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凤县大红袍花椒

凤县大红袍花椒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凤县大红袍花椒又称“凤椒”,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凤椒卓越的内在品质,被赞誉为“花椒之王”,其色鲜红、粒大、肉厚、有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素有“香飘十里”之美誉。相继荣获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AA级绿色食品认证”、“陕西省名牌产品”等殊荣。

凤县栽植花椒历史悠久,全县花椒存留达到3.2亿株以上,年产花椒1100吨,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凤县大红袍花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凤县大红袍花椒其色鲜红、粒大、肉厚、有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素有“香飘十里”之美誉。在全国性的花椒品种调查,凤县大红袍花椒花椒(凤椒)的主要品种——“大红袍”凤椒排名第一。

产地环境

凤县地处秦岭的过渡带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常年平均温度11.4℃,日照总时数1840小时,降水量613毫米。多为旱平地和缓坡地,海拔在900米—1600米的山坡和山间台地上,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为凤县大红袍花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历史渊源

凤县大红袍花椒历史悠久,自三国时期起便有种植。

产于凤县山区的大红袍花椒,因油腺发达、麻味浓郁悠久、口味清香、色泽鲜艳等特征,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全国,成为历史名椒,被誉为“花椒之王”。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区皆产……大于蜀椒”。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椒,府(汉中府)俱产,出凤县白石者佳”。因其“全红、肉厚、有双耳,风味独特”在国内市场久负盛名。

光绪十八年(1893年)《凤县志》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殊胜他地”,这句话道出了凤县花椒的形态及风味特征。

1993年,原陕西省科委开展的全国花椒品种品质调查结果表明,凤县大红袍即“凤椒”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之首。在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凤县“大红袍凤椒”荣获“后稷奖”。

2005年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将凤县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生产情况

2009年,凤县花椒留存4170万株,年产3500吨,产值1.4亿元。建成花椒标准化示范园17个,其中万亩花椒示范园2个,6个大红袍花椒(凤椒)重点乡镇和75个大红袍花椒(凤椒)专业村,93个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发展重点村。成立了12个花椒协会分会,现有1244个会员和一个会员单位。

截至2017年,凤县花椒存留达到4500万株以上,年产花椒1100吨。

产品荣誉

凤县大红袍花椒相继荣获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AA级绿色食品认证”、“陕西省名牌产品”等殊荣,凤县也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凤县大红袍花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范围以陕西省凤县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凤县凤椒大红袍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凤政字[2003] 4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陕西省凤县双石铺镇凤州镇河口镇平木镇岩湾乡坪坎镇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唐藏镇南星镇三岔镇温江寺乡等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大红袍花椒

(二)栽培管理。

1.选址与栽植:栽培在海拔900至1400米最佳。栽植密度为55株至100株/亩。春秋两季均可栽植。

2.管理:整形修剪以自然开心形或多主枝丛状形为主要丰产树形。施有机肥为主,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3.采收:当果实全部变红,种子完全变黑时,以人工采摘为主,可逐步使用机械采摘技术。

4.干制:以自然晾晒为主。

(三)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果形特征:粒大肉厚,有“双耳”,开裂呈梅花形;色泽:鲜艳、深红、紫红、均匀;气味:香味浓郁,穿透性强,香气持久;滋味:口含麻味足悠长,辛辣感强,集中且持久。

2.物理化学指标:新鲜干制花椒芳香油含量≥6.9%(存放一个月内),存放一年的花椒挥发油含量≥4.3%,存放18个月的花椒挥发油含量≥3%,醚溶解物含量≥7.8%。

专用标志使用

在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参考资料

将大红袍凤椒培育成为优势富民产业.新浪网.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