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源
曹新元,字心源,号梅客,别署梅斋居士。祖籍嘉兴市,1960年2月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京华印社副社长,国际青年研修大学教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香港国际画院山水画艺委员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名作集萃》副委会副编审。
个人履历
曹新元,男,1960年2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
1966年受父训导,学习书法。
1970年为染翰之需学习篆刻。
1976年初经表兄王效宓引荐,拜识齐燕铭先生,受其点拨。
1977年拜识齐燕铭、李大千、康殷诸先师,经前辈点拨,初窥印宗秦汉之理。
1979年参军入伍。
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94年出版第一部印集《 曹新元印选》。
1995年进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成为艺术系教师,教授书法和篆刻知识。
1998年被文化部聘为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书法作品评委。
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出版《 心源朱迹》。
2004年被选为《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名作集萃》副委会副编审。
2006年出版《 曹新元篆刻集》。
2007年出版《 心源篆刻》。
2008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曹心源》《 心源新象——曹心源山水作品集》。
2009年11月作品获中国书法家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被中国书画报等单位授予“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称号。
2009年9月25日,“和平颂——神舟七号飞船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其印“千秋万岁”、“贞风雅兴”被神舟七号飞船搭载遨游太空。
2009年12月新作《 梅斋鸟虫印》。
艺术成就
工篆刻
其自幼喜习书画篆刻,后师从韩天衡。上溯古玺、秦汉印,近取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尤得益于吴熙载、韩天衡,治印不主一家之法,尤重“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效果,印作布局匀称,虚实相生,于精微处见真淳,雅俗共赏。其篆刻自秦汉入手,从“摹”、“作”、“削”的程式中挣脱出来,透彻理解古人的“印外求印”说,终悟金石之道。
工书法
其自幼研习书法,性格豪爽不羁,落笔圆浑,用墨厚重,气势磅礴,并于笔墨构思中产生自然、空灵与淳厚的风骨,独具一格。
工国画
所作国画线条刚韧,点之间透露其常年握刀得腕力,画面不加渲染,却也苍莽丰厚。其山水画不是写景而是造境,注重内心对山水的感悟。
个人点评
曹新元说:余习治印凡三十载,初为染翰之需,全凭兴趣,随意为之也。丙辰伊始经表兄王效宓引荐,拜识奇燕铭、李大千、康殷诸先师,经前辈点拨,乃知印宗秦汉之理。谆谆教诲,至今历历在目耳。者学印,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一把刻刀是母亲在工厂求人打磨的,几块石头也是刻而又磨,磨之复刻。期间稍有寸进,乐莫大焉。一路走来,深浅委曲,有同好者或可慨也,可谓小鱼出游,冷暖自知是也。曹新元说:篆刻,斯技也小,而至道存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此艺之成,其难在此也。若欲独创面目,自立成家,绝非易事也。余在潜心秦汉玺印及明清流派之外,近年对极具古意的鸟虫篆印用心甚多。在力求文字可识性的前提下,从构图形式之所思,刀法丰富之适用以及龙鱼虫之变化,都做了深入而精微的的探索。今检点片片朱迹,似有会心处焉。
古今之大家,情动于中,辄发于外,治印之道亦然矣。予于东晋风流,南梁旷达,每心向往之;静夜处默,将其清玄悠雅融之鸟虫篆印,其风神也静穆,其线条也爽劲,其字法也奇诡。以自家语调发吾胸臆,岂不快哉!
出版著作
出版有《曹新元篆刻选》、《曹新元篆刻集》、《心源篆刻》、《中国书画名家——曹心源》、《心源新象——曹心源山水作品集》、《梅斋鸟虫皕印》等。
人物评价
篆刻
心源以教授书法篆刻为业,兼画山水。缘自京师画坛文坛朋友们的索印,印人心源也因此广结善缘。
心源活得尤为性情。最快慰的事情,莫过于友人来访,云山雾罩谈艺论道。身为“硕导”,其作品,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绘画,皆毕透文化滋养。这其中有京城的地气,也有故乡不尽的熏染。他的祖籍嘉兴市,古属吴越之地,水乡泽国,“土膏沃饶,风俗淳秀”,载入史册的名人不胜枚举,市井百姓熟知的就有王国维、沈钧儒、茅盾、徐志摩、张元济、张乐平以及书画大家钱君陶等。心源生在北京,并无渊源家学。其痴迷艺术自少年始,虽经坎坷历磨难,却有机缘问艺齐燕铭、李大千等名家。20世纪70年代末,心源参军入伍,退役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擅书法、篆刻,精于古文字学研究的康殷,也曾对心源有过影响。此后,心源结识韩天衡并拜其为师,印艺自此渐入佳境。
学识
学识,是印人建造自己艺术摩天大厦的基石。仰慕古人,但不拘于古人绳墨,这样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心源篆刻自秦汉入手,从“摹”、“作”、“削”的程式中挣脱出来,透彻理解古人的“印外求印”说,终悟金石之道。
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从中国经典书法作品中,来寻求古人艺术语汇“锤炼术”的。在方寸之间推敲语汇,篆刻与书法同理。心源的作品不乏情感因素,但更纯粹的还是他的百般斟酌,艺术创造中的理性因素。笔者以为,心源谨饬工整的作品,远远高于那些激情奔放的即兴之作。他从不刻意模仿所谓流行样式,而是在向心灵膜拜,向艺术的深层膜拜,在古意韵致中情感的自然奔泻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