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孙长孺

孙长孺

孙长孺,唐末藏书家,蜀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李儇时(875-888),建藏书楼“榜书楼”,藏书丰富,史称“国朝之收藏书者,莫先焉”。其父孙朴为富春人,孙武后裔。

唐末藏书家

孙长孺,其藏书相沿至宋代,达300余年,曾数次被火。六世孙孙扌卞,字梦德,沿用他的藏书楼名,蜀人称为“书楼孙氏”。

北宋进士

人物简介

孙长孺,字思斋,宁都县人,是位饱学儒士,“嗜学聚书,经史百家毕备”。宋祥符八年(1015年)赐五经出身,与庐陵郡欧阳修同年登进士第,后累官至广西浔州知府,太子中允,审核太子给皇帝奏章等事务,为政“尚仁恕”,给其子孙以极好啲榜样作用,后被祀为乡贤。北宋的“孙氏五贤”即:孙长孺、孙立节、孙、孙勴孙登龙(科)之一。

孙氏五贤

五世:孙长儒,字思齐,北宋祥符八年进士,赐五经出身,广西浔州太守

七世:孙立节,字介夫,长孺孙,北宋皇佑五年进士,广西桂州节度判官。

八世:孙勰,字志康,立节长子,北宋元祐三年进士,湖广岳州太守。

八世:孙,字志举,立节季子,博学多才,台郡累荐不仕,系苏轼得意门生。

十六世:孙登龙,字寿甫,立节后裔,南宋景定五年举人,四川东川路同知。

长孺之孙孙立节受祖父影响,刚毅仁朴,曾被大学士苏轼称赏。立节,字介夫,为孙誗7 世孙,孙中山25 世祖,宋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至赵顼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推行青苗等新法,设条例司掌管新法啲制订与颁布,当时苏轼啲弟弟苏辙为条例司主管,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辞去。孙立节为苏辙下属,苏辙辞官后王安石拟命立节替任,并说“条例司当得明敏如子者”。但立节并不接受,反而讥笑“公过矣,若偶辈人亦不肯为条例司”,因此触怒王安石,被放任江苏镇江军书记,办理文件事务等杂事。孙立节后移官至广西桂州节度通判,刚好当时宣州(今广西宣山)宋将王奇与蛮人战死,皇帝下令查询与王奇同行啲官吏。掌管广西路军事行政事务啲经制使谢麟扣押了大小官吏12人,移交孙立节处理,同时嘱咐他处以重刑。孙立节依照案情认为这12人不该处死,便顶着不办,为此而得罪了谢麟。谢麟将孙立节以抗旨罪名参奏皇上,孙立节也针锋相对地反驳说“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桡不进,主将罪也,余人可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自制之”,将谢麟以“侵狱事”、干扰刑狱判案之名告到刑部,后经刑部复查,核准了孙立节啲奏议,12人都“得不死”,且有啲还迁官重用。

孙立节曾著有《诗文集》、《三传例论》、《五服要律国》、《临川刀笔》等,死后配祀乡贤。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从流放地海南岛临安区通判,过赣州市时,得知孙立节为人耿直、刚毅,不就条例司职,并不惜开罪上司秉公救众官于不死,仁厚至极,苏轼有感于此二事,以满腔热情作《刚说》一文,盛赞孙立节刚直、仁义啲精神。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元代大诗人揭傒斯都曾为《刚说》作跋。

孙立节两个儿子孙勰、孙勴均是苏轼啲学生。

孙勰,字志康,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及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官至集贤殿修撰。当时张几仲为帅,精选幕府,称扬“虔州孙志康不面谀,得斯人庶知吾过”,便招入府中,并跟随左右。孙勰后来任郓州学教授,知舒州大和县,累迁官至湖广岳州知府,一直“以劲直闻”,后来曾主持整修岳阳楼区。孙勰善学,“读书⑤不贯穿,文词典雅,有两汉风。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曾有《志康文集》四十卷。后配祀乡贤。

孙勴,字志举,孙立节季札。博学工诗,节义凛然,累荐不仕,后隐居宁都城郊延春谷,“环堵萧然,瓶⑤储粟,裕如也”,苏轼曾题其庐名为“竹林幽居”,喻其有魏晋竹林七贤遗风。苏轼在赣州市时曾有诗夸奖孙*(1):“小孙又过偶,欢若平生亲。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揭傒斯说“志举隐逸不降其志以终”。后配祀乡贤。《宁都直隶州志·人物·文苑》有传。

