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第七中学
贵州省播州区第七中学位于遵义县龙坑镇马家湾,是一所大型完全中学,包括初中部与高中部,与风景优美的共青湖景区毗邻。
本校由航天科工集团集团国营3420厂子校、3653厂和3655厂子校、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子校、遵义县第六中学高中部、龙坑镇初级中学等多所学校合并重组而来。
资源重组后,本科上线率和高中升学率不断攀升,得到了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和肯定。
截止2016年初,七中已启用位于共青一号线旁的现代化新校区办公、教学(附近地标:共青一号线、水果市场、县职教中心、420厂)。
办学历程
1983年创办后,形成了小学、初中一体化的学校。到1996年仅有一栋5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130人左右。班级人数最多为20人,最少为8人,学生活动场地特别狭小。教职工最多时达30人,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敬业精神,使学校在当时赢得较好的声誉。
学校在1996年至2006年之间,由于3420厂效益下滑,破产改制,对学校支持逐渐减少,在此情况下,学校向何处去摆在了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面前。就此,学校毅然打出了求生存发展的四张牌:一是走自负盈亏、自我生存之路;二是大胆的破除大锅饭,实行“课时结构工资制”;三是打破封闭之门,招收地方学生;四是突出学校特色,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
2004年在校学生1000余人,规模扩大了。学校争取工厂支持,自筹一部分资 金完成了办公楼的扩建和教学楼的修建,添置了计算机等电教设备。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发动广大教师集资,修建高中部教学楼,配备物理化学实验室,形成了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学前部为一体的学校,在校学生1300多人,办学之路初显强势之态。
2007年学校根据“中央企业办学移交政府管理”的精神,移交到遵义县政府,整合了同时移交的3653厂和3655厂子校的教学资源,组建成遵义县第七中学。学校移交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学校在保持企业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规范教学管理,使初中升学成绩继续保持全县名列前茅的优势。
在遵义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下,遵义县第七中学于2009年8月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子校、遵义县第六中学高中部、龙坑镇中学的整合取得成功。学校现有教学班级80个,在校学生5800人,在职教工230人,专任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96人。规划教学班级100个班。
学校先后获“播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遵义县高考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遵义县完中教学质量一等奖”。
校园面积190亩(含新、老校园),学校规划建筑面积4.86万平方米。教学设施按示范性高中要求配备,拥有光纤校园网,多媒体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等,配备有专用美术、音乐、舞蹈教室以及图书馆。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完成普通高中为高校输送合格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建设者任务。坚持发展为主线、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队伍建设为核心、改革为动力、管理做保障的工作思路,营造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氛围,实现管理——质量——生源——财源的良性发展。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针,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管理科学、师资优良、质量上乘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育人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进取、人人成才的成才观,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秀、能力卓越的培养目标,坚持团结笃学、自强不息的校训,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作风,敬业爱生、求是创新的教风,勤学善问、扬长进取的学风,勤奋求实、文明活泼的校风。
教师队伍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德才兼备的方向,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龙头,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继续教育、学历提升为重点,以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积极实施校本培训,坚持在职进修和脱产学习、校本培训与专家讲学、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办法。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
学校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双向选择全员聘任。现有校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副校长4人。设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研处、总务处五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配主任1人。校长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处室主任对分管校长和校长负责。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失误,严格责任追究制。
学校党支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法保障和监督校长正确行使学校管理权,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德育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坚持用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教育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制度。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坚持探索“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互助约束”的德育教育机制,培养学生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工作自强、生活自理的品格。
教学方式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学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坚持因材施教。保障体艺课程及其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多角度培养学生素质创造良好条件。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校本教研,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