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鹏飞

王鹏飞

王鹏飞(1911年7月-1983年5月),任医院主任医师,兼任北京市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教授。北京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兼任卫生体育组副组长。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王鹏飞先生继承祖业,后来又精心研究并发挥,终成北京地区闻名的儿科医生,享有"小儿王"的美称。

人物介绍

王鹏飞(1911年7月-1983年5月),字勋,北京市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尔后随父习医,1933年始开业行医。1950年主持西单区红十字会工作。1954年由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北京卫生局前身)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工作。

事迹

家学渊源,代代创新

王鹏飞先生医术家传,其祖父王润吉与父亲王子仲都是京都著名儿科医生,在北京地区深得群众欢迎,因其治疗小儿疾病疗效高、药价廉,被尊称为"小儿王",其声名流传三代而不衰。 1、先儒后医,自陕入京,针砭丸散,创"体生堂"。王鹏飞先生之祖父王润吉,祖籍陕西省,书香世家。儒业未成,进修医籍。后自陕入京,施术针砭散丸,均为精通。当时京城医业大多守经方、时方,独创之路尚乏,为此润吉老先生早年除在京临诊外,利用一定时间深入云、贵、川地区,采药、采方,并向当地的草泽医、走方医虚心学习,交流经验,接受了许多民间诊疗方法及所用"串雅"之验方、秘方,而且在当地为群众解除疾病之痛苦,亲自体验了民间医药之丰富多彩、用药之简便、疗效之神速等特色,并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广大地区的民间中,确实还蕴藏着极为宝贵的医学遗产,为他开拓在小儿科方面独特的医疗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润吉先生回京后,力求诊治简单、便捷、价廉、高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着重在儿科、妇科学两方面下功夫,开始自配成药。由于他的药独具特色,急病可以立服取效,且药价便宜,深得民意,医术影响日渐扩大。遂自立门户创设"体生堂",取体恤众生之意。润吉先生一生救危沉,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病患解除痛苦,贡献终生。 2、幼承家学,儿妇兼长,汤散并重,誉名"小儿王"。王鹏飞先生之父王子仲,生于京都苑平,自幼继承家学,勤学苦研,尽得先人心传。他经历了清末民初、日伪时期、中国国民党统治,直至解放。数朝更换,虽历受艰辛耻辱,但不失气节,奋发图强,立志医学,为民除病,不乏"体生"之德。尤其在小儿科妇科学方面,子仲先生以用汤剂娴熟,功效显著;自配丸散效卓价廉,而医名渐噪,求医者门庭若市,送匾者络绎不绝,上至代总统李宗仁,下至乡间民妇,均有匾联高悬门楣,共誉为"小儿王"。解放前还曾兼任北平国医公会(北京中医学会前身)会长等职。 3、医传家学,儿科专长,上腭望诊,独创新路。王鹏飞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自幼耳闻目睹中医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能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立志从事中医事业。他认真学习,系统地精读中医经典著作,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方》、《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在经典著作学习上,以阅读理解与背诵相结合,直至背熟为止,从而打下了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如《内经》的大部分条文,时隔几十年仍能清晰背出。他认为:" 死记硬背也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地阅读了其它医学著作,如《本草疏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幼幼集成》、《婴童百问》等等著作。他还时常向当时北京地区名医前辈汪逢春、马佐泉、黄鹤等人请教,从中获益匪浅。王鹏飞先生一生牢记父亲所嘱:" 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为此他还认真拜读了《孙子兵法》,直至古稀之年。所有这些,都使他的医术更加渊博,对自树一帜,走上成名之路,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不但继承了祖辈在中医儿科方面特出的传统,也同样继承了"小儿王"的美誉。王鹏飞先生从医50年,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1981年7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关怀下出版了《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还先后总结了治疗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肺炎、肺脓疡、脓胸、嗜异症、厌食症等病症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在《中医杂志》、《儿科医刊》、《北京儿童医院院刊》中发表。其中,"脓疡散"荣获1981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继承发扬、创出新路

