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地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原址为保安寺。从明嘉靖年代至清末,北京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祭16次。历代帝王庙是中国唯一现存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
朱元璋曾在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朱厚熜先是终止了历代帝王从祀南郊的旧制,接着又选地建北京历代帝王庙。顺治初年(1644年),顺治帝在明朝历代帝王庙的基础上重修了历代帝王庙。南京旧庙毁弃不存,北京的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月,世宗雍正帝撰写《御制历代帝王庙碑》,并在景德崇圣殿东南侧建御碑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爱新觉罗·弘历重修历代帝王庙。中华民国,历代帝王庙祭祀活动停止,改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屋舍由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使用,后改组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2007年7月,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作为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而设立。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钟楼等。
1979年,历代帝王庙被公布为。1996年,历代帝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初,历代帝王庙修缮完成后,于4月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复,历代帝王庙启动了新一轮保护性修缮,是自2004年以来历代帝王庙首次大规模修缮,于2019年上半年进场施工,2020年12月重新开放。
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祭神和祭祖。
祭神。远古时代,人们不知道自然现象为什么千变万化的、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主宰了天地。因此祭神成为了人们对各类神灵表达崇拜景仰并祈求保护的一种礼仪。古人祭祀神需要设立社坛,像北京的天坛、地坛、月坛公园、日坛、社稷坛等等,社坛通常设在室外。
祭祖。指的是对祖宗的祭祀。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大事。自远古时期起,民众将本部族已故杰出领袖如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作为部族宗神礼拜祭祀。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族,共认伏羲、炎帝、黄帝为祖宗,对于皇帝来说,除了本家本族之外,也把先前的历代帝王视为祖宗。祭祖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对祖先功德表达景仰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和礼仪。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内进行,祭祖的场所则称之为庙或祠。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的一座皇家庙宇。明清两朝在此供奉中华祖先与历史先贤,并在这座庙宇里进行群体祭祀。这项祭祀活动遵据国家祭祀制度,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明嘉靖帝、康熙帝、雍正帝、爱新觉罗·弘历都曾亲临北京历代帝王庙参拜致祭,平时则由皇帝委派朝廷大臣前来致祭。
历史沿革
明朝始建
南京历代帝王庙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选址于钦天山之阳创建历代帝王庙,将“五方上帝、三皇及汉、唐、宋三朝的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历史上第一座历代帝王庙于南京创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又扩大了享祀的阵容,除帝王外,增添了有功劳的名臣从祀。这时,历代帝王和功臣的享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固定的制度,重点突出了三皇五帝的崇高祖先地位和对创业帝王、功臣的敬仰之情,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帝王的祭祀体系。
北京历代帝王庙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开始建北京宫阙,规制与南京相同,却唯独没有建历代帝王庙。因为在迁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的祭祀都是由皇帝亲自派遣大臣或由驻留在南京主管礼乐的太常寺官员遵旨进行。在北京,皇帝只是在每年的春天郊坛祭祀时附祭历代帝王的牌位,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而不是长久之计。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修建北京历代帝王庙。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先是终止了历代帝王从祀南郊的旧制,接着又选地建北京历代帝王庙,庙制和南京历代帝王庙庙制一样。一开始选址在北京皇城西侧的灵济宫旧址,后来因为灵济宫窄隘,又另选中阜成门内大市街路北的一块官地,为保安寺旧址,这个地方地势整洁,离夕月坛近,于是嘉靖皇帝就下令,让工部侍郎钱来京督办这项工程。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朱厚熜于北京皇宫文华殿躬祭历代帝王。正殿设帝王五坛一十六位,丹陛东西分设名臣四坛,共三十七人。三月,北京市历代帝王庙修建动工,遣工部尚书蒋瑶行祭礼,右侍郎钱如京提督工程。
