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九华山

九华山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部,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6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

九华山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千米,保护面积174平方千米,由11大景区组成。其内有天台寺、旃檀林东崖禅寺等寺庙,还有天台、花台等自然景观与云海、花海等时令景观。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以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较为知名。

九华山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石体组成,其内主要有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地貌类型。景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1℃。九华山共有维管植物1528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175科727属,区内还分布有动物有253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属短尾猴等。

2022年,九华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93.29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98.58亿元。九华山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应化道场。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九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

形成历史

九华山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处于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和凹陷中心的演变。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发生的印支运动对九华山区的影响较大,区内不仅发生了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区内的海洋也变成了陆地。

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石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也奠定了九华山的基础。

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喜马拉雅山脉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激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如今山地、险峰、怪石、幽谷等地貌景观齐聚的现状。

组成九华山山体的几种岩石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共由五种不同的侵入岩组成,分别为正长花岗石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和辉绿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北接长江,南望黄山市,东临太平湖,与黄山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4′—117°54′,北纬30°25′—30°36′。

气候条件

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区内年均气温16.1℃,均温随海拔垂直递减。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3.3℃;夏季最高气温为34.5℃。年均日照时长为1786小时,年均无霜期230天左右,山上平均初霜期日为11月上旬,终霜日为3月中、下旬。

地质

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之一,属断块山地。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地层的下扬子分区。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石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山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等岩石组成,它们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其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边缘向以细粒花岗岩为主。

地貌

九华山主体总体呈近南北向长条形,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总体南北向,中间高,四周低。山内多为海拔700米以上山峰,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地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部分主要由花岗闪长岩沉积岩组成。主要地貌类型为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及其中的山间盆地、峰丛、沟谷等。在自然力量作用下,形成了锥、柱、脊、穹等不同形态峰丛、怪石、洞室、盆地和峡谷等,以及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第四纪冰川、瀑、泉、池等地质遗迹。

中山主要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等。由于中山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霜冻作用显著,花岗石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形成了怪石景观。

低山主要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等。低山山体较小,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过去登山石蹬多顺岭沿岗修建。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大理石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因风化剥蚀,高度较低,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

水文

九华山河流,溪流,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分散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

九华河又称五溪河、梅埂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九华山七贤峰北麓。河道全长39千米,河床底宽30—60米左右,流域面积206平方千米。水质纯净。正常年径流量5.41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可达8.4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为4.22亿立方米。河道泄洪能力每秒312立方米。

青通河,长江一级支流。源于九华山东麓岔家岭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经朱备、蓉城、源桥等地,从铜陵市境内的大通镇长江,全长53千米。河床宽20—80米,河口宽200米。河水流速在蓉城附近为每秒0.5—1.5米,最大流量为每秒450立方米,最高水位为19.40米。

喇叭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南侧,青阳县南阳乡境内,属山涧溪流河。源自天台峰南的黄石溪、清阡溪,经南阳湾,汇东溪、华溪、考坑等向东南方向至石台县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长28千米,河床宽8—15米,正常流量在每秒0.2—0.6立方米,两岸发育有石灰岩溶洞

土壤

九华山土壤分为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五个土类。前两类分布于800-1000米以上地带,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左右地形低洼处。山地黄棕壤在九华山海拔600—1100米均有分布。山地梭性棕壤分布于海拔1000—1300米,海拔600米以下,为红壤向黄壤或向棕壤过渡的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九华山共有维管植物1528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175科727属,其中蕨类植物20科32属55种,裸子植物5科13属15种,被子植物门150科682属1458种。公园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银杏、建兰扇脉杓兰4种(栽培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9种,如夏蜡梅属短萼黄连蛇足石杉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共45种,其中极危的1种,濒危的有10种,近危34种,如肾叶细辛、黄山紫棘、天目贝母等。还有6种植物以九华山为模式标本产地,分别为九华蒲儿根、九华草、安徽金粟兰秦榛钻地风青阳薹草、九华山母草。

