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袁公河

袁公河

袁公河,古称袁公水,发源于五莲县青山西麓,西流入莒县境内,注入沭河。此河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诸典籍。袁公河是五莲县西部、莒县东部的主要水资源,对于当地的泄洪和提供储备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建国后,流域内建成了多个水库,如石亩子中型水库、小仕阳水库和峤山水库,有效地实现了流域内农田灌溉和保证了下游行洪安全。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544.06平方公里,行洪能力1094立方米/秒。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5条,其中较大的是大石头河

袁公河是五莲县西部、莒县东部的主要水资源,在古代,袁公河的作用主要是泄洪和为沿途生产生活提供储备水源。建国后流域内建成石亩子中型水库、小仕阳水库、峤山水库。实现了流域内农田灌溉,保证了下游行洪安全。特别是小仕阳水库,有效灌溉面积达4.5万亩,附属电站年平均发电量0.2万千瓦时。

河流历史

袁公河的名称由来,郦道元没有做出解释,但可以推断:袁公河是为纪念一位“袁公”而得名。南北朝之前,普通人是不能称“公”的。《汉语大字典》注:公是“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汉代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可见,“袁公”应该是一位职务极高并且与莒地有关的袁姓官员。

遍览北魏之前的历史,唯有一人符合这个条件,他就是东汉末年袁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袁绍拥有青、冀、幽、并四州,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天津市等省、市地域,袁绍凭借泰山黄河之险,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抗衡,使当时的傀儡皇帝刘协不得不封袁绍为太尉兼大将军之职,位居“三公”之列,因此史书中多次称之为“袁公”。

关于袁绍的为人,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袁绍官渡战败,两年后病死。“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战乱时期,袁绍能宽以待民,自然得到百姓的爱戴,这应该是取名“袁公水”表示对袁绍的纪念的根本原因。

关于莒县在这一时期的地域归属问题,还需再作说明。东汉时期,莒县处在徐州市的最北部,与青州市为界;三国时期,莒县地处青州的最南部,与徐州相接。袁昭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东汉末年向三国时期的过渡阶段,这时的地域分界决定于各路诸侯势力的强弱,东汉王朝的原有分封形同虚设。况且这时的徐州刺史刘表“犹木禺之于人”,刘表与袁绍之间双方势力相差很大。由于袁绍势大,刘表势弱,处于两州之界的莒地官员自然倾向于袁绍;袁绍宽政爱民,刘表暗弱无能,百姓也会拥护袁绍。据此推断,此时莒地属袁昭的势力范围。

总上所述,袁公河是在三国初期为纪念袁绍而得名,含义有二:其一,袁绍宽政爱民,百姓德之,取名“袁公水”,以志纪念。其二,取名“袁公水”说明当时袁绍的势力范围南至莒县地域。

干流概况

袁公河发源五莲县青山南麓(一说青山顶南打鱼场东)。五莲县境内主河长14公里,来水面积88平方公里。水西流,经石场至聂家崖村前入莒县境内。

在莒县,袁公河自桑园乡入境,经小天井汪,汇宅科水折而西流注入小仕阳水库。水库大坝下,河底宽107米,河口宽114米,河底高程133.7米,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河流至招贤北汇程家河水,南流至峤山汇道沟河水,再南流汇大石头河水,至店子镇徐家城子村西入。境内段长45公里,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入沭河口底高程109米,河口宽120米,平均坡降1.9米/公里(平均比降3.31/1000)。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544.06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袁公河流域历年平均降水量809毫米(1951~1995年)。年最大降水量1354.3毫米(1962年),年最少降水量448.9毫米(1981年)。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降水量很不均匀。年降水量以县境东南部山区和中部平原一带最多,为850-900毫米;东部及南部沿沭河一带为次,在800毫米左右;北部山、东莞一带山岭地降水量最少,为750毫米左右。全年各月降水量以7月份最多,为249.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0.9%;1月份最少,为9.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1%。袁公河防洪流量1093.7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袁公河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5条,较大的是大石头河。

