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妮·里芬斯塔尔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年8月22日出生于德国柏林,2003年9月8日逝世于德国Pöcking,德国舞蹈家、摄影师,电影演员和导演。尽管作为导演,里芬斯塔尔创作了非凡的电影作品,但她仍被许多人从一般电影导演中区分开来,因为她曾效力于纳粹德国。
个人经历
舞蹈家
里芬斯塔尔的舞蹈演员生涯只持续了短短数月。1923年10月27日,她在柏林举行了首场舞蹈晚会,当时她只是个无名新秀,资助这场晚会的是她的父亲。这次异常成功的演出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公众人物。1924年,她在布拉格演出时膝盖受伤,不得不中断巡演接受治疗。
演员
当年6月的一天,莱妮在诺伦多夫广场地铁站等车,准备去看一位医生。这个地铁站成了她生活的转折点,广告牌上的一副海报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阿诺德。范克博士导演的《命运之山》,画面上陡峭的石壁和高山攀援者令她着迷,结果是她打消了看医生的念头,到广场对面的莫扎特电影院观看此片。这部电影使她打定主意要到山上体验一下电影中美丽而神秘的高山景致,为此,她到阿尔卑斯山脉区住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认识了导演范克,他为她写了剧本《圣山》,由她担任女主角。这部电影的拍摄遭遇了各种意外,当范克被突然召回柏林述职,里芬斯塔尔试着接手他的工作,这是她第一次介入导演的工作,她拍摄的片段得到了电影公司的肯定,影片顺利完成。而后,莱妮因连续几部Arnold Fanck的电影而成为德国最红的默片电影女明星,受到许多德国影迷追捧。
但她不满足于做一个明星,于1932年,自导自演了第一部剧情《蓝光》(Das blaue Licht),从此,她放弃表演,开始作为导演而工作。
帝国时期
据称,1932年,阿道夫·希特勒在看过里芬斯塔尔的电影后,非常欣赏她电影中那种阳刚的、强烈的、瓦格纳一般骄傲的美学。1933年,德国纳粹党掌权,希特勒在一场与里芬斯塔尔的私人会面后,邀请她为纳粹党拍摄纪录片。在Arnold Fanck的蛊惑下,里芬斯塔尔答应了希特勒的要求,并于1933年拍摄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Der Sieg des Glaubens ),描写纳粹党在纽伦堡执政,显示出她在电影上的过人才华。1936年,她拍摄了描写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奥林匹亚》(Olympia,1936),该片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而其拍摄动机却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1938年4月20日该片首映,恰好是阿道夫·希特勒的49岁生日。她的这分辉煌的礼物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四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焦雄屏:《电影法西斯》)。影片在集体场景的取景、平移镜头(travelling)的运用甚至是海下摄影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功的创新尝试,但影片歌颂男性阳刚气质,通过男性身体寻找的一种美学以及崇尚军队般的体育精神,与法西斯主义在审美上高度统一。
监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投入了监狱,她先是被美国军队逮捕,后又成为法军的阶下囚。随后,在西德的非纳粹化运动中,里芬斯塔尔在第三帝国时代的作用一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她在监狱中度过了4年时光,为了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她还曾一度被关进精神病院。1952年,林东部地区法庭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没有致力于建立与自己艺术事业无关的联系,她与希特勒之间不存在暧昧关系。”重新获得自由的里芬斯塔尔试图恢复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地位,但是无形的猜忌和谴责还是经常落到她的身上,战后,为纳粹工作过的卡拉扬、海德格尔等名人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雷芬斯塔尔仍然长时间地被排除在社会公众生活之外,孤独地生活在慕尼黑郊外的寓所中。她长期受到欧美电影界的抵制。她常感叹:“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
非洲
1956年,里芬斯塔尔开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里,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还开始拍摄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她对现代奴隶买卖的义愤。可是因为资金、战争、车祸、天气等原因,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来。
从1962年开始,里芬斯塔尔数次前往苏丹努巴山区的原始部落,去进行研究和拍摄工作。尽管她不是第一个拍摄他们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被皮肤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许去拍摄努巴人神圣的仪式。从1965年开始,受努巴人金属般优雅的体态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62岁的里芬斯塔尔开始拍摄关于努巴人的彩色纪录片,以记录这一正处于崩溃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与此同时,里芬斯塔尔出版和展出了一些关于东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这些光彩夺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里芬斯塔尔说,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她个人不喜欢有病的人,而是因为拍好看的人能给观者带来愉悦。