植物分布依族海拔分为次生阔叶林、小片马尾松林、竹林和灌木丛(海拔200米以下),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杉混交林(海拔200米—700米),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海拔700米—1000米),山地矮林及山地灌木丛(海拔1000米以上)。

动物

九华山内分布有动物有253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爬行纲24种,鸟类168种,兽类48种,分属28目69科。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鳞甲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属短尾猴等8种。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719年,新罗(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得名由来

九华山唐时原称九子山,《安徽通志》记载“唐李白陋其名,以山有九峰如莲花,易名九华。”天宝李白两度漫游皖南,先后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和《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两诗中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名句并在“联句”序中记有“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此后,九华山名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至两晋时期,九华山还是一片荒莽的山区。据明代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山志》等记载,相传晋朝隆安五年(401年)天僧人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大力提倡佛教。萧衍天监三年(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大造佛寺。九华山虽比较荒僻,但旧志记载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亦有僧人伏虎入山,在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

唐宋元时期

九华山到了唐朝步入了鼎盛时期,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僧人,世称“金地藏”。俗姓金,名乔觉。系新罗王族近亲。他于唐朝开元末(约719年)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修行。至天宝至德二年(约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原为僧人檀号住寺的旧址(即今九华街化城寺),盖起了一座台殿式的寺宇。唐朝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众僧徒尊之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称为地藏王道场,历代香火绵延。自化城寺创建以来至唐末,九华山周围陆续兴建了海会寺、庆恩寺、法乐院等20余座寺庵,主要分布在青阳县城附近和后山一带。李炎会昌年间(841—846年)推行道教,排斥佛教。九华山虽远离京都,但山区周围亦有大小十余座寺院受到“唐武法难”的冲击。

宋朝时期,九华山寺院在晚唐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天台高处也陆续建成了一些寺院。山内名僧有玉田、寂祖、云泽等人。活跃在诗坛上的名僧有清宿,他受五代僧圆证委托,主持“九华诗社”。元朝时期,九华山基本上保持宋时状况,仅新建了西峰堂、成德堂等少数寺庙。至元元年(1321年),真观和尚以临济宗禅师身份来九华,曾住持化城寺,人称‘‘无像禅师”。元末,长江中下游一带爆发了持续10余年的朱元璋、陈有谅、张士诚等多支农民军参加的农民战争。九华山所在的池州市全境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信众无法供香,山僧失去了经济来源。寺宇长久失修,有的被毁。相传元末明初的三、四十年里很多寺院内已无僧人。

明清时期

明朝支持汉地佛教的态度,使九华山得到恢复和发展。该时期九华山已同五台、峨眉、普陀等山共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明朝九华山重修和重建的寺庵有天台寺、招隐庵、德云庵等30余座。化城盆地寺宇林立,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中心。明朝僧人中禅居寺院、着重修持者甚多。其中于崇祯十年(1637年)居九华山华严庵的智旭为明末四高僧之一,次年写成《梵纲合注》等佛学著作。

九华山主刹化城寺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建立丛林制度后,逐渐发展为拥有东西两序72座房的总丛林。全山范围的寺庵(包括前山和后山的茅蓬、精舍)达100余座。

十六到十七世纪,明皇室对九华山多方扶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赐银修化城寺,宣德二年(1427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十一年(1603年),又屡赐银修复九华山化城寺和肉身殿;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十七年(1599年)先后降旨颁赐《藏经》。

明朝理学家王守仁曾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和正德十五年(1520年)两居九华山谈禅打坐,写下多篇吟诵九华山水的诗赋。

清朝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盛,且帝王崇尚佛教,从康熙(圣祖)南巡时起就给予了九华山很多支持。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300两。第二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四十八年(1709年)再次派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乌尔胡到九华山进香,并赐银百两。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赐御书“芬陀普教”,并遣钦差普福(江宁布政使)朝山进香。

清朝中叶九华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的寺院,据初步统计达150余座。化城寺拥有72所寮房,其中一些寮房又自称“禅林”或“禅院”,后相继分衍出祗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九华山志·化城寺僧寮图记》中记载九华山僧人众多,只得自立门户。

