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浙江大学的二级学院,起源于1960年初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1978年,浙江大学在电子计算机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计算机系。1998年,原杭州大学计算机系并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2002年4月,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原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基础上成立。截至2020年2月,学院下设5个系、5个本科专业、4个研究所、3个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4名,硕士生指导教师105名。学院现属于浙江大学信息学部,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工业设计系、软件工程系(与软件学院共建)4个系。

历史沿革

1960年初,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起步。

1973年,浙江大学在无线电系设立电子计算机专业。

1973年,浙江大学在应用数学专业设立软件组。

1978年,浙江大学在电子计算机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上正式建浙江大学计算机系。

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合并后,原杭州大学计算机系并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

2002年4月,在原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基础上成立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成立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2003年,设立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何志均教育基金

2010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立了计算机学院“何志均班”。

2013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暑期实习生项目,共有42个导师团队设立了《老年健康云服务平台及关键技术》《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等84个课题。

201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和网易合作,陆续推出MOOC课程建设。

2015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校友联络人大会。

2016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创新班(双学位)。

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2018年,浙江大学与萧山区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共有5个系部,  5个本科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学位授予士点,  4个国家一级学科以及与一级学科体量相当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9年9月数据统计,计算机学科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列全球第22位;USNEWS计算机学科排名全球第十,中国国内第三。

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二级学科硕学位授予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设计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设计学

师资队伍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吴飞、鲁东明、潘纲、陈刚、耿卫东、刘新国、金小刚、吴朝晖(仅列部分)

浙江省特级专家:庄越挺陈纯(仅列部分)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2项、“第二类特色专业”4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拥有教育部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和卓越工程师项目各一项,以及1个省级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创新实验区项目。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方向)

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仅列部分)

国家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仅列部分)

国家级教学团队: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特色专业: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

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继续教育中心

获得荣誉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4个研究所,2个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各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u0026CG)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团队

中心:实验中心、计算机应用工程中心

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安全研究所、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

科研成就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额共计8亿元;增加千万级以上重大项目19项,其中“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1项,军工项目2项,中国工程院项目1项,重大横向项目12项。“十三五”期间学院发表SCI影响因子大于2.0论文358篇,计算机学科TOP会议论文143篇,国际顶级会议最佳论文、优秀论文奖5项。“十三五”期间学院共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78项省部级科技奖。

文化传统

文化理念

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

使命

坚持以培养求是创新、与时俱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计算机人才为使命。

领导团队

吉祥物

吉祥物该设计为“鼠标宝宝”:

1.将象征计算机的元素——鼠标变形为卡通形象,鼠标的连接线有较强的曲线装饰效果。

2.2008年正值农历鼠年,此吉祥物有贺岁喜庆的象征。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前校长潘云鹤院庆30周年题词:“海纳江河和为贵,自强不息变则通”。

学科规划

规划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科学前沿和技术发展主流趋势,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网络化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为学科建设主线,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强调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开发,建设一流学术队伍,出一流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流品牌人才,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教育部[2005]1号文件和浙江大学[2005]53号文件的精神,按照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在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目标;坚持质量第一、“KAQ”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将计算机学院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学院。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课指委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树立通识教育的意识,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品质。在学院创建一流的目标中,努力开拓,使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能够适应发展的要求。

规划思路

1)分清发展形势,明确建设目标和主攻方向

分清国内外技术前沿和主流趋势,设立国际一流大学学科参照系,把握国家需求,围绕国际一流学科目标,结合学科情、校情、国情和国际环境,注意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超常规发展。

2)立足重点方向,推学科带头人,抓重大项目,出标志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特色主要靠学术方向与标志性成果来体现,而关键在于主要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往往就决定着学科方向的水平。本学科将立足已选定的主攻方向,推出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注意培养年青学科带头人;同时,在主攻方向上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和国防重大项目;通过完成重大项目研究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提高学科水平,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3)建一流学科基地,育一流人才

高水平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学科基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大力加强高水平、开放式的学科研究平台和环境建设,构筑一流的学科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与完成重大项目,创出标志性成果;同时,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教育战略,培育一大批具有浙江大学品牌的一流人才。

4)国际化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师资和智力,建立合作国际性的研究机构,进入国际一流的学术圈子,与国际一流的学校或公司加强往来,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的核心层,共同发起举办国际会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建设目标

根据浙江大学中长期建设与发展、浙江大学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

经过5年时间的快速、高水平发展,努力将本学科建成具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个以上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合现有跨学科的学科队伍,培养或者引进若干名国际知名的院士级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国内知名的教授与博导,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在优势方向和新兴方向上培育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创造一流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一批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强辐射的研究与开发基地。

重点学科

学科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1年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综合排名第一。基于本学科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基于网络的智能与图形技术”被列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本学科深化已有的优势方向,如人工智能、图形学、CAD/CIMS和网络多媒体;同时,在“十五”期间,以网络计算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基础,整合交叉,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与图形技术;深入研究网络智能技术、网络图形学、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面向网络的产品创新设计,并且在这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研究领域。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一九八九年开始建设,一九九O年对外开放。一九九二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实验室的基本定位是: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技术的辐射基地。

十余年来,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数学、机械等学科,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基础研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奖励,形成了一支学风正派、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曾被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TOP-LEVEL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CAVE等先进设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热忱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来室工作和交流。

潘云鹤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鲍虎军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发展进程

2022年6月2日,美的集团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同组建的隐私计算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

参考资料

C9高校,牵手世界500强.东方网.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