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属
杜鹃属(拉丁学名:Cuculus),隶属于鸟纲鹃形目杜鹃科,该属共有11种鸟类。这一属杜鹃主要特点是跗蹠短弱而前缘全部披羽,体羽一般无亮辉。成鸟下体一般满杂以横斑,嘴裂较大且弯曲,翅与尾长度相差不大,两性相似。幼鸟上、下体均密布横斑,且常有二种类型以上的羽色型。常见种有四声杜鹃和大杜鹃等。
杜鹃属鸟类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从未见到成群活动。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常隐栖树林间,平时不易见到。杜鹃属鸟类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们不筑巢、不孵蛋、不育雏。但不同的杜鹃喜欢占用不同鸟类的窝每当繁殖季节来临,杜鹃将卵产在雀形目鸟类的巢中,由寄主鸟类代为孵卵和育雏。
杜鹃属鸟类分布很广,遍于整个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部,主要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中。
杜鹃属全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演化分类
分类
杜鹃属的分类历史上曾被划分为多个属,包括杜鹃属、棕腹杜鹃属、栗斑杜鹃属和八声杜鹃属等。棕腹杜鹃属和八声杜鹃属由Miiller在1842年提出,前者以较短圆的翅为特征,后者为小型杜鹃,翅短圆且嘴形侧扁、尖削,成体无斑纹。栗斑杜鹃属由Cabanis在1862年定义,其特征是尾羽端部变狭,且从幼鸟到成鸟羽状不变。这些分类曾被Baker、La Touche等学者沿用。
然而,现代分类学者如Peter等人主张不应过度细分属,以免混淆亲缘关系。因此,Peter将棕腹杜鹃属并入杜鹃属,Ali和Ripley也将栗斑杜鹃属并入八声杜鹃属,这一处理也出现在de Schauensee 1984年的著作中。
该属物种
参考资料:
形态特征
杜鹃属鸟类跗蹠短弱且前缘完全被羽覆盖,体羽通常没有亮辉,成鸟的下体通常布满横斑,嘴裂较大且呈弯曲状。翅与尾的长度相差不大,两性在外形上相似。幼鸟的上体和下体均密布横斑,并且常常存在两种或以上的羽色类型。
该属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为中等体型的杜鹃科。其额头为暗灰色,略带棕色;头顶到枕部呈暗灰色,头侧也是灰色,但略带褐色。其后颈、背部、腰部以及翅上覆羽等处为深褐色。初级飞行羽为浅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行羽与翅上覆羽同为深褐色。翼缘处为白色。其中央尾羽为棕褐色,有宽阔的近端黑斑。其喉、前颈和上胸部为淡灰色,胸部和颈根部为浅灰色,羽毛末端为深褐色并且有棕褐色的斑点。下胸、两肋及腹部为白色,并且具有宽的黑褐色横斑。
大杜鹃
成年大杜鹃整个上体背面为石板黑色,腰部及尾上覆羽颜色较亮。它们的尾羽为褐黑色,在末端有白斑,沿尾羽羽轴两旁具多对通连但不对位的白斑。这些白斑在外侧尾羽面积较大,且连成横斑状。在尾羽边缘也常有一列白色锯齿形斑。
大杜鹃的翅尖修长,尾部没有近端黑斑,翅膀边缘为白色,白色部分具有褐色细横斑。它们的翅膀表面呈暗褐色,略见绿色光泽。飞羽羽干为黑褐色,外侧初级飞羽的内侧有一列白色横斑。头部侧面及下体须至胸部上方为淡灰色。胸部下方至整个腹部包括腋羽、翼下覆羽、覆腿羽均为白色,并满布不规则的狭窄黑褐色横斑。横斑宽度约1-2毫米,横斑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到5毫米。其中以尾下覆羽的横斑最粗,且相距最宽。
大杜鹃的虹膜为亮黄色,嘴尖是黑褐色,嘴的根部及嘴角处近乎于黄色,它们的脚是黄色,脚爪为黄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本属鸟类分布很广,遍于整个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中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部。
栖息环境
杜鹃属鸟类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中。
生活习性
节律性
杜鹃属鸟类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春季多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觅食行为
杜鹃属鸟类主要以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食。嗜食体质柔软的、其他食虫鸟类不常吃的昆虫。
社会行为
杜鹃属鸟类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从未见到成群活动。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常隐栖树林间,平时不易见到。
防御性
杜鹃属鸟类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鸣声高吭宏亮,甚至晚上也鸣叫。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杜鹃属鸟类繁殖期一般在5月至7月,期间它们会频繁地发出单调而重复的鸣叫,有时甚至在夜间也能听到。杜鹃没有固定的配偶关系。
巢寄生
杜鹃属鸟类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们不筑巢、不孵蛋、不育雏。但不同的杜鹃喜欢占用不同鸟类的窝,四声杜鹃喜欢占灰喜鹊、黑卷尾的窝;大杜鹃喜欢大苇莺的窝;而小杜鹃喜欢柳莺属、鹪鹩、科鸟类的窝。
每当繁殖季节来临,杜鹃将卵产在雀形目鸟类的巢中,由寄主鸟类代为孵卵和育雏。杜鹃会在寄主巢中产下与寄主卵颜色相似的卵,卵色会根据寄主卵的颜色变化以求匹配。雌杜鹃专门针对特定的宿主物种产卵,这些卵与宿主卵非常相似。杜鹃卵的孵化时间比寄主卵早,早成雏的生长速度也更快。在大多数情况下,杜鹃雏鸟会将寄主的鸟卵或幼鸟驱逐出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杜鹃属鸟类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保护级别
杜鹃属所有鸟类全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杜鹃属鸟类尤其喜爱吃其他鸟类不敢吃的毒虫,在森林保护方面,作出极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Cuculus Linnaeus.biolib.2025-01-03
Cuculus .iucnredlist.2025-01-03
杜鹃属.Cuculus.2024-12-09
绝美!杜甫李商隐们诗中的鸟儿,都在常州的天空中拍到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06
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Blyth, 1843.2024-12-09
鸟中恶霸——杜鹃.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