清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1853—1863年),太平军与清军数次激战于九华山一带,又因太平军的反佛教行动,大多数寺院毁于战火。化城寺周围仅剩10余所寮房。此后,清廷又陆续用了30多年时间,恢复九华山佛教。光绪年间给甘露寺、百岁宫等寺3次颁赐“清敕修大藏经”((藏经》)各一部。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1889—-1891年)贵池信士刘含芳经手募缘修建化城寺的钱币即达16300余缗(mín)(1缗为古币一千文)。当时修复的寺院20余座,并兴建了一些茅蓬、精舍。至清末,全山寺院仍达150余座。其中有名的新寺是旃檀林、九莲庵、天然庵等。而辛氏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仍保持着“四大丛林”的局面。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后,九华山寺院虽有兴废,但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局面。次年青阳县佛教分会成立,次年易名为九华山佛教会。其管辖范围包括青阳县和九华山区境内的寺庙,还延伸到了邻县的部分寺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九华山寺院经济发展较快,全山寺庵达150余座。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上禅堂、莲花寺、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慧居寺、旃檀林等重修和扩建,安单接众,也初具丛林规模。1919年,中闵园一带新建了一批茅庵、精舍,收进了一些尼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九华山佛教面临困境。寺院在外地的地租收入锐减。1940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崖下院、法华寺、九莲庵等6座寺庙炸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末,九华山实有寺庙99座,僧尼200多人。为保护佛教名山,九华山建立了管理机构。政府还组织僧人和村民两方面代表人物成立了“九华山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使大部分寺院和文物得到保护。

1966至1976年期间,九华山佛教协会停止活动,山上的一部分寺庵遭拆毁,有的失修或失火倒塌,有的被占用;佛像被砸,香火禁绝。至1979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才恢复活动。

建筑特征

建筑特点

九华山寺庙多数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山林幽谷之间。因借山势,灵活布局,不拘泥于传统对称的严整格局,依山傍势,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疏密有致。寺庙建筑的格局与皖南古民居独特的风格融合,大殿和小庙有机协调,各具特色,呈现出精巧的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庄重的宗教氛围与质朴的乡土风貌相衬的环境。

九华山属多山丘陵地带,因山势曲折、起伏,其内山寺多配合地形,建造出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组群。如慧居寺大雄宝殿临路而建,此寺并未设置山门;而百岁宫的大殿前虽有梯形广场,但广场入口处是石板山路,也没有设置山门。

路陡地窄也是九华山一大特点,山内寺院为了适应这一地形大多采用变平面展开为立体叠合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充分利用自然中天地、山水、植物等要素。不少佛殿设置于楼层上,用楼梯、 室内走廊处理交通,这与一般寺院采用室外庭院、甬道联系各建筑空间的方法截然不同。

建筑分布

九华山现存寺庙共99座,各庙宇的海拔分布呈现两个集中趋势,分别是50—270米和540—810米,其中27座寺庙修建在山峰,大多集中在天台景区,如百岁宫和华严海慧寺;另外77座寺庙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华街盆地和中闵园盆地,如化城寺、海会寺、大觉寺等。

景区布局

九华山沿山势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位于九华山最南端,以天台寺与拜经阁等古寺为主的天台区;以“闵园竹海”与凤凰松景点为主的闵园景区;位于九华山核心区,包含了旃檀林肉身宝殿、化城寺、东崖禅寺等景点的九华街区;以甘露寺为主要景点的甘露寺区、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海景色知名的花台景区;位于景区最北端的大愿文化园景区。

天台区

天台为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区内奇峰突兀,危崖层叠,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为主要特征,又称九华山天台峰,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

天台景点主要有十王峰、蜡烛峰、天台峰等,还有天台寺“九华十景”之一的“天台晓日”。其峰顶有天台寺等寺庙,沿途有拜经阁等寺庙。

天台寺 

天台寺别名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因坐落天台峰顶,故又称“天台寺”。位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该寺始建于宋朝,后废毁。相传唐朝时金乔觉地藏菩萨曾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地藏井”等遗迹。宋朝高僧宗曾作诗《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

