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明

李明

李明,男,飞机设计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从部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毕业后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历任设计员、研究室主任、副总师、副所长,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等职务。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作为某国家重点研制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开拓性贡献,为后续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51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选送到空军航空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在部队从事飞机维修工作。

1958年从部队直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工作经历

毕业后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设计员、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等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他在中国最早开展歼击机的验证机工作,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某型歼击机研制中,先后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在歼击机上使用。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早年经历

李明的祖籍是湖北黄陂县。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他的祖父13岁便只身逃荒到武汉当起了小小的剃头匠。为了维持生计,祖父的剃头挑子由陆地搬到了船上,之后便长年漂泊于武汉到上海市之间。在无数风浪的颠簸中,大字不识的祖父竟成了一名精明的引水员。待他的父亲长大后,家庭境况已有了明显改善。他的父亲有幸念完高中,后就读海关专科学校,成了一名海关工作人员,只是一直居无定所。直到1947年11岁时才回到上海,可以说,李明是伴着江与海的涛声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很早便做着一个航海家的梦。他填写的参军报名表中,志愿是当一名海军。可是,从军的第一天,他却穿上了陆军军装,组织上安排他到合肥步兵学校学习。

当时,在上海火车站,李明看到,一排排装满军用物资的军列,正日夜不停地发往祖国的东北。他知道,在鸭绿江的对岸,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保家卫国正在浴血奋战。正是应着祖国母亲的召唤,李明在合肥步兵学校学习刚刚10个月,经过组织挑选,便又跨入了空军行列。

1952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年仅16岁的李明走下到达徐州市的列车,成为空军第五预科总队的学员。同年11月,他又迈进长春第九航空专科学校成为仪表科的学员。1953年9月,他提前毕业,被分到齐齐哈尔市空军第十师修理厂,从事飞机仪表维修工作。从此,他一生便与飞机和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里,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苏制杜2轰炸机;那是偷偷坐上去的,为此还挨了领导的批评。为了过一把坐飞机的瘾,他和几名老兵与飞行员软磨硬泡,要坐飞机天上转转,并保证不走漏风声。飞行员无奈,只好在飞行训练时,轮流把他们作为保持飞机平衡的配重(代替沙袋)带上蓝天。突然有一天,塔台指挥员发现飞机的肚皮底下怎么钻出了人来,之后便严令禁止了这种冒险行为。

人物轶事

扎扎实实的脚印

在维修飞机仪表的实践中,他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刻苦自学提高,不久便初露锋芒。1954年,经潜心钻研,他试制成功了加速度表试验器和陀螺磁罗盘校验仪;之后又研制成功了自动驾驶仪地面联试台,并很快用于部队的战备训练。3年后,国家从苏联购买的自动驾驶仪地面联试台竟与他当初制造的在原理和方案上基本一样。这件事大大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强感。为此他荣获了一级技术能手和一级优秀机务工作者称号,还出席了军区空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通令嘉奖。1956年,20岁的李明,经过5年军旅生活的磨炼和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维修飞机和技术革新的实践中,他越发感到知识的不足和珍贵。他求知若渴,并立志自学成才,高中的数、理、化,靠业余时间啃了下来。部队领导看准了他这棵好苗苗,支持他、举荐他继续深造。1958年秋,李明正在上海市休假,部队的一纸电文催他到北京应试。他在考场上从容交上了全部考试科目的答卷。凭着勤奋和聪慧,没有读过高中,只有初中文化基础的李明,以优良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飞机工程系飞机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飞机研究所。

到了沈阳飞机研究所,根据工作需要,他先后从事过飞机自动化、空气动力学、飞机总体设计等专业的研究设计工作。骏马不劳鞭,搞一个专业,他就钻一个专业,吃透一个专业。只要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他都虚心求教,拼命学习。当总体室主任时,他就下到总体性能组,既当主任,又当设计员,布置完工作后,跟设计员一起画图,计算。

出国或出差,晚上别人看电视,他看随身携带的技术资料、白天仍有闲暇,别人逛商店,他逛书店。火车上,别人打扑克消磨时间,他往往一上车就掏出笔来写写画画;下车时,一本厚厚的稿纸写满了数学公式。他认为,要想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家平起平坐,必须有真才实学,中国专家要有中华民族的尊严。一次,他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主持一项重大的对美航空技术合作项目谈判。开始谈技术问题时,美国人漫不经心,嘴里嚼着口香糖,侧身而坐,摆起了“洋”架子。他不卑不亢,阐述我方的技术观点,据理指出美方技术方案的缺陷,语露锋芒,才溢言中,傲慢的美国同行不得不洗耳恭听,刮目相看,称他为“强硬的谈判对手,敬佩的中国专家。”

舍身忘我争一流

李明的工作哲学是:“不干则已,干就一定干出个样儿来。”他干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有股子舍身忘我的拼命劲儿;二是有股子敢争一流的上进劲儿;三是有股子科学严谨的扎实劲儿。

60年代,美国高空侦察机经常侵扰我国领空,进行侦察挑衅。为了改进我空军飞机攻击高空目标的作战使用性能,刚出校门的李明进行了歼七飞机加装纵向阻尼器的研究论证。直到70年代后期,对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我国还基本上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他敏感地意识到,探索这一技术领域对提高我国航空技术水平十分重要,下决心攀登这座充满技术风险的大山。他一头扎进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中,有时在饭桌前,嘴里嚼着饭菜,脑子里却在琢磨某个技术观点,眼睛盯着一旁的技术资料沉思。

