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坪小学
周家坝镇豆坪小学坐落于平洛河畔,三台山脚下的康县周家坝镇豆坪村,始建于1933年,服务半径为豆坪村,李家坪村,田坎村。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给豆坪小学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灾难,48间教室以及教师宿舍全部倒塌,灾后重建的教学楼位于小河坝凉水泉。全校目前共有5个班级,即: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四年级。
12的那一天
急促哨声救了全校师生
地震发生前,陇南康县豆坪小学一切都显得很平静,一切都在正常进行。学校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上课,一、二年级的37名学生在上美术课,三、四年级的53名学生在上音乐课;五年级的56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全校师生沉浸在这平静的气氛中。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
他立即吹响哨子
地震的前几秒钟,负责学校保卫工作的老师周俊海看到宿舍的门在晃动,接着晃动越来越厉害,他立刻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于是他冲出宿舍,在校园里边跑边喊“地震了,快跑啊!”此时,正在操场上给五年级学生上体育课的王永军老师也感觉到了强烈的地震,他立即吹响哨子,将学生集中在操场中间。同时,迅速冲向正在上音乐课的三、四年级教室,边跑边喊“地震了,赶快让学生跑!”此时,所有的房屋开始剧烈地晃动,伴随着瓦片的掉落,周围的山上尘土四起,山上的巨石不断地滚落下来……
哨声又一次响起
接着,所有上课学生、老师也开始向学校的操场上奔跑,有的学生直接从教室窗户跳下……此时,王永军老师的哨声又一次响起。他一边吹哨子,一边将学生召集在学校的操场上。就在全校师生刚刚跑到操场中间的时候,全校48间房屋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全部倒塌了!孩子的哭声、老师的呼喊声、伴随着地震的轰鸣声响成一片!
安慰学生不要哭泣
地震结束后10分钟左右,村里的很多家长赶到学校来看孩子。当他们进入校园后看到,全校10位老师将144名学生紧紧围住。给三、四年级上音乐课的李庆庆和几位老师在不断地安慰学生。
5月26日,记者来到豆坪小学,这个学校已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上课了,据该校校长张金强介绍,豆坪小学是1933年建成的,整个校园里最晚修建的教学楼也是1974年建成的。“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危房,多年来一直在维修。”张校长说:“如果不是老师及时将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全校的孩子……”谈起当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很多老师和家长仍心有余悸。
全校学生没有一个出事
“所幸的是,全校的学生没有一个出事的。”王永军老师介绍说,全校上课的教室有三个,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都在前院操场旁的两个教室里上课,只有五年级的学生集中在后院里上课。如果地震时五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不是王老师在关键时刻吹响了集合哨,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怎样呢!”豆坪村76岁的豆大爷告诉记者,地震结束后,老师一边安抚受到惊吓的学生,一边逐个通知家长到学校来领孩子。
昼夜忙碌搭建帐篷
昨日12时40分,记者来到了学校所在的地方,但此时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横七竖八的木头、学生书本和被砸坏的课桌随处可见,整个校园里站着的只有两个篮球架和一个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
周围的灾民介绍,为了能让学生们尽快复课,学校的10名老师在地震那天起就没有回过家,坚守在临时的校园里,昼夜忙碌搭建帐篷。
此时的王老师和杨洪礼老师正在学校的废墟里清理木头、课桌等被埋的物品。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显得十分忧郁。
“王老师穿的那件衣服还是地震那天穿的……他们家的房子也在地震的当天被震塌了。”三年级学生家长豆庆明告诉记者,王永军老师平时就很踏实,对学生很关心。自地震后的14天里,他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埋在废墟里的东西至今还没有挖出来。
相关报道
“5·12”地震逐渐平息后,康县豆坪小学的教师们急忙清点人数,一遍、两遍、三遍……
惊恐万分的小学生们根本听不到老师的指挥,只是一个劲地哭,黄尘让每个学生都变成了土人模样。一年级学生站到三年级队伍里,三年级学生站到五年级队伍里。场面既混乱又无助,教师们只得一次次地寻找,一次次地清点,半个多小时后,数字出来了,147个孩子,一个都没少!几名年轻的女教师在引导学生逃生的时候没有哭,在巨大的地震颤抖中没有哭,但却在清点学生一个都没有少之后放声痛哭!