天台寺坐东朝西,南对观景台、十王峰,皖南民居式,6层,框架结构,脊高18米、长28米、宽19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其大殿为大雄宝殿,宫殿式,3层,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民居式,长13米、宽8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大殿山门下坡地拟建韦驮殿。

拜经阁

拜经阁又名大愿庵。位于天台峰西侧平台。释地藏大师曾在此处拜经,岩石上尚留有其一双凹痕足迹。该庵始建于清代,雄居于天台峰谷峭崖之间,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北侧为地藏殿;东为三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五层民居史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周围有“大鹏听经石”“金龟朝北斗”“观世音飘海”等奇景怪石。

闵园景区

闵园景区在九华街东南的龙溪峡谷中,有盘山公路相通。这里青山环抱,溪水长流,是九华云雾香茶的产区,还有近0.67平方千米的竹林,世称“闵园竹海”,是九华山中较为清新幽静的地方。回龙桥边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树“凤凰松”,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青凤,是安徽四大观赏名树之一。闵园的清幽,成为尼庵理想的环境。区内星星点点分布着20余座尼庵,名多以“莲社”“茅蓬”“静舍”相称。

慧居寺

慧居寺位于中闵园东,天台西麓,由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等组成,初具丛林规模。殿内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藏经楼下置九天圣母殿,为全山独有。九天圣母传说是天上的娘娘,本属道教传说,佛道相融也是九华山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寺内有楹联二则,为“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对仗工整。

九华街区

九华街位于九华山芙蓉峰下海拔600米的开阔地带,是全山的接待中心,也是各景区游览线的交汇点。其内寺院、民居、街市相互为邻,各式建筑都保持着粉墙黄瓦的统一格调,僧俗共处,别具特色。区内主要景点有旃檀林肉身宝殿、化城寺、百岁宫、祗园寺等。

旃檀林

檀(zhāntán)林为全国重点寺院,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化城寺西南处,背靠“琵琶形”山丘。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丘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为旃檀树,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以名寺为“旃檀林”。该寺曾为化城寺72寮房之一,而后屡次扩建。2007年,在西南角新建九莲院,建筑面积7500余平方米,其内收藏有匾额、碑刻、法器等文物。

旃檀林历史上最重大的重修有三次,第一次是1886年定禅法师重修大雄宝殿;第二次是1992年重建大悲殿;第三次是1998年新建大愿宝殿。该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2007年,在西南角新建九莲院,建筑面积7500余平方米。

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又名“肉身殿”,原名金地藏塔,是全国重点寺院。该宝殿位于化城寺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建筑面积705平方米,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以汉白玉铺地,塔基上海建有7层八方木塔,木塔内有佛龛,供奉有地藏菩萨佛像。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在唐朝,金地藏塔仅是3层石佛塔,至宋朝始建塔院。万历初,在塔殿周围先后建有玉香亭、华云深锁坊、神光楼等。明朝万历年间,朝廷颁银重修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殿”。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该殿宇。

肉身殿始于金觉乔地藏菩萨99岁时(fūjiā)示寂。金乔觉于化城寺圆寂后的第三年,即唐朝贞元十三年(797年),僧徒开函见肉身颜面如生,摇动骨节,发出金锁响声,便据佛经“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之说,在僧地藏晚年读经的南台之上建3层石塔,安葬其肉身。俗称肉身塔,又称地藏王坟。

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南,四周环山,东邻悬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该寺为九华山开山寺,全寺面积3500平方米。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唐朝至德初年,青阳乡绅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后,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请地藏大师居之。唐朝建中初年(780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于是化成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菩萨化身,宋朝出现地藏大师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之说,现已辟为“佛教历史文化陈列馆”,有千年贝叶经、明版《藏经》明代高僧血经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部分陈列供参观。

