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一十五卷,中国隋朝费长房编撰的一部兼具史传和经录性质的佛教著作,又名《开皇三宝录》,略称《长房录》《三宝录》《房录》等。本书是隋朝费长房撰,作者在《总目序》中,曾说明本书的编写缘起,认为过去的佛经目录有的散佚,有的记录不完备,作者处在南北统一的隋代,又参加国立译场,接触到更多的经籍。
简介
《历代三宝纪》,或作《开皇三宝录》,简称《三宝纪》《长房录》,十五卷,隋代费长房撰。
创作背景
作者背景
长房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本出家为僧,博学而精于玄理。北周建德三年(574)废佛法时,他乃还俗。隋开皇初佛教复兴,他被召任翻经学士,在大兴善寺国立译场,参加译事。费长房,未详生卒,仅知其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562年至597年(这仅是其《历代三宝纪》一书里提到的事实可考的年代,并不是生卒年代),四川成都人,原是北周僧侣,还俗前曾在成都某寺庙出家。宇文邕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废佛道二教,因而被迫还俗。到了杨坚时,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译场,因其精通佛学,并通诸子百家,就以俗人身份被搜访敕召入京,并委任为翻经学士,此后就在大兴善寺担任笔受工作。
编写缘起
于是在这种条件下,总结前人的成果,把目录编得更全面和系统化,自有必要。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曾命释法经等编辑《众经目录》七卷,在分类上虽有所长,但记载不够详尽,正如法经自己所说:“既未尽见三国(齐、陈、周三朝)经本,校验同异,”“唯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见《众经目录》卷七序文)。费长房编写的本书,和《众经目录》体例不尽相同,而在内容和幅度上,则比《众经目录》要远为丰富。
所据资料
本书所根据的资料,作者在总目序言中曾说到:“显兹三宝。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经度时祥,承汉宵梦,僧之元始,城堑栋梁,毗赞光辉,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摘彼翠,成斯记翮”(卷十五)。在这数十种书中,有史传,有佛经目录。史传如《魏书》《高僧传》《象法正记》《萨婆多记》《名僧传》等,除《魏书》《高僧传》外,其他多是后世已不存的著作。在佛典目录中,他引有当时存在的六家目录,即《众经别录》(似刘宋时述)、《出三藏记集》(僧撰)、《魏世众经目录》(李廓撰)、《齐世众经目录》(法上撰)、《梁世众经目录》(宝唱撰)、《大隋众经目录》(法经等撰)。这六家目录中,现在《众经别录》只残存一部分(敦煌市残卷),魏、齐、梁三家目录已全佚。此外他还间接引用了《古录》《旧录》《朱士行·汉录》《聂道真录》《赵录》《二秦录》《道安录》《竺道祖录》《支敏度录》《王宗录》《宋齐录》《始兴录》《正度录》《岑号录》《菩提流支录》《灵裕录》《东录》《一乘寺录》等,这些目录早已不存。本书在每经之下引用,都注明出处,使这些已佚的目录还保存一些面目,对于研究古代佛典目录和译经史很有作用。
作品内容
本书共分四部分,前三卷是“帝年”,以姬佗十年(公元前687)为释迦降生之年,从这年开始,到隋开皇十七年止,分上下排列,上列各朝帝王、年号和干支,下记佛教的兴替,佛典的传译,旁及当时史事,是佛教年表的雏型。其中第一卷是周、秦。第二卷西汉、东汉。第三卷魏、晋、宋、齐、梁、周、隋,而附列吴、前秦、姚秦、乞伏秦、北凉、北魏、北齐、陈代,因为这八代都曾经有佛经的传译。至于蜀汉、前凉、前赵、后赵等十四代,则因为没有佛典传译,故仅在叙录中提到,而年表中没有列入,这与后面的代录一致。《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本书为三卷,就是指帝年而言,说明这一部分已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费长房在“帝年”部分的记叙起自姬佗十年(公元前687年),到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总计一千二百七十四年。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为线,堪称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第四卷到十二卷是代录,就是以王朝为线索,把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译著,作了统一的阐述。通过它,可以看出佛典的译传在各个朝代的情况。所载从后汉到隋共十六代,每代前有叙录一篇,说明当时的政治情况及与佛教的关系。里面则以译述的人为主,考订他们译经的卷数、部类、经名异称、第几次翻译、译经年代和地点、参与工作的人员、曾经著录的经录、以及译人的传记等。费长房以朝代为经,以译人为纬,记叙自东汉至隋十七个朝代,一百九十七人翻译的各种经典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合六千二百三十五卷。并为每一个译人都附列了小传。