深入海底
1973年,71岁的里芬斯塔尔谎称自己只有51岁,参加了海底潜水训练,她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宿愿:拍摄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个出色的水底摄影师,并出版了两本插图著作,《珊瑚花园》和《水下的奇观》。
从此以后,里芬斯塔尔反复前往最优美的潜水区,去拍摄她的水下纪录片,直到94岁的时候,里芬斯塔尔还戴着潜水镜,到科科岛COCOS Islands附近的水域去拍摄鲨鱼。
2000年里芬斯塔尔拍摄出一部画面十分精美的介绍海洋动植物的影片 《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片厂长45分钟,记录了她于1974—2000年在印度洋海底潜水时拍摄的海底景象。在这26年中,里芬斯塔尔进行了2000多次潜水,拍摄了大量胶片,影片是从这些胶片中经过剪辑制作出来的精华。
再入非洲
97岁那年,里芬斯塔尔竟决定再次前往苏丹,去看望和帮助被战争隔绝的努巴人。里芬斯塔尔已经23年没能见到她的努巴朋友们了,为了这次旅行,她与苏丹政府进行了反复磋商,甚至和叛军首领取得了联系。
2000年2月,里芬斯塔尔率领一个小型摄影队飞抵苏丹首都喀土穆,在那里,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艰难的谈判,当局终于同意他们前往努巴山区。成千上万的努巴人翘首期盼她的到来,在那里,她发现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内战的牺牲品,正当里芬斯塔尔准备继续对那些还活着的努巴朋友进行纪录时,新的战争爆发了,她只好立即和摄影队乘直升飞机离开努巴山区。另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头上,直升机坠毁了,所幸没有人员死亡。一架救援飞机把里芬斯塔尔运往一家德国医院,在那里,人们发现将近百岁的里芬斯塔尔肋骨多处断裂并伤及肺部。尽管发生了这场可怕的事件,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还是没有放弃她再次前往苏丹的计划。
写作
1992年,里芬斯塔尔动笔撰写她的回忆录《过滤时光》,并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岁生日招待会上推出。2003年9月8日,莱妮·里芬斯塔尔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终年101岁。
主要作品
一生导演了8部电影,主演了11部电影;《蓝光》、《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低地》等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只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里芬斯塔尔获得的大奖不多。现代纪录片之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纪录片拍摄模式,均来源于莱妮·里芬斯塔尔。
1.导演纪录片《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 2000)
2.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低地》(Tiefland, 1954)
3.导演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 1938)
4.导演Festliches Nürnberg (1937)
5.导演纪录片《自由之日》(Tag der Freiheit, 1935)
6.导演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f des Willens, 1934)
7.导演纪录片《信仰的胜利》(Sieg des Glaubens, 1933)
8.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蓝光》(Das blaue licht, 1932)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只有一位女性,她是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莱妮·里芬斯塔尔。一个美丽的、坚强的、才华横溢的女人。
里芬斯塔尔的几部重要作品是公认的电影艺术的里程碑。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电影人。因为她曾为纳粹工作,她说“我只是个艺术家,不太关心政治,只想留住过往的美好。”因此她拒不道歉,人们也不原谅她。我们常以为真、善、美是统一的,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善良是虚弱的、有些真相是残酷的、有些美丽是有毒的。从有毒的荆棘中同样可以生长出美丽的玫瑰,里芬斯塔尔只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里芬斯塔尔一生导演了8部电影,主演了11部电影,导演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中丰富的拍摄角度和精湛的剪辑手法一直为后人所效仿,可以说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纪录片拍摄模式,均来源于莱妮·里芬斯塔尔,因此她也被誉为“现代纪录片之母”。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莱尼·里芬斯塔尔:创造神话与无罪辩护_希特勒.搜狐网.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