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
张干(1884-1967),名凰,字次伦,清代新化县坪上(今新邵县坪上乡)人(今坪上镇),近代教育家。
张干1911年毕业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获得举人称号并留校任教。1914年,他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张干任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校长。1941年至1949年,他就任湖南省立六中校长。1949年7月,张干辞去省立六中校长职务,回到家乡后,依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划为地主。为了生计,受聘于妙高峰中学任教。1952年张干考虑到北京生活较高,放弃留京机会。回到湖南省后,他先被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后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1967年1月21日,张干逝世。
张干改革旧制,首创“一师一览”。他倡导勤劳节俭,要求教职员从校长起一律与学生共进餐。他规定按学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张榜公布。考前不准拆阅外界来信,不准会见外来宾客。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4年,张干出生。张干十岁丧父,母亲孱弱多病,二哥、三姐相继夭折。靠大哥攸凤佃耕与卖豆腐营生,送他入学。家族资助少部分学费。他在砍柴、放牛时也默记心诵,夜晚挑灯攻读,疲倦时以点燃的纸媒子系于手指,引发烧痛驱散瞌睡。当地人感慨地说:“苦读如张干,何愁不成才!”1905年1月,张干被县府选送通过统考,入湖南省中路师范学堂优级理科班学习。1911年以第三名优异成绩毕业,授予“举人”、“经魁”匾牌。
工作经历
1911年,张干毕业后,破格留校任数学教员。1914年3月湖南省中路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收学膳费,张干任校长。这年上期省立四师并入一师,因是秋季招生,毛泽东从四师转入一师预科三班重读,下学期编入八班。在一师,张干聘请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等进步名师任教,有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追求革命真理的学生,日寇入侵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克服艰难险阻,在兵荒马乱中将六中搬至自己家乡黄土坳,两易校址,体现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家乡,他支持兴建立达小学,任名誉校长,以“立功立德,达道达成”为校训办好学校,受到乡民赞许。
1927年,张干任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因校图书馆失火,衡阳当局诬为校内共产党员作案,便派军警进校搜捕,遭到张干的坚决抵制,保护了进步学生。1941年至1949年,张干任湖南省立六中校长。期间提出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劳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俾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国之用”的办学宗旨。任省立六中校长时间最长的张干严谨治校,使六中享有“湖南省第三所好学校”的美誉。1944年,日军进犯邵阳前夕,他毅然将省立六中迁往他的家乡黄土坳及白宁,历尽艰辛。次年4月,日军进犯黄土坳,他果断地疏散学生,保护了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和谈消息传至六中,他高兴已极,立即发电报致毛泽东主席,盼以国事为重,力促和谈成功。
1949年7月,张干因年老体弱,辞去省立六中校长职务,回到家乡后,依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划为地主,生活困窘。为了生计,他再赴长沙市,受聘于妙高峰中学任教。尽管如此,其生活困难仍无以解决,有时竟无米为炊。
安享晚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周世钊(原湖南一师学生、毛泽东的同班好友)来到妙高峰中学看望张干。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特设家宴。席间,周世钊向毛泽东反映了张干的窘况,并转达其问候。当毛泽东得知张干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感慨万千,叮嘱周世钊马上写信告诉张干,政府将给予他照顾。王首道接信后,立即派人到张干家中传达毛泽东来信的内容,并向他表示慰问,先后两次将1200斤救济大米和50万元人民币(旧币)送到张家。张干感激不尽,夜不能寐,于10月30日致信毛泽东。
为使张干能安享晚年,毛泽东关心其工作安排问题。1952年11月5日,毛泽东又在张干请求进中央文史馆的来信上批示李维汉:“此人是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中国国民党时期没有做过坏事。请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文史馆。”张干考虑到北京生活较高,一人收入难养六口之家,最终放弃留京机会。回到湖南省后,他先被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后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除聘金外,还有学校薪水可领,一家生活有了保障。1967年1月21日,张干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教育理念
张干在一师开湖南乃至全国新思潮的先声。他改革旧制,首创“一师一览”,将该校的规章制度、办学情况、经费开支等编印成册,公布于世,以求公评而资改进”。
他倡导勤劳节俭,要求教职员从校长起一律与学生共进餐,不准许学生伙食按其家庭经济情况分组,避免贫富之差。
尽管校务繁忙,他一直兼任教学工作,毫不放松。在省立六中,他提出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奋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俾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国之用”的办学宗旨。
他严格招生制度,规定按学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张榜公布。考前不准拆阅外界来信,不准会见外来宾客。
人物事件
免职事件
1915年,张干在就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还未满一年时,当时的政府当局因财政问题,出台了一项政策,要征收师范学校学生的学杂费,每人每期10元。这种没有先例的事,推行起来自然有阻力。张干积极拥护上级的决定。
以毛泽东为首的大多数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激烈反对并开始罢课,要求取消这项不合理的政策。张干却做了一件惹火上身的事:他贴出告示,公布了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决定。换来的是学生们更激烈的抵抗,他们开始了“驱张运动”——完全转移了斗争的对象。毛泽东更是写出了四千余字的《驱张宣言》,《宣言》写着:“张干自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
《宣言》 撒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教育厅自然也知道了,派督学来调查。面对督学,毛泽东递了一张纸条:“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当时在校的一些进步教师本来就有些看不惯张干的言行,这时也站出来帮着学生对校方施加压力。张干只好收回成命,但还是想给毛泽东等记大过处分。然而师生们仍然不肯,继续罢课,声援毛泽东。这样几个回合后,省教育厅不敢犯众怒,只好将张干免职。
人物评价
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就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毛泽东
参考资料
张干.邵阳市人民政府.2024-03-10
记教育家张干.湖南省文史研究馆.2024-03-10
毛泽东与张干二三事.人民网.2024-03-10
湖南民国教育轶事丨张干:被毛泽东轰下台的校长.新湖南.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