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龙
金沙江龙(属名:Chinshakiangosaurus,意为“金沙江的蜥蜴”)是一种生活在早侏罗纪的蜥脚下目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滇中盆地。该属的模式种兼唯一种中和金沙江龙于1992年由董枝明所描述。金沙江龙可能是已知最基础的蜥脚类之一,保存了原始蜥脚类中极为罕见的头骨,对于理解该类群的初期演化情况有重要意义。金沙江龙显示早期蜥脚类可能具有肉质脸颊。
金沙江龙的化石于1970年由赵资奎和其同事在云南省滇中盆地发掘,包括一个部分齿骨、脊椎、肩骨、四肢骨头以及部分骨盆。模式种是中和金沙江龙(属名:C. chuhghoensis),是由Ye在1992年所命名,但由董枝明所叙述。
形态特征
如同其他蜥脚下目,金沙江龙是大型、四足步行的植食性动物,拥有长脖子与长尾巴。唯一已知的标本估计身长12至13米。遗骸主要有齿骨(下颌牙齿的附着处)、牙齿及许多颅后骨骼。截至今日,仅有齿骨及牙齿部分经过仔细研究,其余部位仍有待进一步描述。
背视牙齿弯曲,下颌骨形成一道U形的宽阔吻部,这是蜥脚类的典型特征;而原始蜥脚形类的牙齿笔直,吻部呈狭窄V形。2007年阿普彻奇等人认为这反映的不同的觅食习性:窄吻的原始蜥脚形类可能是选择性摄植者,只吃植物某些特定部分;宽吻蜥脚下目则是随机取向,用来适应摄取大量植叶。
如同其他蜥脚类,牙齿尺寸朝吻尖变大。另一个类似蜥脚类的衍化特征在于:牙排横向有道骨板朝吻尖变厚,可能防止剥下枝叶时造成牙齿移位的风险。
齿骨深厚,但比较像原始蜥脚形类,接近吻尖变低矮,而蜥脚类持续深厚成骨联合。侧视牙齿有道脊突出,沿对角线生长,除金沙江龙以外只在原始蜥脚形类有看过,被诠释为肉质脸颊的附着处。脸颊可防止食物从嘴中滑出,也许暗示著吞咽前经历某程度的口内研磨。若金沙江龙确属于基础蜥脚下目,将成为该类首个脸颊证据。其余发现对应部位的蜥脚类化石,类似特征已消失或退化。
下颌每侧有19颗牙齿,比所有已知蜥脚类都多,但少于原始蜥脚形类如板龙。牙齿呈叶状,有粗锯齿缘,比起蜥脚类更像原始蜥脚形类。牙齿舌侧略凹,可能是蜥脚类典型汤匙勺状齿的前身状态。
分布
金沙江龙生活在距今2亿 - 1.75亿年前的早侏罗世,化石被发现于亚洲,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