本报讯5月20日,抗震救灾进入第8天。下午2时许,一位女士来到本报编辑部,拿出5150元现金,委托本报交给在陇南地震中受灾严重的豆坪小学。
兰州市不留名企业:“灾区报道打动了我们”
“这几天,灾区的情况牵动着我们的心,兰州日报发自陇南市的报道让我们了解了灾情,尤其是《147名小学生全部脱险》的报道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公司员工看了报道以后,自发募捐的一些钱,希望委托日报将这些钱捐给倒塌的陇南康县豆坪小学,用于学校的灾后重建。”捐款的女士说。
当记者询问捐款人姓名及捐款单位时,捐款的女士沉重地说:“钱不多,但这是我们的心意,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奇迹般逃生的147个孩子能早日回到教室。”
豆坪小学校长哽咽地说:豆坪小学更有希望了
随后,记者拨通了豆坪小学校长张金强的电话,得知兰州市企业关心学校重建并捐款后,50岁的汉子在电话中哽咽着说:“谢谢,有了你们的帮助,豆坪小学就更有希望了。”
据张校长介绍,豆坪小学在19日下午已经开课,1至5年级的147名学生被安置在5顶帐篷中上课,学生、家长虽然还在废墟中生活,但他们为学校能早日开课都感到非常开心。
他一直在抢救学校财产
据了解,王永军老师家里还有年过花甲的两位老人、妻子和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自地震以后,他一直在学校里抢救学校的财产,家里的事情全部由他的妻子承担。“教师就应该以学校为中心,在这个时候我怎么能离开学校呢?”说话间记者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
社会援助
作家爱心助学基金
如果没有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作家徐坤也许到现在都不会认识康县豆坪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因为这场灾难,她的心4年来始终未曾放下这个地方。近日,徐坤随中国作家协会采访团一行前往陇南市灾区重访,并向曾经捐款帮助过的豆坪小学再捐出自己的20万元稿费,并设立“作家爱心助学基金”,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学校的孩子们。
重访陇南灾区
说起此次重访陇南地震灾区,就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让无数中国人为之哀恸的4年之前。2008年5月24日,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第12天,徐坤随中国作协抗震救灾采访团一行来到陇南豆坪小学采访。那一天,她看到了学校满目疮的惨象,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的48间校舍皆成废墟的荒凉。在一片片尘土飞扬的瓦砾之中,她拾起几张小学生作文簿的碎片,还有一张是县里奖给豆坪乡小学优秀集体的奖状,可惜已经被砸裂了。后来,当时学校的校长张金强和其他6名老师赶过来,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学校10名任课教师保护147名学生安全撤离的情况,体育教师王永军又一次吹响了他当时在现场组织学生转移的紧急集合哨子。正是这废墟上的三声哨音,给了徐坤很大的震撼。她随即创作了通讯《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也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豆坪小学英雄的师生们。回到北京市后,她又将自己的10万元稿费通过中国作家协会捐赠给豆坪小学,用来帮助学校的灾后重建。
爱心传递
此后的4年里,徐坤始终牵挂着自己采访并捐助过的豆坪小学。她回访过灾区的其他很多市县,却一直没有机会再回豆坪小学看看。今年她得知可以有机会随中国作协采访团重访陇南市,且团员大多是4年前同行的作家朋友,十分激动。
临行前,徐坤先与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通了电话,询问那里有什么需要,自己还能为豆坪小学做点什么。原先徐坤是准备给学校捐赠一间图书室的,可后来得知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此次已安排捐赠图书并设立育才图书室,于是她决定再次捐出自己的20万元稿费,设立爱心助学基金,以帮助大山深处的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陇南市方面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兴,并希望该基金能以徐坤的名字命名。但她坚辞不受,提议命名为“作家爱心助学基金”。她希望能用这笔钱每年奖励10个左右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交上学杂费。
8月8日,徐坤终于回到了她一直深深挂念的豆坪小学,这里的变化不禁让她感慨:学校已经异地重建,一座三层楼的校舍拔地而起,红墙白裙、窗明几净。楼前操场平坦宽阔,篮球架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这里已经一点都找不到4年前的痕迹,而且连学校的名字都变了。这所拥有70多年历史的豆坪小学,已经变成了明德小学。她还看到了用自己当年捐助的10万元钱兴建的小学生活动室,一项项公示详细记录了这笔捐款的用途,校长还介绍了将来继续修建学校道路、操场、卫生间的详尽规划。
捐赠仪式
在随后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徐坤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赠送的一面锦旗,上面给她的评价是“心系山乡学子,情暖陇南市大地”。她动情地对孩子们说:“是的,灾难必须忘却。任何一次重提都显得不是那么必要和愉快。回首过去,我们绝不是仅仅为了回味苦难和伤害,而是要温习曾经有过的坚强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这4年来,我回访过许多灾后重建地区,尤其是各地学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地震的考验,我们确实得到了血的教训。每逢看到外省援建得好的学校,我便愈发挂念大山深处的豆坪小学。今天见到你们焕然一新、朝气蓬勃的样子,我深感欣慰。一位军旅作家李鸣生曾写过《震中在人心》。的确,当天灾打在人身上,肉体的罹难已是不幸;而更深的灾难,却是人心没有了希望。孩子们,你们就是希望,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你们在,这个国家就在;你们安好,祖国就是一片晴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开心健康成长,对徐坤而言就是最好的回报。
