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官桥镇

李官桥镇

李官桥镇,古称顺阳,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西部丹江口水库下。历史上,它曾是丹江四大古镇之一,是通往湖北光化县的要道,旧有千总驻防于此。西汉在这里设置了顺阳县,刘欣时称博山区,封侯国。后魏移治南乡郡于顺阳,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中华民国时期,李官桥的农业、工业、商业收入占整个淅川县收入的一半,城镇内木楼高耸、富豪连纵。然而,由于规划建设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国务院曾决定在此设立丹江县,但后来丹江县的建立成为泡影。

历史沿革

消失

1958年开始修建的丹江口市大坝在下闸蓄水后于1967年将该镇全部淹没。来自李官桥的居民分批搬迁至湖北省钟祥市的大柴湖(今柴湖镇)。

地理环境

李官桥镇位于淅川、内乡、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均州(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区,镇区面积6.75平方公里,比当时的淅川县城还要繁华,李官桥镇的西北两面紧邻丹江,水陆便利。它的东南方地势平坦,古镇面临大江,背部隔江是龙山,龙山上有香严寺,香严寺旁边有香溪从山上流下,最终汇入丹江,古镇从北到南长20多公里,李官桥盆地由1亿年前陷落而成,由于盆地接受丹江冲积,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积虽然不及全县面积的八分之一,但粮食产量占淅川全县一半之多,因此有“桥半县”之说。

自然灾害

天灾

民国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淹没土地27万余亩,李官桥镇水深数尺。

1950年秋,淫雨连绵,李官桥、埠口街暴雨成灾,洼地积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种麦。

1951年5月底,先雨后雹使李官桥毁麦无数。

人祸

据淅川县文史资料记载:“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率领土匪,攻陷李官桥镇,镇中居民依土寨墙与土匪抵抗。入夜后,土匪攻入镇中大肆屠杀百姓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土匪将死尸掷填江中,企图叠成人桥而过,鲜血染红江水。“

文化

名字由来

李官桥的前身为顺阳镇,明朝时期,丹江上的一座简易木桥是沟通顺阳镇两岸乡亲的通道,但每当夏季发洪水的时候,小桥便被洪水冲垮或淹没,给两岸的乡亲带来极大的不便,看到乡亲们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种种不便,顺阳的文人李宗木、翰林院检讨官李、刑部主事李荫,父子三人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家乡的丹江河上修石桥,乡亲们为了表达对这家李姓官员的敬意,就称这座桥为李官桥。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使用李官桥来称呼他们生活的地方。

相关文学

六尺枯了此生,顺阳门外看新晴。

树连翠筱围春昼,水泛青天入古城。

梦里偶来那计日,人间多事更闻兵。

只应千载溪桥路,欠我媻姗勃窣行。

—《晚步顺阳门外》—南宋·陈与义

已免均房险,宽平喜博山区

园林皆掩映,风俗自安闲。

麻麦三春暮,人烟百里环。

吾行半天下,难得此江关。

—《顺阳》—宋·张舜民地图

社会

古镇风貌

主要建筑

李官桥的城池功能完备:有古代保留下来的周长10余里,顶宽8米的土寨墙(城墙),有五座宝塔式黑漆城门,城门上都建有一座三层堡;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近百门铁炮,其中的一种叫“将军炮”,上面有“大明洪武”字样。丹江航道的四大港之一的李官桥港(水旱码头)正对着西北两扇大门。从码头边到西大门和北大门之间铺砌着两条平整的青石板路,城内有炮坊街、韩城街等四大街三小街。还建有清真寺、火星庙、三官庙、陕西药王庙、石鼓庙、十王殿以及山陕会馆。镇中心建有50亩大小的广场一个,是群众盛大集会的聚散地,古镇上有四大戏园子,戏楼建在山陕会馆的大院子里,能容纳观众上千人,二层高的戏楼雕梁画栋,长年锣鼓铿锵,越调、二簧和河南曲剧(曲剧)盛行。

商业状况

镇上有粮行20多家,染坊10多家,山货行近20家,油坊7家,中西药店15家。酒坊、醋坊、油坊、面坊、豆腐坊、染坊、丝坊、蜡坊、香坊区、炮坊、中药坊、饭铺、茶馆、旅店、药店、骡马庄、铁匠炉、银匠炉、鞋匠铺、故衣铺、日杂铺、面条铺、杀锅、博山烧锅,线行、布行、盘行、粮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货行等应有尽有。抗日战争时期,卷烟厂有7家,机制卷烟厂有3家,较为知名的是豫华烟厂,产品销往西安市上海市武汉市等地。这个镇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的七八家曾发行过区域性银行券。1930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了电话设施,兼营电报收发业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