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

百岁宫又名“万年禅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地处东崖摩空岭山顶。明朝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在此结茅禅修,初名“摘星庵”,后无暇徒弟慧广易庵为寺,俗称“百岁宫”。之后的几百年间,百岁宫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现今主体建筑为清代遗存。该寺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体依山就势而建,寺内有三进天井,自上而下分别有三、四、五层结构,层层相通,错落有致。内部功能齐备,禅堂、戒堂、法堂等一应俱全,皆用自然采光及通风。百岁宫从外部看,形如民宅,由于当地隶属徽州,建造材料与营造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徽派建筑风格,与徽州自然和人文形成默契。

东崖禅寺

东崖禅寺位于九华山东峰顶,坐落于巨岩之上,海拔871米。在此可眺望长江,俯视九华镇,仰观天台顶,环顾九华景色。

东崖禅寺四周有许多名胜古迹。石崖之东有古洞穴,深数米,宽3米。洞口堆云如雪,取名“堆云洞”,为金乔觉初至九华楼身之所。洞上之东岩,巨石方且正,金地藏常于石上诵经观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晏坐岩”之名。石崖西、南两侧有摩崖石刻。南侧的“飞身处”传说是金乔觉出入东崖的地方。西侧为“云深处”“云舫”“赠周经和尚偈”为王守仁手书。当云涌之时,远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云舫”之称。“东崖云舫”为九华山十景之一。

甘露寺区

甘露寺清代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位于九华山北面登山公路中段一侧定心石下。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时居伏虎洞的洞庵(一称“洞安”)法师闻之,筹建丛林。青阳老田吴村吴尔俊以山业施之,破土建寺。开工之夜,满山松顶,降生甘露,故以“甘露”名庵。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等文物古迹。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甘露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再修。1985年重塑佛像并上漆贴金。2004至2006年,藏学法师对大殿和配殿进行重修,现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花台区

九华山花台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北部,南连天台,西接闵园,东部为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北部为大愿文化园景区,是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海景色著称,其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每年四至十月份,花台景区内有品种集中的高山杜鹃花。地质地貌构成了九华山“天然睡佛”景观;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可一览九华山全景。

大愿文化园

大愿文化园位于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风景区北麓的柯村景区,由99米地藏菩萨圣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1平方千米,是集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于一身,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礼佛朝拜、养生禅修、休闲观光地。大愿文化园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厅馆、亭桥廊、塔台楼阁等。夜晚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演出《大愿如愿》盛装登场,在最高地藏王圣像前的演出。

地藏菩萨圣像是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1990年发愿筹建,2012年建成,共高99米、总投资达3亿多元,由3000块铜铸壁板组成。材质采用了仿18K耐蚀亚金铜合金,体内有3部直达头顶的电梯。铜像设计用铜110万千克,仅大铜像面部铜壁板浇铸撒金就使用了35公斤黄金。

时令景观

九华云海

九华山云层厚度一般为90—400米。位于1000米左右的高山处,云层厚度可达1000米左右,形成云海。云海弥漫时,千米以下的山峰皆被云海覆盖,仅有天台、中峰、狮子峰等山峰在云海中显露出来。波涛滚滚、云动景移的云海也是九华山的一大景观,偶尔还会伴随“日晕”现象。

九华花海

九华山的从山麓至山巅多有分布,尤以花台景区和翠盖峰与独秀峰等处有大面积杜鹃坞。杜鹃品种多样,有映山红、兴安杜鹃马银花等,每株杜鹃一般长几十到千朵,呈冠状,远处眺望,十分鲜艳。每年的四至十月份,九华山景区内的红、黄、白、紫等颜色的高山杜鹃花争相绽放,镶嵌在山野绝壁中。

其他看点

九华山索道

九华山花台索道下起九华山自然原生态村落方家里,上至自然景观绚丽多彩的“梦幻花台”景区,主要采用了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八人吊厢式索道,斜长2908.82米,高差823.24米,线路有16个塔架,单向设计运量每小时1600人,最大运行速度每秒6.0米,单程15分钟左右,线路上运行共61只车厢。

文化活动

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亦即地藏王庙会,是为纪念地藏菩萨生日而兴起的大规模民间朝觐节日活动,也是围绕地藏菩萨生日(每年的农历7月29日/30日)举行纪念的节日活动。庙会当天,朝拜信众涌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许愿。九华山传统庙会内容有唱目莲戏、傩戏,举办龙灯狮子灯会等各种佛事活动。庙会时长少则半月,多达月余。