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涞请求在帝王庙中罢黜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神位。朱厚熜嘉奖督工右侍郎钱如京支从二品俸,员外张集等各有升赏。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历代帝王庙竣工,在8月,朱厚熜亲自到帝王庙躬祭历代帝王。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在皇帝亲祭历代帝王礼成后,敬献了景德崇圣颂。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年间,北京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二月庚子,右礼部上书,请求将帝王庙中元世祖及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伯颜等五人的神位撤销,嘉靖皇帝同意,同时也撤销了南京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像。
清朝重修
顺治初年,顺治在阜成门内大街,明朝历代帝王庙的基础上改建扩建了历代帝王庙。顺治亲政后,增加了商周汉宋明朝的七位“守成贤君”入祀,同时撤出爱新觉罗·多尔衮新增加的辽金元诸帝。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八岁继位,四位满洲权臣辅政,否定顺治帝主张,入祀帝王又回到多尔衮时期。后来,康熙改革了历代帝王庙祀典,提出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既大度包容,又不失标准。
康熙帝六十一年夏,礼部上报入祀164位帝王,主要是三皇五帝和夏商周及两汉唐宋元明等大一统王朝的创业与守成之君,并入祀辽、金帝王。雍正七年重修历代帝王庙。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月,世宗雍正帝撰写《御制历代帝王庙碑》,并在景德崇圣殿东南侧建御碑亭。
乾隆时,认为当年礼部所报入祀名单中,中央王朝之外只入祀辽、金帝王,有明显缺失。后续增加了东晋、南梁之宋齐陈、北朝之北魏等帝王入祀,最终使入祀帝王达到了188位。乾隆二十九年,爱新觉罗·弘历重修历代帝王庙,正殿盖换成了黄琉璃瓦,还亲临重修过的历代帝王庙行礼,有御制诗文,俱勒碑于景德崇圣殿侧。乾隆五十年二月,乾隆皇帝以七十五岁的高龄第六次亲至历代帝王庙祭祀。
民国至当代
中华民国,历代帝王庙祭祀活动停止,改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屋舍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组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在20世纪50年代,历代帝王庙门外的古牌楼拆除,新建首都博物馆时,将其展出。该座牌楼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彩绘牌楼,原有两座,分别设置在历代帝王庙庙门外的两侧,牌楼旁各置一通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牌楼上的题额是“景德街”三字。此街就是现在的阜内大街。
2000年底到2004年初,历代帝王庙进行了全面恢复性修缮,同时完成了对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的异地安置工作。2004年4月28日,历代帝王庙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7月,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作为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而设立。2019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复,历代帝王庙启动了新一轮保护性修缮,是自2004年以来历代帝王庙首次大规模修缮,于2019年上半年进场施工,2020年12月23日再次向社会公众开放。
历代祭祀
从明嘉靖年代至清末时期,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祭16次。
明代嘉靖十一年八月,朱厚熜亲自到帝王庙躬祭历代帝王。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在皇帝亲祭历代帝王礼成后,敬献了景德崇圣颂。
清初历代帝王庙,先是增祀明洪武帝与崇祯帝;之后,借恢复对元世祖的祭祀之机,增加了辽金帝王入祀。
雍正时期,雍正帝落实了康熙遗愿,使历代帝王庙从过去只崇祀少量的开国君臣到大量入祀了治国守业的君臣。雍正在位13年,5次亲祭,大修庙宇,还亲书了《历代帝王庙碑》。
乾隆五十年春,爱新觉罗·弘历从25岁继位到75岁之间,曾6次亲祭、5次赋诗、4次撰写碑文,10余次颁布谕旨。于第六次亲祭历代帝王庙时,正式增加了东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金等25位帝王入祀,撤出了东汉的桓、灵二帝。亲祭当天,乾隆驻圆明园,写了一篇《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重申他四十九谕旨中的思想,再建了两座御碑,一座镌刻他的《礼成恭记》,另一座设为无字碑。
建筑布局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形成纵深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中轴线两侧分列东、西配殿、碑亭、燎炉、钟楼;东南侧有钟楼、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西南侧有乐舞执事房、典守房、斋宿房以及“庙中庙”的关帝庙。
主要建筑
庙门
历代帝王庙庙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为门,单檐歇山顶,青琉璃筒瓦绿剪边,庙门两侧为八字红墙。左右各一间随墙旁门,歇山小顶,青琉璃筒瓦绿剪边。
庙门前有汉白玉石桥三座,桥下为河(早已拆除)。汉白玉石桥南面的东西道路为庙街,庙街南侧为一巨型影壁,影壁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南朝北,青琉璃筒瓦,硬山顶大脊,影壁中有琉璃团花,四角装饰有琉璃岔角。
景德门