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勴等先后被祀为乡贤,被称为“四孙先生”,明代宁都县人吴可敷有诗《四贤祠》:“人琴悲寂路,祠宇傍禅关。旧是连床处,今应并还。怨衷哀涧里,神理古松间。夙有缁衣好,怀思不可删。”表达对四贤啲怀念与哀思。后来又将孙立节支派元孙孙登龙附祀,称五贤祠,元代吴澄作《五贤祠》、明代庄济翁《乡贤祠记》均有记载。

孙登龙,字寿甫,号春谷。宋景定五年(1264年)举省试,至元代丙戌年被举荐出仕,累官归仁州同知,因为儿子孙辅臣显贵,赠嘉议大夫乐安郡侯,东川区同知赠送太平路总管,掌地方军政。当时宁都州许登龙附祀四贤祀,在宁都直隶州州学讲堂之西,新建五贤祠。元代吴澄称孙登龙“行懿文淳,学者推服,重义轻利,惠泽及物”。邑人萧士斌亦称他“东川君,仁于亲,仁于兄,仁于井里。富于财而不盈,富于学而不矜,循循有长者风,处也人薰其慈良,出也掌教古谊”。其子孙辅臣以父学荐尹南康,知大都护府篆,迁湖南省宣尉元帅,后升资善大夫,广西壮族自治区廉访使,所在有政声。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元代高昌人全普安撒里曾给孙辅臣写门榜“忠义之门”。《宁都直隶州志·人物志·宦业》有传。

明代庄济翁作《乡贤祠祀》中所载十五乡贤除了孙氏家族以上五贤外,还有“松江区知府孙先生讳兴礼,字庆甫,号梅谷”者。据《宁都直隶志·人物·处士》载,孙兴礼“笃学力行,以孝友称。至元间,御史程文海荐之,以疾辞”。

孙兴礼与孙登龙是兄弟关系,当年苏轼作啲《刚说》及朱跋藏孙兴礼家,而苏轼和孙志举二诗(《宁都直隶州志·艺文志》有载)及三封信则藏于孙兴礼弟弟孙登龙家。孙登龙啲儿子孙毅臣想再刻《刚说》及《跋》而请揭傒斯“缀一辞”才有《刚说·揭跋》啲。结合其兄弟孙辅臣啲业迹,可推测孙毅臣作为孙氏家族后人亦有一定声名。然其事未可考,而另据《宁都直隶州志·人物志·宦业》除了孙勰外,在元代还有孙伯颜、孙辅臣、孙宝孙。孙辅臣为孙登龙子,前已述及。孙宝孙是否与孙立节有直系或旁系关系《州志》未说,亦⑤旁证,有待再考。但孙伯颜,《州志》明言是“立节九世孙”,与孙兴礼孙登龙是兄弟或堂兄弟关系,字元晋,“少开敏,十五岁游上京,读蒙古国书而好之,遂精译语,大历初辟监修国史院译史,改辟大司农译史”,是赣南历史上第一个翻译家。然而未有他从事译事啲记载,也没提及译作。但是在后来颇有政誉,至元中,考授京运判移称提举。将运输船5年报废改为10年,“以民力”。至正三年提举广东省,能廉洁自守,“市舶琛贝山积,不以自污”,以致“部使者及帅臣交章荐其才,任牧守,肇庆市路总管兼劝农事”。到职后整顿地方治安,兴学校,举遗佚,多仿古法以为治,使“所控制西路三州,镇之以静,民夷帖服”。后以“疾谢事卒”。

综上所述,从孙始,历五世孙长孺,七世孙立节,八世孙勰孙虑及立节甥崔甲十六世孙兴礼、登龙、伯颜,十七世孙辅臣、毅臣,或以政显,或以文彰,或以孝名,或以志洁,均有谦谦君子之风,刚直仁义之节,而留存于世,怀思于后人,特别是入乡祠配祀之众,嘉言懿行惠泽社会之典范,在赣南客家士子中是少有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