九华山传统庙会于1983年恢复,并连续举办了29届,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二个对外公布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九华山传统庙会于2006年12月登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荤年素年

九华山当地居民每年春节,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再进行祭拜祖宗、守岁、娱乐等行动,素食一直会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荤年、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冬季的重要项目之一。

现存文物

经书

明《藏经》即明万历十四年三月,朱翊钧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其二,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

清《藏经》清光绪五年(1879年),百岁宫住持僧释宝身入京请回《藏经》一部。藏百岁宫,保存完好。其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甘露寺住持僧大航晋京请回《藏经》一部。其三,1916年黎元洪赠百岁宫清《藏经》一部。

圣旨

明神宗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颁赐藏经的敕谕,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纸上,长86.5厘米,宽40厘米,上有内外方框,宽7.5厘米,框内四周有12条描金花尾榛鸡,字迹工整,文词隽永。上盖有阳文御玺。朱色未褪,现藏九华山文物馆。为一级藏品。

血经

明朝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朝血经》的称号。

御笔

清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三月回銮江宁府时,为九华山佛寺书写并派专人送达。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芬陀普教”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1厘米。幅面长212厘米,宽76厘米。书于名贵的蜡黄撒金纸上。此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巡视江南,应两江总督高晋的请求,为九华山佛寺书写。现藏九华山历史文物文物馆。

谛听

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王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该文物现收藏于九华山,质地青铜,清朝,长84.5厘米,高72.5厘米,重125千克,形状为一独角兽猛然回首,低部标识“姑苏梅城吾造”,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5月入藏开山祖寺化城寺(九华山文物馆),属九华山寺庙传世之物。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旅游开发

1978年底,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邀请同济大学建筑系制定九华山总体规划。经过3年多的勘察、设计和规划,制定了九华山总体规划大纲。1988年7月4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国家建设部发文,正式批准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共投资2亿多元,陆续开发、开放景点60多处,恢复并修建寺院70多座,还修建了各项服务设施。

199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发起筹建99米地藏菩萨大铜像。2003年11月,铜像开工建设。至2012年8月竣工,共高99米、总投资达3亿多元,由3000块铜铸壁板组成,其体内有3部直达头顶的电梯。铜像设计用铜约110万千克

2009年九华山花台索道公司,从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引进花台索道,于2010年3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营。

大愿文化园整体工程于2012年8月底完成,并于9月举办第30届九华山庙会活动期间组织试运行。

地质公园申报

2008年11月,九华山地质公园开始申报。2008年12月,九华山地质公园被批准成为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8月,九华山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验收工作要求,于2012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5月,正式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后于2019年4月1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正式批准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保护

1952—1957年间,政府重点维修了九华山内的9座寺宇。

1983年—1984年,在政府拨款和佛教信徒的资助下大修的有7座寺庙,而祗园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等24座寺庙的佛像都已上漆、装金或重塑,被拆毁的“龙池庵”也被重修,被占用的寺宇已有三分之二以上归还给佛教协会管理。

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住持宏学在青龙背东侧新建的寮房,坐东朝西,南对观景台、十王峰,皖南古村落式,6层,框架结构,脊高18米、长28米、宽19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

2006年,九华山景区管委会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街区环境整治,先后拆除各类建筑5万多平方米,并重新规划整治迎仙桥、吊兰桥等地段,核心景区主入口实现人车分流,全面完成了桥庵至凤凰松13千米盘山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

2019年完成了九华山风景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肉身宝殿西大门环境整治等项目,共整治了全长1.46千米的公路与2000多平方米的各项设施。

相关文化

佛教文化

唐朝中期唐僧翻译的《地藏十轮经》和实叉难陀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在民间流传起来,而金乔觉促使了地藏信仰在中国的传播。金乔觉在九华山的苦行,对于众生的态度以及示寂后的灵迹,民众便觉他如同经书中传颂的地藏菩萨完全一致。因此,人们称颂其为“金地藏”,九华山也成为了佛教地藏信仰的道场。