1982年,李明在广泛搜集与消化国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动控制技术研制计划,并由他执掌“帅印”,负责指导、协调有关厂、所、院、校的近百名科技人员进行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和试验论证。他亲自参加设计、试验、评审、分析,重要环节、主要曲线、关键数据他都精心核对把关。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重大预研项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开辟了一条依靠国内力量,自力更生,跟踪世界先进航空科技水平的成功之路。

设计自己的人生路

作为总设计师,李明在主持设计高性能歼击机的同时,也在设计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工作异常繁忙,有时他要连续参加好几个技术评审会、汇报会,穿梭来往于国内外和各参研单位之间,过家门而不入,通宵达旦,旅途办公,带病工作,节假日加班是常有的事。他气管炎较重,一到冬季,时而长咳不止;疮疡严重,经常便血,犯病时,坐着不行,就站着工作。有一回,他感冒发烧39℃,还挺着处理理案头的工作,是同志们硬把他拖到医院打了几瓶点滴;可是点滴一撤,他照样回去工作。妻子对他也无可奈何,好在同在一个大院内工作,有条件替他跑医院开药,送到他的办公室,看他把药吃下;否则他工作一忙,这些事就会置之脑后。

两个女儿高考在即,都抱怨他不关心。有一次爱人出差,读高中的二女儿让他参加一次家长会,他到了学校,竟不知女儿是哪个班级的。82岁的老母病危,他不能床前尽孝,匆匆见上一面就得含泪辞别,第二天就收到了老母病故的电报……

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拟推荐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他诚恳地表示:“还是把机会让给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吧!”1994年,航空工业总公司再次推荐他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按理说,对院士的报批材料应当字斟句酌,精心推敲才是。可他当时工作太忙,没空顾及,院士候选人提名书只好由办公室的同志代劳填报。有些技术工作,他虽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上报成果或立功受奖名单时,他却大笔一挥,划掉自己的名字,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

要像个党员模样

对名利,他淡泊;但对自己50多年的党龄,他却十分珍重,引以为荣。他说:“我是老党员了,更要发挥模范作用,党龄越长,越要讲党性。”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是李明几十年来的精神支柱。他认为:“我李明首先是共产党员,然后才是总设计师,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像个党员模样。”

单位统一调整家属宿舍,他坚持不动用公家的汽车搬家,购置的新家具是他在星期日和家人雇用两辆人力车从商场运回家中的。他有时到市内医院看病,骑上自行车独往独来,不肯麻烦司机。出差,有时机票和软卧买不到,他或爬硬卧顶铺,或干脆硬板往返,总之,工作不能受影响。

作为总设计师,他的意见在评定技术职称、提拔技术干部等方面,确实很有分量。但他就是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不徇私情,不该给的面子,他从不开口子。心术不端,追逐个人名利,跑官要官的人,一般不大敢登他的家门;登了,也要碰或软或硬的钉子。

他反复说过几遍的老话:“关于我个人,只是履行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一个航空战线上的老科技工作者对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何况还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呢!”这不是谦辞,是他境界的描画,是他品格的写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明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并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李明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李明多年从事技术领导工作的实践,在飞机研制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管理办法。结合沈阳飞机研究所在研型号任务多、预研项目多、专业内容多的特点,在总结研究所科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并实践了总设计师“三个一”的工作模式:即根据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工作安排上尽量做到,总工程师和各位副总工程师都能负责一个在研型号,主管一项预研课题,领导一个专业片的技术工作。实践证明,这种“三个一”的工作模式,对培养较高层次的技术指挥人才,发挥专家群体的积极性,实现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

学习经验

李明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用传授了自己学习的经验。一是要学习。出生以后,人就要不断学习,从爬、走路到牙牙学语,到学习知识、技术,到老年后,依然要不断学习养生等知识。人类的本质是生存并不断追求更高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都依靠人,依靠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来源于学习,因此要学习,要热爱学习,坚持学习,把学习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真正做到终生学习。二是要会学习。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后要坚持钻研不放弃,深究原理,不断举一反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高效率;要养成很强的自学能力,一辈子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只要爱学习,认真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就会更加认真学习。三是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获得荣誉

社会活动

任职经历

人物评价

李明从战士到院士,从部队飞机修理厂的一名仪表员,到中国最知名的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总设计师,经历了40多个奋斗不息的春秋。李明和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同步成长。他的党性,他的品格,他的勤奋,他的聪睿,他的献身精神,铸成了他事业的成功。人民共和国把他培养成中国第一流的飞机设计专家;他回报给祖国和人民的,是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一腔热血,一生辛劳,一座座事业的丰碑和一步步新的、艰难但却充满自信地攀登。他在国产歼击机的设计和航空科研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李明始终秉持“以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为主,叫干啥就好好干”的坚定信念,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并付诸实践,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为中国的三代机研发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李明的祖父李宝航曾是一名精明的领航员,李明的父亲李知白相继在上海、广州三水与香港九龙从事海关工作。李明9岁时进入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蔡高小学就读。小学毕业之后,李明考入上海市重点中学洋径中学。母亲是他的良师,通过言传身教使李明下定决心,挤出时间坚持自学高中的数理化课程,以及飞机维修方面的前沿技术读物。1958年4月,李明正在上海市休假,在问他是否参加到军事学院深造的入学考试时,母亲支持他抓住这次机会,终止休假。于是,他告别母亲,返回部队复习备考。北京应试,金榜题名,他顺利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特设三科(飞机自动化专业)。

人物影像

李明院士传记赠书

2017年2月15日下午,李明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在李明院士的中学母校——上海市浦东洋泾中学举行。报告会由洋泾中学吴宝贵副校长主持,胡瑞峰校长和二局王元晶副巡视员分别致辞。

参考资料

从战士到院士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中国工程院.2016-10-19

歼击机总设计师:从普通战士到工程院院士.微信公众号.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