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又称《茅坤图》(Mao Kun map),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该图是对于郑和下西洋航路的记录,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作品简介

该图制作时间不详。一说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朱瞻基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加之暂停时间较长,有暇整理,遂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是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作品。

但也有观点认为,该图所绘航路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中主船队的路线相吻合,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的作品,但成图时间不应晚于15世纪中叶。

学者徐玉虎将《郑和航海图》绘制的时间定为1425年至1430年间,原因是航海图第一页有静海寺,此寺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可见航海图制作在1425年之后;明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命一队船从古里拔都它港出发前往天方国,然而《航海图》中没有拔都它港,可见航海图绘制在1430年前。

明代晚期,茅元仪将该图切为二十幅分图(四十页)编入《武备志》的第五部分《占度载》中,系于《度·航海》下。另外还有两幅(四页)《过洋牵星图》附在航海图之后,以说明星图引航法则。

绘制过程

准备工作

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航海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对天文气候的观测、方位的辨别、航线的确定等。郑和在出航前,对航路进行了探查,召募了航海人才,并研讨了地文和天文导航技术。

绘制底本

据《顺风相送》一书的序文记载,早在永乐三年郑和首次下西洋之前,已有航海图的底本。这些底本经过郑和船队实践检验和修正,为绘制最终的航海图提供了基础。

继承与发展

《郑和航海图》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郑和船队远航实践,经过整理加工而绘成的。它不仅详细记录了航海路线、历程、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等信息,还包括了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

绘制技术

郑和航海图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地图绘制技术,包括对海岸线、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的精确描绘。图中还标明了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以及何处有礁石或浅滩等重要信息。

文化融合

《郑和航海图》中的地名多采用音译、义译等方式,尊重原有地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图中的地名和地物名称,既有地理名称,如山名、水域名等,也有地物名称,如宫殿名、寺庙名等。

成图时间

《郑和航海图》的成图时间约为15世纪30年代,即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这一时间点也反映了明朝对航海图的重视和对航海知识的传承。

图册内容

《郑和航海图》共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以及2页4幅的过洋牵星图。其中的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包含500个地名。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蒙巴萨(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

图中列举自太仓市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

茅元仪序

茅元仪在将《郑和航海图》收入《武备志》时,在图前附 有序文,计一页(亦即图册的第1页)。

茅元仪在其中称赞郑和不辱使命,并评价《郑和航海图》“列道里国土,详而不诬”。这篇序文也成为判定本图为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的一个证据。(证明主题及绘制时间的其他证据,包括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中的相关文字、图中地物等)

分页海图

第2页(包含半页空白):写明标题“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 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上有宝船厂、静海寺、天妃宫

第3页:沿长江东航经过皇城、钟山、龙谭、观音门、燕子集、高资街道、瓜州、金山、大港、焦山镇江市

第4页:沿长江东航经过东鞋山、江阴、香山、龙王庙、天妃宫、巡司、蔡港、白茅港、太仓卫

第5页:吴淞江、天妃宫、崇明州、茶山、召宝山、南汇、金沙卫、乍浦镇、海宁卫、灵山卫、昌国所、普陀山

第6页:大磨山、双屿门、东屿、东厨、大面山、郭巨千户所、大嵩千户所、东门山、三母山、焦山

第7页:松门卫、大尖经、钱山、中界山、石塘、虎斗、黄山、温州卫、平阳卫

第8页:虎礁、壮士千户所、满门千户所、芙蓉山、洪山、龟屿、大金门

第9页:古山、福建布政司、福建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长乐、南山寺、东沙、乌邱山、平海卫、兴化府

第10页:泉州卫、崇武所、漳州市、平湖屿、大甘、东莞

第11页:南海卫、广东省雷州市高州市、廉州、琼州府、七洲、南沙群岛钦州市、交洋、福州市

第12页:占城国、新洲港、洋屿、小弯、赤坎、大弯

第13页:占腊国、竹里木、八开港、铜鼓山、万年屿、佛山、罗国、笔架山、十二子山、假里马达

第14页:赤坎、马鞍山、佛山、海门山、石礁、狼西加、孙姑那 甘巴门、长腰屿、丁家下路

第15页:龙牙门、旧港、答那溪屿、淡马锡控股、彭杭、琵琶屿、凉伞屿、长腰屿

第16页:白沙、射箭山、满剌加、官厂、沙糖礁、鸡骨屿、龙牙加儿山、龙牙加儿山港、金屿

第17页:班卒、槟岛、龙牙交椅、古力由不洞、单屿、亚路、苏门答剌、官厂

第18页:八都马、打歪山、虎尾礁、花面

第19页:榜葛剌、竹牌礁、锡兰山、门肥赤、小葛兰、高朗务、慢巴撒、麻林地

第20页:柯枝国、古里国、乌里舍城、木骨都束

第21页:左法儿、阿胡那、八思儿、木克郎、克瓦塔儿、苦思答儿、古里牙

第21页:苦碌麻剌、忽鲁谟斯

针路航线

20页的分页海图中,附有109条针路,例如:

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第5页)

从苏门答剌开船,用乾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 (第17-18页)

官屿溜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束。(第19页)

关于针路航线,可参见《海道针经》。

过洋牵星图

《丁得把昔到忽鲁谟斯过洋牵星图》:从 印度代奥格尔(Deogarh)到忽鲁谟斯,用北辰星、织女一、灯笼骨星定位;

《锡兰山回苏门答剌过洋牵星图》:用北辰星、织女星、华盖星、灯笼骨星定位;

《龙涎屿往锡兰山过洋牵星图》;

《忽鲁谟斯国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这四幅过洋牵星图,是中国最早、最具体、最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

学术研究

武备志》中《郑和航海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二百多年。1885年英国学者乔治·菲立浦 (George Philips) 在所著论文《印度和锡兰的海港》中首次将郑和航海图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从此《郑和航海图》才引起学者门注意和研究。

先后研究《郑和航海图》的学者有保罗·伯希和、兑温达、向达、密尔斯等;兑温达提议称《郑和航海图》为《茅坤图》(Mao Kun map)。

作者介绍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广孝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任丘市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参考资料

汪前进:重读《郑和航海图》——多视角下的古海图.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08-31

郑和航海图.豆瓣.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