道教文化

西汉中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窦伯玉为陵阳县令,人称“陵阳子明”,居陵阳达几十年。从此九华山(属陵阳山区)始有道家活动。至唐朝,道教处于兴盛时期,九华山内的开元观、仙坛宫等道观皆在此时建立。两宋时期,由于佛教在九华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道教便退居次位。明清时期道教势力日趋衰微。1949年后道教在九华山逐渐消失,有的道观留存下来,后改为佛教寺院

茶文化

九华山茶叶历史悠久,茶树引种的历史始于唐朝,自唐宋以来就成为佛教寺院坐禅驱睡和招徐香客游人的饮品。其茶树品种类型主要有大叶类椭圆叶种、中叶类椭圆叶种和长叶种等。还有一些早芽品系,如新风早芽和双溪早芽。其中绿茶“九华毛峰”,以其形质兼优而较为知名。宋朝时期,九华山茶成为唐宋诗人吟咏的对象,如“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等。

文化传说

金乔觉的两个叔父听说他在九华山苦修,便来到此处试图劝他回归新罗。但未曾想却被其坚固的意志和苦行所感动。而后他们没有返回新罗,成为了山中僧侣,二人一直看守山门,圆寂后老百姓为纪念他们修建了二僧殿。为纪念此二僧,当地还形成了民俗节日“二僧会”延续至今。

历史人物

金乔觉为唐代高僧。于24岁入唐,而后选择九华山开始佛门生活。金乔觉日座南台,诵四部经,修道参禅,时而下农田,时而种茶。贞元十年(798年),金乔觉忽然召集弟子告别。据费冠卿记载,其示寂时“山鸣石陨,扣训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因此认定金乔觉即地藏菩萨示现。从此以后他被称为地藏菩萨或金地藏,肉身供奉在神光岭,称之为肉身宝殿。由此,九华山逐渐成为地藏王道场,作为中原地区地藏信仰的圣地,声名远扬。

相关作品

王安石作品

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晚年游览九华山,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另有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的诗。

杜牧作品

唐朝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常在池州城的“九华门”“九华楼”远眺九华山色,或登山游览,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的《郡楼望九华》,将九华的秀丽风光与李白诗句的清新风格融为一体,大加赞美。此外还写有《登九华楼》《登九华楼寄张》等诗篇。

当地特产

腊八粥

腊八节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薏仁、桂元、大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九华毛峰

九华毛峰产于九华山上的九华村,这里地势呈燕窝形盆地,土壤多为棕黑色的森林土和黄沙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主产区位于下闵园、黄石溪、庙前等地。九华毛峰的品质特点为外形细嫩,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黄绿明澈,味鲜醇甘甜。每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初展的芽叶便是九华毛峰。

相关事件

女子坐悬崖被救

2008年,一女子坐在九华山风景区十王峰悬崖边,欲跳崖轻生,后被九华山消防大队救回。

僧人与游客打架

2010年3月,九华山观音峰寺发生僧人与游客打架事件,造成双方互有轻微损伤。

游客轻生被警方救下

2020年,九华山风景区花台栈道处有一旅客轻生,被九华山风景区公安局九华派出所和特警大队救回。

游客跌落悬崖被救回

2023年,九华山区旅客不慎跌落悬崖,被树枝勾住,而后被消防员救回安全地带。

景区通告禁止岩体打钉子

2024年1月,“登山者在九华山景区周边野攀”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岩体上有多个钉子。面对网友质疑,登山者回应称,他们没有在岩石上打钉子,钉子之前就有了。1月13日,九华山风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1月17日,针对擅自进行探险、攀岩等户外活动,向市民和游客发布禁止通告。

景区回应网传虐狗

2024年11月,有网友发文称,在九华山风景区发现一只后腿被断脚的白狗,伤口切面平整,并在游览途中遇到另外两只瘸腿的狗,怀疑有人虐狗。随后,多名网友跟帖称,曾在该景区遇到多只狗存在断腿、断脚的情况,引发网友猜测和热议。11月18日,九华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回应表示,网友遇到的白狗已被救治,正在调查相关情况。

