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钟角蛙

钟角蛙

角蛙(拉丁学名:Ceratophrys ornata),又名阿根廷角蛙,也被称为招财蛙,是南美洲特有的一种蛙形目角蛙科动物,属于角花蟾属。钟角蛙有着色彩鲜明的花纹,全身布满了不规则斑块,大部斑块皆为黑色与栗色相间。身长一般为10~12厘米长,身体呈矮胖状,眼睛向上突起,体色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钟角蛙主要分布在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地,主要栖息地温带草原灌木丛中,主要吃老鼠之类的啮齿动物、小型爬行纲、大型蜘妹、像蝗虫之类的昆虫。钟角蛙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由于钟角蛙漂亮的外形,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宠物蛙。

由于长期以来栖息地丧失等因素对钟角蛙的生存资源产生一定威胁,钟角蛙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截至2024年,钟角蛙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命名

钟角蛙的英文名字叫“Bell's Horned 青蛙”,Bell是发现人的姓氏,严格说应该称之为贝氏角蛙;按照角蛙 ornata食虫类来翻译,叫饰纹角蛙;按分布地理位置,则叫阿根廷角蛙。而“钟”其实是Bell英文的意译,显然是当时的翻译者没有注意到Bell其实是个国外姓氏,闹出的小错误。用久了便成了现在广为使用的钟角蛙,而恰恰雄性钟角蛙在夏季夜晚叫声像钟声,下额的黑色声囊一鼓一鼓发出响亮的声音,“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可谓贴切传神,故此名现今被广为使用。

形态特征

钟角蛙有着色彩极其鲜明的花纹,全身布满了不规则斑块,大部斑块皆为黑色与栗色相间。雄蛙体长10厘米,雌蛙可达12.5厘米,身体呈矮胖状,眼睛向上突起,而体色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钟角蛙分布于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省、恩特雷里奥斯省、拉潘帕省和圣菲省)、乌拉圭(罗恰省和圣何塞省的少数几个地方)以及巴西的南里奥格兰德州

栖息环境

钟角蛙生活在温带草原灌木丛中,出现在临时水体附近的地面上。也常见于路边沟渠以及灌溉农田中。然而,在以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为主的区域,该物种则较为罕见。

生活习性

角蛙主要吃其他角蛙,甚至是同类的小角蛙,或者像老鼠之类的啮齿动物、小型爬行纲、大型蜘妹、像蝗虫之类的昆虫。

生长繁殖

钟角蛙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其繁殖潜力较低,繁殖期短暂且不频繁。卵产在临时水塘的底部。原产地的夏天,钟角蛙能在池塘产下200~1000颗卵,蝌蚪20~32天就能上岸,一些资料显示,钟角蛙蝌蚪能互相交流,当受到捕食者攻击时,会发出遇险信号,警示同伴。人工繁殖环境下,钟角蛙同样保持了高产卵率。难点是钟角蛙交配和带蝌蚪阶段,比如,公蛙抱对时间非常短,公母蛙发情不容易同步,蝌蚪的互相攻击性非常强。

人工养殖

饲养钟角蛙可以选择普通的鱼缸。鱼缸内也不用布置太多装饰物,一般放几块较大较光滑的石子。钟角蛙适应能力很强,对于温度要求也不高,一般最低温度不低于20摄氏度,最高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即可。但由于钟角蛙比较喜欢待在较为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要保证一定的湿度,一般在70%左右即可。在原栖息地,钟角蛙的主要食物是同类的幼体,所以不适合与其他蛙类或大小差异太大的同类混养。

喂养成体钟角蛙一般主要的食物是一些较大型的昆虫,如蟋蟀科的成体、大麦虫、大的泥鳅和7厘米左右的饲料鱼等。喂养时一般要把它拿到另外一个单独环境,这样可以掌握它的生活规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3年,钟角蛙的整体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钟角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近危(NT)。

致危因素

由于农业开发和住房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是一个主要威胁,农业、工业以及人类定居导致的水土污染也是如此。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使得钟角蛙栖息地减少。此外,钟角蛙的经济价值较高,种群资源还受到人类大量捕捉的影响。其卵被出售到国际上用于科学研究,并且圈养繁殖比较多。

保护措施

制定法规

2019年,乌拉圭出台了法规,将钟角蛙确定为国家保护系统(Sistema Nacional de Áreas Protegidas)计划的有限保护物种,并定期监测国际需求和贸易对该物种的影响。

建立保护区

2019年,阿根廷建立了包括蓬塔拉拉保护区(Reserva Natural Punta Lara)、巴伊亚州桑博隆博保护区(Reserva Natural Bahía Samborombón)、埃尔德斯蒂诺私人保护区(Reserva Natural Privada El Destino)在内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钟角蛙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由于钟角蛙漂亮的外形,又被称为角蛙,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宠物蛙,该物种被采集用于国际宠物交易。

科研价值

索拉尔-略伦斯等人在2016年的研究表明,在钟角蛙身上发现了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细菌病原体——布氏杆菌(Brucella spp.)。这种疾病对无尾目物种以及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潜在威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了解这些细菌菌株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科斯塔(Costa)等人在2018年的研究中显示了抑制胆碱酯酶的杀虫剂毒死蜱(CPF)对该物种蝌蚪发出的防御机制声音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Ceratophrys ornata.IUCN.2024-02-28

Ceratophrys.itis.2024-11-15

Ceratophrys.IUCN.2024-02-13

远古无尾目孑遗的痕迹——钟角蛙.科普中国网.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