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峨眉山

峨眉山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是四川省的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核心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3099米,因大峨山和二峨山两山相对如同古代女子的细眉,故得名“峨眉山”。

峨眉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地形特殊,有着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目前峨眉山境内共有3200多种高等植物,23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以及峨眉山的特色猴群。 峨眉山景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是长江上游一道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除自然景观外,峨眉山的人文历史也很悠久,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历代皆为佛教发展的重地,拥有丰富的佛教遗产。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有很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主要景点有万佛顶、报国寺、伏虎寺、峨眉十景等,景点依照峨眉山山势分散排布,位于大峨、二峨、三峨这三座峨眉山的山峰之上。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11月19日,峨眉山景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4年9月26日,峨眉山入选首批“世界旅游名山”。

命名

峨眉山之所以称为峨眉山有两种说法。一说峨眉因“两山相峙。”而得名,郦道元在《峨眉郡志》中描述峨眉山为“此山云鬓凝翠,鬓黛遥妆,真如嵘首如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另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峨眉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东北与川西平原相连,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带。峨眉山景区核心面积154平方千米,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距离峨眉山市市区6千米。

气候

峨眉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受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峨眉山气候受辐射、大气环流、地理以及地形地势等制约因素影响较大。高于3000米的区域如万佛顶、千佛顶如同一个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因此山区云雾较多、日照较少、降水量充沛。峨眉山年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年平均降雪天数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平均日照时长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东北靠近成都平原,西南与大小凉山相望,是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区。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主要的构造为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km。桂花场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km。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

地貌特征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石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根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上升出水面。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二叠纪后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峨眉山的崛起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脉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水文

峨眉山水系属于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5条天然河流,花溪河位于西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其余四条河流发源于峨眉山,注入大渡河青衣江。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集水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上游,5条河流各有支流经过峨眉山景区。峨眉山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和大理石溶蚀中,包括峨眉山矿泉、玉液泉、龙洞涌泉和氢温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受地形影响,峨眉山气候垂直性明显,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为各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峨眉山景区内,现有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42科,3200种以上,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省植物种数的三分之一,还有峨眉拟单性木兰峨嵋含笑等峨眉山特有、珍稀物种。景区内植物起源古老,包括存活了几千年的四川苏铁、银杏、冷杉等,这些植物保留了一定原始特征。峨眉山还有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和森林垂直带。

动物

峨眉山现有野生动物约230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9种,兽类51种,鸟类256种,爬行纲34种,包括为人喜爱的小熊猫属短尾猴,以及枯叶蛱蝶、弹琴蛙等。峨眉山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全山生活着约500只藏酋猴,分布在海拔800米到2400米的山岭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峨眉鱊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闻名于世,有着“蒙山之首”的称号,诗人词人作品中也常出现“峨眉”之名。

东汉

东汉以前峨眉山处于农耕时期,以农业耕作为主,几乎没有旅游活动;东汉时期是峨眉山旅游的初级阶段,峨眉山以寺庙建设为主,修建的寺庙有光相寺(原名普光殿),旅游者主要是游方僧侣。佛教经也在这时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

魏晋南北朝

据《峨眉山志》记载,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峨眉山最早出现的佛教寺庙,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后更名为万年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峨眉山地理坐标:“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省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

隋唐

隋朝时期,佛教发展中心由印度转向中国,峨眉山一度成为中国佛教中心重地,出现过100多座佛教寺庙,李儇时敕建有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峨眉山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源地,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保存有大量的文物遗迹。唐僖宗时,峨眉山所处地称峨眉县;唐麟德二年(665年),置沐州罗目县;唐久视元年(700年),析绥山县分置乐都区

宋元明清

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宋乾德四年(966年),废绥山、罗目两县并入峨眉山市,属成都府路嘉定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明万历年间修建了峨眉报国寺,其成为了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划出峨眉县西南大为以西地区设峨边厅。

近现代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主要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时期,峨眉山因为其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旅游者多为科研工作者、佛教参拜者为主,是峨眉山旅游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参拜,科学研究为主。