“作家爱心助学基金”理事会成立
2013年1月10日,徐坤“作家爱心助学基金”理事会在康县豆坪小学成立,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10名贫困家庭学生喜获400至700元不等的爱心助学基金。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毛树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蒙艳琴、副县长靳文君参加成立和发放仪式;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文联、豆坪乡负责人和豆坪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200余人参加了仪式。
在爱心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上,获得资助的学生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对作家徐坤的资助表达了感谢。
徐坤,女,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协分党组成员、副主席,第八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2008年5月24日,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第12天,徐坤随中国作协抗震救灾采访团一行来到豆坪小学采访,亲眼目睹了学校48间校舍皆成废墟的荒凉。当她了解到学校10名任课教师保护147名学生安全撤离的情况,随即创作了通讯《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回到北京市后,她又将自己的10万元稿费通过中国作协捐赠给豆坪小学,用来帮助学校灾后重建。
2012年,中国作协采访团又一次来到豆坪小学进行回访采风和爱心助学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了价值78911元的2632册精美图书,徐坤再次为学校捐赠“爱心助学基金”20万元,并成立“爱心助学基金”理事会,管理使用捐助资金;根据资助办法,该笔资金作为固定基金存入当地信用社,采用整存取息的办法,用每年产生的一万余元利息奖励资助20名学生。
作家表示
徐坤表示,也许孩子们会以为,他们只是茫茫高山遮蔽、重重山路阻隔中的一粒粒砾石、一棵棵小草,随遇而安,随风而逝,不为人知、不为人见。但她想让孩子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梦,人就是生而平等的。只要心灵怀有梦想,每个人都能在大地和星空找到属于自己前进的伟大方向。”徐坤说,知识播撒在人类心灵上的阳光是均匀而平等的,梦想绝不因为物质的贫瘠或丰饶而有高低贵贱。人的梦想和志向,不因地域而卑微,却因读书而廓远。书里有光,能够照亮通往梦想的路径;知识会给人以力量,能够让行者无疆。因此,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知识是让梦想成真的魔术棒。人生的成功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于让梦想成真。她希望孩子们认真读书,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放弃梦想、希望和追求,让美德、智慧、仁爱不断充盈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心智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她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孩子圆梦。
作家感慨
“身为一名作家、一名知识分子,要有情怀、有担当,能够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淡泊对待个人名利,关键时候冲得上去,担得起来,做得漂亮。”徐坤的确做到了自己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天下士子所追求的精神理想。而正是这些具有浩然正气的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坚实的精神脊梁。”徐坤说,希望自己永远都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也是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绽放新颜
三年前的地震,让建校75年的康县周家坝镇豆坪小学48间校舍全部倒塌。值得庆幸的是,在10位老师的组织和保护下,全校147名学生全部安全转移。灾后,在香港人援建下,学校矗立起漂亮的楼房,豆坪小学更名为明德小学。
地震发生后,豆坪乡豆坪村成为重灾区,被陇南市和康县列为整村重建的重点村。在离豆坪小学不远的山顶上,新建的豆坪村展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村151户整体重建户,在乡村的统一设计下,全部都安装了罗马柱的院墙、铁艺大门,看上去美观大方。新建的村级文化广场上,篮球场、健身场、露天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新建的农户家里,家家户户都配套了甲烷,过上了清洁舒适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豆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灾后重建中更上一层楼。全村总投资为200万元的护坡工程已经全面完工,人饮工程完成了3000米到户管道埋设。豆坪村还新建了三层混凝土结构的村级活动室一所,800平方米的简易停车场一处。
参考资料
“你有希望,中国便有未来”.中国作家网.2016-07-04
作家徐坤再向豆坪小学捐款20万元.新浪读书.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