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须黄颡鱼
长须黄鱼(学名:pelteobagrus eupogon),俗名江西黄姑,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鲿科黄颡鱼属。
分布范围
长须黄颡鱼为我国特有鱼类,在湖泊、江河中较为常见,但是产量不多。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附属湖泊中,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
形态特征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细体鮠,央丝。英文名:黄色 cartfish。体较修长,前背长小于体长的1/3。腹鳍前稍粗壮,后部渐侧扁。头较小,背面光滑,有皮膜覆盖。口下位,口裂呈弧形。前后鼻孔分离,前鼻孔呈短管状。须4对。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伸达或超过眼前缘。颌须最长,向后超过胸鳍基后端。颏须均纤细,外侧颏须长于内侧,后伸超过胸鳍起点。眼侧上位,位于头前部,眼缘部分游离,不完全被皮膜覆盖。鳃孔大。鳔1室,心形。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背鳍短,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脂鳍较短,后端游离。胸鳍侧下位,硬刺前缘具弱锯齿,后缘锯齿较强,鳍条末端后伸不及腹鳍。尾鳍深分叉,上叶较长,后端圆钝。活体全身灰黄色,至腹部色渐浅。背侧有黑斑。各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长须黄颡鱼为一种营底栖生活的鱼类,在江河、湖泊中较常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水体上层觅食,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主要以昆虫、小型鱼虾和螺蛳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卵。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保护等级
长须黄颡鱼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级别,这是由于其天然产量原本较小,加之受到捕捞过度、水域环境恶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种鉴别
在我国的江河湖泊中,黄颡鱼属(pelteobagrus)有4种较为常见的种,其他3种与长须黄颡鱼在整体外形上均较为相似。具体的识别特征为:胸鳍硬刺前后缘均具锯齿,前缘锯齿细小或粗糙,后缘锯齿强大。体粗壮的为黄颡鱼P. fulvidraco;头顶被薄皮、须较长的为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头顶大部裸露、须较短的为光泽黄颡鱼P. nitidus。而长须黄颡鱼P. eupogon的体较修长,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3,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中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 Pelteobagrus eupogon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8
Pelteobagrus eupogon.Fish Base.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