清代中晚期,峨眉山佛教逐渐衰落,民国时期废寺兴学,许多地方占用寺庙办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原佛教会停止了活动,峨山管理局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派新开寺僧广德市任局长。后受历史原因影响,峨眉山佛教事业发展一度停滞。1979年改革开放后,峨眉山恢复了佛教协会并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1982年,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开始收受弟子,并大力支持峨眉山旅游业发展。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主要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时期,峨眉山因为其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旅游者多为科研工作者、佛教参拜者为主,是峨眉山旅游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参拜,科学研究为主,旅游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探索和无序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是以峨眉山旅游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1979年峨眉山管委会制定《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志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进入有计划、有规划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以娱乐休闲,休假观光,商务交流为主,游客也主要是城市居民。2024年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621万人次,全程徒步登山的超过7%,高山区从接引殿徒步到华藏寺的游客接近28%。

景区布局

峨眉山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其中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泰国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景区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大门位于峨眉山景区的最南端,峨眉山寺庙楼阁大多依照峨眉山山势由北向南零散分布。

 主要景点

万佛顶

万佛顶平均海拔为3099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其名来源于佛经中“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一句。顶上原有寺庙,名叫文殊庵,又名清凉庵、极乐堂。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修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为全山之冠。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之地。从金顶向西横行可至千佛顶,过了千佛顶就是万佛顶。这一带的冷杉林立,长势良好。林下杜鹃、华西箭竹丛生。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象是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万佛顶曾先后建有四座神宇,一度香火鼎盛僧尼众多;因历经天灾人祸,而今庵院尽毁。

金顶金佛

金顶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景点,到金顶拜金佛已经成为峨眉山游客的必经之行。华藏寺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四面十方艺术造型,内涵丰富,是佛教教礼、教仪与造型的完美结合。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由台座十方普贤像组成。台座高6米,长、宽均为27米;十方普贤像高48米,高度含义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台座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金佛建筑中的“十”有四层含义。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普贤的十个头像分别体现普贤十大行愿的内涵。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每一个愿的特定含义。三是代表佛教中的十个方位,意喻空间重重无尽。四是代表时间上的无穷尽。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穷尽,既表明了普贤的十大行愿法力无边,又表明了只有修普贤行愿,才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接引殿

接引殿宋代时名称为新店,位于山麓,平均海拔2540米;明朝改称接引庵,或朝阳阁,后殿宇朽败;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蜀人赵皇对其进行修缮,康熙年间,再次修缮,并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年)毁于火灾,圣钦大和尚集众人之力,于民国八年(1919)开始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完工,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1953年,接引殿再次遭遇大火,后仅恢复一殿;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并举行开光法会。该殿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建筑主体属全框架水泥砖石仿古结构,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素面砖石台基,如意踏道多级,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周围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相台睹光”“神灯夕照”等古八景之胜。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居士在该寺留居多日,创作了许多优秀佳作。

洗象池

峨眉山市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因海拔和气候原因,其殿体积矮小,且用铁皮作为建筑材料,是峨眉奇观之一—“圣灯”的最佳观赏地点。由仙峰寺上行25千米,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等。洗象池藏经楼上供有一瓷制观世音菩萨像,带座高约尺余,制作精良。同时,还有其它珍贵文物。洗象池寺周冷杉属密布, “象池夜月”为峨眉山古十景之一。

清音阁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该处是李儇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大师之像。 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以清音阁为中心,由清音阁、牛心寺、广福寺、白龙寺和白云峡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旋律的佛寺园林环境,是世界罕见的庞大的山野佛寺园林。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亭下还有碑,乃明人所题"万古清音"四字。"双飞亭"柱悬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撰书的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富顺诗人刘光弟也曾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样如诗如画的“双桥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这里,一年四季,无论昼夜,满回荡着水声,这水声单一而清晰,加上两桥,故而誉为"双桥清音",成为峨眉十景之一。

报国寺

报国寺,原名峨眉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海拔551米,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代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寺院得以完整保存。四川峨嵋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峨眉山的起点。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儒教的代表是楚狂,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报国寺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普贤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

弥勒殿

第一殿为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弥勒佛”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佛说,他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才会重降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广度众生。所以称他为“未来佛”。弥勒后殿供的是韦驮站像,背朝山门,面对大雄宝殿。韦驮是佛教的护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刚降魔杵,修眉凤眼,双唇紧闭,威武刚强,正气凛然。

