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操高陵陵园

曹操高陵陵园

继11日安阳高陵当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宣布之后,河南省文物局12日宣布,新探明的高陵“前朝后寢”式两周王陵布局,填补了曹魏时代帝陵布局发现空白。

简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5月启动了曹操高陵陵园考古调查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钻探,陵园的规模和布局基本搞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再次专程考察了曹操高陵,他说曹魏时期年代确定的墓葬尤其是帝王一级的墓葬迄今发现很少,此次曹操高陵陵园布局的发现,填补了曹魏时代帝陵布局的空白。

陵园设置

探明陵园呈方形

主持考古调查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志清介绍说,初步探明两周王陵呈方形,面积8934平方米,北、南、东三面均发现有陵园墙,东墙外面还有一条壕沟。西北部分布着陪葬墓,东墙和壕沟之间,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陵园广场。

他说,陵园内有两座大墓,2号墓是主墓,专家已判定为曹操墓,1号墓是曹操的陪葬墓。陵园的中轴线在2号墓和1号墓之间,东面的陵园墙上有两个陵门,分别对着2号墓和1号墓的墓道,但陵园主陵门尚未被发现。

按前朝后寢布局

经钻探发现,北墙残存墙基长100.81米、宽3.83-6.6米,南墙残存墙基长108.22米、宽3.27米,东墙残存墙基长68.87米,墙内面积5277.42平方米。其中东墙上有两个陵门,正对曹操墓的陵门宽2.95米,对着陪葬墓的陵门宽1.23米。

张志清说,目前的考古情况表明,两周王陵显然经过了事先规划,模仿了曹操生前“前朝后寢”式的宫殿建筑布局。但陵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可能正是曹操“薄葬”思想的具体体现。

他表示,安阳高陵陵区的陪葬墓及整个兆域的考古调查工作还将进一步深入,包括勘探陵上建筑遗迹,细化内部布局,确定陪葬墓的范围等。

文物修复取得进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12日说,近一个时期,考古队一边发掘一边进行紧张的文物修复工作,文物修复取得新进展,为曹操高陵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

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曹操高陵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中出土了铁器、陶器、玉器等各种质地文物250多件。此外,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片和上万片画像石残片。

在妥善保护出土文物的同时,考古队对一些破损文物进行了修复,目前已修复陶器100多件,有鼎、豆、案、碟、碗等生活用具,以及陶灶、陶井、陶厕等随葬明器,这些文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此外,还修复了青瓷罐和釉陶罐。

潘伟斌说,曹操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石残片,雕刻十分精美,其性质引起了专家的热烈讨论,有专家推测画像石可能是石,如果得以确认,这将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石椁。

他表示,修复上万片的画像石并使其恢复原貌,工作量十分巨大,需要专项经费支持。考古队即将启动画像石、铁甲和铁剑等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

最新动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阳高陵两周王陵综合研究”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曹操高陵西侧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可能是北宋时期为曹操高陵设置的守陵户所在。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担纲,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建筑体量对高陵环境风貌的影响;建筑色彩采用三国时期黑红为贵的主色调,外观借鉴汉代建筑深出檐的特点,创造出雄浑大气的建筑形象。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位于殷都区西高穴村,东距邺城遗址15公里,依托曹操陵墓高陵而建,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型博物馆。

曹操何以葬于安阳而非他处,这与封建制度关联很大。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行分封制,通常王朝都会将自己的宗亲分封到各处,建立众多的诸侯封地,成为贵族阶层。分封的目的是让诸侯拱卫王权。因此,每位诸侯王都承担着守土的重任,生前活动基本限定在自己的封地,死后理所当然要葬在自己的封地。截至目前,已经拼对和修复出文物900多件,为研究东汉时期帝王一级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安阳高陵是目前中国经过科学发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汉魏时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所出土的文物具有标杆性作用,通过对该段历史文献研究,发现这些文物与史料记载十分吻合,使我们对东汉一朝帝王随葬的东园秘器及其组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后来洛阳曹魏大墓的最终确认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今日头条-海峡网.2023-01-31

【游记】安阳高陵曹操墓.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0

曹操为何归葬于殷商之都安阳?高陵考古取得哪些成果?.新华网.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