1、继承父业,总结小儿科特殊望诊经验。自古以来,俗称小儿科为"哑科",因为小儿患病的痛苦自己不能表达出来。然而脏腑之色,皆现于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诸内必见于外。故望诊在儿科比之于闻、切二诊更为重要。王鹏飞祖辈即对诊断儿科疾病的望诊方法十分重视,除望神态、体质、面色、精神、二便、察舌苔、爪甲外,还创出一套望头顶、望上腭的诊疗方法,作为儿科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王鹏飞对这些方法逐步总结,加以提高,成为一套有理论依据的儿科特殊望诊方法,充实了中医儿科诊断学,为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1)望头顶"污垢":婴幼儿头顶部位如生有泥垢,成垢腻样疤块,即表现为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头顶有"污垢"的妊娠恶阻,多见腹泄、消化不良或便秘,呈现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病患症状。 (2)上腭望诊:通过观察患儿口腔上腭各部位颜色的变化及有无出血点、小凹孔的出现,指导临床的辩证诊断及用药。上腭的硬腭部位相当于人之胸部,包括肺、心;软腭部位相当人之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胆、肾、大肠等脏腑所属。根据数十年的详察,细心体验,他认为按色辩病甚为准确。尤其是婴幼儿舌苔上敷乳垢或染苔不能作诊断依据时,参看上腭颜色的变化,可正确看出脏腑之寒、热、虚、实。 2、继承家传医术,用药精辟,并有所发展。其父亲子仲先生注重脾胃调理,用药常以茯苓带头,故在药肆之间,有"茯苓大夫"的别号;而王鹏飞在祖父、父亲医疗实践的熏陶下,创出小儿疾患治疗原则,"以攻病不伤脾胃","以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遣方用药皆以"攻病而不泄,护脾胃勿用滋补"著称。他提出,小儿用药切记"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原则。所以他的临诊处方一般不超过六味药,剂量也轻,以求药少力专,同样获得良好的疗效。

高尚医德,培养后学

王鹏飞先生对学术从不保守,不论是家传之医技,还是自己创新的医方,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随王鹏飞先生学习的,除他的子女外,尚有中医、西医学生。他在教学中以临床实践为主,以其渊博的学术和丰富的经验,从病、从检查、从证、从法、从方、从药诸方面深入浅出,详细传授,使受教之弟子、学生,能在传道解惑中深受启发,有所发展。王鹏飞从自己学医道路中总结出:"要学百家之技总为一身,切忌简单重复,更勇于创新。"王鹏飞知识面很广,从不满足于中医儿科专业上的研究。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他喜欢阅读西医小儿科书籍,英文儿科书籍,也喜欢摄影、书法,会驾驶汽车,培育花草……。六十年代他已成名于北京,但还曾到峨眉山华山采风,搜集中草药,并向民间儿科医生学习治疗方法。在四川省,听说山里人可食黄蜂治疗筋骨疼痛,他就捉了几十只黄蜂捣烂配药,经熏蒸后制成丸剂,自己尝试服用,感觉两腿发热,血流增快,以后就在处方中常用,强筋壮骨,止痛作用良好。所以不论中医学术,还是西医学术,王鹏飞均能一视同仁,以此思想贯注全程。学生们对老师也无限信任,不但在临症中能自觉使用王鹏飞之药方,体验其灵妙卓效,而且能本其精神有所发挥。王鹏飞先生在医德方面更是后辈的楷模。他开诊所时,经常有经济困难、病情危重的小儿登门求医,他不但不收诊费,而且还施舍药物治疗,时至今日不少老人仍未忘怀。解放初期,为了解民间疾苦,救治麻疹肺炎,他不辞劳苦到门头沟区矿区行医,亲身体会到了当时劳苦矿工的生活。参加医院工作后,为满足患儿家长的要求,在完成病房患儿治疗与教课和院内外会诊外,尽力增加门诊人次。在发现自己患有晚期癌症后,仍时刻想念工作,想念妊娠恶阻,直至生命的终点。党和领导及广大群众给予了王鹏飞先生应有的评价,但他对于荣誉和地位看得清淡如水。一生谦虚谨慎,救世救人,从不争名夺利,而最厌恶不脚踏实地的夸夸其谈。为继承发扬王鹏飞先生高超医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于1989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王鹏飞儿科研究中心"。 1983年5月2日,这位为人民尊敬的"小儿王",走完了72年悬壶济世的医学生涯,病逝于北京。1983年子女们将他安葬在风景幽美的万安公墓,在他的墓上,摊开着一本大书,这即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医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