的附耳龙形件,造型别致,铸工精良,玲珑剔透,以写实的龙颈、龙首铜像、龙尾和龙身为主体,以鳞甲纹装饰其身。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病逝并被葬于曾国国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考古发现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该套编钟有六十四件,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另有楚惠王赠曾侯乙之一件(参见“楚王酓章镈”),共六十五件。整套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八组,悬挂于三层铜木结构钟架上。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米以上,通高2.73米(一说钟架长7.48米、高2.65米),由六具铜人形钟承托。钟上皆有铭文,多数错金,除甬钟有一面钲部铭“曾侯乙乍(作)[插图](持)”外,主要是记音阶名称与乐律,记载了曾国和楚、周、齐、晋等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应关系。据钟铭与实际音测,每件钟皆可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有七声音阶,在七个音间尚有五个完备的中间音,形成了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可以旋宫转调,而且音域宽广,从最低到最高音,跨越了五个八度。经实际演奏,可奏出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音调优美动听。此套编钟的出土,对于研究中国传统乐律学和当时的金属铸造技艺均具有重要价值。该编钟的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被誉为“铁器普遍应用之前先秦金属工艺的高峰”,其所采用失蜡法为高超的铸造艺术。曾侯乙尊由尊体和焊接的附件构成,附件包括有口部附饰、颈部爬兽属和圈足双身龙,尊口径25厘米、通高30厘米、重9千克,尊体横截面为圆形,长颈之下接低矮的鼓腹、高圈足,尊体颈部以上是与口部附饰连接的口下部分,它分为内外两层,均为镂空结构,内层呈“8”形网状,此部分是通过铸接与尊体连接的,外层的镂空由相互缠绕的蟠龙构成,其表面以纹饰表现龙的身体、鳍、首;通过焊接而在器壁之外与尊体连接的附件,有口部附饰和颈部以下的龙哺乳纲动物,这些动物造型焊接在尊器壁之外,只是作为尊体的装饰,它们自身往往又分别是由不同的部分焊接构成。曾侯乙盘也是由盘体和焊接的附件构成,附件包括有兽形镂空附饰、腹侧的双身龙以及盘足,盘口径58厘米、通高23.5厘米、重19.2千克,盘体直口浅腹和平底,盘体装饰亦较为复杂,盘腹壁外有纹带三周,饰蟠地纹,盘沿面为镂空附饰;焊接的附件有三类兽形饰、双身龙、龙形足各4个,前两者各自从口沿延伸至腹侧,它们彼此相间,等分地分布于盘的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