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之战
贺兰山之战为明朝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军在三边总督王越的指挥下于贺兰山袭破鞑军的作战。
背景
朱祐樘弘治九年(1495年)至弘治十年(1497年)前后,鞑靼部小王子屡屡率军侵略明朝北部边境,陕西省三边(延绥﹑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扰。
鉴于边情危急,明廷商议复设总制官,朝臣先后会举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书屠滽举荐此前因罪居的名将王越,孝宗准允,命王越以原职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称甘肃镇兵弱,不用延绥、宁夏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延绥、宁夏两镇,并解此前所兼巡抚职,朝廷准许。
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淏敕谕王越:“贺兰山后,乃虏贼巢穴。累次寇边,皆自彼而入。使其住居年久,熟知地方,或诱引北虏大众。或招来野乜克力等夷,为患不小。尔须运谋追剿,母令滋蔓。”王越就任后,遂开始筹划对盘踞贺兰山的鞑靼军展开袭击。
经过
弘治十一年(1498年)七月,王越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调兵遣将,分三路进兵,直捣贺兰山:
• 延绥副总兵、都指挥同知朱瑾领兵二千出南路;
• 宁夏镇守太监张及总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领兵二千出中路;
• 副总兵、都指挥使张安及监枪右监丞郝善领兵二千出北路。
王越则居中总督,另命张安、郝善部分为二哨。明军北哨行进五十余里,于花果园遭遇鞑靼,将其击败,斩首十三级。南哨至蒲草沟时,被鞑靼发觉,鞑靼军抛弃畜产,急从沙窝遁逃,有七人不及逃走,被明军斩杀,其中有一位“衣甲居甚整”的鞑靼酋长。
随后,二哨合兵追击鞑靼至大把都。鞑靼军分为三部突击,试图冲散明军。明军下马以枪回击,鞑靼军稍稍退却,明军乘势急击,再斩首十级。
日时分,张安收兵返回,并在路旁设伏,鞑靼军来袭,遭遇伏兵,被迫撤退。郝善率军拦截鞑靼军退路,又追斩首级八级。其后再追至柳沟(今宁夏平罗西北),斩首三级,鞑靼军向西败逃,明军才回到宁夏城。贺兰山之战遂告结束。
结果
此役,明军共斩首四十二级,俘获马、骆驼两百四十一只、牛羊及器仗数千。
赵昚获悉捷报后,进王越为少保兼太子太傅;张安、郝善战功最多,各迁官一级;张僴、李俊、朱瑾及领兵的参将吴江、负责督饷的右佥都御史张祯叔、管粮事的李端澄,都获赐银币不等。
另外,参战的明军,升二级的有两人,升一级的有四十七人,升署一级的有七十三人,获赏赐的有六百三十五人。
评价
鞑靼别部“居贺兰山后者,数出抄掠”,给明军北部边境带来了诸多困扰。王越对贺兰山鞑靼军的驱逐,使其短时间内不能再借助地理便利而随意寇边,也遏制了其“诱引北虏大众”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北部边境的安全。
参考资料
贺兰山之战:八路大军将突厥一分为二,草原霸主为何跌落神坛?.网易.2024-09-25
列传·卷七十一.列传·卷七十一.2024-09-25