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彝族自治县泸西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在弥勒县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县等地广泛流传。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它集歌、舞、乐于一体,有规范的舞步和套路,其舞蹈可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舞步包括踹脚跳、鹤步单腿跳、弹跳步、跑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形式,音乐为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起舞时以大三弦、大中小竹笛、小三弦、三胡、月琴唢呐、哨子等阿细民间自制乐器伴奏。阿细跳月节奏热烈欢快,动作豪放粗犷,舞姿矫健飘逸,韵律强劲,气势恢宏,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作背景

舞蹈概述

弥勒佛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俗音乐像山里的泉水一样甜,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岚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阿细跳月”,是出落这歌舞海洋中一枝独秀的山茶。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牛背村西山区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跳月”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一说源于劳动,在古代刀耕火种时,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其音乐为宫调或大三度五拍节,欢快热烈,粗犷奔放;舞蹈步法似踏火弹跳,先用一只脚跳三下成三拍,双脚落地成四拍,再换另一只脚起跳,如此不断反复。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

由来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起源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特点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琴,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旋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发展

阿细先民,原住在金沙江畔的“通邓来若”。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欺负和压迫,在阿真的带领下奋起反抗。自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开始,攻打奴隶主的家园,可是奴隶主有枪有刀,有弩有箭,并有很多兵丁护卫,整整攻了一天也无法入破。聪明的阿真吩咐奴隶们趁黑夜在每只羊的角上扎上火把。让羊在前面冲,奴隶们持棍棒、镰刀跟在羊群的后面,浩浩荡荡地冲向奴隶主的家园,攻破奴隶主的围城,杀死了奴隶主,烧毁了奴隶主的家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奴隶解放了,便聚集在“冷衣黑”边(一个叫冷衣的海边),纵情欢唱,庆祝胜利,迎接自由。在三弦琴、笛子和刀叉相碰声中跳押。跳得月儿落西坡,跳到红日从东来,一直跳到六月底。这时的“跳乐”,是具有“庆解放”、“迎自由”新内容,便称为“里拉比”,意为“庆解放、迎自由”舞。新中国成立后,阿细人民成了国家和民族的主人。“跳乐”已摆脱了种种禁忌,变为逢年过节或节日喜庆不可缺少的群众性的民间文娱活动。

影响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电影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市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市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音乐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现状

如今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的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潇洒,喜而不露地翩翩起舞;女的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时,先调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凶,随即男青年率先背着大三弦舞,女青年随之而成队入伙,击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队形随着音乐旋律而前后左右移动变化。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尔山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引申

火把节

解放后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甚至知道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为什么在“火把节”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对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须先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和与它相关的彝族历法。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如今天文学所称的“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热忱和最隆重的庆典迎接每个新年的来临。“过年”,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欢乐的节日。但在彝族,“过年”时没有什么庆典活动,人们全部的热忱都放于制作美食上,使冬季火把节被俗称为“吃节”。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节气时的“星回节”,才是各地彝族进行隆重庆祝、热闹无比,俗称“玩节”的传统“火把节”。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区的人们,把“过年日”中的6天,特别留出3天来放在夏季“火把节”时使用,以便使人们在“火把节”时更为尽情、尽兴和难忘。尽管各地区的彝族同胞欢度“火把节”节日的形式不同,但由男子每人弹拨用彩绸挎于肩上的大三弦乐器,一起欢跳《大三弦舞》,已成为彝族共同的娱乐形式之一。

生活在云南省石林、弥勒、邱北等县市,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火把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旷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频频起舞。头戴环形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绣包的盛装姑娘们,在着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英俊吹笛者带领下,随着市的大三弦与男子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舞蹈中不时夹杂着的“阿啧啧!”呼号和尖啸的口哨声,为节日气氛更加欢快与热烈。虽说阿细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琴舞”,但认真地说,在男子所弹拨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

历史渊源

阿细跳月具体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其舞蹈形式和动作来看,阿细跳月的起源与阿细先民的历史、生产生活密切相连。 

最初的阿细跳乐,只是手拉手、脚对脚地跳,没有乐器伴奏,以掌声作伴奏,男女老幼一起边唱边跳。后来,由于人们在劳作之余或狩猎而归时,都会燃起大火,边笑边唱,边舞边乐,喜庆收获,有的击木、击掌相合,有的挥舞刀、叉、弓箭,脚步声、击木声、舞刀叉弓箭声、击掌声和欢呼声有节奏地融为一体,于是渐渐地形成了击木伴奏的“跳乐”形式。再后来,人们便用葫芦或空心木来做弦筒,蒙上兽皮,用棉花竹捆紧,再配上小木把儿,系上藤绳,挂上肩上,边跳边击,既有音乐声又有节奏感,继而发展成为早期阿细跳乐的伴奏乐器。 

明清时期,阿细人的跳乐舞步简单,一步一拍掌,伴奏乐器为三胡、葫芦三弦、树叶等,晚清时期,“跳乐”道具出现了“响板”。 

民国初期,阿细跳月乐器出现了竹笛,葫芦三弦变成了木制小三弦,舞步也从一跳拍掌的单腿“颠跳步”击响板改为击掌二跳。有了相对固定的舞步和伴奏乐器,于是形成了阿细跳月“老人舞”的雏形。 

1945年,舞蹈家梁伦先生在弥勒西山采风,被阿细人的“跳乐”所折服,又见这种“跳乐”多在月明风清的夜晚进行,故为之取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阿细跳月”,并一直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细人民成了国家和民族的主人,“跳乐”也逐渐摆脱了种种禁忌,变为逢年过节或节日喜庆不可缺少的群众民间文娱活动。 