大石头河发源于五莲县岔河沟村北,于大石头乡入莒境,至墩头乡汇于袁公河。境内段长21.5公里,流域面积60.5平方公里。大石头河两岸多山,汛季水流湍急,砂石滚滚,因以得名。入袁公河口底高程109米,平均坡降7.81米/公里,行洪流量554立方米/秒,河上建有峤山水库1座(中型)。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袁公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水泛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46年7月19日,袁公河洪水泛滥,招贤街被冲淹,25户人家离井背乡,村民谢佃荣家7口淹死4口。1956年10月至翌年3月,峤山等区2500民工,自潘家洪沟村南至徐家城子村,筑堤9公里,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1972年10月至1973年6月,招贤、峤山公社6000民工,在潘家洪沟村以上段筑堤4公里,以下段培堤9公里,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6万元。1974年洪水溃堤数处,10月至翌年3月,按20年一遇标准,由招贤、峤山公社民工培堤、疏挖河道,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3次治理共完成土方36.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6万元。堤防工程达到20年一遇标准,行洪流量1093立方米/秒。1975年后,因未发生大水,多处堤段被取土或平堤种田,河床树木成林,草条丛生,防洪能力降低。

随着水库、闸坝等拦蓄水工程的兴建和河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袁公河在防洪兴利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2015年实施水利会战,按照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先后实施了一二三期袁公河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28.1公里,袁公河两岸形成了防洪封闭圈,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护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工程整体效益。2017年,山东省林业厅批准试点建设莒县袁公河省级湿地公园

蓄水工程

小仕阳水库,系大型水库,位于莒县县城东北28公里招贤镇小仕阳村东沭河支流袁公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总库容1.2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1亿立方米。水库工程于1958年10月开工,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等工程于1959年6月基本完成。水库投入运用后,相继完成翻修主坝上游部分石护坡,加深加宽老溢洪道,加高主坝粘土心墙,开挖新溢洪道及建溢洪闸等工程。至1985年,水库工程共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石方21万立方米,混凝土0.6万立方米。累计国家投资717万元。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960米,最大坝高为25.30米,顶宽5米。副坝为均质土坝,长350米,最大坝高8米,顶宽6米。有新老两条溢洪道,老溢洪道为开敞式,最大泄量2688立方米每秒。新溢洪道上建闸5孔,最大泄量2432立方米每秒。输水洞最大流量为14.08立方米每秒。水电站装机1台50千瓦。水库防洪能力达千年一遇。年平均淤积量为41万立方米(1977年测算)。1974年8月14日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时,削减洪峰82%。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电站年平均发电量0.2万千瓦时。

峤山水库,系中型水库,1958年4月13日动工兴建,同年7月22日建成。位于莒县县城东北12公里峤山脚下,袁公河支流大石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设计水位150.04米,兴利水位145.50米,死水位132.50米。总库容0.44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2206亿立方米,死库容0.010亿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主,百年设计削减洪峰率为53%,设计灌溉面积4.02万亩。1958年4月施工,当年建成。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结构,东北西南走向,长400米,底宽108米,顶宽4米。副坝:为均质土坝,长825米,坝顶宽3米,最大坝高7.5米,坝顶高程152米。溢洪道位于共青团岭北坳处。开敞式,全长1193米,宽48米,最大开挖深度6.7米,底高程145.5米,最大泄量872立方米/秒。1974年10月重新修建导流堤。水库建成后,到1995年累计放水灌溉农田97万亩,水利效益共增产粮食0.58亿公斤。1982年“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多种经营定发展规划)时,定为全省重点病库。1992年5月至1995年底,分两期进行除险加固、保安全工程。水库安全得到改善。

石亩子水库,位于五莲县石场乡袁公河上游支流上。1960年8月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现状总库容1232万方,兴利库容792万方,死库容123万方。2009年9月份,石亩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目前大坝、放水洞、溢洪道等主体工程已完工,工程竣工后,可保护下游3公里处洪莒公路、石场乡驻地、下游沿河两岸22个村庄、1.08万人口、1万亩耕地安全,在防洪减灾、下游补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