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虫生真菌

虫生真菌

寄生在昆虫、蜘蛛等美国白灯蛾或成虫上的真菌,称为虫生真菌(entomogenous fungi 或 entomopathogenic fungi)。

定义

能侵入昆虫体内寄生、使昆虫发病致死的真菌称为昆虫病原真菌(或虫生真菌)(entomophagousfungus)。昆虫病原真菌是最大的昆虫病原菌类群,共有800种以上,寄主范围广泛。用实验手段证明昆虫由微生物感染致病,就是从病原真菌开始的。

很早就为人所知道的虫草属 sobo-lifera(冬虫夏草图之一,与一股所 称之冬虫夏草Cor-dyceps 中华缺翅虫同属)和棒束孢属(Isaria)等冬虫夏草的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以及常粘附在甲虫类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子囊菌纲的小虫囊目(Laboulbenial-es),寄生于蝇类等的接合菌门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等。另外,在寄生于家蚕美国白灯蛾上的虫生菌类方面,对半知菌纲的巴氏蚕白僵菌(Beauveria)等几种虫生真菌,也都曾进行过详细的研究。

相关

中国茶园虫生真菌名录及地理分布

中国茶区辽阔,种茶历史悠久,栽培和管理模式各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园生态系统。在这些复杂的生态系中,昆虫种类繁多,虫生真菌也较丰富。该类真菌是重要的害虫生防资源,少数种类还有药用价值,兹汇报近年来经调查、研究已确定的种类。

虫霉类

(1)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原名圆孢虫疫霉。寄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美国白灯蛾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若、成虫。分布:广东省徐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2)弗氏新接霉 (Neozygites fresenii)寄主:茶蚜 (T oxoptera aurantii)。分布:海南省南海农场,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3)虫霉 (Entomophthora sp.)寄主:茶鹿子蛾 (Amata germana)。分布:贵州省湄潭。

(4)蝗噬虫霉(Entomophaga grylli)寄主:茶园中几种斑腿蝗。分布:浙江省杭州。

子囊菌类

(5)北虫草虫草属 militaris)寄主:褐刺蛾 (Thosea postornata)、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宣州。

(6)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寄主:一种蝙蝠蛾美国白灯蛾。分布:贵州省都匀。

(7)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8)棕榈亚肉座菌(Hypocrella palmae)寄主:角蜡蚧(Coroplastes pseudocoriferus)。分布:四川省苗溪。

(9)生丛赤壳菌(Nectria flammea)寄主:茶牡蛎蚧(Lepidosaphes ume)、椰圆蚧(Aspidiotus dustructor)、中华常春藤蚧(Aspidiotus hederae)和茶树蛇眼蚧(Pseudacnida paeoniae)等若虫、成虫和蛹。分布:四川省苗溪。

(10)粉被虫草(虫草属 fruinosa)寄主:褐刺蛾、茶刺蛾美国白灯蛾。分布:贵州省湄潭。

(11)灿球赤壳(Sphaerostilbe sp.)寄生:茶牡蛎蚧。分布:贵州省。

担子菌类

(12)茶隔担耳(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寄主:茶树上多种介虫。分布:安徽省祁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半知菌类

(13)巴氏蚕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寄主:假眼小绿叶蝉若、成虫,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和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美国白灯蛾螳螂等。分布:全国茶区。

(14)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一种蝉。分布:贵州省,安徽省宁国。

(15)柱孢绿僵菌(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16)粉被马利安霉(Mariannaea pruinosa)寄主:褐刺蛾、茶刺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17)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寄主:一种蝙蝠蛾美国白灯蛾。分布:贵州省。

(18)环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寄主: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和一种鞘翅目成虫。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绩溪。

(19)斜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obliquus)寄主: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分布:贵州省湄潭。

(20)粉质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寄主:褐刺蛾幼虫和蛹、茶刺蛾蛹。分布:贵州省湄潭。

(21)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寄主:茶刺蛾美国白灯蛾。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22)拟青霉(Paecilomyces sp.)寄主:茶尺蠖。分布:安徽省宣郎广茶区,浙江省长兴。

(23)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寄主:

一种夜蛾科幼虫。分布:安徽省南陵。

(24)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寄主:茶小卷叶蛾茶刺蛾角蜡蚧和一种鳞翅目昆虫的蛹。分布:贵州省湄潭等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5)串珠镰孢镰刀菌属 moniliforme)寄主:茶尺蠖美国白灯蛾。分布:浙江省余杭。

防治虫生真菌

陈旉(1149-1189) 《农书》记载了蚕的黑僵、白僵和红僵病。

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1578)记载了冬虫夏草图蝉棒束孢僵蚕的药性。

1834年,Agostino Bassi(被誉为昆虫病理学之父)实验证明巴氏蚕白僵菌使桑蚕发生白僵病,标志着人们对昆虫疾病的认识,也奠定了昆虫病理学的基础,之后又证明除家蚕外其他昆虫对球孢白僵菌也敏感。系统地利用昆虫病原菌防治害虫,也以病原真菌(虫生真菌)最早。

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Ilya Ilich Metchnikov) (1845—1916)在1873年试验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麦田的奥地利金龟子——害虫微生物防治的首次尝试。之后在啤酒筛上大量生产金龟子绿僵菌,提出孢子、僵蚕以及僵虫周围的土壤都可用于生物防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少科学工作者对于应用真菌防治害虫先后利用各种真菌对不同害虫种类进行防治试验,其中不少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在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应用巴氏蚕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松毛虫属玉米螟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因素对害虫种群调节的研究逐渐深入,而真菌对虫体引起的流行病在一定场合下能起显著的作用(球孢白僵菌,金虫绿缰菌等),许多国家竞相开展了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