从内容上来说,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阿细跳乐历经了“跳阿耆尼(跳篝火)——跳农神、牧神——跳高兴(庆丰收)——跳自由(自由寻偶谈情)——跳欢乐、跳幸福(阿细跳乐)”的演变过程。

作品介绍

表演形式

阿细跳月舞蹈以“三步乐”为基本舞步,节奏多为五拍乐句,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人们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或大圆圈,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跃和鲜明的队形变化,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特色。

阿细跳月

根据节奏的不同,阿细跳月主要可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琴,节拍轻慢舒缓,诙谐风趣,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左右四步进退,又鹤步单腿不着地下压12次,再配上小巧玲珑的三弦、二胡彝族月琴、竹笛、树叶等乐器,使得“老人舞”显现出一种特殊风味。“青年舞”男子肩挎大三弦,舞步为五拍组合,可以前后、左右移动,亦能原地转圈,动作刚劲有力,节拍欢快活泼,女性舞者和着节拍与男性对舞。“青年舞”队形有多排长队、多圈向心等。步法似踏火弹跳,先用双脚轮跳三下成三拍,单脚蹬脚跳第四、第五拍,如此反复不断。每至高潮,笛声、弦声、掌声、歌声融为一体,舞步及队形大幅度移动和变化,场面壮观。 

音乐特点

阿细跳月的音乐早期以《先基调》《拉哩调》《西山谣》为主,19世纪下半叶,阿细跳月吸收了彝族其他支系的歌舞音乐,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阿细民间歌舞音乐。至20世纪初期,发展为以1(多)、3(咪)、5()为骨干音的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的舞蹈音乐。这种音乐简洁、高亢、明亮、开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阿细人质朴、剽悍、直爽、豪放的性格。 

伴奏乐器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小三弦为主,辅以三胡、月琴、竹笛、木叶、哨子等。大三弦琴,阿细语称为“三弦弊达么”。琴筒直径约28厘米,筒长约40厘米,面蒙羊皮,柄长115厘米,颈顶稍向后弯曲,有三个木耳、三股弦线,以1、3、5三个音为主骨干音。舞时由男子背着边弹边跳,音色醇厚,铮铮亢奋,具有感染力。小三弦,阿细语称“三弦阿逮若”,琴筒直径约12厘米,筒长约15厘米,柄长75厘米,大小无定式,音色圆润,是跳月“老人舞”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和道具。 

服装特征

阿细跳月舞蹈时老年人穿深色上衣,扭裆裤,黑布鞋。男青年穿白色对襟上衣,黑色中式长裤,黑布鞋,外套加织带直条纹的麻布褂(不系扣)。女青年将束发从左至右盘于头顶,发束上(额顶)缀一枚银扣,再系上紧固线和珠链。也可将珠链盘于头上,插两朵小绸花,戴耳环。穿前摆短后摆长的上衣,长仅过膝的镶边裤,围腰后再系宽约10厘米的布制腰带。将上衣的后下摆折成三角形别入腰带内,穿绣花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阿细跳月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是彝族山地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增强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状况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三弦舞中许多传统的舞蹈套路面临失传,阿细跳月已濒临生存危境,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段正荣,男,彝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云南省弥勒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弥勒市文化馆获得“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作品影响

重要展演

1946年5月25日,阿细跳月在云南省圭山区彝族旅省学会主办的“彝族音乐舞踊会”中进行了表演。

1950年10月,阿细跳月作为西南晋京观礼代表团(西南文工团)的重点节目,在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了表演。

1955年,阿细跳月在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电影节中进行了表演。

1988年9月,阿细跳月参加了云南省艺术节“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和“云南民族民间歌舞集萃”晚会。

1989年12月13日,阿细跳月在中华羊城博览会“除夕万人狂欢夜”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1991年,阿细跳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中进行了表演。

1992年3月,阿细跳月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同年10月,阿细跳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和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中进行了表演。

1997年,阿细跳月在昆明市举办的亚洲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

1999年4月30日,阿细跳月在中国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

2000年元旦,“阿细跳月”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开篇,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进行了表演;同年,阿细跳月在昆明举办的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

文化轶事

阿细地区还流传着关于其起源的传说:一说阿细跳月源于劳动。传说很久以前,阿细先民刀耕火种时,为了尽快烧荒、播种,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山地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余火灼烧,便一边不停跳跃一边进行劳作,还“啧啧”地喊叫,日长月久演化成了舞蹈;一说在远古时代,阿细先民住在原始森林的大岩洞里,穿的是树叶树皮,吃的是野果生肉。一天,因雷击中枯树而引起大火,大家在首领木邓的带领下,将大火扑灭,并学会了吃熟肉,于是就把火种留下来,视火为神灵。每逢喜庆日,大家就一起围着火堆庆祝,女人模仿扑火时用树枝打火的动作,男人模仿背着弓弦的动作,嘴里高兴地叫着“铛噻啊噻铛噻,铛噻啊噻铛噻”。这样经过不断的演化与升华,就发展成了“跳乐”;一说很早以前,阿细先民为了扑灭因绵羊和黄牛抵架溅出火星而引发的森林大火,在青年阿者、阿娥的带领下,赤膊赤足上阵扑火。但大地被烧得炽热,又有很多桩荆棘,大家只得不断地交换左右脚,躲闪跳跃进行扑打。大火扑灭后,为庆祝胜利,大家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起了舞。之后,每当喜庆之时,阿细人就点燃箐火,高举扑火的树枝口中高喊着“阿娥”“阿者”的名字,边扑打边跳跃,由此形成了“跳乐”的最早形式。

参考资料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