景德门,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面阔三间15.6米,进深9.5米,平时是锁着的,只有皇帝来祭祀时才能打开;而官员代祭时只能走两旁的掖门。单檐歇山顶,青琉璃筒瓦绿剪边,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栏,前后三出陛,中间十一级台阶,中有云山纹御路,左右为九级台阶。左右各一间随墙旁门,歇山小顶,青琉璃筒瓦绿剪边。
景德崇圣殿
景德崇圣殿建于嘉靖十年,该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楠木柱,地面金砖。清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重绘金龙和玺彩画,更换成黄琉璃瓦顶。到清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牌位。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
碑亭
历代帝王庙现存御制石碑共四通,均配有碑亭,分列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亭内巨碑、碑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均体现了皇家的最高等级。从年代而论,除东南碑亭为清朝雍正时期所建,剩下三座皆为清朝乾隆时期所立。在这四通御碑中,唯有正西碑亭内石碑略有不同。因其碑身光滑如镜,并无半字镌刻,故又称“无字碑”。其中有两座是用满、汉、蒙、藏、回、托忒6种文字刻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此两碑不是由石雕的赑屃驮载,而是立在抱鼓石座上。
关帝庙
关帝庙为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之庙”,用于祭祀关羽。关帝庙中还设有“关羽专题展”,展示了关羽的人生和各地关帝庙的风貌。
钟楼
钟楼位于景德门东南,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青琉璃筒瓦绿剪边,内悬祭祀大钟一口。
附属建筑
历代帝王庙除中路的建筑外,还有东路的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建筑,以及西路的遣官房、祭器库、典守房、乐舞执事房等建筑,多为2003年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中复建的。
装饰艺术
旋子彩画
清代旋子彩画,特点是在小找头内使用了卷涡纹的花瓣;主要应用于皇宫建筑群的配殿、皇家坛庙、皇家陵寝及敕建庙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彩画形式,旋子彩画方心式构图源于宋代如意角叶构成的“合蝉燕尾”。明代“找头”盛行如意云与旋花纹饰,这种旋涡状花瓣纹饰呈椭圆形,梁构图中间常设计空方心。
入祀人物
历代帝王庙始终是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
文化活动
2004年4月28日历代帝王庙对外开放后,景德崇圣殿内的陈设按照乾隆时期原状进行了复原,当时庙内还举办了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历代帝王庙主要祭祀人物展、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关公文化专题展。
2007年9月28日,历代帝王庙举行了“相聚历代帝王庙、拜三皇五帝”的2007年北京寻根之旅主题活动,活动中有近200位港澳台同胞代表、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参加。
2010年6月12日,北京历代帝王庙举办西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端午文化宣传日开幕。活动现场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西城区出土瓷片展、陶瓷和杂项专家现场鉴别天然玛瑙、系列民俗、文博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2011年,历代帝王庙举行了“学中华礼仪、拜中华祖先”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当时活动邀请到了全国专业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礼仪委员刘雨楠老师,刘雨楠老师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们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与直观的示范,有点头致意、握手礼、鞠躬礼、拥抱礼等基本礼节的标准。
2013年2月20日,北京考古学会与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题为“探索沙漠之路”环保科普讲座。主讲嘉宾是中国著名考古学专家景爱先生。讲座中景先生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角度,结合他的沙漠考古经历,进行了沙漠科学知识普及。
开发与保护
保护
1979年,历代帝王庙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历代帝王庙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到2004年初,历代帝王庙进行了全面恢复性修缮,同时完成了对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的异地安置工作。
2019年5月,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复,历代帝王庙开启了新一次保护性修缮,涉及景德门、景德崇圣殿、钟楼等多座单体建筑,主要是对破损的瓦面进行修补、更换,对梁架结构进行检测,并增加消防和技防措施。于2020年12月再次向社会公众开放。
开发