大雄宝殿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经中说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称乔达摩,名悉达多。由于那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了悉达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寻求禅定。经过六年苦行,尝尽千辛万苦,最后又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终于彻悟大觉,成了佛。释迦佛的左龛是泥塑彩绘金身文殊菩萨菩像。文殊全称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吉祥。他是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协同释迦牟尼宣讲佛法。他和普贤菩萨一起,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右龛是地藏菩萨金身坐莲像。地藏王菩萨梵名“乞叉底蘖沙”,译为地藏,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殿内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罗汉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随行弟子。后龛内供的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七佛殿

登上石阶便是第三殿七佛殿。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这七尊佛的塑造工艺称“脱纱塑造”。这就是先塑好坯模,然后在坯模上面涂上漆,再用麻布、绸料一层层敷上,待干后脱去坯模,最后彩绘。佛教造像中,还很讲究手的刻划和塑造。手有各种姿势,佛教称为“印相”。七佛莲台下有“小鬼”,座下塑造的是“金刚力士”。左壁挂有“七佛偈”木屏四条,是我国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左边是“吟翠楼”,上悬蒋介石1935年在峨眉山市写的“精忠报国”横匾,右边的客房,叫“待月山房”。七佛殿后,以观音菩萨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另外还有“阿罗汉伏虎”、“蒲公采药”,最高处是“唐僧师徒取经像”。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七佛殿下矗立一座十四层高(约七公尺)的紫铜华严塔,为明朝万历年间铸造,塔身铸有小佛4700尊和《华严经》全文,佛像历历在目,字迹清晰可见,是中国现存最大铜塔。寺内还有高2.4米的永乐瓷佛,是明永乐年间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瓷佛像,佛身上有许多小龙,每个小龙中都放有一个小金佛,各具神态。此外还有重达2500斤的明嘉靖大钟。

普贤殿

最后一殿为普贤殿。供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普贤因广修“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愿”是理想,“行”是实践。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殿门上写着“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沿普贤殿石阶而下,至七佛殿右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再下至大雄宝殿右侧,为新建的“园”,是接待国内外佛教团体和讲经的地方。通过隔墙圆门,便是“花影亭”,里面有池有亭,有珍贵的花木。步入其中,劳倦顿清,心静神安。再步出弥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钟楼、法物流通处,右有鼓楼和茶园。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佛教协会的许多大型法会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名人、佛教团体。

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峨眉山。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寺庙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李儇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赵顼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无梁砖殿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佛牙为明代国外友人所赠,据科学家鉴定,为古代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代罗(今泰国)国王所赠,上书梵语(古印度文)《法华经》。御印为朱翊钧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有大雄宝殿、巍峨殿、行愿楼、斋堂。这座山门、弥勒殿和里面的毗卢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边的幽冥钟楼,右边的鼓楼长廊和围墙,成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在国内有较大的名气, 《中国名胜辞典》 、 《中国风景名胜辞典》及一些佛教书籍中都有记载。万年寺还有一段光荣历史,那就是唐代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市山时,住在万年寺毗卢殿,尝听广浚和尚弹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德、陈毅、贺龙三大元帅在工作之隙,先后来到万年寺赏兰品茗。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李儇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翊钧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九十九道拐

九十九道拐为峨眉山著名险坡,起于凌霄亭,止于寿星桥。一拐连一拐,一坡接一坡,看一坡到头,忽地峰回路转,又是一坡。传说当年普贤来峨眉山建道场之初,途经此地时,见这里山势高峻,坡陡石滑,险绝人寰,便授意灵祖菩萨指挥随行三千力士同时动手,每人修一级台阶。三千石级顷刻而成,灵祖验收时一数,恰好石阶有九十九道拐,此坡因此而得名。

其他看点

四大奇观

日出

在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顶,踞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渐渐地,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从头至脚逐渐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它全部的秀美身躯。

云海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顷刻、苍苍茫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一般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山风乍起时,云海飘散开去,群峰众岭变成一座座云海中的小岛,云海聚拢过来,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雄伟,最为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作淡淡的缕缕游云。