相关荣誉

1983年—1984年,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确定九华山9座名刹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官等为全国重点寺院,二圣殿等30座寺院为省级重点寺院。

2006年6月1日,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评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2006年12月,九华山传统庙会登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12日,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圣境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5月,国家旅游局将九华山风景区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2月,九华山风景区被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旅游文化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11年,九华山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专家组对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实地审查验收,并认定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验收合格,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6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参考资料

徽派建筑特色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中的表达.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行政学院)- 数字图书馆.2023-06-07

九华山.安徽省人民政府.2023-02-04

走进九华山.九华山风景区.2023-02-06

九华山气象资源.九华山风景区.2023-0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2-13

智慧九华山—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九华山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7

九华山概况.九华山风景区.2023-02-04

九华山肉身之谜/九华山高僧传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26

九华山风景区林业概况.池州市林业局.2023-06-07

九华山生物资源.九华山风景区.2023-02-06

2022年九华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93.29万人次.九华山风景区.2023-06-14

安徽党史方志网.安徽党史方志网.2023-02-06

祝贺九华山和沂蒙山!.今日头条.2023-02-26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 为什么被李白称为“灵山”?.今日头条.2023-06-14

..2023-06-14

九华山水文资源.九华山风景区.2023-02-06

九华山地质资源.九华山风景区.2023-04-05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 为什么被李白称为“灵山”?.今日头条.2023-06-14

唐代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宋元时期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明代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清代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民国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2023-06-14

..2023-06-14

天台景点.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天台寺.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古拜经台.九华山风景区.2023-06-08

旃檀禅林.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肉身宝殿.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化城寺.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东崖云舫.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甘露寺.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花台景点.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花台景区开放掀开九华山旅游发展新篇章.池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2023-06-08

大愿文化园景点.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九华山99米高地藏菩萨铜像建成.新浪网.2023-06-08

九华山现云海“日晕”美景.百家号.2023-06-08

九华山的花台,漫山遍野杜鹃开.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8

花卉.九华山风景区.2023-06-08

九华山花台索道强化设备预防性维保推行管理体系向事前转型.九华山风景区.2023-06-08

国庆出行攻略|九华秋色十分美,九分在花台!你还纠结来不来?.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8

九华山传统庙会.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荤年素年.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九华山素食.桐庐新闻网.2023-02-26

大藏经.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圣旨.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血经.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帝王御笔.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谛听.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新中国成立后九华山佛教.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1

九华山庙会 喜迎八方客.池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2023-06-08

世界级名片! 九华山跻身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147个,中国39个,九华山为第38个.池州市人民政府.2023-06-07

安徽:佛教圣地九华山通过国家地质公园验收.国家旅游地理.2023-06-07

九华山:精心打造国际一流佛教道场.今日中国.2023-06-08

2019年1-12月份九华山风景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九华山风景区.2023-06-08

王安石.九华山风景区.2023-02-26

杜牧.九华山风景区.2023-02-26

腊八粥.九华山风景区.2023-02-12

安徽九华毛峰.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6-06

区域农产.新农村商网.2023-06-06

池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芜湖女子欲轻生 消防官兵快营救.2023-06-07

网传九华山僧人与游客打架 官方:所传视频为9年前事件. 新京报社官方帐号.2023-06-07

九华山公安救援轻生小伙. 法治安徽网 .2023-06-07

驴友跌落百米悬崖被大树挂住命悬一线.澎湃新闻.2023-06-07

在岩体上打钉子?登山者否认,九华山景区称相关部门已介入.澎湃新闻.2024-01-13

九华山发布通告:禁止擅自攀岩,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腾讯网.2024-01-17

九华山景区多只狗断脚瘸腿,景区回应:正在调查.今日头条.2024-11-19

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九华山风景区官方网站.2023-06-08

黄山九华山成“5A”.新浪新闻.2023-06-08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九华山风景区.2023-06-08

庙会(九华山庙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