2004年4月28日,历代帝王庙正式对外开放。为进一步讲好历代帝王庙的文物故事,解读历代帝王庙的文化内涵,于2007年7月,将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作为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设立。博物馆逐步完成了展览陈列体系,推出景德崇圣殿原状陈列展览、“回望·选择——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专题展览、“功在社稷 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专题展览、“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等。同时,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还先后出版了《历代帝王庙史脉》《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历代帝王庙100问》等图书,并围绕历代帝王庙文化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相关展览
对景德崇圣殿内的陈设按照乾隆时期原状进行了复原。景德崇圣殿内以三皇五帝为中心,本着尊重历史,忠实历史的原则,从殿堂陈设、神位排列等方面恢复了原状陈列,再现了清乾隆时期景德崇圣殿的原貌。
2022年1月1日,“回望·选择—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专题展览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正式展出,位于北京历代帝王庙祭器库。展览以近年来立足于历代帝王庙的学术研究为支撑,遵循历史沿革发展脉络,通过与历代帝王庙关系最密切的六位皇帝,即:明朝朱元璋、嘉靖帝,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爱新觉罗·弘历,将展览划分为六个部分。以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资料,讲述了历代帝王庙的发生、发展过程,解读了历代帝王庙所体现的中华统绪一脉相传、未曾间断的历史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崇德尚功、以史为鉴的民族特性。
“功在社稷 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专题展览的主题突出一个“德”字,强调这些官员的德行,歌颂他们的高尚人格与丰功伟绩。这些名臣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朝中期,既有开国元勋,也有治国良臣,功高德厚,载誉千秋。不同朝代的功臣名将,同堂而列、共享殊荣,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羽文化专题展,将关羽生平事迹加以梳理、提炼和升华,为观众呈现关羽“头枕洛阳市、身卧当阳、魂归故里、位尊帝王庙”的传奇故事。
参考资料
历代帝王庙见证血脉相承中华历史.北京旅游.2023-11-02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2023-11-0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3
历代帝王庙.北京旅游.2023-11-02
历代帝王庙.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1-02
顺治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12-27
历代帝王庙今年将启动文物大修,2020年修缮完后重新开放.环球网.2023-11-03
北京:历代帝王庙闭馆大修 2020年再迎客.中国日报网.2023-11-03
走进历代帝王庙,品旧时皇家祭祀文化.中央民族大学.2023-11-02
历代帝王庙.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1-03
历代帝王庙举办寻根之旅主题活动.北京市文物局.2023-11-03
历代帝王庙2019年将启动文物大修.人民政协网.2023-11-03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将恢复开放.光明网.2023-12-13
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旅游.2023-11-02
【道中华】北京“历代帝王庙”入祀的188位帝王,都是怎么选出来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02
北京的牌楼.京社科.2023-12-14
历代帝王庙的来龙去脉.人民网.2023-12-14
历代帝王庙: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生动体现.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12-13
北京旅游: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帝王庙(图).新浪教育频道.2023-12-14
走进历代帝王庙,品旧时皇家祭祀文化.中央民族大学.2023-12-13
西城古建探秘|历代帝王庙: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北京日报.2023-12-27
历代帝王庙“四大怪”.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2-26
观展|“锦色”万千——旋子彩画还有这些秘密.中国园林博物馆.2023-12-14
北京历代帝王庙举办多项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北京市文物局.2023-11-03
“学中华礼仪 拜中华祖先”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历代帝王庙举行.北京市文物局.2023-11-03
探索沙漠之路——北京考古学会举办科普讲座.北京市文物局.2023-11-03
揭秘|年近500岁,北京历代帝王庙如何“美容养颜”.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11-03
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2023-12-28
元旦新展 | “回望·选择—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专题展览.新浪看点.2023-12-28
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2023-12-28
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2023-12-28
北京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