第十三、十四两卷是入藏目录,第十三卷是大乘录,第十四卷是小乘录,都分经、律、论三类,每类又分有译人名和失译人名二项,疑惑、伪妄、别生诸经,都没有列在内,以卷数的多寡作为先后的次第。此部分分别大小乘经律论,着录应入藏的经典,总计一千〇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此部分是费长房的创新与贡献所在,此体例也为后代不少经录所沿用。虽然汉文大藏经在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但迟至《历代三宝纪·入藏录》的出现,才说明汉文大藏经已经正式形成,因此可以说,《历代三宝纪》的编撰完成是汉文大藏经正式形成的标志。
第十五卷是总目,载有进本书的表文和本书总序及全书目录,末尾附有宋、梁、魏、北齐、隋六家经录和已佚的古代二十四家经录,保存了古代佛教目录的丰富资料。
作品优缺点
优点
作者对于佛教史籍有相当研究,在本书编纂过程中,曾经参考群书,综合各家目录,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本书著录的翻译家和经典,较之过去各家目录,显著地增加很多。比《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所载自东汉至梁的翻译人数增多一倍半以上。再以著录的译经来看,如后汉安世高,《祐录》作译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本书则作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吴支谦,在《祐录》作译经三十六部,四十八卷,本书则作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晋竺法护,在《祐录》作译经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本书则作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姚秦鸠摩罗什,在《祐录》作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本书则作九十四部,四百二十五卷,似这种情形很多。其中虽然有些错误,已为唐释智昇所指出(见《开元释教录》卷一至卷四各本条),但不少是经过作者搜寻研究而后才收入的。本书除著录译经外,还记载当时的佛教著述,这里面包含有注疏、论著、传记、目录、类书等,很多是现已不传的书,如北周昙显的《菩萨藏众经要》《一百二十法门》,慧善的《散华论》,隋灵裕的《塔寺记》《僧尼制》,僧璨的《十种大乘论》,彦琮的《通极论》《辩教论》《通学论》,慧影的《伤学论》《存废论》《厌修论》,刘凭的《内外傍通比较数法》,开皇十五年撰的《众经法式》等,并一一加以扼要的记载,使后人能知道这些著作的大概。从所记的著述中,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佛教发展的趋向。
缺点
本书取材广泛,错误之处也在所多有,作者自己就说:“自从东汉迄我大隋,其间译经凡十六代,所出之典诸大小乘,或处经同缘人致别,或时世异而人出同,或止一翻,或复重译。无问人撰传录集记,但是一言赞述三宝,语诚鄙野,意在光扬,疑妄伪真,注解论记,依括群目,稷皆存,合彼金沙,为其录体。可谓兰艾共,龙蛇未分者焉。”(卷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叙录》)唐释道宣也评本书:“房录后出,该瞻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大唐内典录》卷十)由于本书是综合前代的经录而成,虽然所费的功力很多,但是因为时地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看到所著录的书,致有以讹传讹的地方。本书的入藏录部分,有许多经典作者没有亲见,以致糠稗同收,而且分类简单,与代录也不尽一致,因此这一部分最为后人所诟病。道宣批判说:“入藏瓦玉相谬,得在繁富,失在核通。”(见《大唐内典录》卷五)智升也说:“长房入藏录中事实杂谬,其阙本、疑伪皆编入藏,窃为不可。”并举出其中重复及前后不一致的十处错误(见《开元释教录》卷十),实际错误还不止此,小乘阿毗昙失译录中有《六足阿毗昙》一卷,就明显是有部《六足论》之误,这一部分,是据法经《众经目录》增减而成,与代录很多矛盾,甚至将疑伪一并收入,潦草成篇,比前两部分远为逊色。
作品影响
本书成后即上于隋廷,文帝曾下令流通,自唐开元以后遂收入大藏经中。在它以后的《大唐内典录》《古今译经图记》《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有的模仿它的体例,有的承袭了它的一部分内容,有的在它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勘正提高,足见它在佛教目录学上有过很大的影响。
唐朝道宣对其评论道:“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舒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唐代智升对其评论曰:“‘入藏’之中,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近人梁启超评价道:“大抵长房为人,贪博而寡识,其书盖钞撮诸家之录而成,搜采虽勤,别裁苦鲜。其最可观者,实惟前三卷之年表,虽考证事实,讹尚多,然体例固彼所自创也。”陈士强认为此书不足之处在于:“考核不精,伪滥甚多。”批评最多的则是谭世保,其在《汉唐佛史探真》一书里通篇批评费长房贪图名利而作伪,因此《历代三宝纪》并无多大价值。至于其他有关评论,则大多不出道宣、智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