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蟾蜍科

蟾蜍科

蟾蜍科Bufonidae:无尾目的一科。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蟾蜍科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行动迟缓拙笨,跳跃的能力远不如蛙类。雄性通常具毕氏器官。

概述

蟾蜍科Bufonidae:无尾目的一科。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大,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特征 蟾蜍身体宽短粗壮,皮肤一般都甚粗糙,有腮腺,能分泌毒液。鼓膜明显。上下颌及犁骨上皆无牙齿。舌端不分

花背蟾蜍

又,舌能自由翻出口外。周带为弧胸型。椎体属于前凹型。无肋骨。荐椎的横突扁平而膨大,荐推具二髁与尾杆骨相接

眼睛后方有耳下腺,可分泌蟾蜍毒素。皮肤粗糙。头部有骨质棱脊。无齿。头部骨质化。水平瞳孔。大部份陆栖性。未成年的雄性蟾蜍睾丸前方有毕德氏器,是退化的卵巢,成年后消失。

蟾蜍科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

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陆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

分布

蟾蜍科是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南极洲以外)的蛙类。

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

分属

巴尔胎生蟾蜍属

斑蟾属

斑足蟾属

蟾蜍属扁蟾属

小丛蟾属

硕足林蛙属

劳蟾属

平滑蟾属

黑昧蟾属

默蟾属

游蟾属

N胎生蟾属

利比里亚胎生蟾蜍属

对趾蟾属 奥索蟾属

浆蟾属

厚蹼蟾属

水蟾属

钩吻蟾属

埃塞俄比亚胎生蟾蜍属

前舌蟾属

沃蟾属

分类

大蟾蜍

黑框蟾蜍

大蟾蜍体形很大,雄性体长达10—11厘米。皮肤甚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瘤粒。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黄色。雄性不具声囊。白天藏 匿在石块下或洞穴中,夜间外出捕食昆虫、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等,在消灭害虫方面对人类大有好处。在华北地区,每年约在三四月间产卵;卵多成双行,排列在长条卵带内,卵带缠绕在水草上,卵数可达6,000枚。受精卵两周后孵化。冬季群集于河底泥沙中越冬。分布几乎遍及中国各地。

花背蟾蜍

花背蟾蜍,也名芮氏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体型较小,体长平均在6厘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厘米。背面多呈橄揽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在分散的灰色粒上有红点,腹面乳白色。雄性的喉下有一内声囊。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头部具有黑色骨质嵴。它不但治灭大量田间有害昆虫,且能消灭大量白蚁。分布于华南一带。

农作物的影响

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关书籍

摘 要:

中国蟾蜍科一新属

对世界蟾蜍科动物的分类现状做了概述,并对我国原定名为鳞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 Liu and Hu(1973)及叶昌嫒等(1978)将其改为鳞皮厚蹼蟾Pelophryne scalptus(Frost,1985订正种名为scalpta)的海南标本做了进一步研究,与现有蟾蜍科各属、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的几个特有属的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定名为鳞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的海南省标本应代表一个新属即小蟾属Parapelophryne gen.nov.,因此原定名为鳞皮游蟾(或鳞皮厚蹼蟾)的标本为新属的成员,即种名应改为鳞皮小蟾Parapelophryne scalpta(Liu and Hu)。

相关中药

中药名:蟾酥

别 名:蟾蜍,癞狮疼疱。

形态特征:

全形如蛙而较大,长一般l0cm左右,体粗壮,头短宽,吻端圆。头两侧有凸出的眼及圆形鼓膜。眼后有一对长圆形耳后腺。体背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粒。前肢具4趾,无蹼;后肢5趾,有蹼。腹面孔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无声囊。

生境与分布:多穴居于石下、草丛或土洞内。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药用部位:肉(蟾干)、分泌物(蟾酥)入药。

性味功能:

肉:甘、辛、凉,有毒;解毒消肿、止痛、利尿。蟾酥:辛、温,有毒;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主 治 肉:疮肿、多发性毛囊炎、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小便不利、水肿。蟾酥: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

应用参考:

1.下肢溃疡:取活蟾蜍头7只,焙研成粉。(为2日量),用白酒冲服,早晚空腹服,7天为1疗程。

2.风火牙痛:蟾酥0.03克,放存牙痛处或塞入龋病中,吐出流涎,不可咽下。

附注:蟾酥毒性较大,不可过量;一股作丸、散剂。

两栖动物分类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