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湿疹
干性湿疹学名乏脂性皮炎,又称裂纹性湿疹。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红色更明显,类似“碎瓷”。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与四肢,特别是年老者的胫前部。此病多见于冬季,空气干燥,分泌减少,加之热水烫洗过勤而激发。
干性湿疹主要表现为洗澡后出现瘙痒症状,皮肤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发红,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于四肢部位,特别是老年人的胫前部。
干性湿疹的病因相对来说则较为简单,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或功能不良导致,像洗浴次数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温过高,也可引起人为性的皮肤脱脂。
病因
表皮角质层含水量降低是本病发病的基础,空气干燥寒冷、热水烫洗过勤、年老等表皮水分丢失,皮脂分泌减少有关。某些疾病如癌症、肝胆疾病、HIV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或接触某些物质致表皮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等均可发生瘙痒症,经常搔抓进而出现炎症而发病。
症状
典型症状
多见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老年人的小腿伸侧。
冬季多见或加重,常与洗澡过勤或外用肥皂有关,夏季往往减轻或消退。
皮损呈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片,表面干燥、脱屑及出现裂纹,手指背部亦可出现干燥性裂纹。严重时可侵及身体其他部位。自觉瘙痒,尤以夜晚为著。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度者易发。小腿伸侧及手部多发。
由于皮脂腺功能降低引起者多缓慢发病。一般于50岁左右在洗澡后开始瘙痒,随年龄增高逐步加重。过度清洗或使用脱脂剂引起者多起病急,实际上是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本病也可见于肿瘤患者、使用利尿剂或Ⅱ型组胺拮抗剂者以及HIV感染者。
检查
主要是视诊,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疥疮、单纯痒疹等疾病鉴别,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等区别。
治疗
首先去除病因。使用润肤剂治疗。比如白凡士林、维生素e霜、矿物油等。每日可用1至2次。沐浴后马上使用润肤油。以保住皮肤内的水分不被蒸发。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已经明显破坏,最好不使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乳膏等,可用于消炎和止痒。
口服药物
危害
干燥性湿疹瘙痒较剧,扰乱正常生活,用力抓挠皮肤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可继发感染。
扰乱正常生活
患者瘙痒剧烈,白天可分散注意力,皮损处瘙痒剧烈,夜间加重可影响睡眠。
感染
用力抓挠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容易引起感染。
预后
干燥性湿疹可以治愈,经过规范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易复发。
预防
禁忌热水烫洗。
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可有效预防干燥性湿疹。
注意皮肤保湿,及时涂抹护肤品。
积极治疗系统性原发疾病。
参考资料
干性湿疹干性湿疹怎么治疗_有问必答_快速问医生.快速问医生.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