佛光

当人站在金顶背向太阳而立,太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又弥漫着雾时,这时便见到前下方的云雾天幕上会出现一个色序排列为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出现人的身影,且人动影随,这就是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游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们称为“峨眉宝光”。实际上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的。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的2-4点钟出现较多。

圣灯

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古时被人们赞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其原因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山谷的磷火,又说为萤火虫发的光,另一种说法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便会发光,但目前圣灯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伏虎寺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代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生态猴园

峨眉山生态猴区位于峨眉山清音阁、一线天至洪椿坪之间,为一段狭长的幽谷,占地25公顷,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生态猴保护区。生态猴区内现有三支家族式野生猴,达300多只。与猴群嬉戏,给猴子喂食,观赏其千姿百态,了解其生态习性,最后再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为游客到峨眉山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

开发与保护

1979年,乐山地区峨眉山管理局成立,并制定了《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志着峨眉山旅游业开始规模化、组织化、计划性的发展,1985年改名为乐山市峨眉山管理局,为乐山市人民政府下属机构,80年代后,峨眉山旅游景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89年,出于旅游发展考虑,将峨眉山市撤县设市,即今天的峨眉市,乐山市峨眉山管理局改为相对独立的峨眉山市峨眉山管理委员会,有峨眉山市委、市政府进行管理,拥有县级政府职能权力。

2018年,峨眉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召开峨眉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交流会,四川省住建厅、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峨眉山管委会参会人员在会议上探讨峨眉山开发管理中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并对峨眉山现有保护工作计划提出建议与意见。.

2021年,经过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有着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珍稀物种槽舌兰繁育成功,经过近4年的努力,3200余株峨眉槽舌兰苗成功生长,回归野外。

2021年,金顶管理与金顶山庄、欣欣大酒店共同组织开展“与佛结缘 百人抄经”佛禅文化免费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以文化为媒,通过抄写经文、聆听梵音、品茶话禅、汉服试穿、现场在线直播和峨眉山历史文化故事等环节,线上线下齐互动,让游客在体验静心修行之旅、感悟禅意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峨眉山文化传承历史。

2022年10月24日,金顶峨眉山华藏寺宝顶观音殿落成典礼隆重举行,新建成的华藏寺宝顶观音殿包括观音殿主殿以及禅堂、僧伽寮房、念佛堂、钟鼓楼、五观堂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为峨眉山再添一处胜景。

2022年6月16日,峨眉山景区开展“万人登山”活动,活动分为两条登山线路,一条是经五显岗、清音阁千佛庵仙峰寺洗象池至雷洞坪停车场的挑战线路;另一条是经五显岗、清音阁、灵官楼至万年寺停车场的体验线路。

2023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方案核心思想在于助力峨眉山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相关文化

佛教文化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文化圣地,与普陀山海岛、山西五台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汉代起,峨眉山就有道教文化流传;晋朝时期,佛教传入峨眉山,佛教人士在此修建寺庙、传教、弘扬佛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峨眉山道教佛教并存。明代开始,佛教发展势头逐渐超过道教,清代之后峨眉山更是只剩下了佛教人士,全山皆为佛教寺庙,道观仅剩遗迹。1979年,峨眉山佛教协会恢复并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重新开始接待群众和香客;1983年4月9日,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华藏寺被列入全国重点寺庙;1985年开始,全山寺庙逐渐交由僧人进行管理,旅游公司不再进行寺庙相关工作,正常开展宗教活动;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进行金顶华藏寺修复工作,1989年竣工,交由峨眉山佛教协会进行管理和维护;1986年,协会第五届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全山寺庙以大庙为中心划为六个片区,佛协管片区,片区管所属寺庙,寺庙由当家负责,进行分级管理,协会统一负责全山寺庙相关工作;多年来,峨眉山各大寺庙相继进行基础设施完善工作,铺设电缆、通讯线路以及自来水管道,结束了寺庙使用煤油灯、自己打水的历史。

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事业快速发展,峨眉山全山僧人积极参加接待服务工作,支持旅游事业发展,并积极同海内外佛教团体、组织展开交流,进行国际友好交流活动。

武术文化

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少林和武当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以司徒玄空(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从理论上讲,峨眉派武术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武术则来源于武艺等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峨眉武术在孕育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响,在形成期间益于道家养生行气之术和佛门内外兼修之精髓,在发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结晶。

