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沙漏斑纹海豚

沙漏斑纹海豚

沙漏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 cruciger)体小健壮,有醒目的黑白相间花纹,体侧的白色图案看上去像横置的沙漏,故名“沙漏海豚"。体型与南露脊海豚相似,但有背鳍,个体间背鳍差异明显,通常高而弯曲。

分布于南纬45度至南极洲浮冰带之间的海域,呈环极性分布,是深入南极海域的唯一海豚类和有背鳍的物种。性活泼,喜乘逐船只和大个须鲸游动的波浪前行。会以小角度长跃游行。从远距离观察,其上下起伏的身躯仿佛游泳的企鹅。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亚门和浮游生物为食。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1.6~1.8米,重90~129公斤。

前额黑色。嘴喙厚短呈黑色。眼周围有黑色色块和白色斑纹。体侧大部分呈黑色,间有两条变异白斑带,一条从喙端过眼上向后延伸至胁侧,止于背鳍正前方;另一条从背鳍后延伸至尾叶,两条斑带缩至细条状相交于背鳍下。

背部黑色。背鳍位于体背中央,基部宽阔,前缘高耸弯曲呈明显钩状(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前缘会极度弯曲),背鳍后缘内凹(少数个体较平直)。

腹部白色。胸鳍两面黑色,长而弯曲,末端尖锐。尾干两侧有白色色块,尾干下缘有明显龙骨突起,靠近腹面部位尤显。尾鳍两面黑色,后缘内凹,中央缺刻明显。

上、下颌每侧各有 枚圆锥形齿。

沙漏斑纹海豚死亡后,体色可能马上明显变黑。

栖息环境

栖息于南极洲和亚南极,表层水温-3°C~7°C的远洋海域,极少在近岸活动。71%的目击记录发生在0.1~0.3°C水域,最暖活动水域13.4°C。

生活习性

游泳时通常嘈杂吵闹,速度可超越12节(1节≈1.853千米/小时)。喜欢在快速航行的大、小船只前后进行船首乘浪与船尾乘浪;会以小角度长跃游行。从远距离观察,其上下起伏的身躯仿佛游泳的企鹅。可能会伴随在航行缓慢的船只旁共游。快速游泳时,身体贴近海面,但不会真的跃出水面;浮升呼吸时会造成大片水花。曾经观察到它们乘浪时以纵向旋转。

一般1~7只小群出游,也有100只集群的观测记录。可能与诸如长须鲸塞鲸小鳁鲸阿氏贝喙鲸南瓶鼻鲸长肢领航鲸虎鲸、及南露脊海豚等其它远洋鲸豚类为伍。与大型须鲸类伴游时,常乘其浪而行,飞跃出水,而捕鲸船则通过此类杂耍行为定位长须鲸方向。

随洋流(如西风漂流)做季节性迁徙,南半球的夏季会出现在更冷的南部水域,冬季则向北迁徙。

主食鱼类、十腕总目类、甲壳亚门。采用“回声定位”搜寻猎物,觅食时发出非常尖锐的“咔哒”声,其侦测距离是其它海豚的两倍。觅食浮游生物时常吸引大群信天翁、海燕以及其它海鸟在水面附近聚集。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南纬43°~67°之间海域。

原产地(海域):南极洲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新西兰、南非爱德华王子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繁殖方式

雌性体长183cm临近性成熟,雄性174~187cm性成熟。繁殖期数据缺乏。雌性抚育幼仔,幼豚出生即能随母豚游动。哺乳期12~18个月。

种群现状

有关沙漏斑纹海豚的唯一种群数据来自两份观测记录的组合(Kasamatsu \u0026 Joyce 1995),合并统计在南极洲辐合带以南水域有144,300头(CV =17%)。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生物分类

沙漏斑纹海豚划入斑纹海豚属(Lagenorhynchus)可能不准确,该种最终可能被划入Sagmatias属(LeDucet al. 1999)。

参考资料

Lagenorhynchus cruciger,Summary.IUCNredlist.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