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范
王季范(1885年—1972年7月11日),男,原名邦模,湖南长沙府湘乡人,是毛主席的姨表兄,著名教育家。王季范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他曾先后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15年,“优师”毕业后,王季范应聘来到湖南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任教,他还担任学监,协助该校校长管理“一师”。而后他还曾参与创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至1936年,王季范担任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1950年10月27日,中央政务院召开第五十六次政务会议,正式任命王季范为政务院参事。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王季范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1月29日,根据中央的决定,凡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前政务院参事,不再兼任国务院参事,供给关系亦分别转移。1955年3月14日,王季范辞去政务院参事一职。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病逝于首都北京,终年88岁。
王季范作为较早上新式学堂的中国人,他既精通中国传统的“国学”,又熟悉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文、理兼资,有扎实的学养。王季范思想开明,育才不分贫富贵贱,办学严谨,他以大义而有专长、“铁血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在担任政务院(后改名为国务院)参事时积极献计献策,和施今墨一起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王季范从小即聪颖好学,有很强的领悟力。他少年时师从当时较有声望的宿儒萧竹轩先生学习。他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子集,打下了很深厚的“国学”根底。
王季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市优质师范(湖南大学的前身)攻读数学。在优质师范求学的日子里,王季范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以兴废自任,涉猎各方面的新知识。
教书经历
1915年,“优师”毕业后,王季范应聘来到湖南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任教,他还担任学监,协助该校校长管理“一师”。而后他还曾参与创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至1936年,王季范担任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0月27日,中央政务院召开第五十六次政务会议,正式任命王季范为政务院参事。1952年,毛泽东在家宴上站起来拉起身边王季范的手,对众人说:“这是我的九哥,是我的姨表兄。”紧接着他又动情地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王季范和许闻天、张砺生、汪世铭、等十二位政务院参事,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1月29日,根据中央的决定,凡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前政务院参事, 不再兼任国务院参事, 供给关系亦分别转移。1955年3月14日,王季范辞去政务院参事一职。
逝世
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病逝于首都北京,终年88岁。7月14日下午,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总理等中共中央和国家的领导人出席,郭沫若主持了追悼会,他的学生——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致悼词。作为王季范先生表弟的毛泽东,心情悲痛,他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人物成就
个人才学
王季范作为较早上新式学堂的中国人,他既精通中国传统的“国学”,能写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同时又熟悉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文、理兼资,有扎实的学养。
治学思想
以兴废自任,恢复校舍校规
任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期间,王季范以兴废自任,全力恢复校舍校规,集资添置教学设备,优录取学生,聘请名师执教。教员中,特别知名者有柳铁珊(柳直荀之父)、李肖聃(李淑一之父)和张石源、李友梅、郭昆等。他身教言教并重,与学生同饮食起居,夜晚常与柳铁珊手提马灯一同查夜,晨操时,一直留在操场,等学生操完散队方才离去,所以全校师生与社会舆论,对王季范、柳铁珊无不敬重。经过他的操持,长郡不久便设高中,拥有学生300余人,为当时长沙市较好中学之一。
推崇“三民主义”
王季范曾于1934年授予长郡高二班优秀学生奖状中写道:兹亦有为诸生告者,须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谈兵则纸上易于马上,决胜则疆场难于操场,欲成南楚文武兼资之才,当在风云变色之日,有能扫荡妖气,为人群伸正义,华夏增光荣者,庶不负明耻教战之意也。学校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每次他都给学生讲述孙先生事迹及三民主义知识,在每周三五两天举行的朝会上,王季范亦亲临讲话,每次约半小时,不设长篇大论,讲话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以介绍欧美著名科学家、企业家为主,如艾萨克·牛顿、伽利略·伽利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福特等,另一则为介绍乡先贤事迹,如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长那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能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
明大义而有专长
王季范思想开明,办学严谨。他担任长沙市长郡中学的期内,他以“明大义而有专长”教育学生,暗示学生要分清善恶,学好本领。他在授予学生的奖状上写道:“谈兵则纸上易于马上,决胜则疆场难于操场。欲抡南楚文武兼资之才,当在风云变色之日,有能扫清妖氛,为人群伸正义,华夏增荣光者,庶不负明耻教战之至意也。”这段话正表明了他“明大义而有专长”的深刻含义。
以“铁血精神”来激励学生
王季范经常教导学生不要“站在宝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他在周会上以德国奥托·冯·俾斯麦的“铁血精神”来激励学生的民族意识。他说,德国的俾斯麦、中国的严复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同在日本留学,论学习成绩俾斯麦不及严复,但他以铁血精神励精图治,振兴德意志成为一大强国。他还通俗地比喻说,大家穿的校服是黑色的,这也是铁的颜色,象征我们都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的颜色是红的,红色象征着血。大家都是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满腔热血,应该献给祖国,应该勇于牺牲,誓死保卫中华。