山茶文化

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根据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距今有300余年。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融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诗篇

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著名诗人李白、苏轼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至今脍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山市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李白的传世名篇《峨眉山月歌》歌颂的就是峨眉山的月亮。“峨眉山月”是指照耀在峨眉山、平羌江(嘉 州以上一段大江)、大江一带上空之月。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嘉州·峨眉县》:“东至州七十五里。”又:“峨眉大山,在县西七里… …两山相对‚如蛾眉然,故名。”平羌江、乐山市位于峨眉山东麓不足百里,李白出蜀行至平羌江、嘉州望见皓月当空,故径称之为峨眉山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青衣水》引任豫《益州记》:“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市南千里。 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到唐代峨眉山早已闻名天下。李白《登峨眉山》诗云:“蜀 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于峨眉山之美给予极高评价。出蜀的李白以峨眉山月作为故乡的象征。

重要事件

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上榜。

1996年,峨眉山以“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1月19日,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定结果公示,峨眉山景区成功入围。

2014年,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2月,峨眉山宣布全年对医务人员免门票。

2020年11月,“成渝铁路十大文旅新地标”颁奖典礼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峨眉山景区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2年,峨眉山景区在金顶片区的未开发区域老熊沟发现“鸟中大熊猫”黑颈鹤踪迹,这是峨眉山景区第一次有黑颈鹤记录;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高原生态变化指示性物种,黑颈鹤的出现对峨眉山景区的生态环境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4年9月26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组织召开的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贵州省兴义市举行,会上发布了首批“世界旅游名山”,峨眉山入选。

相关事件

峨眉山持续开展徒步登山主题活动,因路长坡陡,体力消耗较大,截至2025年4月,景区已开展外骨骼机器人测试,计划在万年寺附近和雷洞坪至金顶路段使用。

参考资料

峨眉山简介.额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22年度政府网....峨眉山景区管委会.2023-05-20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乐山大佛.中国政府网.2023-05-20

中国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05-20

圣地峨眉.峨眉山旅游网.2023-06-08

峨眉山..百度地图.2023-06-08

中国环境报:守护峨眉天下秀 百姓幸福有“靠山”.乐山新闻网.2023-05-20

峨眉天下秀.央视网.2023-05-20

回顾丨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博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5-20

全国首批!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入选国家级名单.四川省情网.2023-05-20

“双遗产”名山在中国——峨眉山.阿瓦提县人民政府.2023-05-20

首批“世界旅游名山”揭晓 莽山上榜.今日头条.2024-09-28

峨眉山市简介.峨眉新闻网.2023-05-20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旅游网.2023-06-08

峨眉山水文.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峨眉山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绘制和谐生态新画卷..峨眉新闻网.2023-05-20

峨眉山佛教历史概述.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登山神器、引流“社牛”,还要打造IP.百家号.2025-04-09

万佛顶.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金顶金佛.人民网.2023-05-20

金顶金佛.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接引殿.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洗象池.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洗象池—中国的世界遗产.央视网.2023-05-20

报国寺.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清音阁.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万年寺.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九十九道拐.峨眉山旅游网.2023-06-08

金顶祥光.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生态猴园.峨眉山旅游网.2023-05-20

峨眉山景区举行生物多样性研究交流会.乐山市委 乐山市人民政府.2023-05-20

峨眉山景区开展“与佛结缘 百人抄经”佛禅文化免费体验活动.四川新闻网.2023-06-08

历时5年恢复重建 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宝顶观音殿落成开放.峨眉山景区管理委员会.2023-06-08

“万人登山”活动今日启动,拉开峨眉山夏季旅游大幕!.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23-06-08

省政府印发《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 涉3市21个县(市、区) .中国环境报.2023-05-20

快来数一数!55项中国的世界遗产,你去过几个.共青团中央.2023-05-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20

峨眉山风景区.乐山市人民政府.2023-05-20

“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五大榜单发布 这些地方等你来打卡!.东方网.2023-05-20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5-20

稀客路过 “鸟类大熊猫”黑颈鹤首次现身峨眉山景区.峨眉山景区管委会.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