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是作者关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各种人物,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2010年10月,《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创作背景
关仁山是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他有这方面的生命体验。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因为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为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为感受过博爱,才更加懂得感恩。”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河北省作协迅即发出倡议,号召全省文学界将爱心凝聚笔端,以实际行动投入抗震救灾。关仁山和河北作家一起,为逝者哀悼,为生者祈福。他带头为灾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并把自己的书画作品赈灾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灾区。他时刻关注着汶川县的灾情,用一个作家特有的方式,饱含深情,蘸着血泪,多少个不眠之夜,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全神贯注,以每天1万多字的速度,记录下这段感天动地的特殊日子,完成了这篇催人泪下的长篇巨制。
作者简介
关仁山,男,满族。1963年生于河北省丰南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省“三架马车”。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风暴潮》等八部,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等五十余部,短篇小说《苦雪》、《醉鼓》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多篇作品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
编辑推荐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共分七章,采用交叉记叙的方式,选择唐山地震与5·12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依靠朴实率真的语言和逼真、生动、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记述了那些生动感人的事例,构成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
这部报告文学视角独特,从唐山到汶川县,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了32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的历程,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是一部纪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三者兼备的作品。
作品特点
《感天动地》的突出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
的写作方法。作者把32年前唐山地震和今天5·12汶川地震的异同,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穿插起来进行描述。通过唐山与汶川在地震灾害中获取和公开准确信息的快与慢,组成救灾人员队伍速度的快与慢,采取救灾方式的异同等具体事例的对比,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文化科技的发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祖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唐山和汶川县两次大地震的异同呈现给读者。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由于通信设备被震毁,线路中断,常规的通讯手段无法运用。临危受命,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空军的飞机向北京紧急起飞,开滦集团矿工李玉林等人开着矿山救护车向北京方向急驶,向党中央报告灾情。党中央获悉灾情,上午10时,即地震发生6小时之后,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李民率领指挥机关人员乘飞机在唐山三女河机场紧急着陆。之后,救护人员陆续奔赴唐山。
时隔32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震情得到了公开报道。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16时40分,震后仅仅两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飞机从北京市起飞,在飞机上即发表讲话,要求所有救灾人员第一位是救人,要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展开营救。与此同时,党中央一声令下,绿色军人、红色救援、白衣天使、青年志愿者,奔走于山地,冲锋于废墟,飞行于空中,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大营救。
作者在《感天动地》中所呈现的,是5·12汶川地震这段苦难中涌现出的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是一曲曲为了救助他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人间至诚至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代新人的动人身影!在大灾面前,灾区人民舍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他人的性命,灾区的干部群众不弃不离,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全力拯救别人。全国各地,一支支抢险救援队奔赴前线,各种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竞速紧张激烈,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动人场景催人泪下。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唐山人有着特殊的感受和表现。
作品评价
中国的抗震救灾感动了世界。作者借用西方媒体的评价,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性描述:32年了,从唐山到汶川县,中国已经不再把自然灾害伤亡视为国家机密了,汶川发生地震后国家每天都发布信息,让世人看到灾民的痛苦,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政府果断处理灾害的能力,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真正的人权,看到了中国特色的危机应急机制已经走向成熟,看到了以人为本的救援机制的高效与完善。可以说,通过两次大地震的对比,从唐山到汶川,整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
关仁山以现实主义写作著称,他与何申、谈歌被誉为河北省文坛的“三驾马车”。几年前,关仁山以唐山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唐山之恋》,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片名为《唐山绝恋》,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这次他所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是对唐山地震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对唐山大地震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文人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从整部作品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无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还是这次汶川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收获和财富。让抗震精神转化为育人、治国的强大精神资源,激励我们以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未来。
精彩书摘
在自救互救中突显人性的光彩
时间闪回到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已经没有了黎明,它被漫天迷雾笼罩。石灰、黄土、煤屑、烟尘以及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死亡物质,混合成灰色的雾。浓极了的雾气弥漫着,飘浮着,一片片,一缕缕,一絮絮地升起,像缓缓地悬浮于空中的帷幔,无声地笼罩着这片废墟,笼罩着这座空寂无声的末日之城。
已经听不见大地震动时的巨响,以及大地颤抖时发出的深沉的喘息。仅仅数小时前,唐山还是那样美丽,现在,它肢残体碎,奄奄一息。蒙蒙大雾中,唐山站东部的铁轨呈蛇形弯曲,其轮廓像一只扁平的铁葫芦。开医院七层大楼,成了一座坟丘似的三角形斜塔,顶部仅剩两间病房大小的建筑,颤巍巍地斜搭在一堵随时可能塌落的残壁上,阳台全部震塌,三层楼的阳台垂直地砸在二层楼的阳台上,欲落未落。唐山第十中学那条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错位达一米之多。
更为惊心的是,在大地震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新街小学、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区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抹去似的不见了。一场大自然的恶作剧使唐山面目全非,桥梁折断,烟囱倒塌,列车出轨,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落而未落的楼板悬挂在空中,到处是断墙残壁……
头颅被挤碎的,双脚被砸烂的,身体被压扁的,胸腔被戳穿的……最令人心颤的,是那一具具挂在危楼上的尸体。有的仅仅一只手被楼板压住,砸裂的头耷拉着;有的跳楼时被砸住双脚,整个人倒悬在空中。这是遇难者中最敏感的一群,已经从酣梦中惊醒逃生,然而,他们的逃路却被死神截断。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三层楼的窗口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便落下来把她压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孩子,在死的一瞬间,还本能地保护着小生命。随着危楼在余震中颤抖,母亲垂落的头发在雾气中拂动。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像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
1835年3月4日,伟大的进化论者查尔斯·达尔文来到刚刚发生过强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市,面对一片废墟,他发出由衷的感慨:“……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一分钟之内就毁灭了;可是,我对受难者的同情,比另外一种感觉似乎要单薄些,就是那种被这往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而现在一分钟就毁灭的情景所引起的惊愕的感觉……”
荣获奖项
2010年10月,《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参考资料
中国作家网.www.chinawriter.com.cn.2010-09-14
中国记协网.culture.people.com.cn.20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