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默生随笔

爱默生随笔

拉尔夫·爱默生随笔》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9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爱默生随笔》该书的作者爱默生是一位塑造了美国人心灵的思想宗师、散文家和诗人,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他那种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对精神的推崇,恰恰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他注重亲身体验,倡导凭直觉认识真理,足以让我们这些早已被理性与教条禁的地球村村民茅塞顿开。他尤其强调人的自助,这种曾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理念,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拉尔夫·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译者:蒲隆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哈佛神学院,1829年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数年后辞职,开始游历欧洲,这期间结识了散文大师托马斯·卡莱尔。1834年游历归来后迁居康科德镇,在此潜心读书、写作,并发起“超验主义俱乐部”,成为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代表。1864年他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866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他的文学地位是在他出版《随笔第一集》和《随笔第二集》后才确立的,重要作品有《论自然》、《论自助》、《论超灵》等。拉尔夫·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不仅对美国文学影响重大,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而且也是美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人民影响深远,许多观点后来为历史证明都具有先知性,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译者简介:

蒲隆,原名李登科,定西市人,1941年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后在中学教书15年。1981年在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此后任教于兰州大学英语系。1994~1995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哈佛大学从事艾米丽·迪金森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后译成《狄金森全集》。翻译出版英美文学名著近30种,其中包括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伍尔夫的《岁月》、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劳伦斯·斯特恩的《项狄传》、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歇了》、格特鲁德·斯坦的《软纽扣》、赫伯特·威尔斯的《托诺一邦盖》等。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

《演说词》选

美国学者

四川神学院演讲

蒙田随笔》选

历史

自助

补偿

精神法则

超灵

诗人

经验

自然

唯名论者与唯实论者

《代表人物》选

哲学家柏拉图

神秘主义者斯维登堡

怀疑主义者米歇尔·德·蒙田

诗人莎士比亚

《英国特色》选

初访英国

国土

种族

能力

习俗

真诚

性格

财富

贵族

宗教

文学

泰晤士报

作品分析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拉尔夫·爱默生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牧师世家里,但他八岁丧父,家境开始困难,孀居的母亲一人苦心经营,拉扯、教育五个儿子。爱默生曾在波士顿拉丁学校哈佛大学求学。他182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曾教过几年书,1825年又上了哈佛神学院,1829年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尽管他工作非常称职,布道受人欢迎,但他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当时基督教规范不合,因此于1832年主动辞职。随后他先后三次游历欧洲,拜访了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威廉·华兹华斯等人,并且跟散文大师托马斯·卡莱尔成了终生不渝的朋友。初次欧游归来后,他定居到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后来成了康科德的“圣人”。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超验主义俱乐部”,跟亨利·梭罗纳撒尼尔·霍桑等一些文人探讨哲学、神学和文学。此后他潜心于读书写作,到很多地方去讲演,除了1842年至1844年主编过同人刊物《日》外,没有担任什么具体职务。

拉尔夫·爱默生的散文著作除了《论自然》这本薄书和未收编成集的一些篇什,绝大多数都是演讲录。演讲中最有名的要数《美国学者》(1837)和《神学院演讲》(1838)。前者被爱默生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誉为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爱默牛认为,美国学者应当破除清规戒律,要通过研究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尤其通过直觉来认知真理。学者必须集当代的才能、过去的贡献、未来的憧憬于一身。学者应当自由而勇敢,将生活转化为真理,做自己时代的代言人。《神学院演讲》则有意成为一篇宗教独立宣言。拉尔夫·爱默生一再强调:人与自然具有精神上的统一,人可以不通过中介,直接与上帝沟通。他强调道德情感、宗教情感。他认为牧师的最大秘诀就是把生活化为真理,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做僵化空洞的说教。由于抨击了形式主义的传统宗教,鼓吹直觉的精神体验,这篇演说得罪了当时的宗教人士。哈佛大学此后近三十年未邀请他进入该校讲演。

《随笔:第一集》(1841)和《随笔:第二集》(1844)也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第一集收入十二篇文章(本书选了《历史》等六篇);第二集收入九篇文章(本书选了《诗人》等四篇)。这两本’著作奠定了拉尔夫·爱默生的声名。这二十多篇文章尽管题目不同,但都贯穿着所谓“超验主义”的中心思想:

一、强调灵魂的最高价值。神圣的灵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而且是相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神圣的火花,有获取一切知识的手段。上帝就是“超灵”。超灵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每个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超灵,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

二、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灵魂的影像或外部表现,是上帝的一种投射,“是上帝投在我们感官上的巨大的影子”。每一个自然法则在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应物,所以自然法则与精神法则是完全对应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非常相近,只不过前者代表较低层次上的活动罢了。

三、要完全地展现个人灵魂的能力,个人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每个人必须是坚定的追求者,必须通过自身为自己发现上帝,其途径是完全服从或彻底相信个人直觉。所以,拉尔夫·爱默生强调独立自助的个人应当求助于单独的自省和个人的经历,而不是依靠传统和他人。

1850年出版的《代表人物》也是一组讲演稿,共七篇文章。本书选了关于柏拉图、斯维登堡(这个名字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米歇尔·德·蒙田莎士比亚的四篇文章,这四个人对爱默生影响最大,也是他在许多文章中提及次数最多的。这本书显然与他的朋友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1841)有相似之处。不过卡莱尔崇拜伟人,对他们追求权力、掌控群众的无情做法也表示赞赏,而拉尔夫·爱默生将伟人称做“代表人物”,是因为他把这些人看作各自的时代和民众的代表。这与我们的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英国特色》是他1832年和1847年两次访问英国的见闻和观感。1848年以它们为题材做演讲,1856年出书。全书共十九章,本书选了其中十二章。几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组总题目为《大国的崛起》的专题片,其中有关于英国崛起的部分。我想《英国特色》对读者认识这个民族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效果远远胜过一般的历史论著和国情概述。

1860年拉尔夫·爱默生出版了又一本散文集《生活准则》,也是由讲稿整理而成的。

爱默生也是一位诗人,他出版过两部诗集,诗歌富有哲理性,独具一格。

不过,爱默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散文。他的散文与培根的一样,警句格言层见迭出。如他在鼓吹个人主义时在不同的文章中写道:

“严格地讲,没有历史,只有传记。”

“文明史和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都必须从个人历史的角度来解释,否则就必然是空话。”

“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起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需要无限的空间、人数和时间完成他的构想——而子孙后代就像一串随从,紧紧追随着他的脚步。”

他在宣扬“自助”时又讲: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

“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模仿。”

“旅游是傻瓜的天堂。”

他的超验主义观点则是:

宇宙是活的。万物是有道德的。灵魂如果在我们身内就是一种感情,在我们身外,就是一种规律。”

然而拉尔夫·爱默生的随笔在其他很多方面跟培根的大相径庭,它不像培根随笔那样短小严密,而是像密西西比州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使人想起惠特曼的诗。爱默生写道:“上帝说话的时候,他应当传达的不足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所以他的文章大有吐尽自己一切观点的架势,就顾及不到段落的衔接过渡、层次的井然有序。他的文章充满了激情,不像培根的那样客观冷静。所以人们一致认为拉尔夫·爱默生的文章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爱默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但他博览贯通,熔希腊柏拉图古典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法国的折中主义哲学、印度的神秘主义哲学及中国的孔孟哲学于一炉,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文章风格。

拉尔夫·爱默生一生孜孜不倦地阅读、写作、演讲,个人生活中经受过多次丧亲的不幸,但他总能振作起来。他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处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除生前发表大量的散文、诗歌、讲演录,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坚持记日记、写笔记。实际上,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他的日记和笔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后人把他的日记编为十卷出版。有人又将日记和札记编在一起,共十六卷。他的书信集为六卷。这些材料对研究拉尔夫·爱默生是极其宝贵的材料。拉尔夫·爱默生的思想影响了和他同时代的亨利·梭罗惠特曼艾米丽·迪金森等第一流的作家,二十世纪的诗人E.A.罗宾逊、弗罗斯特、斯蒂文斯、哈特·克莱恩等都受了他的极大影响。他同时代的大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纳撒尼尔·霍桑虽然并不赞成他的观点,但都受到他的启发,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同样一些问题。

蒲隆

二〇〇八年一月于兰州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