育才不分贫富贵贱
王季范办学,志在育才,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籍贯畛域,他都一视同仁。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建绪的儿子不守校规,他照章开除;邵阳市籍人李薰兄弟不属长郡招生范围,他们冒籍考入长郡,王季范知道后爱其才而成全之。后来,他们俩兄弟与另一学生李芬成绩优秀,成为长郡著名的“三李”,日后都成为国内有名的技术专家。
提出中西医结合
曾于清朝末年担任过“御医”的施今墨,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王季范与他时常往来。通过与施今墨的交往,王季范认识到,中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先贤智慧结晶,是国之瑰宝。但中医也确实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例如面对急症和传染类疾病,它就不及西医有效。经过和施今墨的深入交流,王季范和施今墨联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的发展方向的建议。毛泽东看到后,表示欣赏,建议他们将这个学术上的问题,提交给学术界去研究、讨论。
后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观念,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在欧美,也已经有不少医生在行医中,使用中医的某些疗法,中药也越来越多地被西医采用。
人物关系
1884年,王季范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南薰乡一个小康家庭。他的父亲王文生,在清朝末年曾到东北地区担任过小官吏。他的母亲王文氏,系湖南湘乡大坪棠家阁(解放后划归韶山)文芝仪的次女,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即毛泽东的二姨妈。王文氏与王文生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王星臣,次子即是王季范。王季范比毛泽东年长9岁,在同辈兄弟的排行中排行第九,故后辈人均称他为“九阿公”,毛泽东则一直叫他“九哥”。
王季范的妻子是肖世英,儿子王德恒。1942年夏天,他的儿子王德恒从延安市回到湖南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牺牲了,年仅30岁。
人物评价
王季范逝世后,毛泽东,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王季范逝世后的追悼会上,周世钊在悼词里对王季范在新中国成立前“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多方赞助进步学生和进步教师的革命活动,反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们的迫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努力活动”。
人物轶事
王季范与毛泽东
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可是他的父亲毛贻昌,在毛泽东刚满13岁的时候,便将其留在家里干农活。王季范得知此事后,专程赶赴韶山,替渴望读书的表弟说情。
1915年,在学潮中,毛泽东等人在一师发起了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后来王季范和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先生出面召集一个全校教职员会议,为学生鸣不平,对校方施压力,才使张干收回成命。
1925年8月,带病回故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遭到反动军阀赵恒惕围捕,韶山的共产党员事先得到情报,掩护他秘密转移到长沙市。当晚,毛泽东潜往王季范家里,告知自己遭赵恒惕通缉追捕的险情,并要表哥帮他准备几套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盘缠,以作前往广州市之用。他还委托王季范设法通知在韶山的夫人杨开慧,要她携孩子岸英、岸青前往广州。考虑到自己与毛泽东的亲戚关系人人皆知,王季范立即将他护送到位于乐古道巷颜子庙的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将其安排在政治上比较可靠的湘乡市籍教师谭泮泉处住宿。第二天清晨,毛泽东装扮成商人模样,由韶山地下党负责人庞叔侃和工人骨干周振岳护送,由株洲市经衡阳市,一直南下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前,曾专程与王季范告别,说他这次要出一趟远门。王季范没有料到,此次分手,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再次见面。
湖南省和平解放时王季范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已经在为新中国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的执政党应该如何执政等一些事关新兴的共和国未来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进行着思考了。于是,他便接连三次致电身在北京,当时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表弟毛泽东。电报中,除对他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示祝贺外,还向毛主席郑重地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的重点,供毛泽东参考。毛泽东很快给这位关心国事的表兄回了一封电报,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向表兄一家问好。兄弟间的亲情,使年王季范很受感动。
袁吉六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上学时的国文授业恩师,教了毛泽东五年半的国文解放初期,王季范得知袁老先生的夫人戴长贞女士,年迈体弱,但家中却是经常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作为老朋友的王季范,心中很是焦急。他立即动笔给毛泽东写下了如下一首打油诗,托人转交给主席,诗曰:
袁胡教学有何奇,①
横扫千军笔一枝。
一字千金何处报,
其妻老病绝粮时。
毛泽东收到王季范的诗,和随诗一起转来的陈述戴长贞近况的信后,感慨万端,唏嘘不已。他当即提笔写信给当时担任湖南省省省长的王首道:“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用以供养王季范信中提到的袁吉六夫人戴长贞等三位对湖南省教育事业有卓越贡献的湖南教育界老前辈。
全国解放后,王季范被接到北京,开始时没有合适的住处,暂时栖身在北京饭店。一天,毛泽东来北京饭店探望表兄。谈话间,主席感到口渴。这时,身边的卫士立刻取出带来的一个水瓶座,递给毛泽东喝水。毛泽东刚喝两口,就发现表兄面露不快的表情,忙放下水瓶,问王季范何故。王季范直言相告:“主席,你我兄弟之间,难道还如此的见外吗?”旁边的警卫连忙解释说:“不是!不是!因为现在特务活动猖獗,为了主席的安全,组织上特意作出了规定,这是我们的纪律规定。”毛泽东笑道:“哪有这么危险!”说罢,就拿起饭店桌上的茶杯,自己倒了杯水喝了起来。
参考资料
教育家王季范曾多次救援毛泽东 掩护其渡过难关-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0-09-21
我的爷爷王季范.澎湃新闻.2025-03-21
毛泽东与王季范.光明网.2025-03-20
中华兴复,共道湘人多造就:长郡中学与教育家王季范.湖南在线.2024-02-29
湘江周刊·湘韵丨情满三角塘.新湖南.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