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是明代张景岳所撰,共六十四卷。该书综合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理论,广泛吸收历代医家的精华,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全书》成书于张介宾晚年,其去世后刊行。首部为《传忠录》三卷,阐述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部为《脉神章》三卷,记载诊脉要语。随后是《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等。此外,还有《本草正》论述约三百种药物,以及《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等,详细阐述了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张景岳在书中提出了“阳非有余”“肾阴虚”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并对命门、阴阳学说等有独到见解。他的治法以温补为主,创制了新方八阵,详述了186首新方,制方灵活多变,为后世所推崇。

创作背景

金元之后,明代许多时医继承河间、朱震亨之学,各执一说,保守成方,多用寒凉攻伐。尽管薛己等温补理论已经兴起,但流弊未绝。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受李杲、薛立斋的影响较大,崇尚温补脾肾,反对刘完素寒凉攻伐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在此背景下,张景岳首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著成《景岳全书》。

历史版本

现存最早的《景岳全书》版本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康熙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本草正、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妇人规古方、小儿则古方、痘疹诠古方、外科钤古方等16种。择取诸家精要,研精医理,剖析毫芒,操术明审。并系统阐论各科病证证治,阐发“阳非有余”“肾阴虚”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对于命门、阴阳学说等均有独到的见解。如倡论阴阳原同一体和阴阳一分为二各论。主张补真阴之阳,认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创立左归、右归等法。治法以温补为宗旨,创制新方八阵详述其自创186首新方,制方通灵活变,有规可循。立论和治法颇多发挥,为后世所推崇。

作者简介

张景岳,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公元1563年至1640年。张姓祖籍四川绵竹县,明初因军功世袭“绍兴卫指挥”,后移居浙江省。景岳自幼聪慧,博览经史百家,精通易理、天文、兵法,尤其精于医学。早年遵父训学习《黄帝内经》,14岁随父至京,其父寿峰公为定西侯客,景岳因而结交术士,曾从名医金英学医数载,尽得其传。壮年从戎幕府,游历北方,因壮志难酬,家贫亲老,遂归里,致力于医学。景岳治学严谨,能师古而不泥,辨疑而不苟,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对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医学著作包括《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

影响评价

《景岳全书》的流传过程中,得到了多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贾棠、范时崇、查嗣、鲁超等人的序言中,均对张景岳的医学成就和《景岳全书》的学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张介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不仅继承了传统医学的精华,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阐发了阴阳互根的理论,强调命门水火的作用,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擅长辨识虚寒病症,擅长使用温补疗法,并反对过度使用苦寒药物来滋阴。他的这些观点和治疗方法,对于纠正当时医学界的寒凉时弊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景岳也因此被后世奉为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然而,张氏在立论时有时偏激,也受到了后世如姚球、陈修园、章虚谷等人的批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